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灭五霸 春秋灭五霸
关注数: 21 粉丝数: 0 发帖数: 12 关注贴吧数: 0
春秋五霸之齐桓公 提到春秋,自然想到春秋五霸,而五霸以齐桓公为首。 这里先说到齐桓,齐桓公是谁?乃齐襄公之子,名曰小白。当时,公孙无知杀害襄公,自立国君;及雍林人杀无知,国乱无君。 小白母亲是卫国公主,小白自小与高傒是至交,等雍林人杀无知后,高国两家暗中到莒国召小白回国,而鲁国人听说无知死了,也发兵护送公子纠回国(公子纠,小白哥哥,纠母亲是鲁国公主),且派管仲率兵拦截小白回齐国的道路,管仲射中小白腰带上的钩子,小白装死,管仲派人往鲁国报喜,因此鲁国的护送公子纠的部队的行动就更迟缓了,等6天后到达齐国时,小白已经捷足先登,被高傒立为国君,即齐桓公。<引自史记齐太公世家第二>。 此后,他就开创了王霸之业,成为一方伯主! 管子,即管仲,雄才大略。初,辅佐公子纠,及纠败,其为齐桓所获。管子可谓齐桓大仇,他的一箭险些要去齐桓公的命。而齐桓毕竟是齐桓,心胸之开阔却是常人所不能及。人常盛赞鲍叔牙之推荐管子,在我看来,鲍叔牙之推荐管子不难,而难在齐桓公之肯用,更难的是用之为相,呼之仲父而不名,不捐射钩之恨而尊宠之,专用之而不疑,不以小人之谗而生忌。我今日读到此处,心中仍不免为之惊叹。管子名臣也,而得其主得其时,幸哉幸哉! 齐桓举火爵宁戚,更表现了齐桓的豁达,大度。记得《列国志》有这么一段描述: 是晚,下寨休军,桓公命举火,索衣冠甚急。寺人貂曰:“君索衣冠,为爵宁戚乎?”桓公曰:“然。”寺人貂曰:“卫去齐不远,何不使人访之?使其人果贤,爵之未晚。”桓公曰:“此人廓大之才,不拘小节,恐其在卫或有细过。访得其过,爵之则不光,弃之则可惜。”清蔡元放先生在评析时说:“大才人,往往不拘小节。鄙夫专要在小节处夹人,所以失之。齐桓此言,让人感激不已。”我觉得蔡先生所言虽过,但齐桓之豁达,却是让人敬佩!! 齐桓在用人上,可谓唯才是用,在处事上也颇为得体! 山戎攻打燕国,燕向齐告急,齐为霸主,遂率军救燕。此时鲁愿从征,则已险远而不肯劳其跋涉;燕愿为前队,则已方经兵困而不肯令其冲锋。分屯于葵兹,委鲍叔牙以转运,安放稳实,付托得人也。休兵三日,汰疲用精,恤军力也。不戮降夷,一一抚慰,收戎心也,追逐山戎,直捣孤竹,不立夷种,以益燕封,一劳永逸之计也。蔡先生之言,深得我心。 再看齐桓,在平定山戎之后,辟地五百里,齐桓以“不能越国而有之”为由,将地送于燕伯,燕庄公送齐桓入齐境,齐桓公曰:“非天子,诸侯相送不出境,吾不可无礼于燕。”于是分沟割燕君所至与燕。 不惜割地以成礼,不爱虏获以酬亲。过而得经,厚而不吝也!五霸之中,罕有其匹!! 齐桓虽一世英雄,然在老年不免昏庸,其置管仲忠言于不顾,宠信“三嬖”,导致身死高墙,用史记的记载就是“桓公尸在床上六十七日,尸虫出于户。”可悲可叹!! 而此后,齐国也失去了他的霸主地位! 齐桓一生,兵车之会三,乘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可谓功绩彪炳;其用人惟贤,心胸广博,只是在晚年稍显昏聩! 五霸之中,以桓文为盛,齐桓又正于晋文!自齐桓以后,又有许多霸主出世,春秋之历史也仍在继续……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