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后💧余生 沂河情
万丈红尘三杯酒,千秋大业一壶茶!
关注数: 75 粉丝数: 336 发帖数: 7,406 关注贴吧数: 5
官员1100元住宿费与小学生3元营养餐 《财政部:官员差旅住宿费标准调整 京沪部级1100》报道:财政部20日公布,部级干部此前在北京的住宿费标准是每人每天800元,这次则涨至1100元;司局级干部在北京的住宿费标准原为每人每天500元,这次则涨至650元;其他人员在北京的住宿费标准原为每人每天350元,这次则涨至500元。另外,部级官员交通费乘轮船一等仓或飞机头等仓。伙食补助青海、西藏、新疆120元每天,其他地区100元每天。至于市内交通费,就他们说了算吧。 读此新闻,不知怎么就想到,作为政府“功德工程”的小学生3元营养餐。客观地讲,小学生3元营养餐,与1100元一宿的住宿标准、及相配套的天价烟、天价酒、天价高尔夫、天价奢侈品相比,虽然说不上营养,但对那些拎着饿肚子上学,啃得干粮或冷水泡饭的农村孩子来说,仍不失为一缕阳光。只可惜,这小学生营养餐,远没有官员差旅补助,增长得如此频繁。 不可否认,也有地方遇个好官,给营养餐长个毛儿八角,可经过层层剥皮缺斤少两劣化变质。真正能吃到小学生嘴里的,又有多少呢?甭管怎么算,官员们频繁增长的差旅费,比小学生雷打不动的3元营养餐,确实具有鲜明的反差。 退一步讲,每天数千元官员差旅费,跟小学生3元营养餐。确实不像是同一个国家同一个社会里,同时所发生的。最荒诞之处,这数千元每天的差旅费,称之为【节俭】;而每顿3元的营养餐,则号称【营养】。
“皮鞋奶茶”,请君来一杯? 最近几天,山东广播电视台生活频道《生活帮》栏目连续报道了一张被传的火热的胃部CT照片。爆料人说,图片胃中密密麻麻的小白点,是喝进肚子里的珍珠奶茶。记者也是亲身试验,喝了珍珠奶茶去做CT,结果那叫一个惊人。节目播出之后,引起了观众网友的关注。对此,记者也是进行了一番调查。青岛某奶茶店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都是化工厂生产的,化工厂生产出来的食品。说句难听的话,就是拿皮鞋底做成的。比如皮鞋底、旧轮胎做成的。”(10月19日 大众网)   香甜可口的珍珠奶茶,一直是不少小孩、年轻人和老人的最爱。然而,如果你知道有的珍珠奶茶的原料就是用废旧皮鞋底、旧轮胎制造出来的,你还会喝吗?打死你也不会再喝了。然而,“皮鞋奶茶”仍然在市面上畅销,监管在哪里?制造商、监管者,请君来一杯“皮鞋珍珠奶茶”如何?   一杯珍珠奶茶从制造商到批发商再到销售者,这些中间环节众多,即便是到了销售者那里,也可能存在着保存不当引发的食品健康问题。更何况这些“皮鞋珍珠奶茶”,从其一出生就必然意味着“只要不吃出病来就好”。制造者为了能够多赚点昧心钱,可谓无所不用其极,用废旧皮鞋、旧轮胎作原料,其丧心病狂、唯利是图的本性,让消费者真的是“鼻闻未必为真”。闻上去挺香的珍珠奶茶,已然成为消费者健康中的一大隐忧。   与“皮鞋珍珠奶茶”有着异曲同工的是,“皮鞋果冻”也曾被媒体曝光过,山东博兴县曾被曝用废旧皮鞋等制作果冻原料。这些年,废旧皮鞋很忙,成为医用胶囊原料,成为软糖的原料,还有多少废旧皮鞋,以及其他非食用食品原料被作为食用原料或添加剂加以使用,不能成为一个空白。废旧皮鞋重出江湖,或者说根本就没有退出江湖,除了不法商家唯利是图外,监管在哪里?   有句成语叫做病从口入,多是讲吃喝不注意卫生引发疾病。在假食品、劣质食品盛行多发的当下,“皮鞋珍珠奶茶”恰恰又给病从口入增添了又一力证。当强大的市场需求遭遇“皮鞋珍珠奶茶”时,这种逆向健康差值,足够让人反思,也应该让监管者如芒在背。   “皮鞋珍珠奶茶”盛行,商家图的是低成本,薄本多利。而其对符合国家标准的正常珍珠奶茶原料势必造成挤压。对于消费者来说,图便宜也在为“皮鞋珍珠奶茶”推波助澜。消费者可以不图便宜,但又怎能祈求他们来判别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珍珠奶茶”呢? “皮鞋珍珠奶茶”,这种“穿越”了人们想像的假冒劣质食品,又一次挑战了公众对食品安全最起码的底线。就像一些农产品中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以致于农民不吃自家种的菜,商贩不喝自家酿的酒。根治“皮鞋珍珠奶茶”,只能借助强有力的打击才行,而前提是加强无缝隙、全天候的监管,加强食品源头和标准管理,加强销售环节监管。 这些环节,只要有一个环节认真起来,都能为消费者阻拦危险。很可惜,这样的“阻拦网”仍然徒具其表。“皮鞋珍珠奶茶”何时消亡,考验行政监管能力的时候到了。
救护车天价收费是救人还是抢钱? 2月21日下午4点多,来自溧阳的彭先生驾驶的车辆发生事故。彭先生车中两人受伤,随后,120救护车将伤者送往高淳医院,因为伤势较重,高淳医院建议将伤者转院至南京。随后,一辆车牌为苏AUE139的救护车从南京赶到高淳,将伤者送至军区总院。随后,救护车要求彭先生的亲属支付3600元费用。(3月2日中国新闻网)   救死扶伤是医疗行业的最起码的职业道德。120急救车,是医院正常的救死扶伤工作的一部分,这就决定了它的公益属性,决定它应该侧重公益性。对于很多病人和病人家属来说,医院和医生就是生命的希望,120更是希望中的希望,人们总是在生命最紧要的关头,把希望寄托在120救护车和医院医生身上。而且,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凡是需要拨打120急救电话,需要救护车前来救助的患者,往往都是碰上突发或者是比较严重的疾病,急需用钱,这时120救护车再乱收费,对患者和他们的家属来说,无疑是在“抢钱”。   平心而论,120救护车外出救治病人,是有一定的成本的,医院向使用救护车的患者收取一定的费用也是应该的,患者和患者家属也是能够理解的,但前题是收费合理,必须明码标价,更要让患者看得明白。但是,南京到高淳也就不足百公里,却被收取3600元,这就太离谱了。而且发票只开1600元,又不给病人家属一个明确的说法,这里面的猫腻就太大了。 这一事件至少反映出了这样几个问题: 一是这个医院管理混乱。收费应该是有标准的,而这个医院的救护车收费却没有一个标准,随工作人员乱喊。 二是工作人员职业素质太差。不管怎么样,向病人家属收费应该说清楚这些费用的组成,而这些工作人员却把费用弄成了一笔糊涂帐,没向病人家属作任何解释。 三是反映出这个医院监管不到位。工作人员向病人家属收取3600元,却只开1600元的票,还有2000元到哪去了? 因此,医院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人生了病,本身是件十分痛苦的事情,120救护车应该本着人道主义精神,尽可能地减轻患者负担,坚持低廉收费,让利于民。而这个医院忘记了自己的公益属性,收取天价费用,无异于趁火打劫在“抢钱”。如果患者家属不较真,如果事件没有引起关注,也许这笔天价收费就成为一笔糊涂帐了。不知这些救护车还会向多少病人和病人家属去勒索,不知有多少乱收的费用装进了某些人的腰包。   天价的背后,是120借助急救市场相对封闭的“政策优势”,萌生了“想收就收”的逻辑。因此,要想防止天价收费,迫切需要公权力介入,有关部门必须加强监管。江苏省曾出台办法,规定救护车转运病人不再“协商定价”,而是由政府说了算——按单程、打表收费,既让老百姓心里有谱,又让急救中心收费有据。不知为何,医院没将这一办法落实到位?   当然,光规范收费还不够,还必须回归公益。急救车或者说救护车救助危重病人或者伤者等,是一项公益性活动和公共服务事业。因此,无论是处在尊重生命,还是完善医疗公益属性的角度来讲,救护车在收费标准上,绝不能向市场看齐,而应该本着减轻患者负担的原则,明显低于市场标准,让利于民。而且,在条件成熟的时候,不妨效仿一些国家和地区对救护车实行全免费服务的做法,还其公益的本质属性。
“谁也不敢去领导家拜年”有点矫情 记者在山西一些机关单位的宿舍区发现,往年热衷于给领导干部拜年、贺春的身影明显减少,往年喧闹的宿舍区失去了车水马龙的景象。山西省教育系统的王处长告诉记者:“今年谁也不敢去领导家拜年,那可能不是添喜气而是添麻烦”。(2月20日新华网)   都不敢到领导家里拜年了,这确实是反腐倡廉的胜利。但是,在部分官员的话语里,我们也读出了另外两层含义:其一,不给领导拜年不是不想给领导拜年,而是害怕给领导添麻烦;其二,有点可惜的意思,因为不能给领导拜年了。这骨子里其实还是想到领导家里去拜年的。   人与人之间是有情感的。允许普通人之间有感情交流,当然也允许上下属之间有感情交流。反腐倡廉不是不让上下属之间有感情,而是不让上下属之间有不正常的“感情”。这个“感情”不是真实意义上的感情,而是勾肩搭背的利益换取,而是同流合污的利益共享,而是损人利己的利益分配。过大年,下属给领导拜年是允许的。问题是,给领导拜年非要到领导家里去吗?   就是一家县级的小单位,最少也会有 200 多号人马吧?如果给领导拜年都必须到家里去,这会成为什么样子?按照传统习俗,拜年最好的时刻就是年初一,如果单位的几百号人都要到领导的家里拜年,领导的门槛都会被踏破的。这领导还如何过年?如果是二十年前,给领导拜年可以选择的方式是唯一的,那就是要“上门踏户”。问题是,在这个科技发达的时代里,给领导拜年还需要亲自登门吗?给领导拜年的方式可以选择的越来越多了。我们可以借助单位的 QQ 群给领导拜年,也可以借助手机短信给领导拜年,这种拜年和祝福才是清清白白的。   “不敢到领导家拜年了”这句话的意思还是有点对“上领导家拜年”的留恋。试问,到领导家拜年是为了啥?仅仅是为了说上一句“恭喜发财”吗?很显然,到领导家拜年为的不是拜年,为的是送礼。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个时候,山西省国土厅的一位处级干部说, 10 多年前到领导家拜年,拿点水果、蛋糕,看见小孩子放个一两百元压岁钱意思意思;后来水涨船高,不准备上千元的红包都不好意思去拜年。这位干部的说法有点“保守”了,有多少人到领导家拜年的时候会仅仅留下 1000 元红包?按照现在的行情来说,我想一万元也是拿不出手的。   给领导拜年为的就是得到领导的照顾,为的就是在单位里能呼风唤雨,为的就是让领导能提携提携。要想改变这种“到领导家拜年”的想法,首先还是那句老话,要把领导的权力关进笼子里。其次,需要下属改变观念,如果真是纯洁的友谊,给领导拜年何必非要敲开领导家的大门?发个短信行不行?为同事同学拜年的时候,你们也亲自到家了吗?不都是发个短信吗?   “不敢到领导家拜年了”是个好事情。但是当“不敢到领导家拜年”的原因是“不想给领导添麻烦”的时候,这也是可怕的。不能上门了,未必就没把“不该送的礼”让领导笑纳了。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