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飞之鹰🐯 低飞之鹰
公义和真理的捍卫者
关注数: 262 粉丝数: 716 发帖数: 70,322 关注贴吧数: 206
潍坊,你肿么了 原标题:生态环境部今日通报3月“气质”:山东9市相对较差 大众网•海报新闻北京4月12日讯(记者 陈宏发 王封) 生态环境部今日向媒体通报了2019年3月和1-3月全国空气质量状况。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注意到,168个重点城市中,20个城市3月份的空气质量相对较差,山东占据9席。 最新通报显示,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19年3月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8.3%,同比上升5.1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4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4.7%。1-3月,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76.9%,同比上升0.1个百分点;96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同比增加28个;PM2.5浓度为54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1.9%。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3月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74.5%,同比上升20.8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5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8.0%。1-3月,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49.1%,同比下降3.8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90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8.4%。 北京市3月优良天数比例为71.0%,同比上升25.8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5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38.8%。1-3月,优良天数比例为71.1%,同比上升3.3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5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7.1%。 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3月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4.2%,同比下降3.1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51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6.2%。1-3月,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70.6%,同比下降2.1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6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6%。 2019年3月,168个重点城市中淄博、枣庄、潍坊、临沂市等20个城市空气质量相对较差(从第168名到第149名);海口、拉萨、深圳市等20个城市空气质量相对较好(从第1名到第20名,见附表1)。
【资料考证】关于齐始都营丘在昌乐的多角度思考 关于齐始都营丘在昌乐的多角度思考 作者:李学训 刘西强 来源:山东省情网 公元前11世纪,武王克商,建立西周王朝,成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大封宗亲勋戚,以藩屏周室。“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子于营丘曰齐”(《史记·周本纪》)。从此,姜太公封齐都营丘之事,便屡屡见于典籍。如《礼记·檀弓》:“太公封于营丘,比及五世皆返葬于周”;《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太公望东封于齐,……至于营丘”;《吕氏春秋·卷二十》:“昔太公望封于营丘”;《毛诗笺》:“封太公吕望于齐,是谓齐太公,地方百里,都营丘”;《史记·齐太公世家》:“封尚父于齐营丘”,“莱人与之争营丘”,“营丘边莱”;以及《盐铁论·轻重篇》:“昔太公封于营丘,辟草莱而居焉”,等等。 可以看出,在西汉及之前文献中,只是讲营丘位于齐地,营丘边莱,至于具体方位,一直未有提及者。直到东汉班固等人撰写《汉书》时,才在其《地理志》中指明“临淄名营丘”,“师尚父所封”。此后东汉献帝时期,曾作过营陵令的著名历史民俗博物学家应劭在《汉书·地理志》营陵条下注曰:“营陵或曰营丘”“师尚父封于营丘,陵亦丘也”。此是营丘地望两种不同观点的争论之始。稍后西晋学者薛瓒在《汉书·地理志》注中说:“临淄即营丘也,……今齐之城中有丘,即营丘也”。东晋学者郭璞也同意薛瓒观点,他在释《尔雅》的书中进一步说:“今齐之营丘,与《尔雅·释丘》的解释是相合的。”到了北魏,郦道元更是进一步阐发,他在《水经注·淄水》条下说:“《尔雅》曰,‘水出其前左为营丘’,武王以其地封太公望,赐之以四履,都营丘为齐。或以为都营陵……,余按营陵城南无水,唯城北有一水,世谓之白浪水,西出丹山,俗谓凡山也。东北流,由《尔雅》出前左之文,不得以为营丘矣。……今临淄城中有丘,在小城内,周三百步,高九丈,北降丈五,淄水出其前,故有营丘之名。”郦道元以《尔雅·释丘》为据,详论临淄与营陵的水流之别,得出营陵不得以为营丘的结论,看似合乎情理,实际上营丘是一座城池,他把临淄城中的土台作为营丘是不对的。同时他也忽视了齐国两迁三都的事实,既然临淄即营丘,史家为什么不说由营丘迁薄姑又迁营丘呢?所以到了唐代,颜师古在为《汉书》作注时,并未采用郦道元观点,而是有所偏向。他在《汉书·地理志》营陵条下只是保留前贤观点“应劭曰:师尚父封于营丘,陵亦丘也。臣瓒曰:“营丘即临淄也”;在同书临淄条下也是如此”应劭曰:齐献公自营丘徒此。臣瓒曰:“临淄即营丘也。”同时他在同书齐郡条下则说:“武王封太公于齐,初未得爽鸠氏之地,成王以益之也”。在颜师古看来,齐都临淄地区即传说中的爽鸠氏之地,齐国初封时未得到,成王时,三监叛乱,周公东征,薄姑等国被伐灭,成王将薄姑等国的土地赏赐给姜太公。成王将其加封于太公后,才真正属于齐国国土。可见颜师古并不认为临淄是太公始封之地,当然也就表示,他不赞同临淄即营丘;相反他对营陵营丘说,只是保留前人的不同观点,并未提出否定意见。自颜师古之后,两种观点不时见于相关典籍。主张临淄即营丘的有《括地志》《元和郡县志》《史记·正义》《齐乘》《诗地理考》《通鉴地理考》等;主张营陵即营丘的有《太平寰宇记》《大清一统志》,赵一清《水经注释》,《御批历代通鉴辑览》《纲鉴易知录》《嘉靖青州府志》等。乾隆年间进士,曾“卜居营陵古城东”的阎愉,撰《营丘辩》(《昌乐县志·艺文志》),对郦道元临淄营丘说进行了有力辩驳。文章说:“营丘者,水出其前之左而营其丘也,……盖《尔雅》释文如此。今营丘故城旧垣尚在,蜿蜒数十里,外城环抱南面,类今燕都制度,偏东则迤逦而高若陵阜焉,谓之石埠。南瞰白浪河自西而绕城东流,折而潍邑界,……与前左之文正相符矣,乃郦道元独以临淄古城为营丘,反谓此与《尔雅》不合,不易信度而不信是也。”毋庸置疑,以《尔雅·释丘》“水出其前左营丘”为立论根据,营陵即营丘似乎更有说服力。但历史问题的探讨,在未有确凿证据之前,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故现代史学大家郭沫若和范文澜在编写中国历史时,还是各执一词。郭沫若说“姜尚被封做齐侯,都营丘”,并在括号内注曰“今山东临淄县”(《中国史稿》第一册);范文澜说:“成王又封外祖父太公吕尚做齐侯,吕尚都营丘”,同时在括号内注为“今山东昌乐县”(《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一编)。不难看出,两位沿用的仍是最传统的两说。 姜太公封齐都营丘,是齐国建国史上的大事件,也是周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如果初都所在都不能搞清楚,将是极大缺憾。故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山东考古学和历史学界对古国研究气氛的空前高涨,人们对营丘地望问题的研究也给予了很高的热情。这个期间,又出现了有关营丘地望的多种说法。主要有临淄韩信岭营丘说(王恩田《关于齐国建国史的几个问题》,《东岳论丛》1981.4),青州臧台营丘说(夏名采《营丘初探》,《东岳论丛》1986.2),张店昌城营丘说(于嘉芳《昌国即营丘考》,《管子学刊》1993.4),寿光呙宋台营丘说(《张学海考古论文集》,1999.12,黄川、田修、蓝秋霞、许宏《齐国始封地考--山东苏埠屯遗址的性质》,(《文物春秋》2005.4),“济阳至平阴之间沿古济水一带”营丘说(赵蕴《姜齐封立新考--论齐为周初三公政治矛盾与平衡的产物》),(《管子学刊》2003.3)等。这些关于营丘地望的立论,有的以台(丘)、出前左之水(《尔雅·释丘》说“水出其前左营丘”)和并非直接证明营丘的文化遗存为前提,证据并不充分,有的则是以周公东征灭薄姑等叛周之国并在其废墟上始封齐国为前提,这样就与《史记·周本记》“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史记·齐太公世家》“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等真正的史实相抵牾。试想,依周朝东征军队灭商奄、薄姑、逢、熊、盈等反叛诸侯,其锋芒直达东海的情势,如果是在薄姑旧地封建齐国,莱侯躲避恐怕不及,怎敢与姜太公争夺营丘?况且据古文字学家孙敬明先生考证,在周公讨伐薄姑等国叛乱的战争中,莱国的一个名为“旅”的人还带兵协助周朝军队平叛并且因战功而得到了周朝的赏赐(孙敬明《莱国彝铭试释及论有关问题》,《东岳论丛》1984.1)。这体现的是齐与莱的同盟关系,既然是同盟,莱侯又怎么会去与齐争夺营丘呢?这就证明,齐的始封并非在周公东征之后,始封的地盘亦非薄姑氏的土地。 营丘到底在什么地方?按常理应到最早著录为营丘的地域去追寻。我们知道,最早著录为营丘的地方是临淄和昌乐。临淄名营丘由班固写入汉书,但临淄地区不但民间传承中找不到与营丘有关的地名传承和传说,也基本不见西周早期文化遗存,对照齐人由营丘迁薄姑又迁临淄的二迁三都事件,说临淄即营丘或改临淄为营丘也经不起推敲,临淄营丘是很难站住脚的。营丘既然不在临淄,那么班固的“临淄名营丘”说是从何来呢?从《史记·齐太公世家》齐国二迁三都的记载看,这不只是一次齐国的迁都,也是一次营丘人的大迁移。协助齐献公夺取政权的营丘人,随齐献公到达临淄后,肯定会聚族而居,居地虽不一定名之为营丘,但故乡营丘却自然是铭于心而言于口的,对于当地人来说也更有可能称他们为营丘人。长此以往,临淄城中便有了一个名为营丘的地名。这如同后世之城市中多见的“某姓胡同”“某县路”的得名原理是相同的。而在班固写《汉书》时,在临淄或有关临淄的典籍中,还很可能存在关于营丘或营丘人的传说或称谓,故误将一斑作为全豹,把临淄和营丘混为一谈。这应是“临淄名营丘”的真正来历。在我们否定临淄等其它地区并非营丘的情况下,昌乐营丘说就成为唯一的可能。我们还可以举出多条理由来证明这一观点。 首先,从地名延续的角度考察,都虽迁移,人虽别居,但其名称和影响却深深扎根于地域文化的沃土,特别象营丘这样曾经辉煌过的地名更是如此。所以,当齐桓公迁杞时,沿袭营丘古意将其称为缘陵。当汉高祖刘邦因战功而奖封从兄刘泽时,又袭其古意将其称为营陵侯。东汉时期,在当地民众中还称营陵为营丘,所以曾为营陵令(见《昌乐县志·宦迹传》)的著名历史风俗博物学家应劭才说,“营陵或曰营丘”,“师尚父封于营丘,陵亦丘也”(《汉书·地理志》)。当然,到了南北朝隋唐时期,直接改营陵为营丘就更能说明问题了。如果假设临淄名营丘是胡公之同母少弟姜山所率营丘人袭杀胡公后迁都临淄、地名随人迁移而至的话,昌乐营丘之名的来源,则只有一种解释,即本源就在昌乐。再联系昌乐境内的一些商周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典型西周早期文物,便可推定,太公封齐的最初都城营丘就在昌乐,应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其次,从早期文献记载的角度考察,典籍中记录营丘的地方相当多,但均未指实其地。研究者多套用《尔雅·释丘》观点,去考证营丘的地望所在,然而典籍中有一条最早的大体指出营丘方位的著录,却未引起学者注意,这便是《列子·汤问》。在这篇文章中成汤与一个叫夏革的人有一段对话,涉及到了营丘的地理位置。“汤又问曰:四海之外奚有?革曰:犹齐州也。汤曰:女奚以实之?革曰:朕东行至营,人民犹是也。问营之东,复为营也。”从这段对话可知:一是营应是齐州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区,见到了营也就知道了齐州。二是成汤知道齐州和营,但却不知营之东为何,故有“问营之东”之句。从“复为营也”之答看,营的位置就在齐之东部区域。据传夏革曾是商汤之师,其称谓也见于《庄子》一书,可见其人之说有一定的可信度。另据明嘉靖《青州府志·沿革表》:今昌乐地区,在夏代即称营丘,为季氏居地的记载分析,最晚在夏代,今昌乐便有营丘之名,这与前面的分析结论应该说十分相合。再联系昌乐历史上大量存在的与营相关的古地名,便可进一步得出营丘就在昌乐的结论。早期齐地的中心区域,当在今淄博向东到潍坊市的中西部一带,在远古时期营丘可能或曾经是齐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影响深远,所以《尔雅·释地》才有“齐曰营州”之说。这种影响直到西周初或西汉初年还非常明显,周初的太公望都营丘,春秋时期杞国的迁都缘陵,汉初北海郡治所驻营陵县,都使营丘成为这一带的政治经济中心,这种历史上的辉煌,其本源当来自营丘。 第三,从武王克商后地理政治的角度考察。武王克商,建立西周,得到天下大多数诸侯拥戴。《史记·周本记》记载周武王盟津观兵一事时就说:“不期而至者八百诸侯。”位于东夷腹地的潍淄流域的薄姑等国,因距周较远或许跟殷商有一定同盟关系,而不在此八百之列。但到真正剪商,迫于大势,薄姑、纪、斟灌、斟等便不得不归附西周,并接受封赏。其中,薄姑、逄(伯陵)国在周成王时因反叛而被伐灭,纪国延续至春秋时代为齐所灭,斟灌、斟去向不明。关于二斟国的事迹仅见夏初的太康失国和少康中兴前后,他们在潍坊地区立国的时间,当在少康中兴之际,其主要目的是监视曾经颠覆过夏王室的后羿和寒浞族众,以藩屏夏室。臣瓒说“斟在河南,后迁北海”(《史记·夏本记·正义》),说的也是这个时期的事情。二斟国在今潍坊地区立国后,经过商代,直到西周武王之际尚还存在并且归附西周。之所以这样说,是因出土于青州市的大量带所谓“亚丑”铭文的青铜器,其中的“亚丑”二字,据已故杜在忠先生依其形意考证应为“灌”字,当是斟灌国文化遗存(杜在忠《关于夏代早期活动的初步探析》,《夏史论丛》,齐鲁书社1985.7)。苏埠屯墓葬出土的铜器最晚可至商末周初,故推其斟灌存在年代也不会晚于这个时间。另外,1978年至1981年在临朐县泉头村曾两次出土过两周之际的带铭青铜器,据孙敬明先生考证,其中被称为仲盘的“”应是斟(孙敬明《山乐临朐新出青铜器铭文考释》,《文物》1983.12)。依上述两先生考证,可证起码在西周初年的武王时期,二斟氏国尚还存世,并成为西周的附庸之国。如分析不误,周初的武王统治时期,在潍淄流域一带政治地理形势的大致情况即是:在淄河以西地区有薄姑、逄(伯陵)等国,在弥河两岸至白浪河之间即大至在今昌乐中西部向东到潍坊市区的一带,在北部有纪国、斟灌国,西部偏南是斟国(《读史方舆纪要》潍县平寿条下载),向南是纪国的邑,在东南安丘东北的黄旗埠则有淳于国(武王时封)。只要我们细审这些侯国的位置,就会发现在今昌乐向东至潍坊市城区一带,没有任何封国。这是不合常理的,这样一片扼东西方交通的具有战略意义的要冲之地,周王室是不会忽视的。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封国的空白呢?从《史记》“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等记载分析,这一带应是莱国的土地,莱国因其地处东隅,势力较强,进可以攻,退可以守,故未归附周室,敢与齐人争营丘。据《尚书·大传·大战篇》所载,西周王室对臣服之国的政策是“各安其宅,各田其田”,所以不管怎么讲都只能在未降之国的土地上封建齐国,如此,今昌乐一带便是封齐的最好选择。周王室把这一片属于莱国的土地指封于齐,其职责与封于殷地的“三监”一样,一是监视威慑降服之国,二是教训莱人,藩屏周室。对此,莱国当然不服,所以才有“太公夜衣而行,黎明至国,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的事件发生和“营丘边莱”之说。由此推论可知,姜太公封齐都营丘在昌乐之说于情于理都是说得通的。 第四,从姜太公之齐国第二次受封的角度考察。《孟子·告子》说“太公始封地也,亦为方百里也”。今昌乐中西部向东至潍坊城区一带,方圆确是不超过百里,与孟子之说相同。值得一提的是,反对昌乐营丘为齐始都者,多以昌乐属内陆无渔盐之利来进行否定。但他们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姜太公的第二次受封。史载,武王灭商不久即已病逝。武王的病逝引发了周王室内部的权力之争,暴发了三监之乱和东夷诸国的叛乱。在这次平叛战争中,周王室赐太公吕望“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女实征之”的征伐大权。姜太公协助周王室平定叛乱后,周王即将被灭亡的斟、斟灌(在前面推测斟灌、斟国存续的时间,当在西周初的武王时期,并成为西周附庸国。而其在周代至以后典籍中却不见半点事迹故推其为叛周而为周公所灭)、薄姑等国的土地和人民一同赏赐给了齐国,“齐由此得征伐为大国”(《史记·齐太公世家》),国土面积“更方五百里”(《毛诗笺》)。齐国第二次受封后,基本拥有了今淄博、潍坊及东营市的部分区域和大片沿海地区,一跃而成为拥有渔盐之利的地区大国。这就是为什么到第五世胡公、六世献公时迁薄姑又迁临淄却未见有任何受阻拦等记载的主要原因(烹哀公后,周王室统治力量还相当强大,如果胡公、献公侵占别人的土地作为都城,会受到更严厉的惩罚)。由此分析,说营丘在昌乐亦在情理之中。 第五,从文物考古的角度考察。我们说姜齐始都营丘就在昌乐,并非仅是理论上的推测,而是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作为事实依据。文物普查发现,在今白浪河中上游流域及众多小河流域内,在历史上曾多次形成规模较大的聚落群。第一次是龙山文化时期,它可以对应前面所说的营或营丘的得名时期;第二次为商末周初,它可以对应太公封齐都营丘;第三次为西汉时期,它可以对应北海郡及营陵县的设置。这些历史文化的传承事实,可进一步说明太公封齐所都之营丘在昌乐的合理性。试想,如果没有原先就有的营丘之名,周王能随便编撰出一个营丘?当地会有如此多的与营丘有关的传说吗?这只能解释为此地原本就是营丘的源起之地。只是因营和缘意通,丘和陵意同而导致一名多称罢了。文物普查证明,在今白浪河中上游传说为营丘故城遗址的附近存在有丰富的商末周初文化遗存。并且发现大量由鬲、豆、簋、罐为组合的陶器,这些陶器,不论是陶质陶色、造型还是组合特点,都与周人老家陕西沣西一带的同类器形一致。这种陶器,在西周初期,当地人是不能生产的,应是典型周人文化遗存,是姜太公封齐都营丘就在昌乐的直接物证。 综合以上分析,姜齐始都之营丘,就在今昌乐。这一地区,北邻纪国、斟灌国,西南邻斟国,南邻纪国邑,东南邻淳于国,东邻莱国,与“营丘边莱”的记载相吻合,由于第二次受封后,疆域扩大,拥有大片的沿海地区,也与《史记·货殖列传》,“齐国地舄卤,少五谷,而人民寡”的记载相合,因为是在征夺尚未臣服的莱国西部的营丘地区建国,所以与《管子·轻重戍》“齐,夷莱之国”的说法亦相吻合。 (作者单位:昌乐县史志办公室) {
在中国政策依然是能改变一切的——郑州发展启示 GDP破万亿,人口上千万,这座省会激动地“官宣”:请叫我特大城市! 曾几何时,作为中原大省河南的省会,郑州的存在感着实不强。 对很多人来讲,对于郑州的印象大概还停留在地理课本,只记得这里是陇海线和京广线的交汇处。南京人李志写了首歌带火了郑州,不过歌词第一句唱的却是“关于郑州我知道的不多”。 论历史底蕴,郑州虽然也入选“八大古都”,但跟左邻右舍的洛阳、开封一比只能算个“往后稍稍”的小老弟;论城市建设,很多人常吐槽郑州“就是个大县城”,可能倒也不是刻意贬低。毕竟直到1953年,郑县的建制才被撤销,正式升格为郑州市。不过从“大县城”到“郑姆斯特丹”,郑州近年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速度让人刮目相看: 富士康、高铁网络、国际航线,这座城市不断给自己增添新的名片;平均薪资、GDP总量等经济指标一路上冲,常住人口规模也一直稳步增加。 1月12日,郑州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传出开年喜讯:2018年郑州市GDP总量首破万亿大关,成功晋级“万亿俱乐部”;与此同时,2018年全市常住人口突破千万,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万元。 这三大指标同时取得里程碑式的突破,让当地官媒郑州晚报激动不已地向全世界宣布:请喊我特大城市!郑州“官宣”GDP破万亿 根据郑州日报报道,经初步核算,2018年郑州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0200亿元左右,增长8%左右,分别高出全国、全省1.5个、0.5个百分点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8%左右。 2018年,郑州市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万元,常住人口突破千万人,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1152.1亿元,同比增长9%左右。 郑州也由此成为第16个迈入GDP万亿俱乐部的城市,也是中西部地区第5个成员。在郑州之前,中西部先后有重庆、成都、武汉、长沙迈进了万亿俱乐部行列。 每经小编(微信号:nbdnews)注意到, 1978年郑州的地区生产总值仅为20.3亿元,1990年破百亿,2003年破千亿。也就是说,郑州GDP从百亿到千亿仅用了13年,而从千亿破万亿也只用了15年! 经济增速如此傲人,难怪除了当地媒体霸气“官宣”外,郑州的网友们也为家乡的经济发展无比自豪。 不过,身处总人口1.08亿的大省河南,郑州也算不上传统的“强省会”城市,在省内也不能完全“服众”。以2017年数据计算,郑州在全国省会城市GDP排名由第8位提升至第7位,在全省的“首位度”(即GDP在全省占比)由19.3%略微提高到20.3%,在全国省会中依然排名相当靠后。 .. 郑州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塞,有“九州之中,十省通衢”之称。河南省会之所以从开封迁往郑州,也和郑州铁路交通枢纽的地位直接相关。 1952年8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省会迁址事宜的决策报告中写道: “鉴于河南省会在开封市,位置偏于全省东部,指导全省工作多方不便;郑州市则为中原交通枢纽,为全省经济中心,将来发展前景尤大,如省会迁往该市,则对全省工作指导及上下联系均甚便利,对该市发展也大有裨益……” 2016年12月,郑州获得国务院批复支持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后,更是加快了交通枢纽的建设步伐。2018年12月,郑州入选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 截至目前,郑州机场已开通航线236条,初步形成横跨欧美亚、辐射全球近200个城市的国际枢纽航线网络;郑州机场成为全国第二个实现航空、铁路、高速公路一体化换乘机场,货邮吞吐量51.5万吨,增长2.39%;客运量2733万人次,增长12.47%。 中欧班列(郑州)2018全年开行752班,累计货值32亿美元,货重34万吨,并且新开通中亚、东盟线路。海运方面,郑州至连云港、青岛、天津等港口的海铁联运班列累计开行206班。随着货运网络的建设,2018年郑州跨境电商交易额增长25.1%。 郑州常住人口常年保持温和增长的健康趋势,在二线城市中表现亮眼。2017年郑州市常住人口净增15.7万人,这也是郑州连续7年常住人口增量超过15万。2018年郑州常住人口突破千万,以此推测2018年郑州新增常住人口将超过10万,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追赶长沙武汉,科教成为郑州短板。 截至2017年,全国共有14座城市GDP突破万亿,排在第15-17位的宁波、佛山、郑州则距离万亿大关只有一步之遥。而在郑州身后,“追兵”西安、大连、东莞还有较大的差距。2017年主要城市GDP排名(第13-19位) 若无意外,宁波、佛山、郑州三城将在2018年携手迈进“万亿俱乐部”。此前1月3日上午,宁波召开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宣布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预计增长7%左右。佛山确定的2018年经济增速目标是8%,GDP破万亿也问题不大。 不过这三位新贵在庆贺成绩的同时,他们也被各自区域内的核心城市甩得更远了。2018年前三季度,北京经济名义增速为9.9%,上海为9.4%,深圳为13.8%,但是佛山、宁波同期名义增速分别只有7.4%、6%。 而对于郑州而言,同为中部地区省会的武汉、长沙无疑是长期追赶的目标。然后前面的“老大哥”丝毫没有放松脚步。 1月5日,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18年武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保持全国同类城市前列,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11%。按照武汉2017年GDP(13410亿元)计算,2018年武汉GDP有望达到14483亿元,遥遥领先郑州几个身位。 武汉的高速增长离不开人才优势。在过去,“大学城”武汉每年培养的大量毕业生都会“孔雀东南飞”,为沿海城市做了嫁衣。但据政府工作报告,武汉2018年留住40.6万名大学生,创历史新高,预计2019年还将吸收25万新增大学生。 “只有创新引领,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大力吸引大学生,城市才有未来。” 2018年武汉新增诺贝尔奖工作站2个、院士专家工作站28个、知名企业研发机构47个;新引进外籍外地院士45名、高层次人才281名。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10%以上,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331件,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与武汉相比,科教力量成为郑州最明显的短板,目前整个河南省只有郑州大学一所211大学。郑州的高新企业数量仅为824家,在中西部主要城市中垫底;2017年郑州全年专利申请量为50544件,远远落后于同为国家中心城市的西安,后者2017年的专利申请量达81110件。 如今,宁波、佛山等以传统制造业为重的二三线城市,都面临着工业发展放慢的局面,吸引人才、加快转型的呼声也越发高涨。对于郑州来说,未来只有加强科教发展,才有可能在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制造业等领域参加竞争。
山东8月气质排名:威海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最好 26日,山东省环保厅公布了8月份17城市及164县排名。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最好的城市是威海市,为2.45。 原标题:山东8月气质排名出炉,威海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最好 26日,山东省环保厅公布了8月份17城市及164县排名。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最好的城市是威海市,为2.45。2018年8月,全省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26μg/m3,同比下降13.3%;可吸入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为52μg/m3,同比下降10.3%;二氧化硫(SO2)平均浓度为10μg/m3,同比下降16.7%;二氧化氮(NO2)平均浓度为21μg/m3,同比下降12.5%;重污染天数平均为0天,同比持平;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平均为3.62,同比下降8.6%;优良率平均为62.0%,同比减少8.8个百分点。 此次排名还公布了传输通道城市的空气质量情况。传输通道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32μg/m3,同比下降11.1%;可吸入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为60μg/m3,同比下降10.4%;二氧化硫(SO2)平均浓度为10μg/m3,同比下降23.1%;二氧化氮(NO2)平均浓度为25μg/m3,同比下降10.7%;重污染天数平均为0天,同比持平;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平均为4.15,同比下降7.6%;优良率平均为49.7%,同比减少14.0个百分点。 根据通报,8月份17市均未出现重污染天气,重污染天数17市均同比持平。细颗粒物浓度最好的城市是青岛市,为14μg/m3,最差的城市是济南和聊城市,为35μg/m3。15市同比下降,下降幅度最大的城市是日照市,为38.5%;济宁市同比持平;威海市同比上升,上升幅度为7.1%。 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最好的城市是威海市,为32μg/m3,最差的城市是济南市,为70μg/m3。14市同比下降,下降幅度最大的城市是滨州市,为21.3%;3市同比上升,上升幅度最大的城市是威海市,为10.3%。 优良率最好的城市是青岛市,为100.0%,最差的城市是聊城市,为38.7%。4市同比增加,增加幅度最大的城市是青岛市,为19.4个百分点;烟台市同比持平;12市同比减少,减少幅度最大的城市是东营市,为38.7个百分点。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最好的城市是威海市,为2.45,最差的城市是济南市,为4.72。14市同比下降,下降幅度最大的城市是日照市,为26.3%;3市同比上升,上升幅度最大的城市是威海市,为6.5%。 164个县(市、区)细颗粒物(PM2.5)浓度最好的县(市、区)是威海市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为10μg/m3,最差的县(市、区)是鄄城县,为46μg/m3。综合指数最好的县(市、区)是威海市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为2.09,最差的县(市、区)是莱芜市钢城区,为5.72。
山东外贸增长淄博表现抢眼 2月山东外贸出口数据出炉!出口大幅增长39.1% 据济南海关最新统计,2018年1-2月,我省货物贸易进出口保持稳步增长,外贸总值2844.5亿元人民币,比2017年同期(下同)增长8.8%。其中,2月当月,全省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1252.1亿元人民币,增长12.3%。出口706.3亿元,增长39.1%;进口545.8亿元,下降10.1%。 一般贸易主导进出口,海关特殊监管方式进出口快速增长 1-2月,我省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出口1944.7亿元,增长14.5%,占同期全省进出口总值(下同)的68.4%;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出口654.1亿元,下降4.9%,占23%;以海关特殊监管方式进出口220.5亿元,增长4.8%。 民营企业进出口较快增长,外商投资企业小幅下降 1-2月,我省民营企业进出口1763.9亿元,增长16.2%,占同期全省进出口总值的62%;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838.9亿元,下降3.8%,占29.5%;此外,国有企业进出口240.2亿元,增长7.5%。 欧美市场表现稳步,拉丁美洲、非洲大幅增长 1-2月,我省对美国进出口393.1亿元,增长10.1%;对欧盟进出口325.7亿元,增长7.2%;对东盟、韩国分别进出口292.1亿元、290.9亿元,分别下降0.4%、5.6%;对拉丁美洲、非洲分别进出口325.4亿元、276.3亿元,分别大幅增长37.6%、55.9%。上述市场进出口合计占同期全省进出口总值的66.9%。 大宗商品进口量以增加为主,进口价格涨跌互现 1-2月,我省进口原油1205.9万吨,增加20.5%,进口均价每吨3092.6元,上涨13.4%;进口铁矿砂及其精矿1803.1万吨,增加10.6%,进口均价为每吨464元,下跌12.5%;进口铜矿砂及其精矿53.7万吨,增加37.9%,进口均价为每吨1.3万元,上涨14.6%;进口大豆159.7万吨,减少26.5%,进口均价为每吨2760.5元,下跌7.8%。此外,2018年1-2月,全省进口机电产品250.5亿元,增长0.6%;进口农产品135.5亿元,下降11.6%。 机电产品、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稳步增长,农产品出口下降 1-2月,我省出口机电产品588.4亿元,增长9.5%;出口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305.7亿元,增长11.5%,其中出口纺织服装223.7亿元,增长12.2%;出口农产品167.9亿元,下降1.6%。 青岛、烟台进出口稳居前列,淄博、东营、滨州、聊城增速较快 1-2月,青岛、烟台进出口总值位居全省各地市前列,进出口值分别达778.8亿元、437亿元,分别增长3.6%和0.7%,合计占同期全省进出口总值的42.7%。17地市中,淄博、东营、滨州、聊城增长较快,增速分别为68.3%、34.6%、34.4%和24.4%。
2017年山东人平均可支配收入26930元,你达标了吗? 2017年山东人平均可支配收入26930元,你达标了吗? 2018年01月22日 06:18 来源:齐鲁壹点 原标题:去年山东人平均可支配收入26930元,你达标了吗?1月21日,国家统计局山东调查队发布了2017年山东省居民收入情况。2017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30元,同比增长9.1%,比全国平 原标题:去年山东人平均可支配收入26930元,你达标了吗? 1月21日,国家统计局山东调查队发布了2017年山东省居民收入情况。2017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30元,同比增长9.1%,比全国平均水平高956元,居全国第9位。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7.5%,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比全国高0.2个百分点。 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6789元,增长8.2%,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6.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118元,增长8.3%,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6.8%,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实际增幅0.3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的2.44下降为2.4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 2017年,全省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5532元,增长8.9%,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57.7%,拉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2个百分点,是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其中,城镇居民23431元,增长7.4%;农村居民6069元,增长9.0%。人均经营净收入5893元,增长7.7%,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21.9%。其中,非农产业经营净收入增长11.7%,对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17.7%。人均财产净收入1831元,增长12.2%。人均转移净收入3674元,增长10.6%。
重磅:2017中国百强城市:山东15城上榜 再次领跑 11月12日,“2017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新闻发布会在上海举行,华顿经济研究院院长沈晗耀正式对外发布2017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 据媒体报道发现:在“2017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上,北京、上海蝉联冠亚军,广州蝉联季军,深圳、天津、成都、杭州、苏州、重庆、武汉分列第4至第10位。前10位城市连续三年保持不变,表明城市十强格局趋于稳定。 此外,两极分化现场依然显著。山东、江苏、广东、浙江分别有15个、13个、10个和8个城市上榜,“两江两东”优势明显。海南、青海、西藏、宁夏四省市无一城市上榜。江苏13个城市全部上榜,最为均衡。 与上年比,上升幅度最大的4个城市分别是珠海(新晋上榜)上升48位,呼和浩特上升10位,贵阳上升9位,廊坊上升6位。 这份榜单是由华顿经济研究院进过精密测算后绘制而成。华顿经济研究院,原名上海经济发展研究所,是在汪道涵同志的关心下,经上海市领导同意,于1988年4月由上海国际问题研究中心正式发文成立,主要从事经济研究、咨询顾问和论坛研讨工作。 11月14日,凤凰网山东连线华顿经济研究院,提前获取完整榜单。资料显示:2017年山东有15城进入百强市,分别是青岛、济南、烟台、潍坊、淄博、威海、东营、济宁、临沂、泰安、德州、聊城、滨州、菏泽、枣庄,上榜总数为全国最多。 据了解,本排行榜以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统计对象,以其中GDP 总量排名前100 位的城市作为上榜城市,而后根据经济指标(权重0.618)和软经济指标(权重0.382)分值计算其综合得分,以此进行排序。经济指标由GDP 和居民储蓄组成,软经济指标由环境、科教、文化、卫生组成。 据华顿经济研究院提供的数据获悉:在这次进入百强榜单的城市中,有5座城市闯进50强,与上年持平。其中,青岛17名、济南19名、烟台28名、潍坊34名、淄博42名。 后50名的城市中,威海52名、东营54名、济宁60名、临沂67名、泰安68名、德州77名、聊城78名、滨州86名、菏泽89名、枣庄97名。 并且,这15座城市综合分值排名与去年相比呈现平稳态势,其中变化相对较大的是烟台、潍坊以及淄博,分别下降4名、4名、6名。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济南的省会城市——济南,在软经济指标里表现可嘉。 凤凰网山东梳理发现,济南软经济指标总分值为74.05,位列第8名,比上年前进两名,仅次杭州。其中,卫生指标分值提升明显,高出去年4.64分。 而作为山东第一经济大市——青岛,其经济指标总分值为59.18,位列第16名,名次和去年持平。 值得一提的是,进入百强榜的15城市中,多数城市呈现出经济实力与软经济实力发展不均衡的现象。 资料显示:除济南、青岛以外,烟台经济指标总分值位列26名,软经济指标总分值位列38名;潍坊这两项指标分别为47名、19名;东营这两项指标分别为40名、88名;济宁两项指标分别为63名、47名;临沂两项指标分别为73名、51名;泰安两项指标分别为74名、55名;聊城两项指标分别为79名、64名;菏泽两项指标分别为93名、74名。 此外,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7城市除日照以外,均进入100强榜单,其中5市——青岛、烟台、潍坊、威海、东营综合分值表现均不俗。完整榜单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