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咸鱼 我是咸鱼哦7
关注数: 53 粉丝数: 83 发帖数: 8,786 关注贴吧数: 106
再说一家,是上海十几年前的地皮大王陈某,家中的财产有四千万银 再说一家,是上海十几年前的地皮大王陈某,家中的财产有四千万银元,兄弟两房,各分两千万。一九二五年,我到他家吃饭过一次,他住的房屋十分的华贵,门前有一对石狮子,是上海所少见的。他的客房,四面的墙壁全部都装了玻璃架,陈列的铜鼎,都是三千年的古物。有一位客人,指著告诉我说:‘这一间房子里的铜器,要值银元一百五十万;中国的有名古铜器,有一半在此。’这几句话,正是主人最高兴听的。原来一般富人的心理,就是要夸耀,我有的东西,都胜过一切的人。而惟有道德名誉是钱办不到的,这些富人无可奈何,只好在衣服、珍宝、房屋、器具上,争豪斗胜,博得一般希望得到好处的客人,来恭惟奉承。(骄奢两字是相连的,骄就是摆架子,奢就是闹阔。上海常看见的是大出丧,一日之间,花费一、二十万的银元,以为是荣耀;但是若要请他们出几千元帮助赈灾,就不大容易了。这是普通人多有的卑劣自私的心理,并非是单说某一家。这一位主人,当然也未能免俗。)在我看见他之后,不过才七年的时间,上海地价忽然惨落,加以投机的损失,以致于破产。陈家的古铜珍宝,房屋地产,一切的一切,都被银行没收变卖,主人也搬到内地家乡去了。
很多做部属的人,他们都很怕劝长官,有没有这个现象?很怕劝长官 很多做部属的人,他们都很怕劝长官,有没有这个现象?很怕劝长官,为什么怕劝?得失心,怕劝了之后连位子都不见了。所以人有所得失的时候,患得患失的时候,就不能够循着理智、循着一种正气去做事。所以古人说「无欲则刚」,这个「欲」是什么意思?这个「欲」就是自私自利。人有自私自利,他的心就不公正,做什么事,担心东,担心西,考虑东,考虑西。所以现在很多公家机关的职员每天都在烦恼,烦恼要跟哪一个上司。假如跟错了,我们说改朝换代了,可能就前功尽弃,所谓「一朝皇帝一朝臣」。以这样子去跟上司的话,跟下来,人生会不会觉得很踏实?不会。以这样的心境,每天不是在认真工作,在干嘛?在揣摩上司的心态,他喜欢我们讲什么话,我们就去讲那些拍马屁的话;喜欢我们做哪些动作,我们就去阿谀奉承,这样的日子累死了。这样的一种工作方式能不能走完他二、三十年平顺的工作?很难,为什么?当他要这样阿谀奉承,这样上司才会赏识他的话,那这个上司能做得久吗?所以思考要想得深,要想得远。   真正你阿谀奉承才会喜欢你的上司,保证做不久,到时候你绝对是前功尽弃。反而有些比较正直、直率的人,他每天只想着我做这些公家的事是对谁负责,是对人民负责,是对国家负责,所以不管谁来当上司,我一定要尽我的本分把工作做好。也由于他有这样的态度,所以他的工作能力日益提升。因为他认真工作,能力又一直提升,等到好的长官来了,他要用谁?他一定要用能够把事情办妥当、办圆满的职员,所以这个时候机会不请就来了。所以只要我们无欲,不是为了自私自利,尽本分去做事,相信在我们整个人生的事业过程应该会有很好的发展。
所以孟夫子对于君臣关系,有一段很精辟给我们的教诲,我写下来给 所以孟夫子对于君臣关系,有一段很精辟给我们的教诲,我写下来给大家看。孟夫子说的「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好,我们来看一下孟夫子对君臣关系一个很重要的教诲。领导人假如对臣、对部属就看作自己的手足、自己的兄弟一样,则臣会怎么对他?把他当作心腹一样看。君之视臣如犬马,你就看你的部属就像犬跟马要帮你服务一样,也不尊重他,那他看你也就是像普通的陌生人一样,就像这个国家的国人而己,对你会不会尊敬?也不尊敬。君之视臣如土芥,你对你的部属觉得我花钱,你就要给我老老实实做,你要给我日夜的工作,不把他当人看,把他当土芥看,那他看你像什么?把你当抢匪、仇人一样看。从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部属对于领导人的态度都是取决于领导人的态度,所以一个团体带不好,一个企业带不好,谁要负最大的责任?领导人。所以当我们的组织,当我们的企业带不好,不能责怪部属跟员工,要先反省自己,要想到汤王那句话「万方有罪」,罪在哪?罪在自己,「罪在朕躬」,这是君对臣的一种态度,「君仁」。   天子有争臣七人   接下来(讲)「臣忠」。我们刚刚说的忠于什么?忠于本分,忠于自己的职责。那臣有一个很重要的工作一定要去尽心尽力,就是当领导人有过失的时候,要懂得劝诫领导人。所以在《孝经》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教诲,《孝经》提到「天子有争臣七人」,当时候的天子只要有七个肯劝他的大臣,纵使他没有很好的道德学问,「虽无道,不失其天下」,他的天下还可以维持下来;「诸候有争臣五人」,诸候是一个国家,比方说是鲁国、齐国,有一个国家虽然无道,但是他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大夫是以前算官做到很大的一个官职,「大夫有争臣三人」,只要他身边有三个肯劝他的下属,虽然自己道德学问不好,也不失其家,不至于把他的家族败掉。所以身旁有进谏他的下属,这对他一生事业的成败至关重要。所以古代很多的良臣、忠臣都很守本分,只要君王有过失,他马上劝诫君王。   最有名的莫过于唐朝的魏征。那当然劝别人能不能直言不讳?也要察言观色,审时度势。所以魏征也很有智能,他一开始事奉唐太宗的时候就跟唐太宗说,他说:我要做良臣,绝对不做忠臣。你看魏征很厉害,都可以透过一些问题引导唐太宗思考,说我要做良臣,绝对不做忠臣。唐太宗很好奇,为什么你要做良臣不做忠臣?魏征跟唐太宗说:忠臣都要杀头,有的心脏还要被挖出来,所以我不做忠臣,我要做良臣。这么一说,唐太宗哈哈大笑,但是在这个笑的过程里面,唐太宗会思考。因为古代的君王都是饱读诗书,尤其历史都是读得滚瓜烂熟,一想到有暴君才出忠臣,因为暴君,所以劝诫的时候都被皇上杀了,他想假如我把忠臣杀了,我就变暴君。所以魏征这么一讲,他以后的性命就不用担心了,因为唐太宗会想我绝对不做暴君。魏征言语的智能相当高,所以讲话也要不断的去提升境界。   后来有一次魏征劝唐太宗确实劝得非常的激烈,唐太宗一时接受不了,气得半死,就一路走回自己的寝宫,一边走一边喊:气死我了!气死我了!我一定要把他杀了。就讲气话,就很生气走进自己的寝宫:我一定要把他杀了!刚好遇到皇后,皇后看皇帝这么气,心里一想一定是魏征劝诫唐太宗劝得太激烈了,他就气得半死。结果这个皇后也没问说你气什么,马上就说:贺喜皇上!恭禧皇上!唐太宗一听莫名其妙,我气得半死,你还恭禧我,恭禧个什么?还摸不着,他说:你在恭禧我什么?她说:皇上,一定有圣君出现,臣民才敢这样直言不讳。唐太宗一听本来气得半死,突然就欢喜起来了,所以你看这个皇后言语的智能也很高。   所以我们从这个故事当中可以体会到,一个皇帝也好,一个人也好,一生要能成功立业最不能缺少的是什么?是身边有真正能劝诫他的人,唐太宗没有魏征,没有皇后,功业能做起来吗?太难了!所以诸位朋友,你的身旁有肯劝诫你的亲友,你要当什么看?当宝贝看!所以《孝经》里面说的「士有争友」,一个读书人要有一个肯劝他的朋友,他这一生才不会身败名裂;一个父亲要有肯劝他的儿子,他才不会做出犯法的事情,「则身不陷于不义」。所以现在你身旁有这样的朋友,你要好好珍惜!
要有立志,我们说学贵立志,我们有志向要传一千年,你假如有这个 要有立志,我们说学贵立志,我们有志向要传一千年,你假如有这个志向,那你从今天以后绝对不会在那边打麻将,耗自己的时间又给下一代不好的榜样,你可能从今以后读书很认真,工作很认真,对待父母很孝顺。孔老夫子后代子孙传了二千五百多年,传到现在七、八十代了,子孙都非常优秀。为什么?因为夫子对于整个中国,甚至整个人类都是长远性的影响,所以阴德特别厚。而所有一出生就知道他是孔夫子的子孙的人,马上觉得与有荣焉,觉得我不能丢孔夫子的脸,所以言语行为特别谨慎,深怕自己侮辱了祖先。当我们是树立这样的榜样给你的子孙,当他知道他就是某某人的子孙,他马上整个人的状态都不一样。所以今天假如有人来告诉你,已经确认了你就是孔夫子第几代的子孙,你马上走路就不一样了。   范仲淹的子孙传到现在已经将近快一千年了,我在推广读经的过程,还接触到两位范仲淹的后代,其中一位现在还在海口一个很知名的高中当语文老师,而且是教得非常好的名师。他的女儿现在还在北大读中文系。所以你看那个家风一直绵延了几千年,一千年都不坠。刚好有一次在珠海演讲,我一演讲完,住在一个朋友家里,那个朋友对面的邻居住了一个老师,他也去听课,隔天他就走过来说希望跟我聊一下。后来一坐下,我看他脸很大,耳朵耳垂也很大,一看就是很有福相,结果他开头第一句话就说:我是范仲淹的后代。所以这个确实我们积厚福真的可以让我们的子孙有很好庇荫,也让我们的子孙有非常多典范可以效法,所以诸位朋友,你的人生要在子孙的这本历史当中好好的认真用心的去付出、去经营。
所以行孝一定要实时去做,人生在报恩、在行孝当中,你的内心会走 所以行孝一定要实时去做,人生在报恩、在行孝当中,你的内心会走得很充实、很踏实。我有一个结拜大哥,他大我刚好一轮十二岁,我曾经就这一点跟他分享,说行孝是最快乐的。他听完就说他也觉得是如此,他的母亲差不多在这十多年来身体一直不好,所以自从他在社会工作,他推掉了很多应酬,只要一有空就赶快回到家里陪父母,陪母亲,奉养父母。他说他这样做了十多年,内心很欢喜。他的母亲前年往生(过世)了,当他母亲往生(过世)之后,他有一个深刻的体会,他说他这十多年的抉择是正确的。假如他这十多年来把很多陪母亲的时间拿去应酬的话,那他一定会觉得很遗憾。   很多朋友就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其实那是借口。任何事只要我们有心,都能够做得很好。而人与人当中有一个功课一定要学好,就是学会拒绝,不必要的应酬要能推掉,把这些时间拿来做人生最重要的事,最有价值的事。所以拒绝当中有两张王牌很好用,哪两张?一张就是我们的父母,当朋友要找你去喝酒,找你去吃宵夜,一吃又耗几个小时,那对自己的身体也不好,对朋友的身体好不好?也不好。这个时候我们只要告诉他,我已经答应我母亲要去她那里吃饭,今天很抱歉,我不能去了。你这么一说,说不定他想想我都已经半年没有回我父母家吃饭了,你这么一提醒他,把他的孝心都可能唤醒起来,这是第一张王牌。所以当你说你要回去看父母,基本上没有人会再强迫你。第二张王牌就是自己的妻儿。假如朋友要找你去花天酒地,你就告诉他说,我已经答应我儿子,今天回去要讲两个德育故事给他听,我们对孩子言出要必行,不可以对孩子黄牛,所以不好意思我得回去。他也不会再强迫你继续下去。   纵使这个朋友真的你把这两张王牌都打出来,他还是要强迫你,怎么办?   那这样的朋友确确实实不通情理,所以我们对朋友应该懂得取舍。所以古人说「君子之交淡如水」,为什么淡?这个淡中有真味,朋友跟朋友相交都建立在一个道义、一个情义之上,他一定会体会到你有很多的本分要去尽,所以他绝对不会每天跟你粘在一起、腻在一起,他不会干这个事
宋朝的范仲淹从小就懂得立志,有一次刚好他去算命,走到一个地方 宋朝的范仲淹从小就懂得立志,有一次刚好他去算命,走到一个地方看到一位算命先生,他索性就问那个算命先生说,「你帮我看一看,我能不能当宰相」,这位算命先生可能这一辈子从来没有看过,一个小孩子居然开口就说要当宰相,也吓了一跳。跟范仲淹说,「小小年纪,怎么口气这么大?」   后来范仲淹有点不好意思,接着又跟他说,「不然这样好了,你再看看,我能不能当医生」。算命先生有一点纳闷,怎么差这么多的志愿,就问他,「你为什么挑这两个志愿?」范仲淹就回答,「因为只有良相跟良医可以救人」。   算命先生听完之后很感动,一(这)个孩子念念想着要救人,所以算命先生马上就跟范仲淹说,「你有这一颗心,叫真正的宰相之心,所以你以后一定可以当宰相」。诸位朋友,你相信范仲淹可以当宰相吗?我绝对相信他可以当宰相,为什么?因为他从什么时候就在做准备了?从小他的志向就很坚定,勇往直前。   一个目标就好象海上的一个灯塔,船只能够跟着这个灯塔的方向去走,就能快速到达目标。假如那个灯塔都找不到,每天开往东又开往西,很多的时间往往就耗损掉了,所以有志向的人,他的学习一定非常的扎实。诸位朋友,范仲淹看四书五经跟其它的读书人看四书五经一不一样?那看出来的味道差得可大了。所以范仲淹在念四书五经的时候,念念是想着我如何把这些经典读通之后,用经典的教诲去造福于民,所以他读书的深度跟广度一定比其它的读书人要多得多,这样子积累个几十年真正去考试,差距绝对会很大,所以范仲淹确实当了宰相。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