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法律纠纷 结合法律纠纷
关注数: 12 粉丝数: 223 发帖数: 3,444 关注贴吧数: 107
江苏13地市政府夏季工作时间普遍缩水 无锡最短,镇江最长 人民网南京7月15日电 (朱殿平、实习生张一帆)近日,一份落款为淮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的“市级机关夏季高温作息时间表”在网络上疯传。该时间表显示,淮安市级机关夏季作息时间全天仅为6小时15分钟,引来网友吐槽。记者随后对江苏各市政府夏季作息时间展开调查,结果显示,在调查的13个市级政府中,8小时工作制普遍缩水,其中无锡市政府机关夏季全天工作时间仅为5.5小时。    记者调查:各地政府机关无一工作时长满8小时   根据网上流传的这份“淮安市级机关夏季高温作息时间表”,该市市级机关夏季作息时间为上午8时30分至中午11时45分;下午15时上班,18时下班,全天工作时间为6小时15分钟。记者致电淮安市人民政府求证时,市政府值班室一工作人员介绍,淮安将从7月16日开始实行夏季高温作息时间。“早上8点半上班,中午12点下班;下午3点上班,6点下班。”当记者提出根据网上的时间表,中午是11时45分下班时,该工作人员又改口说确实是到11时45分。至于该作息时间是如何制定的,该工作人员称是“根据省里要求”,但问到具体是省里哪个部门要求的,对方含糊其辞,只表示“省级机关到7月中旬都会调整作息时间”。不过该工作人员也承认,确实没有具体文件对具体的作息时间提出要求。   除了淮安市外,江苏其他市政府的作息又是如何安排的?记者通过各地政府官网、12345热线等进行了了解。在江苏省13个地市中,夏季工作时间最短的为无锡:早上9时上班、中午11时30分下班;下午14时上班,17时下班。如此算下来,全天工作时间仅为5个半小时。除无锡外,南京、常州、苏州、扬州四地的政府工作时间为6小时,宿迁、连云港、徐州、南通、泰州、盐城皆为6.5小时。工作时间最长的为镇江,与其他地市相比,镇江市政府下午的上班时间由15时提早到了14时,全天工作时间7小时。即便如此,在全省13个地市中,仍没有一个工作时间达到8小时的。    网友质疑:政府机构作息时间为何随意更改   伴随着各地政府夏季作息时间的曝光,面对政府机关普遍缩水的8小时工作制,不少网友显得愤愤不平。有网友认为,与夏天在室外高温环境下工作的工人、环卫工等相比,政府公务员多坐在办公室里上班,工作环境已经优越了很多,即便这样还要缩短工作时间,“这让在工地干活的民工情何以堪?”   也有网友对政府机构能否随意更改作息时间提出了质疑。网友“@exen--excellent”就指出:“政府机构作息时间可以随意更改吗?可以的话当地所有单位个人向政府看齐。”还有网友认为,政府作息时间的调整涉及公共利益,应当经过必要的民意程序,至少要通过网络或其他方式,广泛征求意见。   除此之外,也有网友指出:“既然8小时的工作只需要6.5小时,甚至更短时间就能做完,是不是也表明公务员工作“太闲”?机关事业单位是不是存在大量赋闲的人员?那就应当裁员。”    法学专家:作息时间安排应以为民服务为原则   政府机关的夏季工作时间是否有统一规定?记者为此致电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咨询。一工作人员称,“没有通知说要调整作息时间,省里没有规定”。对于各地具体的作息时间安排,该工作人员介绍“各个单位不一样的,根据自己的情况自己确定”。当记者询问对工作总时长是否有要求时,该工作人员反问:“8小时啊,这个法律不是规定的吗?”   记者随后查阅了1995年修订的《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其中第3条规定“职工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40小时”。国家人事部同年下发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贯彻〈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的实施办法》也重申了这条规定。   东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顾大松指出,公务员同时也是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至于工作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并没有涉及。对政府工作时间如何安排,顾大松认为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日常都是8小时工作制,夏季的作息时间是否调整,各地方应该有自己的权利。”但他同时也指出,公务员应当区分清楚与一般劳动者之间的关系,作息时间的安排应该充分考虑为民服务的原则。“比如夏季调整了作息时间、每天工作时间变短,是不是可以考虑在周末时将缩水的这部分工作时间补回来?这样也方便群众办事。”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js.people.com.cn%2Fhtml%2F2013%2F07%2F15%2F241535.html&urlrefer=2f44eba349483b2c27d9dc6e8e44b9fd
这几天银行同业拆借利率高起原因是这样的么 央行意图很明显,制造银行业资金紧张,逼银行把资金从买入返售里挤出来。所谓买入返售就是银行买入同业金融资产规定未来卖回去,其中差价就算是利息。为什么银行热衷作买入返售?因为这样不算贷款,不受存贷比限制,而且收益高。信托公司把信托权益卖给银行再拿银行借出的资金做新项目,杠杆瞬间扩大。银行又哪里来资金呢?存款对于中小银行很难发展,那么就打包成理财卖。另外把买入资产抵押向同业借。通过短期借贷买入长期资产。这些资金大部分最终流入了房地产行业,信托的收益率普遍过百分之十,而且还很难监管。通过这样的安排银行成功绕过监管层扩大杠杆,行业风险倍增。一旦某一个环节出所,整个行业都难以运行。继续下去必然出现美国次贷危机那样的情形。于是银监会八号令限制理财,这是第一枪,限制的结果是各家银行清理理财,用自有资金买入买入返售资产,银行需要大量资金,只好拆借,但此时央行收紧市场流动性,造成银行间缺钱。导火索是光大欠兴业60亿毁约,别看小小六十亿,可能就这六十亿使得兴业亦面临流动性问题,一直传导各家银行都出现问题,同业拆借瞬间乱套,时间推移缺钱越来越明显,造成昨天Shibor隔夜拆借百分之十三的利率。央行希望银行把钱从影子银行里抽出,这也是问题,那么多资产谁去接盘?据说有十多万亿。估计最后还是央行出手,部分银行面临亏损再所难,低利率放贷高利率买资金平衡头寸,短借长贷最生动的一课。同业拆借其实就是把银行业连一起了,一家头寸不足还不上钱可能就造成所有银行缺钱,大家一窝蜂找钱。于是各路资金涌进去,据说央企们都开始找银行贷款给银行了。银行也推出超高利率理财吸收钱。银行业吸收银行外的钱,把业内的资金紧缺带入整个市场,最终导致整个市场缺乏流动性,这样后果是资产价值进一步下跌,股市债券等等。
中国猪种危机:最适合做回锅肉的猪种濒临灭绝 猪种有危机?   中国85%左右地方猪种的群体数量呈下降趋势,31个品种处于濒危状态和濒临灭绝   “东坡肉,是吃肉的最高境界。”   这是被广大“好吃者”奉为圭臬的一个金句。达致最高境界的东坡肉,色泽均匀,肉质酥烂,入口即化,并且,丝毫感觉不到油腻。作为杭帮菜的经典,东坡肉自一千年前的苏东坡开始,便是中国各种宴席、餐桌上最为常见的一道名菜之一。   不是用什么猪肉做成东坡肉都能达到此种境界的。在我国美食界广为人知的是,正宗的东坡肉须选用浙江本地的猪种“两头乌”。   “两头乌”即闻名遐迩的金华猪,中国“四大名猪”之一,有“中华熊猫猪”的美誉。   金华猪皮薄、骨头细,肉质细腻,更为重要的是肌内脂肪含量高、分布均匀。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陈清明向《瞭望东方周刊》介绍,肌内脂肪越高意味着做菜时越香,炖成东坡肉时能保证肉质松软、酥烂。   也正如此,“两头乌”的主产地浙江金华腌制的“金华火腿”才能蜚声中外。早在十余年前,“两头乌”就被指定为金华火腿的专用猪种。   与东坡肉齐名的川菜经典回锅肉,也在过去千百年间享有盛誉。2008年,在某一个版本的美食评选中,回锅肉被评为四川人最喜爱的12道名菜之首。但“好吃者”们未必都清楚的是,尽管已经遍布全国各地,他们吃到的回锅肉可能都不是最正宗的。   在众多川菜大师眼里,做出最正宗的回锅肉须选用四川土猪---成华猪。成华猪一身黑毛,头方、颈粗、腿短、背宽、屁股大。回锅肉,顾名思义须两次下锅,这就要求肉质不能太瘦,不然二次煸炒出锅时肉质可能越来越硬。而成华猪肉质很肥,肌内脂肪含量高,故而做出的回锅肉才能松软可口。   2010年11月四川当地媒体传出的一则消息,曾让广大“好吃者”黯然神伤:最适合做回锅肉的猪种成华猪已经濒临灭绝。   为此,成都市专门修建了一个成华猪的保种场,但当时猪圈也仅留存有100头左右的成华猪。   成华猪是典型的黑猪,猪肉太肥,近年来在终端市场上远不如瘦肉型猪肉受到老百姓欢迎;同时,成华猪长成出栏需要7个月左右,不喂饲料的话需长达近一年时间,是市场上普通瘦肉型猪生长周期的一倍还多。由于经济效益低下,成华猪遭到广大养殖户和猪场的无情抛弃。     猪种国家保护   成华猪的特点,几乎是我国地方猪种的共性。   近年来,随着规模化养殖的推进,地方猪种不适应于现代化、工业化的生产特点和一些老百姓的饮食要求,种群数量逐渐萎缩,甚至走向灭绝。   陈清明认为,同所有物种的灭绝一样,这将是一场生态灾难。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养猪大国,也是猪种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   “十一五”期间,农业部组织完成了第二次全国性畜禽遗传资源调查。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王楚端向《瞭望东方周刊》介绍说,这是近40年来,我国投入人力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摸底调查”,在历时5年的调查中,全国先后组织6900余人、投入经费达4500万元。   这次调查的成果是摸清了“包括猪种资源在内的畜禽资源最新状况”。2012年3月,农业部全国畜牧总站畜禽资源处副处长于福清曾在中国农科院《中国猪业》杂志刊文透露,通过此次调查发现,目前在我国,猪的地方品种、培育品种和引入品种共计125个。   这其中,地方品种多达72个,列入“国家级禽畜遗传资源保护名录”的地方猪种就有34个。     占领中国餐桌的四大国外猪种   陈清明担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猪学分会秘书长有十年时间,于2011年卸任,曾长期关注我国地方猪种的资源保护和利用。据他介绍,我国地方猪种主要分为华北型、华南型、华中型、江海型、西南型、高原型六大类。   这其中,浙江金华猪、四川荣昌猪、江苏太湖猪、湖南宁乡猪,是最为知名的“中国四大名猪”。它们的普遍特点是,肉质好,偏于脂肪型,尤其是肌内脂肪含量普遍高于国外品种。   但缺点也是明显的。王楚端认为,我国地方猪种生长周期长、脂肪含量高、出肉率低,这均是有别于瘦肉型猪的显著特点。   改革开放以后,终端市场对瘦肉需求越来越高,地方猪种的低效率产出模式也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开始大量引入外来猪种。   “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现在。”陈清明介绍,原产英国的大约克夏猪(大白猪)、原产丹麦的长白猪、原产美国的杜洛克猪、原产比利时的皮特兰猪等世界盛行的瘦肉型猪品种,也由此大规模进入中国。这些猪生长周期大为缩短、瘦肉率高达60%以上,因而受到养殖户的青睐,逐渐将中国特有的地方猪种挤压到了濒临灭绝的境地。   第二次全国性畜禽遗传资源调查发现,除新发现高黎贡山猪等4个新猪种之外,横泾猪等8个地方猪种已找不到了,深县猪、项城猪等4个品种已确定灭绝。   即便是尚没有面临灭绝危险的地方猪种,其遗传多样性也大为降低。陈清明介绍,不少地方品种母猪数量急剧下降,公猪头数锐减,有的品种甚至已经找不到公猪。统计显示,我国有85%左右地方猪种的群体数量呈下降趋势,31个品种处于濒危状态和濒临灭绝。 协作保护猪   从维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考虑,加强地方猪种的资源保护无疑是必要的。   在利益驱动下,养殖户最关心生长快、瘦肉率高。在王楚端看来,一种地方猪种的灭绝,就可能意味着一些品种特点、遗传基因的消失,这是永不可再生的。“也许现在还意识不到,但在未来某些基因可能对全人类都是非常有用的。”   也就在国外猪种逐渐挤占我国市场空间的同时,如何加大对地方猪种的保护,也引起了从官方到民间的热议和重视。   自1995年以来,农业部先后启动实施畜禽良种工程、畜禽种质资源保护等项目。公开资料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各地共建设79个猪保种场、3个基因库,在全国范围内划定了37个地方猪种保护区。这其中,包括宁乡猪、荣昌猪和藏猪等3个国家级保护区,以及太湖猪、民猪、黄淮海黑猪等猪遗传资源保种场35个。   2007年5月,农业部还成立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下设猪等6个畜种专业委员会,负责全国畜禽遗传资源的鉴定、评估和畜禽新品种、配套系的审定,承担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相关工作。   学术界的担忧同样强烈。早在2003年11月,一个名为“地方猪种资源保护与利用协作组”的非官方组织在广东东莞成立。这是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猪学分会组织下的一个学术组织,开放给全国所有养猪学专家、猪场参加。   该协作组成立以来,每年举行一次学术年会。去年9月,中国地方猪种保护与利用协作组第九次学术年会在哈尔滨召开,会上,全国畜牧总站代表农业部宣读了第三批国家级猪遗传资源保种场名单,当地还同时举办了“中国(兰西)民猪文化节”。   据陈清明介绍,前些年,农业部全国畜牧兽医总站还专门成立了品种资源处,将上述协作组收归管理。 地方猪的机遇   在2005年以前,中央财政每年用于畜禽资源保护的资金仅有几百万元,但此后几年的增长幅度明显。去年,中央财政畜禽保种经费增加到了史无前例的5320万元,平均每个国家级地方猪保护品种的保种经费约为40万元。   而相对于保种的投入而言,这依然是杯水车薪。陈清明估计,对每个猪场而言,至少三分之一以上的保种经费需要保种单位自筹解决。这显然是不可持续的。“现在不过是为了保种而保种。”陈清明认为,如何加大地方猪种的市场开发力度、发挥出地方猪种的经济效益,方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目前,我国地方猪种远未形成大规模的产业化生产格局,加上选育方向不能适应市场消费需求,导致地方猪种在商品猪市场上无法跟世界外来猪种匹敌。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陈瑶生曾透露,我国种猪场长期处于不良循环状态,顶端核心种猪资源大部分依赖进口。   不过,近年来在地方猪种的市场化探索中,也不乏成功经验。   对早就不允许在六环内养猪的北京而言,北京黑猪也曾一度面临消失的尴尬。据陈清明回忆,在外来猪种风靡全国后,北京曾打算放弃北京黑猪的养育和保种。消息传出去后,遭到了陈清明等养猪学专家的反对。   后来,北京某猪场决定保种了80头;后来猪场改制迅速发展,如今光母猪就有1000头,一年能产出上万头北京黑猪,在北京已经开设了十数家北京黑猪肉专卖店。   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的陈生也以养猪出名,他创办的“壹号土猪”在广州、上海等地开设了数百个专卖店,一年营业额达2个多亿。据陈生介绍,“壹号土猪”是在广西陆川猪种的基础上,利用我国“四大名猪”之一的太湖猪进行二元杂交选育出来的土猪品种,其胴体瘦肉率提高到了45%以上,更为突出的是肌内脂肪含量为2%——3%左右,从而有效保证了肉质和口感。   上述实践应是地方猪种走向市场的有益探索。一个不容忽视的背景是,随着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过去依赖吃猪肉以补充营养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取而代之的是对油腻、高脂肪食物的警惕。在陈清明看来,这对地方猪种提出的要求是必须加大改良和选育方向的调整,在保持地方猪肉质优良特点的同时,通过选育等手段提高瘦肉率,以符合当下人们膳食结构的变迁。   与此同时,外来猪种在成为我国几乎全部的猪肉消费对象时,日益挑剔的“好吃者”们也对肉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陈清明的记忆中,“一家炖肉满街香”的记忆早已成为了过去,现在的猪肉越炖越硬、越来越不好吃已引发了很多人的共鸣。   今天吃到的“东坡肉”还是不是苏东坡当年吃过的“东坡肉”,没有多少人能准确回答。但地方猪种肉质好过外来猪种却是不少人的共识,“这就是地方猪种的机遇所在。”陈清明说。
中国猪种危机:最适合做回锅肉的猪种濒临灭绝 猪种有危机?   中国85%左右地方猪种的群体数量呈下降趋势,31个品种处于濒危状态和濒临灭绝   “东坡肉,是吃肉的最高境界。”   这是被广大“好吃者”奉为圭臬的一个金句。达致最高境界的东坡肉,色泽均匀,肉质酥烂,入口即化,并且,丝毫感觉不到油腻。作为杭帮菜的经典,东坡肉自一千年前的苏东坡开始,便是中国各种宴席、餐桌上最为常见的一道名菜之一。   不是用什么猪肉做成东坡肉都能达到此种境界的。在我国美食界广为人知的是,正宗的东坡肉须选用浙江本地的猪种“两头乌”。   “两头乌”即闻名遐迩的金华猪,中国“四大名猪”之一,有“中华熊猫猪”的美誉。   金华猪皮薄、骨头细,肉质细腻,更为重要的是肌内脂肪含量高、分布均匀。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陈清明向《瞭望东方周刊》介绍,肌内脂肪越高意味着做菜时越香,炖成东坡肉时能保证肉质松软、酥烂。   也正如此,“两头乌”的主产地浙江金华腌制的“金华火腿”才能蜚声中外。早在十余年前,“两头乌”就被指定为金华火腿的专用猪种。   与东坡肉齐名的川菜经典回锅肉,也在过去千百年间享有盛誉。2008年,在某一个版本的美食评选中,回锅肉被评为四川人最喜爱的12道名菜之首。但“好吃者”们未必都清楚的是,尽管已经遍布全国各地,他们吃到的回锅肉可能都不是最正宗的。   在众多川菜大师眼里,做出最正宗的回锅肉须选用四川土猪---成华猪。成华猪一身黑毛,头方、颈粗、腿短、背宽、屁股大。回锅肉,顾名思义须两次下锅,这就要求肉质不能太瘦,不然二次煸炒出锅时肉质可能越来越硬。而成华猪肉质很肥,肌内脂肪含量高,故而做出的回锅肉才能松软可口。   2010年11月四川当地媒体传出的一则消息,曾让广大“好吃者”黯然神伤:最适合做回锅肉的猪种成华猪已经濒临灭绝。   为此,成都市专门修建了一个成华猪的保种场,但当时猪圈也仅留存有100头左右的成华猪。   成华猪是典型的黑猪,猪肉太肥,近年来在终端市场上远不如瘦肉型猪肉受到老百姓欢迎;同时,成华猪长成出栏需要7个月左右,不喂饲料的话需长达近一年时间,是市场上普通瘦肉型猪生长周期的一倍还多。由于经济效益低下,成华猪遭到广大养殖户和猪场的无情抛弃。     猪种国家保护   成华猪的特点,几乎是我国地方猪种的共性。   近年来,随着规模化养殖的推进,地方猪种不适应于现代化、工业化的生产特点和一些老百姓的饮食要求,种群数量逐渐萎缩,甚至走向灭绝。   陈清明认为,同所有物种的灭绝一样,这将是一场生态灾难。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养猪大国,也是猪种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   “十一五”期间,农业部组织完成了第二次全国性畜禽遗传资源调查。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王楚端向《瞭望东方周刊》介绍说,这是近40年来,我国投入人力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摸底调查”,在历时5年的调查中,全国先后组织6900余人、投入经费达4500万元。   这次调查的成果是摸清了“包括猪种资源在内的畜禽资源最新状况”。2012年3月,农业部全国畜牧总站畜禽资源处副处长于福清曾在中国农科院《中国猪业》杂志刊文透露,通过此次调查发现,目前在我国,猪的地方品种、培育品种和引入品种共计125个。   这其中,地方品种多达72个,列入“国家级禽畜遗传资源保护名录”的地方猪种就有34个。     占领中国餐桌的四大国外猪种   陈清明担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猪学分会秘书长有十年时间,于2011年卸任,曾长期关注我国地方猪种的资源保护和利用。据他介绍,我国地方猪种主要分为华北型、华南型、华中型、江海型、西南型、高原型六大类。   这其中,浙江金华猪、四川荣昌猪、江苏太湖猪、湖南宁乡猪,是最为知名的“中国四大名猪”。它们的普遍特点是,肉质好,偏于脂肪型,尤其是肌内脂肪含量普遍高于国外品种。   但缺点也是明显的。王楚端认为,我国地方猪种生长周期长、脂肪含量高、出肉率低,这均是有别于瘦肉型猪的显著特点。   改革开放以后,终端市场对瘦肉需求越来越高,地方猪种的低效率产出模式也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开始大量引入外来猪种。   “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现在。”陈清明介绍,原产英国的大约克夏猪(大白猪)、原产丹麦的长白猪、原产美国的杜洛克猪、原产比利时的皮特兰猪等世界盛行的瘦肉型猪品种,也由此大规模进入中国。这些猪生长周期大为缩短、瘦肉率高达60%以上,因而受到养殖户的青睐,逐渐将中国特有的地方猪种挤压到了濒临灭绝的境地。   第二次全国性畜禽遗传资源调查发现,除新发现高黎贡山猪等4个新猪种之外,横泾猪等8个地方猪种已找不到了,深县猪、项城猪等4个品种已确定灭绝。   即便是尚没有面临灭绝危险的地方猪种,其遗传多样性也大为降低。陈清明介绍,不少地方品种母猪数量急剧下降,公猪头数锐减,有的品种甚至已经找不到公猪。统计显示,我国有85%左右地方猪种的群体数量呈下降趋势,31个品种处于濒危状态和濒临灭绝。 协作保护猪   从维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考虑,加强地方猪种的资源保护无疑是必要的。   在利益驱动下,养殖户最关心生长快、瘦肉率高。在王楚端看来,一种地方猪种的灭绝,就可能意味着一些品种特点、遗传基因的消失,这是永不可再生的。“也许现在还意识不到,但在未来某些基因可能对全人类都是非常有用的。”   也就在国外猪种逐渐挤占我国市场空间的同时,如何加大对地方猪种的保护,也引起了从官方到民间的热议和重视。   自1995年以来,农业部先后启动实施畜禽良种工程、畜禽种质资源保护等项目。公开资料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各地共建设79个猪保种场、3个基因库,在全国范围内划定了37个地方猪种保护区。这其中,包括宁乡猪、荣昌猪和藏猪等3个国家级保护区,以及太湖猪、民猪、黄淮海黑猪等猪遗传资源保种场35个。   2007年5月,农业部还成立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下设猪等6个畜种专业委员会,负责全国畜禽遗传资源的鉴定、评估和畜禽新品种、配套系的审定,承担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相关工作。   学术界的担忧同样强烈。早在2003年11月,一个名为“地方猪种资源保护与利用协作组”的非官方组织在广东东莞成立。这是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猪学分会组织下的一个学术组织,开放给全国所有养猪学专家、猪场参加。   该协作组成立以来,每年举行一次学术年会。去年9月,中国地方猪种保护与利用协作组第九次学术年会在哈尔滨召开,会上,全国畜牧总站代表农业部宣读了第三批国家级猪遗传资源保种场名单,当地还同时举办了“中国(兰西)民猪文化节”。   据陈清明介绍,前些年,农业部全国畜牧兽医总站还专门成立了品种资源处,将上述协作组收归管理。 地方猪的机遇   在2005年以前,中央财政每年用于畜禽资源保护的资金仅有几百万元,但此后几年的增长幅度明显。去年,中央财政畜禽保种经费增加到了史无前例的5320万元,平均每个国家级地方猪保护品种的保种经费约为40万元。   而相对于保种的投入而言,这依然是杯水车薪。陈清明估计,对每个猪场而言,至少三分之一以上的保种经费需要保种单位自筹解决。这显然是不可持续的。“现在不过是为了保种而保种。”陈清明认为,如何加大地方猪种的市场开发力度、发挥出地方猪种的经济效益,方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目前,我国地方猪种远未形成大规模的产业化生产格局,加上选育方向不能适应市场消费需求,导致地方猪种在商品猪市场上无法跟世界外来猪种匹敌。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陈瑶生曾透露,我国种猪场长期处于不良循环状态,顶端核心种猪资源大部分依赖进口。   不过,近年来在地方猪种的市场化探索中,也不乏成功经验。   对早就不允许在六环内养猪的北京而言,北京黑猪也曾一度面临消失的尴尬。据陈清明回忆,在外来猪种风靡全国后,北京曾打算放弃北京黑猪的养育和保种。消息传出去后,遭到了陈清明等养猪学专家的反对。   后来,北京某猪场决定保种了80头;后来猪场改制迅速发展,如今光母猪就有1000头,一年能产出上万头北京黑猪,在北京已经开设了十数家北京黑猪肉专卖店。   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的陈生也以养猪出名,他创办的“壹号土猪”在广州、上海等地开设了数百个专卖店,一年营业额达2个多亿。据陈生介绍,“壹号土猪”是在广西陆川猪种的基础上,利用我国“四大名猪”之一的太湖猪进行二元杂交选育出来的土猪品种,其胴体瘦肉率提高到了45%以上,更为突出的是肌内脂肪含量为2%——3%左右,从而有效保证了肉质和口感。   上述实践应是地方猪种走向市场的有益探索。一个不容忽视的背景是,随着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过去依赖吃猪肉以补充营养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取而代之的是对油腻、高脂肪食物的警惕。在陈清明看来,这对地方猪种提出的要求是必须加大改良和选育方向的调整,在保持地方猪肉质优良特点的同时,通过选育等手段提高瘦肉率,以符合当下人们膳食结构的变迁。   与此同时,外来猪种在成为我国几乎全部的猪肉消费对象时,日益挑剔的“好吃者”们也对肉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陈清明的记忆中,“一家炖肉满街香”的记忆早已成为了过去,现在的猪肉越炖越硬、越来越不好吃已引发了很多人的共鸣。   今天吃到的“东坡肉”还是不是苏东坡当年吃过的“东坡肉”,没有多少人能准确回答。但地方猪种肉质好过外来猪种却是不少人的共识,“这就是地方猪种的机遇所在。”陈清明说。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