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纳琉斯之怒 塞纳琉斯之怒
AshestoAshes,DusttoDust
关注数: 270 粉丝数: 1,562 发帖数: 39,834 关注贴吧数: 133
次时代网络世界的言论统治 从某种程度上,这不是一种官方的行为,而是一种群氓政治的体现。 今天稍微看了下龙腾的翻译,有关英国卫报为羽毛球员说好话而新华社则“装圣人”的批判之对比。底下有人稍微为新华社说了点好话,立刻被斥为“白莲花”。“打假球”是一种钻规则漏洞的行为,本身小组赛赛制有欠妥当,但是否与“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不太符合?倒也不能说“策略”不好,实在是双方都想输的情况下,1号种子可以0:2输给差很多的韩国选手,真不知道是演技“老道”还是“差得远了”。 事实上,打假球确实可以称得上是一种“Strategy”,但其是否违反奥林匹克精神是模棱两可的。从最初的否认“打假球”,到最后认定“打假球”是一种策略,国人的心态从否认到试图将之“实用主义”化非常的到位,却也令人感到神奇,其更多的也就是随波逐流、民众激愤带来的更加“实用主义”的口风转向而不遭大众怨恨,最终也就导致了某种言论统治。 用打太极的手法来说,批判打假球和“实用主义化”都没有错,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能得出不同的结论。但是显然先进的网络世界已经不允许儒家式的春秋笔法与中庸态度了。从“敢于说”到“不让别人说”,我们的网民们似乎在潜移默化中自己完成了言论控制的伟大壮举。
“希腊人”的傲慢... 拜伦们越来越多了。900~1204的拜占庭骑兵第一段(开始翻译了 倘若你在字典中查阅“拜占庭”(Byzantine)一词的含义,将会得到如下的形容词解释:复杂的(Complex)、顽固的(Inflexible)以及阴险的(Underhand)。我们可以从中推断出“拜占庭帝国”这个词的含义。无论这种含义是由谁创造的或在哪儿创造的,都毫无疑问的是一个谎言。“拜占庭帝国”这个用法,最初出现在德国人赫罗尼姆·沃尔夫(Hieronymus·Wolf)笔下。10世纪的德国人,将拜占庭视为权力与财富的典范,并寻求“拜占庭城市”(The City of Vyzantion,译按:即君士坦丁堡)的资助与联姻。到了12世纪,他们的野心变得越发庞大,并通过建立“神圣罗马帝国”宣称自己继承了古代罗马的荣光。只有先祖逝去了,继承遗产才变得合情合理,因此,延续在东部的罗马帝国就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最初的权宜之计是意识形态上的驳斥,通过罗马与东正教会分裂的事实与假设东部教会已经堕落,他们宣称罗马帝国已经在精神上死亡了,即使它从外表上看起来有时是健康强壮的。沃尔夫的手段更进一步,通过剥夺这个帝国特有的名字而试图否定它的存在。沃尔夫只能在他的国度,在帝国陷落后这么做;而在这个帝国漫长的历史中,其人民表现出了真正源自罗马遗产的应有的韧性,如同近代一些希腊演说家所做到的那样。早在公元后的第一个世纪,帝国人民便称呼自己为“罗马人”(Romania)。这个词的形容词形式是Romaikos或Romios。直到今天,那些现今生活在爱奥尼亚(Ionia),在20世纪早期被土耳其人驱逐出境的安纳托利亚(Anatolia)爱琴海沿岸(Aegean Sea)的希腊语族群后裔,依然称呼自己为“Romiosi”。所以,什么是“拜占庭”(Byzantine)?通常情况下指的是任何有关拜占庭城市(City of Vyzantion)的事物,这也是本书所使用的解释。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