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龟专业户 qq1qq1qq2w3e4r
闲鱼搜用户紫陶源紫砂
关注数: 1,879 粉丝数: 1,505 发帖数: 4,620 关注贴吧数: 121
活篦子和死篦子 最近很有热度的一个话题就是活篦子和死篦子。 活篦子就是老式的篦子,这用篦子使用前,需要我们拍出非常规整的身桶,然后用篦子给身桶拉丝,把有凹陷的地方填满,让整个身桶的泥门一致。死篦子是近几年才开始使用的,其实原理和车身桶相似,只需要拍一个差不多的身桶,然后死篦子抵住身桶转动转盘,就可以得到一个规整的身桶。这种做法相对于传统做法,简单易上手,做过半手的稍加训练就能学会。 我认为死篦子的做法虽然讨巧,但也算全手工的,只不过没有传统做法高级。目前市场上很多几百块的全手,很多都是用死篦子做法做出来的。传统做法出来的全手工每把壶的尺寸都会有差异,即便是用的相同的尺寸数据,在拍打身桶时用力不均,会导致壶身的高度和直径都不同。而死篦子做出来的全手高度直径形体可以做到基本一样。由于身桶一致性很好,就可以搓出来一副全手工的嘴把,拿去浇成半手的,这样做出来的壶就和半手的一样每一把都一模一样了。而传统篦子篦出来的身桶由于高度直径以及壶身的线条都有略微差异,所有后面配嘴把时需要配合每一个身桶来配与之相符的,没办法使用通用嘴把。 活篦子和死篦子,作为两种不同的工艺,存在即合理。想用性价比全手可以选择死篦子,对工艺讲究,不是单纯想要一把拥有全手特征的壶的壶友可以选择活篦子的。站在做壶人的立场上,我认为不管用哪种篦子,你花多少时间去做这把壶就卖相对应的价格,不要杀央生,相信壶友都是可以接受的。
古法炼泥和现代练泥的区别 首先讲古法炼泥, 我觉得古法练泥的精髓是如何更省力的把泥料练出来 。古代没有电力和机器, 所有练泥步骤都需要依靠人力 ,所以省力尤为关键。 第一个步骤风化, 古法的处理方式就是把矿堆在外面, 利用风吹雨打让矿自然风化。 在风化过程中如果出现风化特别慢的就捡出来, 这种矿比较老可以单独练一款泥 。而比较嫩的矿会化成细粉 ,下雨的时候会随着雨水流走 ,最后风化成的颗粒越小 ,进石磨话费的时间就越少 。反之矿大了就需要多磨几遍 ,花费更多的人力, 所以风化的越小越好 。过石磨和过筛是古法炼泥花费时间最多的步骤 ,不过磨一天出来的料子也够自己用上一两个月了。 筛好之后就是放在缸里泡水, 每天只需要花几分钟时间换水和搅拌。 最后就是捶泥, 捶好后等一两个月就能用了, 这种方法非常适合自己练泥自己用, 因为只需要花费很零碎的时间 ,不会影响做壶 。而泥料出来的效果会比较细腻, 原因有两个 ,一是整体风化的比较细, 最后磨出来的颗粒更细 ,二是风化过程中去掉了过老和过嫩的颗粒 ,最后留下的颗粒硬度相同 ,烧制时的收缩率也比较一致, 就会不容易显颗粒感。 现代练泥分两种, 一种是统练, 就是不精挑 ,风化阶段只需要风化到颗粒能进石磨或者雷蒙机就行 。最后磨出来的粉里软的硬的颗粒都有 ,由于软硬颗粒烧成收缩不同, 最后烧成的壶表面颗粒感就会比较明显。 但由于颗粒不稳定 ,陈腐一段时间后颗粒会容易化掉 ,颗粒感会变差。 还有一种就是精练 ,矿拿到后不风化, 直接开始挑拣, 非常消耗人力 。石磨破碎后一般会把粉拿掉 ,只用砂, 颗粒感是麦片状的。 由于粉太少, 没办法包住颗粒 ,颗粒会在壶表面密集排列。 这种料子刚练出来做的话比较酥,容易开裂。存放一段时间后部分颗粒会碎掉, 颗粒感会比刚练出来时差一点,所以得及时用掉。
解真空紫砂泥 紫砂泥根据是否进真空机,可以分为真空泥和手工泥两种。 真空泥的泥门更紧, 做壶成品率高。手工泥泥门松散,成品率低,而且比较难做,考验做壶水平。很多壶友觉得真空泥没有气孔结构,比不上手工泥好。那么真空泥如何才能像手工泥那么松散呢,那就是解真空。顾名思义,解真空就是解除泥料的真空状态。泥料在真空后,会放置在阴凉的环境中陈腐,直到可以拿来做壶。此时的泥料大多放置了至少几个月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料子会不断产生硫酸盐,这是造成封釉的罪魁祸首。在练泥过程中会不断换水稀释掉泥料中的硫酸盐,但在陈腐过程中还是会产生,这个是无法避免的。而解真空就是泥料在做壶之前重新揉捏捶打一遍,这样可以使泥料里混进小气泡,从而使泥料更松散,打泥条更有韧劲,更容易拍出自己想要的身桶。同时析出到泥料表面的硫酸盐,经过反复的捶打均匀的分布到了泥料的每个角落,降低了封釉的风险,即便封釉也不会太严重。 解真空的料子虽然要比真空泥松散,但是和手工泥的区别还是挺大的。同一款料子分别做手工泥和真空泥。例如做一款40目的紫泥,砂和粉的比例各50%。手工泥只需要通过捶打,使颗粒之间互相摩擦,从而碎裂出一些很小的颗粒填充在大颗粒之间,从而产生粘性。碎裂损失的砂极少,锤好后还能有百分之四十几的砂。而真空泥需要先用搅拌机搅拌均匀,搅拌的时候会碎掉一部分砂,然后进真空机,真空机里的压强又会让一部分颗粒碎掉,最后出来差不多就30%的砂了。即便通过解真空,颗粒质感还是会有差别。 最后总结,如果你是想拥有一把泥门酥松透气的紫砂壶,不太在意颗粒质感,选择砂感强一点的解真空料子透气性不会比浆感重的手工泥差。如果你既要酥松透气,又想要好的颗粒感,果断选择手工泥。最后的最后提醒大家,手工泥的最初阶段已经过去,现在市场上拼的是谁家的手工泥练的更好而非是不是手工泥,不要盲目买一些质感还不如真空泥的手工泥,练手工泥的目的就是为了质感超过真空泥。
电窑升温曲线 紫砂壶的烧成方式主要分为电窑 气窑 柴窑 电窑是目前最主要的烧成方式 其次是气窑 柴窑由于环保问题很少见 今天主要介绍的是电窑烧成 第一阶段 常温-300度 这个阶段主要是为了排出壶内的水分 需要打开窑门一天缝用于排水蒸气 升温不能太快 一分钟升温1-2度 升温过快容易导致壶体变形开裂 第二阶段 300度以后壶内的水分基本排光 这时候可以关闭窑门 怕排不干净的也可以等到350度再关 这个阶段会排出壶内的结晶水 和分解掉一些有机物 例如泥里风化时吹进去的一些草后来没挑干净的 都会在这个阶段烧掉 这个阶段可以升温快点 一分钟2到3度 第三阶段 从800度开始壶开始发生氧化反应 例如紫泥构成发色的主要是铁元素 在这个阶段会转化成氧化铁 泥料会从生胚的黑褐色转化为黄色进而转化为红色 当温度到900度时反应会更加剧烈 这时你如果想让壶的发色更红 就需要在这个阶段多少一段时间 让泥料充分氧化 我的做法是保温20分钟再往上烧 第四阶段 从1050度开始茶壶开始结晶了 直接烧到目标温度 想要壶结晶度更高可以烧到目标温度后保温一个小时 当然你也可以保温更久 但同步最高温度需要降低10-20度 这样烧出来的壶会更加的油亮 第五阶段 烧成结束开始降温 可以选择自然降温 但如果你迫不及待想看看烧的怎么样也可以打开窑顶的观火口加速降温 等温度降到1050度以下时可以把窑门打开一条小缝更快速的降温 但前提是不能吹到风 不然茶壶很大概率出事 等降到200度以下时可以打开窑门 把壶拿到外面没有风的地方降温 此时一把壶就烧好了 有一个奇怪的现象 刚从窑里拿出来的壶还很烫的时候颜色比较深 等冷却后颜色会变浅 有壶友知道是什么原理吗
简单说下怎么看一把壶的形体 看壶的形体主要就是看线条的变化 一把合格的壶任何一条线条都是流畅的 不会出现断线 而一把好的壶更考验线条的多变性以图中这把子冶石瓢为例 首先是看壶身 壶身从壶口往下延伸至大概三分之二处 都是挺直的 这个属于一根线条 然后开始缓慢柔顺的拐弯延伸至底部 这是另一个根线条 一条很刚 一条很柔 刚柔并济 可以让壶看上去很挺 但又不会过刚易折 现在很多子冶的壶身线条都是壶口到拐弯处属于一根比较刚的线条 然后一个急转弯 这样的壶身线条会让壶显得十分挺拔 但线条过于刚硬没有变化 再看壶嘴 壶嘴下面这根线条的切线和壶身右边这条线条的切线基本处于平行 从壶嘴根部往上是慢慢变细的 然后在壶嘴那里往外炸开 存在着由粗到细的线条变化 从壶嘴往下延伸的上下两根线条 开始是比较直的 延伸到二分之一处开始缓慢的转弯 现在很多子冶的壶嘴 嘴往下三分之二都会做的非常直 然后到根部处突然一个拐弯 线条变化过于剧烈 再看壶把 子冶的壶把下面半根的切线和壶身左边线条的切线基本平行 壶把从上把根部延伸到下把稍 可以看出明显的粗细变化 上把装的不能太平 需要一定的角度 可以让壶把看上去更挺 从壶口线条延伸下来 需要做到一个明显的角度 上把开始的三分之二线条是比较直的 一直延伸到壶把最高处 然后缓慢柔顺的拐弯往下 再经历一段相对较直的线条 然后与壶底相连 在看盖子 盖子的盖边不是那种直上直下的 而是斜着弧度上去的 盖平面也不是非常平 会有一个拱度 保证线条能流畅的延伸 壶钮的高度根据壶身的高度决定 保证壶钮两边的切线和壶身两边的平行 壶嘴壶把的粗细根据壶身的胖瘦决定 壶身做的挺一点 嘴把也相对做的细一点 壶身胖一点 嘴把也会粗一点 最后是三足 三足不能太高 这样会导致整把壶的重心往上偏移 而一把好的石瓢需要重心偏下 这样看上去才会沉稳 其实一把壶的各个部件大小比例搭配的好了 看上去也不会丑的 为什么形体做的好的壶容量都比较大 比如壶王掇只 因为只有足够大 才能容纳足够多的线条变化 一把好的壶 每一根线条的弧度都是在不断变化的 还在研究形体的你 可以拿起你的壶 对着灯 灯光照出来的那根线条 你仔细观察 如果每一公分都是一条不同弧度的弧线 那恭喜你 如果你的壶从上到下是一根没有变化的弧线 那么你在形体之路上还需要进步
浅谈最近某音上的灌浆嘴事件 事情的经过大概是这样的 一位壶友买了一把精工半手的大亨仿古 花了700大洋 结果把壶嘴摔了 发现壶嘴里面非常粗糙 判断为灌浆嘴 壶友觉得700大洋的壶不应该使用灌浆的成型方式做壶嘴 所以连着在某音上喷了卖家2个月 卖家回应称半手壶的壶嘴灌浆成型是常态 业内人都知道 所以没有单独解释 确实 现在半手的壶嘴大部分都是灌浆成型的 壶嘴用灌浆成型可以节省印嘴和挖嘴的时间 可以节约做壶的时间 所以被陶手们广泛使用 鉴定是否灌浆嘴的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看壶嘴内部甚至粗糙 是否有一个一个大颗粒的浮在表面 壶嘴内部不处理的话是会导致出水的水流紊乱 影响出水的 建议把内部弄的平整一些 出水能更顺畅 另外一种鉴别方法就是看表面的颗粒排列是否和壶身上一致 灌浆嘴相较于模型印出来的嘴 表面的颗粒会被浆包住 所以看起来浆感重 看不到什么砂 但也有例外 模型印出来的嘴在掇的时候反复擀压 单独精修 表面的砂也会被压进去一些 而壶身只是用明针压过 明针的硬度比不上竹钎刀 所以砂感也会有所不同 我认为半手壶主要追求的是实用性 可以使用灌浆成型的方式做壶嘴 特别在对出水要求严格的当下 类似于梨形 君徳 思婷这种三弯嘴的壶 如果是做印的嘴的话 里面通的功夫很大 而且很难通的非常顺畅 这种情况下灌浆嘴的优势就提现出来了 但反过来说 壶嘴内部也应该处理好一点 不能只处理外面 工手应该对要求高一点
台西平台底槽清试片制作 这次带来的依旧是试片的制作 从矿表面大大的鸡眼可以看出 符合台西底槽清的特征( 四号井的是小鸡眼)还是简单的炼制方法 放水里刷干净表面的水锈 矿比较硬 不用担心遇水会化 但硬的矿也不容易自然风化 所以我选择直接用石臼砸碎 做试片的料子不用太仔细的条件 可以看看烧出来会有哪些杂质 以后挑拣的时候可以有方向的挑拣 砸成黄豆大小的颗粒 放进小石磨破碎 过40目筛 得到40通粉 再过100目筛 分离砂和粉 分别称重后得到砂粉比为7:3 砂性特征也符合平台底槽清特征 打试片 由于粉太少 晾干的时候直接裂了 建议砂粉比还是控制在5:5比较好 砂太多了即便真空了 也很酥 不利于成型 不用担心真空会影响透气性 砂多的料子透气性是非常强的 砂太多甚至会渗水 试片烧了低温2.5号和高温2.8号 烧出来不同温度的对应的发色也符合平台底槽清的特征从试片可以看出 2.5已经出现一个铁熔点 而2.8非常多的铁熔点 说明平台底槽清吃不了太高的温度 正常拉到2.4是保证不出铁熔点的最高温度了 且料子的发色和颗粒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级 很多优秀的紫泥都能达到这个效果 甚至超越 而且发色只能烧红色 没办法烧紫色 建议壶友不要盲目的追求底槽清这个名字 而是要看料子是否优秀还是看的发色是否高级 颗粒感是否丰富 砂感是否明显
三点不同的看法 本绿是一个大类 矿有老嫩之分 嫩本绿泥性较重 吃温较低 通粉通砂下粉比砂多 不能陈腐太久 砂容易化 手艺好的可以不真空直接做壶 老本绿虽然也是泥性料 但砂的比例比嫩本绿高 能烧高温 陈腐一两个月也能不真空直接做壶 同样不适合长时间陈腐 朱泥本身是有砂的 不过很少 且容易化 由于细粉多导致的收缩率大从而引起的成品率较低的问题 可以通过加红泥砂解决 不过和加煅烧过的熟砂一样 由于细粉和砂的收缩率来去比较大 烧成后砂容易凸起在表面 不好看 而选择抽掉一部分细粉 让粉的比例降低 那么砂的比例就会变高 更合适的砂粉比会让收缩率降低 从而增加成品几率 且颗粒感会比较自然 唯一的缺点就是抽出来的粉就没用了 一吨矿原来能练70捆 现在可能只能练50捆了 刚练出来的朱泥尽快用来做壶 粘性肯定是足够的 且颗粒还没来得及化掉 此时的成品率是最高的降坡泥常规的目数是30目 泥料的颗粒在30目或者更粗的时候才能用肉眼看清颗粒的边界 而紫泥的常规目数是40-60目 为什么不练30目或者更粗 紫泥从成型难度来说30目的比40目难不了太多 主要还是烧制的问题 紫泥颗粒越大越能吃的住高温 而细粉吃不了高温 大颗粒和细粉所需的烧制温度来去过大 导致细粉烧熟了颗粒还是生的 颗粒烧熟了 细粉吃不住温度就会起泡 真空机练泥相对于手工捶打有优势也有劣势 真空过的料子颗粒排列一致 看上去会比较纯 而手工捶打的料子颗粒排列杂乱 不那么好看 无论是真空机还是手工捶打目的都是为了增加泥料的粘性 那就得说到砂粉比 合适的砂粉比泥料才可以成型 泥料的构成其实是和砂浆一样的 泥性料例如朱泥 绿泥 本身粘性是完全足够的 经过简单的陈腐完全可以直接做壶 而砂性料像底槽清那种的 粘性非常低 想要直接做壶必须添加足够多的细粉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追求全砂料 砂的比例占到百分之八九十的 这种料子即便真空了透气性也比没真空的泥性料好 砂多的红降坡即便真空了透气性好到能冒汗能渗水 没真空的朱泥只要烧结了一点透气性都没有 真空对于泥料的透气性不是绝对 还是得看泥料本身的性质 所以真空坏并不是绝对的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