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oglath Eroglath
关注数: 11 粉丝数: 35 发帖数: 1,497 关注贴吧数: 29
忘台记 入城盖一庭也,庭东有阶阔然徐上,上有二台。其一经年失修,破败不堪,余上之甚少;其一存之甚好,余常览物于此,望四野,察天地之正与时空之变也。 若夫昼昏之际,浑日挥其余瑟于东江,秋水汤汤,波澜不惊。南望旷野莽莽,西望房舍栉比。天地寂寥,不觉忘乎物我而四野一体。 夜临之时,郭外灯辉火煌,然城中悄然幽暗。观台上,望东天群星高悬,时有明月相伴;眺南野山河影绰,巍巍不可知其原。噫!昼夜之景不复同矣。余不觉忘乎时空之变而昼昏一体。 嗟夫!忘乎时空物我,忘乎四野天地,忘乎己之悲乐,时空一体,物我一体,而其乐融融。此盖台之名也。    夫人之存于世,必有所忧。忧思不忘,则汗发沾背,肠日九回;恍恍如亡,暝暝忘往。有甚者,孔明遗恨,屈原沉江,抱恨千古,自悔终生。惜哉悲哉!何以解忧?唯托忧于物而忘之。兰亭觞咏,赤壁快哉;五物志乐(*1),涸辙犹欢。太白饱情于锦绣,子瞻吟啸于雨林(*3)。此人皆有断肠之忧,然不以恨终,忘之为也。今吾者,望景于台,忘情于景。耳闻清风,目遇正色。忧情皆忘,何快不为!?                                                                 时一一年三月 *1五物志乐:欧阳修以五物志乐,见欧阳修《六一居士传》) *2煜主亡城而吟诗:    煜主,南唐亡国之君李煜 *3子瞻吟啸于雨林:   子瞻,东坡居士    吟啸于雨林,见苏轼《定风坡》(莫听穿林打叶声)
曼海姆乐派简介 曼海姆乐派是早期古典时期最重要的音乐流派,18世纪在德国南部曼海姆形成,由当时聚集在德国曼海姆(Mannheim)地区的艺术家们构成。当时曼海姆宫廷的公爵特别热爱音乐,组建起欧洲最优秀的管弦乐队,使曼海姆成为当时德国重要的音乐文化中心。一批来自奥地利和波希米亚,以约翰· 斯塔米茨(Johan Stamitz,1717-1757)为首的音乐家们一起创作、演出,对整个欧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们被称为“曼海姆乐派”。他们成立了最早的交响乐团“曼海姆管弦乐队”,并在J.W.斯塔米茨(Stamitz,1717-1757)指导下,成为技术高超、素质优良、闻名全欧的交响乐团。这支乐队以他们精湛的演奏水品而闻名。这支乐队演奏的时候特别强调力度的对比,特别在渐强和渐弱的使用上开创了先河。这些演奏时候的细节处理在之前的器乐作品中是不被重视的,但曼海姆乐派将它发扬了起来,显示了当时这些音乐家独特的美学见解。这加强并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因此“曼海姆管弦乐队”从客观上为交响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基础。 曼海姆音乐作品的特点  作品轻捷明快,主调音乐风格已完全确立,高声部音乐线条十分突出,乐队织体清澈透明,通奏低音已被谱写为明确的乐队各声部,以优美的旋律,活泼轻快的风格、鲜明的对比著称。挖掘出管弦乐队丰富的表现力,表现出它特有的力量和灵活多变的潜能。曼海姆乐派的音乐作品,也是第一次自觉地把力度作为重要的因素。 乐派的代表人物有:   约翰·施塔米茨(Johhan·Wenzel·Anton·Stamitz,1717年——1757年)和他的儿子卡尔·施塔米茨(Karl·Stamitz,1745年——1801年)   里赫特尔(F·X·Richter,1709年——1789年)   卡那比赫(Ch·Cannabich)   他们当时都在曼海姆选侯公理查·提沃多的乐队中工作。 曼海姆乐派在音乐史上的贡献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结构上,奠定了古典交响乐的基本结构布局,在意大利歌剧序曲快—慢—快结构的基础上加入了快速的第四乐章,形成了快板—行板—小步舞曲—快板终曲的交响乐套曲形式。   (2)在演奏风格上,仔细安排乐队演奏力度上“渐强”、“渐弱”的情感幅度变化,在当时具有前瞻性。 (3)在创作上,以主调音乐风格为主,重视以小提琴为中心的旋律声部,加强了管乐器的色彩效果,废除了巴罗克时期乐队通奏低音的写法,开创性地采用总谱形式进行创作。   (4)在乐队编制上,形成了相当完整的交响乐队,1756年达到56人,成为当时欧洲最大、最优秀的管弦乐队。将乐团编制由20人增至40多人,成了 古典乐派的标准规格;第一小提琴手作为乐团首席的传统,也是由曼海姆乐派流传下来的。( 羽管键琴演奏者的指挥作用已被手首席小提琴取代)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