🌙海上升明月🌙 滦县书虫
关注数: 53 粉丝数: 143 发帖数: 6,111 关注贴吧数: 24
社科院专家:放开二胎政策百害而无一利  稳定低生育水平是坚持和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首要任务,也是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基础和前提。看来,放开二胎并不容易   女性生育率的下降能否促使国家调整生育政策?目前官方还未有正式说法。不过,近日,有研究机构建议,应分步放开二胎政策。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的一份《人口形势的变化和人口政策的调整》(下称《报告》)将此话题推向高潮,多位课题组人员明确提出,中国的人口政策亟待转向,尤其是生育政策应该调整。“中国应废止独生子女政策,放开二胎政策”。   “放开二胎政策,百害而无一利。”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小平昨日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当前公共服务措施不先行、不到位,即便放开二胎政策,很多家庭都不敢生。”   放开呼声高   《报告》特别提出,不同政策调整预测结果表明,仍保持现行的生育政策不符合中国人口发展的实际要求。与其他调整方案的预测结果相比,“分放二孩”方案下的生育水平在短期内比“政策不变”、“同放单独”和“分放单独”方案要高,但要比“同放二孩”方案低很多,也平稳很多。   为此,考虑到生育政策对人口和生育率变化的反应已经滞后,以及发达国家应对低生育率的经验和教训,课题组认为,最为可行的方案是“分放二孩”,即分区域分步放开二胎,这样,既充分考虑了政策调整时间的紧迫性,又避免了人口短期内的剧烈变化。   专家方面认为,分区域分步放开二胎,可以避免同时全部放开二孩带来的人口大起大落式的剧烈变动,也可避免放开“单独”带来的花费时间较长、贻误时机等问题。   事实上,记者了解到,从1987年开始,甘肃酒泉、广东南海、辽宁长海、山东长岛、黑龙江黑河等全国十多个县市和地区都进行过二胎政策的试点。但由于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人口增长失控等问题,最后部分地区被撤销甚至不了了之,坚持到现在的也只是有限的几个地区。   劳动力是否短缺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放开二胎政策”呼声高是建立在今年7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的一份公开建议上。按照当时的说法,“目前人口红利加速消失,老龄化加速以及未来可能的劳动力短缺问题将成为新的重大挑战,建议尽快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可考虑全面放开二胎,否则,越晚越被动。”   目前,学界部分人士认为,中国的生育水平远低于1.8的官方公布水平。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按户籍人口计算则出现了低于1的超低水平。各方面的数据和信息均显示,中国生育水平已经明显低于2.1的更替水平。从高生育率转向低生育率之后,中国的人口矛盾主要集中在人口老龄化、出生性别比例失调等方面,为此,有学者提出目前应该调整生育政策。   “老龄化所产生的劳动力不足问题根本就是无稽之谈。”李小平并不赞成上述说法,他告诉记者,拿现在的民工荒来说,主要是因为工厂招工时只要40岁之前的劳动力,40后、50后根本不录用,这种劳动力短缺现象不是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而是用工方式的问题。那些针对所有年龄段的工作,不仅劳动力充裕,还面临劳动人口过剩的情况。   “生不起”是当下人们的普遍感受。有研究人员初步计算,即使按照1998年的消费模式和物价水平,抚养一个孩子从母亲怀孕到16周岁,全国平均需要支付的抚养费最低要5.8万元,但该数字现在看来,一个孩子的童年花费恐怕都不够。李小平告诉记者,当前教育投资不断提高,抚养一个0至16岁的儿童,平均所需支付的抚养费大幅增加,如果放开二胎,多出来的几亿人口将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公共服务需跟上   二胎要不要放开?国家人口计生委还没松口。国家人口计生委主任王侠一再强调,目前,中国仍将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切实把稳定低生育水平这一首要任务抓紧抓好。稳定低生育水平是坚持和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首要任务,也是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基础和前提。看来,放开二胎并不容易。   事实上,“要不要放开二胎”已经不是一个新话题,但至今还未达成共识。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即使现在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很多家庭也未必愿意生育二胎。以当前允许“双独”家庭生二胎为例,据悉,宁夏银川“双独”夫妻申请二胎指标的家庭寥寥无几;安徽合肥每年审批的“双独”二胎指标只有区区几例。而在国外,许多国家以各种补贴鼓励生育,效果却不太理想。   有业内人士指出,当前,现代人的思想观念已经改变了,很多人由于工作压力大,生活负担重,有些家庭甚至不愿意生小孩。此外,社会保障或者公共服务不到位,也是其中的一大原因。专家提出,调整人口政策需要未雨绸缪,仅仅靠放开二胎还远远不够,诸如收入分配改革、完善社会保障、放开户籍制度、加大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投入都需要跟得上。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钢产量全球第一 产能严重过剩 1996年,中国钢产量就已突破亿吨大关,跃居世界第一位。今年上半年国内钢产量为3.57亿吨,全年钢产量预计将达7亿吨,超过去年的6.8亿吨产量已成定局。虽然各地为了发展经济,解决就业,争相上马钢铁项目,钢产量得到飞速发展,但中国钢铁业的总体竞争力仍然不足,造成目前普通钢产能过剩,但特种钢材却严重依赖进口的局面。 低水平重复建设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房地产、基础设施等建设为钢铁业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中国钢铁产能从30年前的三千万吨发展到现在的7亿吨左右。 沈文荣近日表示,中国现在已是世界第一大产钢国,但中低端和粗钢比重较大,现在的产能有一半是过去6年间上马的。由此可见,近几年来,房地产、高铁、高速公路和基础建设项目大规模建设造成钢铁业投资过度、钢铁产能严重过剩。 沙钢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电炉钢和优特钢材生产基地,毛利润率属于业内前列,现在一吨普通钢连一盘小炒肉的利润都没有,其他钢企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 产能过剩仍在盲目扩张 本来2008年全球遭遇经济危机可以使中国钢铁业进行一次真正地调整,将一批质量低、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淘汰,产能和结构都能得到优化。可是此后超大规模的刺激计划和超宽松的银行信贷政策使得这一想法成为梦想。 由于大批铁路、公路、高铁、房地产等项目的获批上马,钢铁产能不仅未能缩减反而再度盲目扩建加速扩张,产品结构也未能得到有效改善以致形成今天严重过剩、库存高企的局面。 房地产调控 钢铁需求疲软 今年由于欧元区债务危机导致中国的出口大幅收窄,史上最严的房地产宏观调控造成国内需求减少,加上今年高铁、高速公路和基础建设项目不如前几年多。 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和钢铁业超高投资率形成的产能过剩相互强化,行业困局一时难以改观。目前中国的钢需求大约为4亿吨左右,但是今年却仍然有7亿吨的产能。在需求下滑的情况下,生产不仅没有下降反而略有上升,这就造成了钢铁价格下跌,库存高企的情况。 二十年前,一吨普通钢的利润在2000元以上,十年前,还有1000多元,现在一般特种钢铁100元都不到,一吨普通钢连保本都不容易,由于钢铁产能不断地实行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供远远大于求,管理水平、技术研发、产品质量、人才素质等方面并没有达到世界一流水平,钢铁企业的利润率也在不断下降,现在甚至不少企业出现巨额亏损。
78岁退休教师8年来义务教授电子琴 每逢暑假或是周末,在滦县老车站附近的一个小院内外,就会传出阵阵悠扬的电子琴声。20多位学生规规矩矩的坐在凉棚之下,合着一位老人木鱼的敲击声弹奏电子琴。在屋里,他的老伴则在为孩子们准备着西瓜或是冰棍等零食。不少孩子已经在这里学习了7、8年,更有些孩子已经考入了高中,大学。就在这个小院里,78岁的刘绍忠用了8年的时间,免费教会了80多个孩子弹奏电子琴。日前,记者采访了刘绍忠老人。   小院内外电子琴声悠扬   8月21日上午11时许,记者来到滦县老车站。在街边一条不长的小径前,悠扬的电子琴声已经清晰可闻。在一个凉棚之下,十几个孩子分成两排坐在那里,一双双小手在琴键上飞扬。一位腰板挺直、精神矍铄的老人手拿一个木鱼为孩子们打着拍子。老人不时在某一个孩子面前停下,手把手的纠正他的动作;或者干脆将演奏喊停,指着挂在院墙上的小黑板讲述乐曲的节奏和音节。   这位老人叫刘绍忠,今年已经78岁高龄了。18岁那年,刘绍忠成为滦县第五中学的一名教师。在学校里,他几乎教过包括体育、音乐在内的所有学科。也就是在那时,他学会了弹琴。“当时学校音乐课用的是风琴,但是和电子琴有相通之处,所以我都挺拿手。”刘绍忠说。   至于免费教孩子们学习电子琴这件事,还要从8年前刘绍忠的老伴单秀芝扭秧歌说起。“当时有一个7岁的小女孩经常和我们一起扭秧歌,特别可爱。”单秀芝说,“小女孩的家长给孩子买了一台电子琴。但是一家人都不会弹,这个琴白买了。我想起老伴在学校时会弹琴,就让孩子到我家来学。老伴就是从那时候开始免费教孩子们弹琴的。”
王军霞:将写书揭露真相 感恩经历望后人借鉴 近日《体坛周报》爆料称,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获得女子5000米冠军的王军霞,曾收到死亡威胁!这一报道立即在国内体育圈引起强烈反响。北京时间5月31日,王军霞(微博)通过腾讯微博回应此事:“有一天我会把那些过往写成一本书,告诉大家到底发生了什么。” 1994年告别马家军的王军霞在教练毛德镇的帮助下,重回赛场。据王军霞介绍,毛德镇当时也因为自己承受很大的压力,经常随身带着一把匕首以防不测。出征亚特兰大前,王妈妈在电话里哭着劝女儿不要参加奥运会,因为她接到了死亡威胁电话和恐吓信。顶着压力的王军霞在亚特兰大拿到5000米冠军,但因为受到恐吓,她在之后的万米比赛中没有尽全力去跑…… 从亚特兰大回国后,王军霞的日子并不好过,她的伙食从冠军灶被直接降到了最差一档。一些成绩平平的队友和刚入队的小队员都很诧异,为什么和他们在一起吃饭的是王军霞。一战成名的王军霞成了“东方神鹿”,可回国后的待遇不升反降,在毛德镇被迫退休后,23岁的王军霞选择了退役。 王军霞的退役,当年在中国体坛可谓一枚重磅炸弹,但至今无人揭开真相。正是《体坛周报(微博)》的这篇深度报道,让外界离事实更进一步。作为当事人的王军霞连续收到来自全国媒体的采访要求后,今天上午她在腾讯微博中正式表态:“有一天我会把那些过往写成一本书,告诉大家到底发生了什么。告诉大家事实,不为评判谁是谁非,不需要讨回什么公道,只希望后人有所借鉴。人生不易,珍惜拥有,感谢经历!感谢生命中的每个人!” 可以看出,如今的王军霞再提起往事,不是为了维护权益,仅是希望唤起其他人的醒悟。关于“马家军”的很多谜团至今未彻底揭开,但从王军霞的原话可以看出,我们离真相已经不远,一旦王军霞的传记面世,也就是真相大白的时刻。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