尕古熊 尕古熊
关注数: 6 粉丝数: 109 发帖数: 2,043 关注贴吧数: 5
一个都不许死 (是爷们的都看看) 1944年7月.远征军强渡怒江,收复了滇西的大片土地,开始著名的松山大反攻。日军困兽犹斗,凭借居高临下的地势,坚固的明岗暗堡,发誓拼个鱼死网破。十多天过去,双方杀得天昏地暗。只见一队队的伤员抬下来,又见一支支的部队拉上去,战斗进行捣异常激烈。 7月27日清晨。坚守待命的116师36团2营1连接到紧急命令,要求这个连尽快抓紧时间吃饭,饭后急速奔赴火线,投入到与敌人最后的生死决战。随着命令送过来,还有一批慰劳食品,猪肉、粉条、蘑菇、竹笋、高粱面……这个连队是随大部队从东北一路后撤,一直退到大西南来的,官兵清一色都是东北人,这些具有东北风味的食品,无疑让人一下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勾起士兵们浓农的思乡之情。 这下炊事班可忙开了,当第一甑高梁窝窝头刚刚出笼,一个小个子兵冒着被蒸气烫伤的危险,抢先抓起一个窝窝头,放在鼻尖闻个不停,深情地吮吸来自黑土地的气息……突然,啪——”一已响亮的耳光迎面甩开。打得小个子兵摔倒在地,窝窝头却仍稳稳地护在胸前,完好无损。这重重的一已耳光,只有连长才打得这么脆,这么狠,这么无情!顿时,一大群围在甑子边上的士兵不敢动了。一双双眼睛望着连长,目光中三分畏惧,七分愤怒。 连长姓刘,嘴巴特别大,一顿能吃一只烧鸡,十几个馒头,弟兄们都叫他刘大嘴。眼看刘大嘴还想动手,伙夫头老崔赶紧站出来说:“连长,他还是个孩子……”这个小个子兵是部队从东北溃退收留的,当时他还是个满脸稚气的学生,饿得奄奄一息,是老崔救活了他。 刘大嘴还是狠狠地踢了小个子兵—脚,鹰一样的眼神咄咄逼人。骂道:吃 吃 吃就知道吃。他娘的,还有没有王法?”一个大个子兵忍无可忍,挺身而出,像是挑衅。抓起一个窝窝头:“弟兄们,马上就要道命了,还怕个求!这生死决战,肯定有去无回,死定了,好几年没闻到高梁面的香味了,先吃饱了再说,死了也不能当个饿死鬼!”这大个子兵的话说得在理,士兵们一听,纷纷动手,争抢窝窝头。 “放回去!”刘大嘴一声怒吼,拔出了手枪。众人吓得连连后退。却见他朝天放了一枪。大喝一声:“全体**!” **完毕,大伙儿都为小个子兵捏了一把汗,明摆着,刘大嘴要处置他。不科刘大嘴没有动手,却出人意料地说: “弟兄们!我想问问,你们谁想死,”下面一片黑压压的人头,大伙儿面面相视,都不知道连长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没人回答,刘大嘴只好自说:“我知道,你们谁都不想死!老子也不想死!我老刘家,一家十几口人,全让小日本给杀了,就剩下老子一个,老子要是死了,我老刘家就断子绝孙了!” 临战之前怎么说这些话?这不是动摇军心吗?大伙儿正摸不着头脑,却又见刘大嘴掏出一张预先开好的菜单,大嘴一张,扯亮嗓门,朗朗地念了起来。菜单上除拉高粱面窝窝头外,全是地地道道的东北菜:凉拌拉皮、蘑菇炒肉、小葱井豆腐、猪肉炖粉条、京酱肉丝……士兵们并不饿,但仍一个个竖宜耳朵,听得口水直流。念完之后,刘大嘴把老崔叫了上来,将菜单交给他,郑重其事地叮嘱道:“拿出手艺,照单全做。少一样,老子要你的脑袋!” 老崔领命而去,刘大嘴扫了一眼黑压压的人头,狡黠地一笑。声如洪钟地说:“弟兄们,你们都给我记着,一个都不许死,个个都要活着回来,回来喝庆功酒。醉他奶奶个蛋!现在,点名!” 点完名,刘大嘴高举着花名册,脸上露出了悲壮的神色,一字一顿地说:“除了炊事班,全连141名弟兄,都给老子听清楚——你们家里有老爹老娘,老婆孩子,他们都眼巴巴盼着你们,谁要是死了,就是不孝之子、乌龟王八蛋!老于就是跑到阎王殿也要把你***抓回来!” 接着,刘大嘴大手一挥,嘴巴里蹦出两个字: “出发!” 连队一走,炊事班立刻忙开了,老崔拿出最精湛的手艺,照单做菜,没过多久,一顿丰盛的美餐做好了。他们一个个望眼欲穿,等啊等,从中午等列旁晚,前线终于传来捷报:松山全线攻克,消灭了全部日军。老崔激动地大喊一声: “还等什么?走啊!”说完,带领伙夫们桃着饭菜.送住前线。 夕阳下的松山,弥漫在浓浓的硝烟之中,血流成何,尸堆如山,惨不忍睹……炊事班一行人挑的挑,抬的抬,一路高喊着弟兄们的名字,转过好几个山头,也没碰见一个弟兄。 突然,一个伙夫失声惊叫:“老崔,快来看,弟兄们都在这几哪!”老崔急忙走道去,脚步一颤,身子幸掉到冰窟里一样发抖,泪水簌簌地流了下来:只见弟兄们东倒西歪,横一条竖一条,一个个血肉模糊。和弟兄们躺在一起的,是真成倍的日军死尸,僵死的脸上还凝固着恐惧的表情。一眼就可以看出,这儿经历了一场残酷的肉搏战,再仔细一数,全连141名官兵全部牺牲。 炊事班的一个个哭成了泪人。老崔一抹泪水,叫道:“不能叫弟兄们当饿死鬼,就是喂,也得喂饱了送弟兄们上路!”说着他带头扶起一个士兵,擦干净嘴边的血迹,小心翼翼.一勺一勺地住嘴里喂食物。炊事班的那些兵,全照着老崔的样子,扶起一个个牺牲的士兵,一边往嘴里喂送食物,一边高声报出菜名。硝烟之中,带着哭腔的嗓门瑟瑟颤抖,此起彼伏,唱响了一道道菜名:“凉拌拉皮!蘑菇炒肉!小葱拌豆腐!猪肉炖粉条!京酱肉丝……” 这些坎事兵们抹着泪水,看着眼前一幕幕感天动地的悲壮场景:那个小个士兵,嘴巴紧紧咬住一个鬼子的腮帮。炊事兵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他的嘴掰开。大个子兵被一刀砍断了脖子,尸首分家.脑袋滚到一旁,双眼仍怒目圆睁。更惨的是刘大嘴,他被一枚手榴弹炸得血肉模糊,连嘴巴也找不到…… 老崔捶打着地,声泪俱下:“蓬长啊,你***说话不算话,不算数!你说,一个都不许死,少一个,跑到阎王殿也要抓回来!你怎么自己先跑到阎王殿去了?” 这一顿富有东北口味的美餐,除了喂给弟兄们之外,其余的全部泼洒在阵地上。 第二天下葬的时候,141名官兵面朝北方。人人手里都紧紧地握着一个高梁窝窝头,握得铁紧铁紧……
酒字三滴血 据说,在酒还不叫酒的时候,汝阳人杜康先酿得了这种东西,一是总觉得欠缺些韵味,二是一直未寻得好名字,苦思冥想,夜不能寐。迷迷糊糊之间有仙人托梦,让其翌日酉时在村头路口守候,取三个路人各一滴血,事可成。祖先依言而行。先碰到的是一个饶舌书生,听罢酿者的话,倒也大方,爽快地给了一滴血;第二人是一勇猛武将,耿直却有些鲁莽,二话不说也献了一滴血。但第三个人久不现身,眼看仙人规定酉时已到,第三滴血迟迟不得,酿者情急之下,见本村一疯癫的傻子正晃着走过来,酿者暗叹一声,唉,就是他吧,好歹也是人血。于是取疯子一滴血,聊胜于无。      三滴血加入酿出来的物什之中,果然醇香异常,不同凡物。因该物于酉时得三滴人血而成,祖先便将酉字加上三点水,得名为“酒”。张艺谋的电影《红高粱》中“我爷爷”在酒灶上往酒瓮里撒尿,酿出了罗汉叔在灶上三十年从没见过的好酒十八里红,与此传说异曲同工。      饮酒的人小醉之时,话多,据说这是喝到了饶舌书生的第一滴血;再喝,开始闹腾,这是那武将的血液在起作用;喝到后来全无理智,便是喝到了那疯子的血了。这是那个关于酒名传说的后半部分。      我个人极喜欢这种说法。佳酿妙品从来得自天成,精雕细琢过于刻意固然也会弄出经典来,但毕竟缺点儿野性与随意,能让李白斗酒诗百篇,又能让诗仙追月而去的东西,必定是有点用理性、知识、逻辑之类的冷静解释不了的东西。杯酒释兵权的赵匡胤将杯中之物玩得胜过千军万马,一桌酒菜便了结了赵家天下的心腹大患,而在此之后的若干年,原本一心想步步高升光宗耀祖的郓城小官宋江居然在几杯小酒的蛊惑之下,一时失了约束,在临江楼上一首反诗,竟然成就了他,最终坐上了当时好汉的第一把交椅,搅得山河失色。杯中乾坤大,壶中日月长啊,酒造就的人物或事件,的确也就在文字、刀枪与疯狂这三重境界之间。      实际上,酒字的来历很简单,在甲骨文中酒字有两种写法:一是“酉”的单体象形,《辞源》中说古文酒与酉同;另一是在“酉”字旁加上几个点,表示液体。不过,这种掉书袋的酒字跟泪血江湖上的酒差异太大,基本上只适用于社交酒会逢场作戏的场合,与真正的酒徒无甚大干系。      《京华时报》(2005年2月3日第A27版)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