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凯凯在此💫
1没有脚的鸟1
关注数: 2
粉丝数: 356
发帖数: 758
关注贴吧数: 21
晒晒我的佛头 佛头还是挺重要的一个配饰。老外做一个长串或者链子,最后收口是要干净整洁。所以做的都是扣子,不留余地。而我们老祖宗留下的是让绳子顺其自然的留下来,让两个对立的绳头顺一个方向自然融合,这是老祖宗的智慧,这是东方人独特的审美。
晒晒我的驼骨 其实文玩时间久了都很漂亮,关键是这个过程要有趣一些。
琥珀也是宝石 将宝石加工工艺运用在琥珀上,效果也很独特,尤其在蓝珀上会出现更多的光感。想出来好的效果工不能马虎。做不好就看起来不高级。
我的新作品——佛头 佛头一直都是让我很头疼的事,因为一直没有遇到很喜欢的。它在一些搭配方式中,其实用性是无可取代的,但毕竟是一款配饰,所以确定喜欢玉佛除了材质之外,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与珠子搭不搭。即便做的再复杂,在精致。不搭也是枉然。 佛头是分成两部分的,即“三通部分”和“佛塔部分”。三通的形状是否与珠子有协调感是很重要的,而佛塔部分,我认为是佛头的灵魂,在保持与珠子协调的基础上,为其焕发光彩的地方。 市面上有很多样式的佛头,但是大部分制作佛头的人都没有仔细的思考过,佛头为什么的这个样子?只是一味地效仿,就很难做出精品。其实佛头是一个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美学的饰品,它在把绳子的两头收到一起后,反而自然的将绳子导向一个方向,而不是截止或者隐藏绳子,那种自然,含蓄和留白的韵味是中国独特的美学追求。这些都和信仰无关,我相信有很多文玩爱好者的兴趣也只是爱好,并不想强加信仰在里面。而很多制作的佛头,都打着“藏式”“老型”的旗号去防治,我觉得这是能力缺乏的表现。所以既然买不到适合我的,就自己做吧。 我做的佛头就是想它“简单”“有趣”,要适合大部分的搭配标准,还不能喧宾夺主,然后再有些现代感,可以体现自我性格,还要有一些趣味性~由四个维度组成三通部分的形状,一个三通要从四个方向打磨找型,为的是从各个角度看都适合珠子的搭配。工艺的不简单是为了看起来简单,但绝不喧宾夺主。中孔一直到底,为了穿线更方便。这就是我说的“简单”。佛塔部分是佛头的点睛之笔,我希望他不在距属于同一材质。我调整了其形状,在保证协调感的前提下,让其焕发光彩,佛头整体线条看起来更干净简洁,增加了一些现代感。而且佛塔部分可以随意更换,一颗佛头也可以有不同的观赏效果。可以随着其他配饰而改变。这就是我说的“有趣”。这是我新作品的创作思路,看完希望各位能有所启发,在制作的过程中多一些了解与思考。让文玩变得更美好,更多人愿意去了解,去感受这种中国人独有的美学与美物。
大孔道超薄珠型 聊聊创作思路 前段时间发过半成品的这个珠型,本来以为是概念作品了,因为当时有很多问题解决不了觉得有些遗憾,就像发出来纪念一下就搁置了,结果好多朋友挺希望我做出来的,于是就继续研究了下来,也找了一些其他行业的朋友帮忙,又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现在终于完成,真是倍感欣慰。因为大家的支持,整个过程还是很开心的,而且好多朋友说我的创作思路挺好的,所以我觉得可以聊一聊,毕竟现在自己动手制作的朋友很多,希望我的创作思路可以带给更多朋友帮助,制作出更多驼骨精品物件。我一直在说我的创作理念,因为之前工作的原因我很喜欢开放式的考虑问题,所以在创作的时候我的主题定位一般都是抽象的,但不是文化或者寓意这类的概念,那是艺术家做的事儿,我接触过很多艺术家,他们都很有学问,艺术品的欣赏也是要有相关学术基础的,所以我自知还到不了那个程度,不过我很希望有艺术家可以以驼骨作为媒介,进行艺术创作,聊远了哈。我的创作主题一般定位都是在感觉,是事物最终呈现带给我们的感觉。这听起来可能更不实际对吧?其实这才是大家普遍拥有的能力,很多时候我们不能描述某一时刻或者某一状态下的大脑的反应,但我们都会有感觉,只不过没有办法明确表达出来,但我觉得这是与生俱来的创作源泉,我曾经的工作一直到现在,都在致力于把握这一瞬间。这次的感觉就是在我把玩一串儿药片的时候产生的,起点就是药片的薄,如果珠子也这么薄是不是光感很好(珠子呈现的光感是我从一开始就持续研究的思路)?于是我就开始自己尝试。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把一颗之前的珠子扩孔。10mm的珠子扩到了5mm的孔道,特别大而且很难看。当时想到的主要问题在于,第一孔是歪的,因为珠子卡不住,太紧珠子表面会划伤,太松珠子会跑。第二孔壁全是划痕,我当时都不知道怎么修复。第三孔口是很锋利的,打磨孔口也是个问题,没有合适的工具。第四珠子的形状变化很大,毫无美感可言,一般孔径都在2mm,不影响形状,但是当扩大到5mm的时候,从孔的侧面看,孔径就是一个大的平面,再加上珠子本身已经被破坏的形状,我都觉得还不如我第一次做出来的普通珠子好看。第五珠子不够通透,这是一开始就能想到的问题,随便尝试的珠型很有可能不合适,孔的大小,珠子的大小,都要重新调整。 第一次尝试后记录下来发现的问题,然后一一解决,这是我从业十年来培养的好习惯(抬头微笑还很骄傲)。其实每一项都不是单单一个问题。要解决的还有很多困难。明天一个一个说。 持续更新!
就这样一闪一闪的,记录着平凡的生活
我的作品,我的故事 这两年的时间里,我真正想要表达的,就是用驼骨体现不一样的光感。 我一开始喜欢驼骨的原因很有趣,不是因为它是文玩或者宗教信仰,我喜欢驼骨就是因为那表面如镜面一样,晶莹剔透的,像小时候玩的玻璃球,但它又是骨头,我感觉这很神奇,很独特。于是就开始查资料,然后入了第一条手串,之后就又在想如果它变成不同的形状又会是什么样的光感呢?于是就开始自己做了。 一开始也没有什么具体的想法,就是在不断的尝试,尝试了所有的传统形状,我发现,弧面反光有一个特点,就是通过弧面,光源会被全角度反射,也就是说不管哪个角度,人眼都可以看到反光,所以弧面在任何角度观看都会是亮晶晶的。但是光会散,会变得不强烈。 很多人小时候都会拿个小镜子在阳光下玩,那道光线是很强烈的,照到眼睛会觉得晃眼,就是因为镜面是平面的。所以我就开始尝试做平面的光感。但是这样有两个问题,第一就是手感很差,因为那些棱角,还有就是平面只有在特定的角度才会有反光,当时我能想到的唯一办法就是增加平面的数量。 不断的增加,一开始做出来的珠子,每个面都是不规则的很没有规律,我觉得那不是我想要的,然后又打破重来,一次一次的推翻重做之后,我就做出了现在这个珠形,一颗珠子上有162个平面,已经接近圆弧的平面数量,所以乍一看还是老型的样子。在任何角度的光线下都会有光感。每一个面都是纯手磨,所以每一个面与面的链接都是锐利的,每一个面磨下去都不能犹豫,因为磨下去就不能修改,每一颗珠子光是磨这162个切面都要用三个小时的时间。我觉得我做出了属于我的珠子,现在拿出来和大家分享,希望各位多提意见,这几天天气好了我还会拍一些自然光的照片给大家分享。
拿废料练练手。大孔道4mm,珠子壁只有2mm。绝对手磨才可以做出来的珠子考验手法。珠子壁薄有一个好处,就是前所未有的通透。绳子串过去都若隐若现。
用照片记录我的故事 (照片只用于吧内讨论交流,如有用于商业用途必追究其责任) 工作十余年,忽然厌倦了每天扮演不同的角色说不同的话,鼓励,表扬,争执,欺骗,责骂......现在我只想专心做一件事。抛开现实中的无用角色。 当我在窗前,在斜阳下,在粉末飞扬中有频率的打磨出一个个弧线的时候,忽然感觉无比的安静,当我抬头举起每一刻珠子的时候嘴角都会不自觉地上扬,那一刻我就确定,这是我找到的只属于我的幸福。 我只在每天想要做的时候才会去做,就是为了让每一次打磨都注入我的愉悦,不需要华丽的修饰,每一颗珠子在我看来都有故事,通过我的作品来感受吧,我是一个爱讲故事的人,如果你愿意,我会带上酒,而你就坐下来倾听吧。在我看来,人类,不,世上所有的生命都仿佛是一个袋子,被薄膜一样的皮肤包裹着,是皮肤分隔着内侧和外侧,而我就在内侧。无法理解这种感觉的人一定看不懂我在说什么。 世上的生命,不,是我自己的强烈的欲望,想从薄膜一样的皮肤里突围而出,进入到别人的内侧,与世界相连相融。这种真正的连接与融合,即使是欢爱中的男女也不一定能做到。皮肤被冲破,生命也就随之终止,所以我们都藏在袋子里,永远孤独着。 所以我们伤害自己的皮肤和内心,伤害别人的皮肤和内心,我们想用伤害冲破薄膜。在漫长的伤害与自伤的过程中,内侧和外侧的轮廓线上积累重叠起无数伤痕。这些伤痕就是生命的纹理和质感。藏在内侧的孤独的“我”,在这些纹理和质感中慢慢得到释放和解脱。这只是第一个预告贴,从现在开始我会陆续分享关于我身边朋友的,或者我听说的一些骨玩朋友的故事。如果你也是性情中人就多来吧内看看吧。
科普贴 高玩强势带队查杀各种假驼骨 这两天拍了一些我的作品的照片,发现东西挺全的,就决定开一个科普贴来共同讨论。最近发现各种套路的次冲好驼骨充斥市场,各种小白被花式坑杀,所以跳出强势带队逐一查杀,希望被猪油蒙心的商家早日退水。 接下来我会详细说明优质好驼骨是什么样,然后再逐一说明市面可见的普遍次品驼骨带图细聊,以确保查杀明确真实。我发言绝对阳光,抗堆抗跳,希望各位闭眼玩家和神职多多支持哈。 首先要说好的驼骨珠子。目前市面分类有透料(黄透料,血透料,全透料等,总之就是有通透感的都叫透料),白料(新白料,老白料,就是白色的料),一线料(就是一颗珠子的颜色会一分为二的料,一般情况下一半是透料一半是白料),三花料(五花?就是颜色一层一层的看起来能勾起食欲的那种)这几种,每一种都还有不同的变化,因为骨在油脂自然渗透的时候呈现的状态也是很不一样的,所以会有很多不同差别,可参照图片。 透料特点是单颗珠子的整体颜色统一,有通透感,随着把玩的时间增长,会变的更透亮一些。理论上讲这是其他颜色料子的最终形态,其他的珠子经过长久的把玩后都会变成这样,不过这应该是要经过很长时间的变化才可以做到的。在经过长时间的变化后会体现出类似玉石的特性,这是其他植物类珠子所无法达到的。因为没跟骨头都会因先天和后天的环境影响,所以导致即便是透料也会有一定的颜色差异,最为普遍的是右侧的颜色,而左侧的颜色相对少见,导致这种深色的原因我理解是因为油脂中少量的血导致的。
横跨中国见大神。 忽然现有一次旅行,不为了什么,唯一明确的是,这将是一场朝圣之旅。 拖了一个月,今天启程了。这趟旅程我安排的很丰富,会用上各种交通工具,公交,出租,火车,大巴,地铁,飞机……为了在不同的环境遇到不同的人。和他们聊聊天……好吧,我是一个人出来的。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