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心LOVE 鸿心LOVE
关注数: 53 粉丝数: 173 发帖数: 32,459 关注贴吧数: 12
【Queen is back】09/04/02 妮可印度广告新闻+图片 Arjun Rampal recently shot for an ad with Nicole Kidman [Images] when she came down to India last month. The two are endorsing Schwepps, a beverage company.  The ad was directed by Shekhar Kapur [Images], and also featured Rubina Ali, the child star in Slumdog Millionaire [Images]. It was produced by Ridley Scott (who has directed films like American Gangster [Images], Hannibal and Gladiator), and was shot in Udaipur, Rajasthan. "Nicole is very professional and totally involved in her work," Rampal says. As a parting gift, he gave her a Tarun Tahiliani sari -- an Italian metallic chiffon sari with tiny swarovski crystals sprinkled on it.  "Our five-day shoot was hectic; we shot during the nights and rested in the day, which left her no time for shopping. I thought it would not be good for her to leave the country without taking anything. That's why I gave her the sari. She was very thrilled," Rampal says. He adds that Shekar is a fantastic director. "The ad was very well shot, very stylish and funny towards the end," he says. Not many know that Kapur and Rampal are good friends, and it was this director who had recommended Rampal's name to Scott for the ad. Kapur and Rampal may even work in a film in the near future.
【Queen is back】推荐文章---随便说说《时时刻刻》的表演 由于上星期的小丑哀悼本周的票房内容一下子多了一倍,在此情况下大家依然这么买账,实在让我受宠若惊。TDK我还没有看到过,别说是送审,内地连个拷贝都还没有,太遗憾了,所以也没办法参加实质性的讨论。除去例行公事的汇总北美的评论和根据北美的评论做出奥斯卡方面的判断以外(可是教父怎么能被肖申克压制呢?于情于理都不应该啊~)。倒是极速赛车有几次机会看,却都被我浪费掉了,总是有工作缠身,没办法啊,等着上映之后自己去IMAX吧。。。     无法第一时间领略黑暗的TDK,出于自我安慰,又看了一遍黑暗的《There Will Be Blood》,终于有了“可以写影评”程度的理解(虽然可能又读解过度了)。总之这部片子真是了不起,但是在《老无所依》面前太过严肃,缺一点“一壶浊酒喜相逢”的闲逸的大气,所以败了也不冤枉。我看能不能争取在下星期把文章写出来吧,如果有时间写影评的话固然好~     《TWBL》这部片子太具攻击性,希望成为经典的意图也太明显,可能算是唯一的瑕疵。但也不算用力过度,只是导演还不够慈悲,或者说还太较真。就不如科恩兄弟,好像是杀无赦,其实还有点黑色幽默之下的零星的悲天悯人,譬如钱留在荒野、凯莉·迈克唐纳那个角色的结局隐去、最后让杀手“王德彪”被一场别人闯红灯的车祸搞得焦头烂额等等。但尽管如此,《TWBL》依然强大得不可思议,宗教隐喻遍地不说,还运用了大量的“印象派手法”……     另外,我把一些涉及地域歧视和粉丝互砍的留言都删掉了,不然小麦对我这里的一番溢美之词等于白说了,呵呵。好像我也有这个倾向,譬如被指责的对卡梅隆·迪亚兹的攻击,就不够厚道,……想想也是啊。说到《莎翁情史》和《时时刻刻》,这两个片子的两个女演员的表演既然能拿奥斯卡影后,那么首先说明不是“差”,而属于“好”这个行列。     但是在两年分别存在《伊丽莎白女王传1》和《远离天堂》的情况下,留下话柄肯定是在所难免的。不过妮可还算幸运,因为那年的提名五人(那年好强,戴安·莲恩、蕾妮·齐薇格、塞尔玛·海耶克),除了朱利安·摩尔的《远离天堂》之外,剩下三个都可以说不如她的有难度;反过来,帕特洛就比较惨,因为除布兰切特之外的三个人也都比她的表演难而且有特色(那年更强,梅丽尔·斯特里普、艾米莉·沃森、菲尔南达·蒙特纳哥),所以也就是背上“史上最差”的原因,并不是“差”,而是在同年的提名阵容里恐怕相对“最差”(我那年特别希望斯特里普的《真情无价》能赢,唉……)。     说到这里,我倒是发现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不喜欢帕特洛的人至少也会承认她在《莎翁》里的表现足够古典和优雅;反而即使是妮可的粉丝,也会有大批人不认同《时时刻刻》里的表演路线。为什么呢?因为第一,就表演这个见仁见智的艺术形式而言,喜欢“放”的人永远多于喜欢“敛”的人;但这不是主要的,第二,妮可在《时时刻刻》里的表演是不成文的,不是文章的段落,而是概括主题——换句话说,摩尔和斯特里普的戏是在写文章,妮可的戏是在总结中心思想,本身就不是一种语体,所以她只能且必须“突兀”。     因为摩尔的角色是一个从懵懂到似乎懂了、再到似乎懂了之后妥协了忍了不再深究了的发展轨迹,斯特里普的角色是一个从纠结在其中努力地自以为懂了、再到发现自己从来没懂过、终于最后才懂了释然了走向解脱了的发展轨迹。而妮可的可不是,沃尔夫是一个从最开始就明明白白、就一直懂着,然后一直试图装不懂又装不下去,最后干脆不再忍而带着这份懂走人了。所以她的表演一定不能相似于其他两个人。     而她采取的是什么思路呢?就是拼命敛着自己、绷着自己,平常一点都不放出来,只有三次开闸,分别是开始的自杀、亲吻姐姐、大闹车站。剪辑师成就了她,正好这三次中强、强、极强在故事中的顺序与力度上的递进关系完全吻合的,而且最后又回到了起点。这样她在写作时的中弱、麻雀葬礼的弱、火炉边和丈夫交谈最后一席话的极弱就错落有致地填补在每一个波峰的空档之中,形成了类似正弦函数那样(只不过上下摆动的幅度越来越大)的曲线——而在这组曲线中,摩尔的始终敛和斯特里普的始终微放,有点在横轴上下两端的相对对称的位置上的相对平稳且平行的两条线的意思。
首页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