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卜🔥杜拉✨ 阿卜杜拉之星
关注数: 78 粉丝数: 482 发帖数: 60,988 关注贴吧数: 44
赚钱,消费,就是最大的支持国家 从改开以后,这里面有一个经济循环: 1:国家吸引外资,投资基建,发展经济 2:老百姓劳动赚钱,消费提升, 1:国家赚了钱,就会发展基建,发展经济 2:老百姓劳动所得继续增加,加大消费 1:国家赚了更多的钱,继续发展基建,发展经济 2:老百姓劳动收入更多了,消费力大增 以下12不断循环,, 循环的结果:综合国力越来越强,老百姓消费能力也在不断提升 而这里面,有两个关键因素: 一:国家持续投资 二:老百姓持续劳动 这才是我国迅速崛起的关键两要素 这是中华民族辛勤劳动的本性和明主当朝的结合哦 大家可以结合天天PK的GDP和固投看 固投高的地方,就是国家投入大的地方,,固投低的地方,往往是各种政策调控的地方 但是绝对没有固投为0的,因为投入是刺激发展必须基础, 在现在国内,GDP远远大于固投的时候,,这说明其城市已经大体成型, 国家对这些城市投资见到了实效,进入盈利阶段 东部地区开始盈利,那么国家的投入重心,就会向中西部转移 作为老百姓,得看懂经济上的大方向,虽然我也是半吊子货, 但是只要拿中西部自己的情况来说,很明显,这些年变化很大 基本是按照12循环步骤在发展 总之,上面的思路还是比较清楚,我们需要做一个睿智的老百姓,不要无脑乱闹 特别是钉子户,,我觉得上面和你谈的补偿价格大差不差,别人能接受,自己也不要太贪心 就不要影响发展大局,,服从大局才是真的 你看上面拆违以后,新建的城市,难道不美好吗?
合肥古为千年庐州府治,但不再称庐州,绝对有根据的 庐,古代诸侯国之间有国道,国道十里有庐(饭店,屯粮),三十里有宿(住宿,驻扎),五十里有市(集市,通商) 庐州为诸侯之间的屯粮必争之地,古代芜湖为沿江米市,而据史料记载,芜湖米市的粮食来自宣庐两地, 宣就是江南岸的宣城,庐就是江北岸的庐州,,可见庐是产米屯粮之地,,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三国魏吴在此地前后大战数次,) 虽然屯粮之地,作用明显,但是庐,终究只是个粮仓饭店,,不能为市,, 古人对这些玩意很讲究的,这个庐,虽然行政上是合肥县的上级,,但名字级别太低,, 用今天的话来说,也就是一个三环以外的郊区大排档 虽然作为合肥人,对庐州一名有历史情感,,但这个庐名在古代而言,实在是上不了什么台面,小地方 完全没有本名合肥,合而肥之的含义吊炸天 清末1853年太平天国时期,安庆沦陷,合肥短暂成为省会,民国1912年成立时候废庐州,重置合肥,民国末期,后成为皖北行署驻地,后皖南行署后迁至合肥办公,49年解放以后就成了省会,整个过程,冥冥之中,,有定数! 还有,安徽的宿州,我在想,这个宿和古代的宿,恐怕也有联系,,奉劝宿州早日改名,,这个名字也做不大 只是最近研究易经,得到的一点小发现,,拿出来献丑分享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