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ew_X_M andrew_X_M
关注数: 20 粉丝数: 111 发帖数: 54,320 关注贴吧数: 34
新闻分析:日本大暴雨为何如此凶猛~~~ 日本连日暴雨致死人数持续攀升。据当地媒体报道,截至9日晚,暴雨已导致126人死亡,成为日本30多年来伤亡最大的暴雨灾害。在城乡建设相对发达、防灾意识相对先进的日本,为何这次暴雨造成如此巨大损失?   分析人士认为,主要原因在于暴雨严重程度超出了一般民众预期,甚至也超出了一些地方政府的水灾预案。河流泛滥速度异常迅猛,导致多地交通中断,不少民众错失避难时机,政府也难以开展救援工作。   据日本气象厅统计,19个都道府县75个观测点的24小时降雨量创下了历史纪录,22个都道府县的119个观测点的72小时降雨量创下了历史纪录。多地降雨量达到常年7月月均降雨量的2至4倍。截至8日,日本气象厅解除“大雨特别警报”(50年一遇标准)时,降雨量超过1000毫米的观测点共有15个。   据日本气象厅分析,日本西部此次大范围的强降雨主要是受“梅雨前线”停滞和台风7号的叠加影响。每到夏季,太平洋上的暖湿气流不断从南向北推移,日本从南至北依次进入梅雨季节,近期“梅雨前线”抵达西日本附近上空后,同时受到北部的鄂霍次克海高气压和南部太平洋高气压影响而“进退不得”,“梅雨前线”的长时间异常停滞导致了西日本持续大量降雨。   此外,今年第7号台风也于本月3日起接近西日本,带来了几乎前所未有的大量水蒸气,日本气象厅分析认为这些很可能是导致此番强降雨的原因。   虽然日本气象厅从5日起就对11个都道府县发布了6日至8日的“大雨特别警报”,提醒民众关注天气信息,注意防范河流泛滥和山体滑坡及泥石流等并尽早避难,此次暴雨灾难依然造成了30多年来最惨重的人员伤亡,且死亡和失踪者主要出现在容易孤立的农村地区。   分析人士认为,尽管日本民众防灾意识较为先进,基础设施也相对完善,此次大暴雨还是暴露出了一些防灾工作的不足和难题。
日本提出2018―2019年度《综合创新战略》~~~~~~ 据《日刊工业新闻》报道,日本政府近日公布了2018-2019年度科学技术政策基本方针《综合创新战略》,突显五大重点措施:大学改革、加强政府对创新的支持、人工智能、农业发展、环境能源。该战略由日本内阁府综合科学技术创新会议下属的创新战略调整会议起草,在6月份内阁审议通过后,政府各部门将提出本部门的落实措施,并列入2019年度的预算中。 一、关于大学改革。一是要引入日本版的弗劳恩霍夫模式(指在政府资助下以企业形式运作、官产学研相结合、公益性地开展应用研究的运营方式),激励大学积极争取民间研究资金;二是提出了创立产学官一体的“大学改革支援产学官协议会”。 二、 关于加强政府对创新的支持。各级政府在政府采购和社会保障等相关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要把促进新技术应用摆在突出位置,通过政府事业来促进科技创新。 三、 关于人工智能。为解决信息技术及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短缺问题,要加速发展IT及理工科教育,同时强化大学相关学科的人才培养能力。 四、 关于农业发展。一是要强化数据信息共享基础设施,构建智慧食物供给链系统,包括自动传感、农业机械自动化、AI农产品供需对接系统等,力争2025年前将数字农业技术推广到农民手中。二是将日本的准天顶卫星技术应用于智慧农业,并出口到亚洲太平洋地区。 五、 关于环境能源。一是提出制订氢能源推广日程表,降低成本及氢能源应用规模的量化目标等。二是提出构建新能源管理系统的技术路线,加强环境能源领域的数据共享基础设施建设。
台风“派比安”逼近日本 造成九州5.3万户停电~~~ 中新社东京7月3日电 今年第7号台风“派比安”3日沿着日本九州地区以西海域继续北上,西日本迎来强降雨,台风还造成九州共约5.3万户停电。 据日本气象厅消息,下午5时左右,台风在距长崎县对马市西南约50公里的海域以每小时30公里的速度向东北方向挺进。中心气压为965百帕,中心附近最大风速为30米/秒,最大瞬时风速达到45米/秒,距中心半径90公里范围内风速为25米/秒。 四国和九州地区受台风和暖湿气流影响明显,局部地区1小时的降雨量甚至超过80毫米。气象部门观测到,高知县北川村到下午3时40分左右一小时的降雨量就达到了120毫米。此外,到下午4时一小时的降雨量,德岛县那贺町为70毫米,宫崎县都农町为42毫米。当地的相关部门随即发布灾害预警。 据九州电力公司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下午4时,受此次台风影响,九州地区共有约5.3万户停电,其中长崎县约为5万户,鹿儿岛县约为3000户。 日本气象部门预测,台风接下来会继续北上,3日晚九州北部依然会有大雨。到4日白天24小时的降雨量,四国地区将达到400毫米,九州北部地区将达到350毫米,近畿地区将达到200毫米。 同时受强风影响,九州北部海域最大浪高将达到9米,南部海域将达到8米。气象厅提醒台风可能会带来泥石流、河流泛滥等灾害,呼吁市民尽量远离山坡、河流等危险地带,灾害发生时遵守避难指示,确保人身安全。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