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宇123♋ AV阿宇
关注数: 6 粉丝数: 232 发帖数: 6,589 关注贴吧数: 37
古代实力最强的时期 应该是大明永乐时期 我知道很多人会反驳我 但是请看一组数据 ------------------------------- 明朝永乐时期(1403-1424年)的海军实力堪称当时全球海上力量的巅峰 永乐年间明帝国海军拥有超过4600艘舰船,其中包含1350艘战船、1350艘巡船,以及400艘大型宝船和专用运粮船 郑和下西洋时率领的远洋舰队由200余艘船只组成,包含60多艘巨型宝船,单次远航规模远超同期欧洲国家的总和 ------------------------------- 郑和宝船最大者长约137米,宽56米,排水量超过1万吨,采用水密隔舱设计(可局部受损不沉)和多桅帆系统(具备逆风航行能力)。相较之下,哥伦布1492年旗舰仅长30米、排水量约100吨 舰队还配备罗盘、星盘及精密航海图,导航技术领先欧洲约300年 ------------------------------- 永乐年间曾有动用14000艘船只、载30万兵力执行海上军事行动的记录,规模相当于10个西班牙无敌舰队总和 ------------------------------- 简单来说 当时永乐年间的海军实力,完全可以实行精准远洋打击能力,当时的世界上任何一个郭嘉都无法对抗 就比如隔壁的小日子,只要朱棣想,就可以轻松团灭他,他毫无反击能力 盛唐强汉 暴秦元宋 都没有这么牛B的航海技术和舰队 带清就更别说了 看起来强大 但是工业革命开始几乎就全面落后了 这真不是吹大明 而是就当时事实如此 不过没什么卵用 朱四哥并没有趁机做点大事 只是搞搞下西洋 搞搞外交
忠臣不事二主也要看情况 有些人选择了一个主公之后 从一而终 再也不会选择第二个主公 比如诸葛亮 否则他就不会选 而有些人会更改 但是这不代表他的成就就不会高 他依然会得到人们的敬佩 今天问了一下Deepseek 里面有你们敬佩的人吗? 三国时期人才流动频繁,许多人物因时局变迁或理念不合而改投明主。以下是一些曾效力过两位及以上主公并取得显著成就的代表人物: 1. 赵云(公孙瓒 → 刘备) 经历:初随公孙瓒,后因赏识刘备的仁德而转投其麾下。 成就:蜀汉五虎上将之一,长坂坡救主、汉水之战以少胜多,被赞“子龙一身是胆”。晚年仍参与北伐,以忠勇著称。 2. 张辽(丁原 → 董卓 → 吕布 → 曹操) 经历:先后效力丁原、董卓、吕布,最终归附曹操。 成就:曹魏“五子良将”之首,合肥之战以八百精兵大破孙权十万大军,威震江东,“张辽止啼”成典故。 3. 黄忠(刘表 → 刘备) 经历:原为刘表部将,后归降刘备。 成就:定军山斩杀夏侯渊,助刘备夺取汉中,位列五虎上将,以老当益壮闻名。 4. 姜维(曹魏 → 蜀汉) 经历:原为魏将,诸葛亮北伐时被收服,成为其接班人。 成就:继承诸葛亮遗志,多次北伐牵制曹魏,后期独撑蜀汉军政,被誉为“麒麟儿”。 5. 法正(刘璋 → 刘备) 经历:原为刘璋谋士,后暗中投靠刘备。 成就:助刘备夺取益州,献计定军山击败夏侯渊,被刘备誉为“翼侯”,《三国志》称其“奇画策算”。 6. 贾诩(董卓 → 李傕 → 张绣 → 曹操) 经历:辗转多主,最终效忠曹操。 成就:曹魏开国谋臣,献计离间马超韩遂,助曹操平定关中,官至太尉,以“算无遗策”著称。 7. 甘宁(刘表 → 黄祖 → 孙权) 经历:先投刘表、黄祖,不受重用后归吴。 成就:东吴猛将,合肥之战救孙权,夜袭曹营,曾言“曹有张辽,孤有甘兴霸”。 8. 庞德(马腾 → 马超 → 张鲁 → 曹操) 经历:随马腾、马超,后降张鲁,最终投曹。 成就:襄樊之战抬棺战关羽,宁死不降,被曹操赞为“忠烈贯古”。 9. 张郃(袁绍 → 曹操) 经历:官渡之战后归顺曹操。 成就:曹魏“五子良将”之一,街亭大破马谡,后期成为诸葛亮北伐劲敌。 10. 陈宫(曹操 → 吕布) 经历:初随曹操,后因理念不合辅佐吕布。 成就:助吕布夺取兖州,多次挫败曹操,虽兵败身死,但其智谋备受肯定。
江南真是一个好地方 今天问了Deepseek 明朝时期江南有多富有?赋税有多重? 以下是它告诉我的答案 一、江南的富庶程度 1. 农业发达:鱼米之乡与商品化农业 稻米产量:江南水网密布,气候适宜,稻米一年两熟。苏州、松江一带“苏湖熟,天下足”(南宋谚语,明代沿用),成为全国粮仓。 经济作物兴起:明中后期,棉、桑种植广泛。松江府“衣被天下”(《松江府志》),湖州“蚕桑之利,厚于稼穑”(《湖州府志》),农业高度商品化。 2. 手工业与商业繁荣 纺织业:苏州、杭州的丝织业,松江的棉纺织业领先全国。万历年间,苏州“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明神宗实录》卷361),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海外贸易:通过宁波、泉州等港口参与走私贸易(嘉靖后开放月港),丝绸、瓷器远销海外,白银大量流入。 3. 文化与社会生活 科举优势:江南进士占全国近半数(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文化世家辈出。 消费奢侈:苏州“俗尚奢华”(《吴县志》),园林、书画、戏曲兴盛,市井“夜船灯火,歌舞不绝”(唐寅《阊门即事》)。 二、江南赋税之重1. 税粮比例:天下赋税半出江南 田赋:江南耕地仅占全国6%,却承担全国15%的税粮。苏州府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实征米麦281万石,占全国9.8%(《明会典》卷24)。 漕粮:每年400万石漕粮中,江南占半数以上。成化八年(1472年),苏、松、常、嘉、湖五府漕粮达180万石(《明宪宗实录》卷106)。 2. 税制弊端与民间负担 官田重赋:明初将张士诚势力范围内的土地划为官田,税率高达20%-30%(私田约3%-5%)。顾炎武称:“一亩之赋,竟有至三斗者”(《日知录》卷10)。 附加杂税:里甲、均徭、驿传等徭役折银,加上“金花银”等加派,实际税负倍增。正德后,江南“民不堪命,多逃亡”(《明武宗实录》卷19)。 3. 士绅转嫁与抗税事件 优免特权:官僚、生员可免部分赋役,导致“田归大户,赋留贫民”。何良俊《四友斋丛说》载:“松江赋役之重,甲于天下……然皆小民代大户包赔。” 民变频发:嘉靖年间,苏州爆发“织佣之变”(《明史·食货志》);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葛贤领导苏州抗税斗争,反对税监孙隆(《明神宗实录》卷360)。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