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亚洲第一快手 全亚洲第一快手
关注数: 58 粉丝数: 29 发帖数: 10,193 关注贴吧数: 13
LY 四川乐至报国寺 离欲念佛会编         普为出资及读诵受持 辗转流通者回向偈曰      愿以此功德,增长诸福慧,所有刀兵劫,悉皆尽灭除。      读诵受持人,现眷咸安乐,风雨常调顺,法界诸含识。      消除宿现业,圆成胜善根,及与饥馑等,人各习礼让。      辗转流通者,先亡获超升,人民悉康宁,同证无上道。                前言   离欲上人,为禅门宗匠,前后驻锡四川乐至报国禅寺五十余年。于是1992年4月17日(农历3月15日),预知时至,安祥坐化,世寿106岁。   上人早年得法于本空、思摩二位大禅师,精进修持,豁然大悟。继行脚各地,兴建道场,宏宗演教,化度甚众。加以悲愿宏深,弘教之余,见众生病苦,辄施医治;不少名医束手之症,往往著手成春,活人无数。因之各地来求治者,络绎于途。为继承上人慈悲济世之遗志,特将遗方加以整理,印行结缘。所望读此书者,能仰体上人救世活人之精神,虔心领悟,在临床之际,对症选方,参酌运用,自能获致良效。有些医生来函说,运用本方,疗效甚佳;有些患者自述,服用本方,治愈顽症。如果存心不正,妄图以此方谋取私利,则其心与上人悲愿相违,不仅难以收效,而且自种恶因,终将自食其果,不得不预为提出。《遗方》自1992年8月出版以来,索阅者甚众,已再版多次,仍难满足各方需要。为了满足各方的愿望,特再次印行。                四川乐至县报国寺                1995年5月20日 □供 □参 □考□ ★ 感冒★ 头晕★ 头痛★ 面肿★ 腮腺炎★ 鼻炎★ 两腮硬痛★ 慢性喉炎★ 九子羊★ 呼吸系统病变★ 胃肠病★ 心跳烦闷★ 肝胆病变★ 胰腺炎★ 糖尿病★ 腰腹病★ 臌胀★ 疝气★ 二便不通★ 风湿关节炎★ 水饮★ 遗精★ 阴茎痛★ 男子淋症★ 妇科病★ 高血压★ 失眠★ 疟疾★ 肿病★ 乳痈★ 神志病变★ 发热★ 牛皮癣★ 外科病★ 肾炎兼冠心病           断除妄念亦能健康长寿           百岁高僧离欲上人遗著   (先师离欲上人,为禅门宗匠,一生建寺弘法,化度甚众。住锡四川乐至报国寺前后达五十余年。于1992年4月17日,预知时至,安祥坐化,世寿105岁。师平时教人,以消除妄念为学佛要领。诚以妄念一断,大之可以明悟自心,彻见本性;小之亦能却病延年,健康长寿,乃真语实语。师虽年逾期颐,而神清气朗,目光炯炯,视听聪明,步履轻健,岂偶然所致。整理遗稿,得此短篇。用特刊出,以饷读者。)妙首释昌臻谨识            1993年1月5日于四川乐至报国寺   古来,我佛度人,无非就是断除妄念。自我披剃出家为僧以来,时时都是坚决根除妄念,发勇猛心,不随妄想习气境界转,在一切时中,不分行住坐卧,动静一相,本自如如。妄念不生,自然疾病减少,并能健康长寿。   妄念一断,即能明心见性,岂但健康长寿。古德说:“若能识得心,大地无寸土”。全部佛法,归结到一点,即是断除妄念。妄念,又称为“妄想”。例如,我们早晨睁眼,脑筋里不断想事情,种种念头,种种幻想,公事私事, 人我是非,八百年的往事,都像电影一幕一幕地过去,又像奔流不息的瀑布,没有一分一秒停止。这个常常想事的心,就是“妄心”。断妄心,实在不容易。古人说:“断妄念如断四十里流”。谈何容易。   我们每天从早晨到晚上,一切动作与思维,都离不开妄念,妄念是分别心,第六识。如眼之于色,耳之于声,鼻之于香,舌之于味,身之于触,意之于想,皆是识的作用。内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外有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六根与六尘一接触,就产生六识。此六识因为受了第七末那识“执我”之影响,一切言语行为,莫不为自己打算,以我为本位。因而发生人我是非,种种烦恼。此“执我”之一念,即是根本无明。由此无明便造种种业,受种种报,以致流转生死,永无止息,我们想拨除生死之本,对于永无体歇的六识心浪,必须予以停止,相续不断的意识便不起作用。此时的心理状态是动静如如,湛寂常照,灵明不昧,不思维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事物,故称之为“无念”。如能永远维持此心之寂静,那么,健康长寿,永葆青春,不过是随之而来的副产物而已。   此种无念真心,是绝诸相待,没有大小、方圆、长短、善恶、是非、垢净、增减、生灭、断常、来去等相;一尘不染,空空洞洞,什么都加不上。这是禅宗所求的终极目标---明心见性,也就是祖师的指标,在二六时中,不分行、住、坐卧、动静,一相本自如如,妄念不生,何患长寿不了。若不如此,总是忙忙碌碌,从朝至暮,从生到死,空过光阴。在修持上固然是劳而无功,在身心上也永远不得安定。这样和健康长寿也是背道而驰的。   因此,我们应当知道,妄念对于人生实在是关系太大,必须认真对治。 【感冒】★ 麻黄10克 杏仁10克 正北辛5克 苏子12克 陈皮10克 枳壳10克 前胡10克 葛根15克 法夏10克★ 木香10克 云苓10克 桔梗10克 白蔻5克 竹茹15克 甘草6克 生姜5片★ 桔梗15克 枳壳10克 紫苏10克 荆芥10克 木通15克 紫菀10克 黄苓15克 麻绒5克 川贝10克 ★ 陈皮15克 黄连10克 厚朴15克 枳壳15克 条苓10克 杏仁15克 白术20克 广木香15克 大腹皮15克 吴萸6克 甘草30克 香附20克引★ 净银花15克 连翘15克 荆芥15克 薄荷15克 桔梗15克 鲜芦根40克 大力15克 菊花10克 陈皮10克 杏仁12克 淡竹叶15克 淡豆豉15克 霜桑叶10克 甘草5克§下方专治感冒、咳嗽,效验如神:★ 麻黄6克 杏仁10克 苏子10克 陈皮10克 前胡10克 法夏10克 枳壳10克 木香10克 云苓10克 桔梗10克 黄芩10克 葛根15克 竹茹15克 甘草6克§若感冒见背寒,心里不舒,行动、精神恍惚,无食欲,用下方:★ 元参10克 半夏6克 净菊花6克 香茹6克 木通10克 车前草10克 灯芯草6克 滑石10克 栀子6克 黄连3克 连翘6克 柴胡10克 黄芩10克 甘草6克§若感冒见头痛身强,烧热,肚痛,早上流鼻血,用下方:★ 银花10克 川芎10克 桂枝10克 白芷10克 北辛3克 杭菊10克 钩藤15克 羌活10克 木通10克 滑石20克 木香10克 薄荷10克 荆芥10克 广台乌15克 神砂草15克 甘草6克 【头晕】★ 杭菊10克 钩藤10克 川芎10克 云苓10克 防风10克 银花15克 桔梗10克 蔓荆子10克 甘草5克 §头晕兼右边筋骨痛,心累,用下方:★ 黄芪20克 桂枝10克 白芍20克 当归20克 大枣20克 炙火草10克 饴糖60克引§头晕且无记忆力,左膀痛,用下方:★ 茯苓20克 陈皮10克 法夏12克 桂枝10克 羌活10克 桔黄芩20克 §头晕且血压高、晕车、清早发呕、睡眠不足、左眼花、流泪,用下方:★ 山药20克 白扁豆20克 苡仁20克 茵陈20克 泽泻10克 盐杜仲20克 枸杞20克 连翘20克 §头晕且头痛眼花,左腰痛,常流泪,用下方:★ 当归15克 熟地20克 枣皮20克 山药20克 黄芪20克 茯苓15克 丹皮15克 泽泻15克 §头晕十几年,胃胀,上台阶时胃痛,感冒咳嗽,脸肿,用下方:★ 茯苓15克 党参20克 白术15克 炙火草6克 大枣20克 陈皮10克 法夏15克 木瓜20克 连翘20克 §头晕且汗多,用下方:★ 柏子仁20克 五味子10克 茯苓20克 全当归15克 生地20克 党参20克 玄参15克 麦冬15克 天冬15克 远志12克 朱砂15克 桔梗15克 枣皮15克 【头痛】§头痛且看久了眼发花,舌发炎出血,四肢乏力,胃口不开,用下方:★ 黄芩15克 麦冬20克 生地20克 熟地20克 赤芍15克 龙胆草3克 银花20克 炙甘草6克 §头痛且眼花,胃胀腰痛,手足麻、痒,用下方:★ 黄芪20克 党参20克 陈皮10克 柴胡10克 白芍15克 青皮6克 木香6克 茯苓15克 §终年头痛,用下方:★ 熟地35克 玉竹35克 枣皮15克 山药10克 当归10克 川芎10克 玄参10克 五味子2克 寸冬7克 (服一剂后头痛更甚,二剂其痛即止,三剂头痛痊愈,永不再发。药味不可加减。【面肿】§左边肚皮烧,脸肿十多年,用下方:★ 苍术15克 陈皮10克 黄芩10克 连翘20克 枳壳3克 川木香6克 油厚朴15克 甘草6克 §眼花和沙眼,用下方:★ 青木香30克 夜明砂60克 白菊10克 白糖引§少阴耳聋,用下方:★ 泡参10克 柴胡10克 黄芩10克 白芍10克 法夏10克 通草5克 菖蒲5克 正北辛3克 大枣7克 §肾虚耳鸣、耳聋,用下方:★ 正北辛3克 菖蒲3克 川椒1克(上药共研成细末黄蜡、松香二药煨熔时,以前药作成条状,用砂布包,塞耳。一日一换,三日即愈。★ 鲤鱼尾(放碗内蒸,取油滴耳,每日三次,三日即愈)§鼻尖生瘤、痣、下垂,用下方:★ 外服:火葱、鲜夏枯草,捣烂外敷,每天1次。  内服:昆布15克 海藻15克(二药另包,洗去盐) 柴胡12克 香附12克 夏枯草20克 陈皮10克 栀子10克 苍耳子12克 辛夷10克 赤芍10克 归尾10克 射干15克 连翘15克 【鼻炎】★ 内服:银花10克 连翘10克 僵蚕10克 防风10克 钩藤10克 黄芩10克 白芷10克 甘草3克 车前草、蒲公英引外治:白花蛇舌草、野油菜、断肠草共鲜用捣汁滴鼻内。亦可治鼻痔和鼻疳牙痛★ 升麻10克 防风10克 荆芥10克 生地10克 细辛5克 丹皮10克 当归10克 甘草3克 川椒1克引(上门牙痛加黄连2克 寸冬2克;下门牙痛加黄柏10克 知母10克;左边上痛加栀子15克 柴胡15克;左边下痛加羌活10克 龙胆草10克;右边上痛加大黄10克 枳壳10克;右边下痛加黄芩10克 桔梗10克;两边上痛加白芷10克 川芎10克;两边下痛加白术10克。(上方服后,再用六味地黄丸加骨碎补35克,牙痛永不复发。★ 【腮腺炎】★ 羌活10克 独活10克 柴胡10克 川芎10克 白芷10克 连翘10克 红花5克 天花粉10克 大力子10克 防风10克 荆芥10克 归尾10克 甘草3克 漏芦3克引 【两腮硬痛】★ 青黛10克(另包)冲服 银花10克 瓜蒌10克 贝母3克 甘草3克 (寒加麻黄10克 大力子10克;热加连翘10克 紫草地丁20克 【慢性喉炎】★ 熟地35克 枣皮15克 山药15克 云苓15克 泽泻10克 丹皮10克 当归15克 川芎15克 白芍15克 首乌15克 枸杞15克 寸冬10克 阿胶7克 人参10克 玄参10克 女贞子15克 知母10克 黄柏10克(玄参、女贞子、知母、黄柏四味药用盐水炒)※ 上述各药共研成细末,炼蜜为丸,白开水送服。★ 熟地35克 枣皮15克 山药15克 云苓15克 泽泻10克 丹皮10克 枸杞15克 首乌15克 肉桂7克 白附片7克 人参10克(此方专治咽喉肿痛,饮水不下,服药不愈之症)★ 全虫1个(炒) 炮山甲3克 蜈蚣1条(去头足) 斑蝥3个(去头足翅) 麝香0.3克※ 先将前四味药研细,后入麝香调匀,收贮磁瓶.※ 用法:用小膏药1张,慢火烤开,用药面5厘分撒膏药上,贴肿侧之外部,大约1至2小时即揭去。若贴后皮肤起水泡,须用针刺破放出毒水,肿即消。★ 净银花30克 连翘30克 元参25克 桔梗25克 大力子22克 板兰根25克 马勃15克 射干22克 薄菏叶20克 甘草10克(内服汤药加减普济消毒饮,主治喉痹蛾喉、痄腮、大头瘟症。相当于西医所言急性扁桃体炎、腮腺炎、流行性耳下腮炎)。 【九子羊】★ 九子连环草(炖杀口肉服、即使溃烂化脓,亦可用) 【呼吸系统病变】★ 羌活10克 独活10克 防风10克 荆芥10克 桔梗10克 枳壳10克 云苓10克 川芎10克 杏仁10克 菖蒲10克 苏子10克 豆豉10克 大枣7克 ★ 嗅草25克 五匹风25克 鱼腥草25克 蛇泡草25克 猪毛草25克 陈皮25克 肺经草25克 化痰清25克 制黄连25克 石枣子25克 苏子25克 冰糖引§咳喘者用下方:★ 杏仁30克 柏子仁30克 紫苏根30克 桑白皮30克 陈皮30克 生姜30克 葱籽30克 神砂草30克 黄荆子30克 §治咳喘验方:★ 云苓10克 半夏10克 百部10克 菊花10克 沙参20克 陈皮10克 紫菀10克 白前胡10克 款冬花10克 甘草5克 §咳嗽十分厉害,且鼻痛较严重:★ 沙参15克 杏仁10克 苏子10克 寸冬10克 桔梗5克 白芥10克 葶苈8克 黄芩15克 银花10克 大腹皮10克 §咳嗽且吐血过猛,行动无力:★ 头方:瓜蒌10克 苏子10克 杏仁10克 白芥6克 京夏10克 防风10克 茯苓15克 橘络6克 荷叶3克 川贝6克 甘草3克 白茅根40根 天竺黄10克(天竺黄另包,研成粉末,服药时冲服)。 尾方:白术20克 茯苓15克 白芍15克 沙参20克 吴萸10克 泡参30克 黑附片10克 甘草3克 黑羔片3片§百日咳★ 地骨皮15克 桑白皮15克 黄芩10克 甘草3克 大米1克引§肺气肿★ 元参10克 寸冬10克 生地10克 沙参20克 丹皮15克 淡竹叶3克 甘草3克 §支气管炎兼肺气肿:★ 沙参15克 麦冬10克 桔梗15克 枳壳10克 黄芩15克 葶苈10克 紫苏10克 荆芥10克 槟榔10克 陈皮10克 瓜蒌壳10克 天花粉10克 甘草5克 【胃肠病】§吃不进食物,行动困难,用下方:★ 台乌10克 吴萸6克 小茴香10克 广木香10克 黄连8克 青皮10克 桔皮10克 荜澄茄10克 佛手片10克 甘草6克 ★ 苍术10克 厚朴花10克 建神曲10克 陈皮10克 山楂10克 槟榔10克 草果8克 草蔻8克 砂仁10克 麦芽10克 甘草6克 §胃痛,兼见胸部有肿块,用下方:★ 台乌10克 小茴香10克 广木香10克 荜澄茄10克 郁金15克 陈皮15克 青皮15克 佛手15克 玄胡10克 丹参10克 §吃饭发噎,足抽筋,用下方:★ 苏梗10克 槟榔10克 木香6克 厚朴15克 甘草3克 佛手15克 木瓜15克 苡仁20克 §患胆囊炎、胰腺炎、十二指肠溃疡、支气管炎等病,用下方:★黄芩20克 郁金15克 枳壳10克 柴胡10克 木香6克 茵陈20克 山楂15克 陈皮10克 甘草6克 生大黄6克 §食少发吐,软弱无力,周身不适,心跳时快时慢,用下方:★ 羌活15克 生地20克 秦艽20克 防风15克 茯苓20克 山药20克 黄芩15克 苍术15克 白术20克 §长期吃不下食物,热重,用下方:★ 茯苓10克 党参15克 白术10克 山药15克 扁豆10克 陈皮6克 连翘15克 §食后,食物上逆,用下方:★ 头方:苡仁30克 大枣50克 桔梗30克 甘草16克 尾方:京夏10克 黄连6克 苡仁30克 杏仁10克 白蔻10克 黄芩10克 甘草14克§头眩晕,脘痛,无食欲,口淡无味,四肢乏力,四五天不解大便,用下方:★ 枳壳10克 香附10克 川芎10克 陈皮10克 木通10克 黄连3克 大黄6克 黄芩10克 芒硝9克 连翘10克 藿香9克 净菊花10克 太子参10克 柏子仁9克 甘草3克§冷气痛,用下方:★ 白附子10克 干姜10克 泡参10克 肉桂10克 丁香5克 甘草3克 野吴萸根25克 花椒25克 香通根25克 茴香根25克 台乌根25克 山当归25克 青木香25克 ※ 藿香正气散四时宜服。§长期腹泻,腹内常鸣,头痛,用下方:★ 茯苓15克 柴胡10克 薄菏10克 白术15克 当归10克 白芍10克 青皮10克 佛手15克 §夏季腹痛泄泻,用下方:★ 香茹35克 厚朴10克(姜汁炒) 扁豆10克 黄连5克 (研末服)§红白痢,用下方:★ 山楂肉35克(炒黑研成细末)红痢,则调蜂蜜,米汤服。白痢,则调白糖,米汤服。§肚胀痛,下方有理气通便之用:★ 苍术15克 厚朴15克 陈皮10克 草蔻10克 山楂肉10克 建神曲10克 草果10克 槟榔10克 薤白20克 麦芽10克 谷芽10克 甘草5克 【心跳烦闷】§心跳快,耳鸣,骨冷痛,眼珠痛凸出,用下方:★ 玄麦20克 牡蛎20克 浙贝20克 当归20克 大枣20克 麦冬15克 连翘20克 天花粉15克 §心跳、心慌、胸闷, 有时胸痛、头晕、耳鸣、失眠、有怪梦、口苦干,用下方:★ 党参50克 茯苓50克 白术50克 远志15克 生地30克 枣仁20克 茵陈15克 丹参30克 赭石40克 旋复花15克 龙胆草25克 益智仁25克 淫羊藿15克 §心跳、闷,有时头晕、发晕时心跳十几分钟,跳后正常,用下方:★ 瓜蒌壳10克 薤白10克 川芎10克 丹参30克 泽泻15克 甘草6克 §心跳、头晕痛、神气不起、兼有风湿,用下方:★ 黄芪30克 党参20克 桂枝10克 白芍20克 炙甘草10克 大枣20克 §心烦躁、头痛、无精神,一身酸痛、足腿明显。妇女经前肚腰痛,用下方:★ 柴胡10克 当归20克 茯苓15克 白术15克 白芍15克 丹皮15克 薄荷10克 桂枝15克 炙甘草6克 【肝胆病变】§肝肿大15年,有时头晕痛,四肢弱痛,口腻,用下方:★ 柴胡10克 当归30克 白芍20克 玄胡15克 郁金15克 薄荷10克 白术20克 茯苓15克 甘草6克 §肝肿大,用下方:★ 柴胡10克 当归20克 白芍20克 郁金15克 陈皮10克 茯苓15克 青皮6克 枳实10克 山楂15克 金钱草20克 甘草6克§慢性肝炎★ 白芍20克 白术20克 茯苓20克 枣仁30克 泡参20克 吴萸10克 木通20克 木香20克 大腹皮20克 §急性肝炎,用下方:★ 茵陈30克 栀子15克 郁金15克 当归15克 佛手15克 板兰根30克 酒大黄10克 酒制白芍15克 甘草6克★ 茵陈15克 栀子10克 白术10克 云苓10克 沉香3克 丹参7克 台乌10克 甘草6克(过路黄、车前草)引§肝胆炎症,常服此方:★ 黑茵陈30克 龙胆草30克 牛大力根30克 铁马鞭30克 过路黄30克 花斑竹30克 车前草30克 野靛根叶30克 夏枯草30克 水案板30克 海金沙藤30克 白糖引§肝癌,用下方:★ 黄芪20克 百合20克 枣仁35克 白术10克 陈皮15克 瓜蒌6克 白芍20克 川贝6克 甘草30克 仙鹤草20克引§肝腹水方:★ 青皮15克 陈皮15克 苍术15克 白术15克 茯苓20克 猪苓20克 泽泻15克 茵陈20克 木通15克 大腹皮15克 ※ 后剂加入黄柏15克 知母12克 丹皮15克 §胆结石:★ 龙胆草15克 海金沙20克 鱼腥草20克 散羊草15克 夏枯草10克 布菜20克 野靛15克 引§此方不管开刀与否均可用,见效如神。还可治胆囊炎、肝胆炎均可采用。★ 前方:龙胆草15克 银花20克 连翘10克 栀子10克 广木香10克 黄芩15克 当归15克 白芍10克 陈皮10克 青皮10克 首乌10克 台乌10克 甘草6克 后方:龙胆草15克 银花15克 丹皮15克 青皮10克 佛手片10克 茵陈10克 郁金10克 连翘10克 白芍10克 甘草6克胰腺炎§食不下,嗳气,一动就咳。★ 柴胡10克 赤芍15克 枳壳10克 玄胡10克 黄芩10克 川芎6克 甘草6克 酒大黄10克 糖尿病★ 一方:白术15克 云苓15克 陈皮10克 柴胡10克 升麻10克 苍术15克 甘草3克 益智仁20克(盐水炒)车前子7克(布包煎)生山药120克 生花粉120克 说明:先用水3斤煮取药水1斤半,药渣再用水2斤煮取药水1斤。两次共取药汁2斤半,随意饮取,不拘次数。每日饮服剂数,随病情轻重而定。★ 二方:山药25克 云苓20克 天花粉15克 瞿麦12克 制附片1点5克小便多者山药为君,小便不利云苓为君。★ 三方:茯苓30~60克 熟地60~ 80克 天花粉30~60克 说明:以上三方连服月余,病即渐痊。膨胀§小便通者用此方。★ 白术10克 茯苓10克 猪苓10克 泽泻10克 肉桂10克 通草3克 §大小便不通者用下方。★大叫梨根60克 通花粉50克 香附40克 §小儿膨胀、腹现青筋,用下方。★ 砂仁35克 莱菔子35克 (将莱菔子捣烂,用开水泡半天,然后去渣;原水泡砂仁半天,再把莱菔水和砂仁煮干。细末兑米汤白糖服。每日2次,每次1点5克。疝气★ 桔梗10克 橘核10克 台乌10克 吴萸6克 广木香10克 小茴香10克 陈皮10克 青皮10克 檀香10克 椒目20克 荔枝核10克 甘草6克 樱桃10克(阴干用)二便不通§小便不通,肚胀,腰腿痛,用下方。★ 猪苓10克 泽泻10克 木通10克 滑石15克 银花15克 连翘10克 黄苓15克 黄连6克 车前子10克(布包煮)甘草5克 §大小便不通约二十日者,用下方。★ 全归25克 生地20克 玄参30克 寸冬15克 大黄15克 枳实15克 厚朴15克 桔梗15克 滑石30克 火麻仁30克(捣烂)甘草5克(此方服后,若二便不通,再用芦竹笋煮水,加蜂蜜,外加水田缺口的水泡沫一碗同服,其效如神。§小便不通,可用下方。★ 砂仁6克 乳香6克 没药6克 牛膝10克 荷叶6克 泡参10克 甘草3克 风湿关节炎§四肢关节痛,风湿严重,月经期腰部胀痛,用下方。★ 羌活15克 独活15克 杜仲20克 秦艽20克 茯苓15克 泽泻15克 木瓜15克 苍术15克 白木通10克 狗脊20克 §头闷痛,面足肿,腰胸痛,皮肤起疙瘩发痒,用下方。★ 苏梗10克 藿香10克 羌活15克 独活15克 杜仲20克 川芎10克 佛手15克 厚朴15克 青皮10克 §手足痒,起疙瘩,右足痛,麻木,用下方。★ 荆芥15克 薄荷10克 蝉蜕10克 丹皮15克 泡参20克 赤芍15克 大枣20克 甘草6克 §头胀出汗,左右臂痛,右足痛,骨头冷,不能服凉或热药,只能服温药;感冒头晕,头脚都肿,用下方。★ 桂枝10克 白芍20克 炙甘草10克 大枣30克 生姜1片引§头痛、头晕、心慌,兼见妇科病,下身发痒,用下方。★ 柴胡10克 龙胆草6克 泽泻10克 当归20克 生地20克 蛇床子10克 茯苓15克 黄芩20克 木通10克 车前子15克(布包煎)§头晕痛,关节痛,腰痛,用下方。★ 苍术20克 蔓荆10克 防风15克 蒿本15克 细辛10克 秦艽20克 菊花15克 钩藤20克 木通10克 甘草3克 §风湿痛,到下午手足麻木,头晕,有时小便涩痛,脑鸣,似有风左右来往,用下方。★ 荆芥10克 防风10克 柴胡15克 前胡15克 蝉蜕10克 荷叶20克 山药20克 羌活10克 甘草6克 §头胀痛,神经跳痛,左臂痛,关节痛,四肢乏力,手麻,腰痛,胃痛,用下方。★ 桂枝10克 赤芍15克 当归10克 秦艽20克 姜黄10克 防风15克 狗脊20克 甘草3克 §头晕胀,三叉神经痛,有时眼睛模糊,有冷骨风和关节骨痛,常麻木抽筋,食欲不振且肚常痛,有支气管炎,咳吐白泡沫状痰,喉咙常痒,下身发烧痛,流出蛋汁色水。皮肤常痒,炎症重。禁服大凉性药,用下方。★ 僵蚕10克 蝉蜕10克 全虫6克 荆芥15克 防风15克 地榆10克 附片3克 干姜3克 党参20克 山药20克 大枣15克 炙甘草6克 §关节炎,用下方。★ 刺黄芩20克 地黄姜20克 炖猪足服。水饮§小腹胀满,积水,有响声。服药时,药碗内放盐引少许,服下方。★ 赤茯苓20克 猪苓20克 泽泻15克 滑石20克 木通15克 茵陈20克 栀子仁15克 灯芯草5克 白术20克 黄柏15克 甘草5克 §胸部积水,有水响,治陷胸症,用下方。★ 葶苈子15克 大黄12克 枳壳12克 黄连10克 瓜蒌12克(去油)甘草3克 杏仁10克(去皮)§胸部窜痛,有水声,呕吐清水,胸膈膜有水积聚,用下方。★ 茯苓15克 法夏10克 陈皮10克 白术15克 苡仁15克 甘草5克 桔梗12克 贝母5克 苏子12克 枳壳12克 白芥12克 生姜10克 遗精★ 石膏100克 甘草20克 酒糟引阴茎痛★ 熟地30克 泽泻20克 丹皮15克 山药30克 女贞子30克 补骨脂15克 杜仲25克 枸杞25克 菟丝子30克 男子淋症§白淋,可用下两方★ 滑石20克 甘草3克 藕节20克 ★ 牛膝35克 乳香7克 酒引妇科病§妇女经逆上行,用下方。★ 犀角3克 生地3克 白芍3克 丹皮3克 枳壳3克 黄芩3克 陈皮3克 倒生刺6克 百草霜3克 韭菜5克 (取汁一盏)童便半盏§说明:妇女吐血,用下方。★ 倒生刺30克 煎甜酒服§红崩,用下方。★ 棕树根35克 陈年蒲叶扇20克 汗毡窝15克(四川方言指浸透头汗的旧毡帽)§子宫烂,流黄水,用下方。★ 一剂:炮山甲5克 乳香6克 赤芍10克 没药6克 连翘10克 当归10克 川贝3克 陈皮10克 防风20克 金头蜈蚣3克 蒲公英30克 甘草3克 茯苓15克 ★ 二剂:晒参15克 茯苓15克 大枣20克 当归30克 天麻10克 川芎10克 枣仁10克 甘草3克 柏子仁35克 黑姜片3片高血压§高血压,右边麻木,头晕,用下方。★ 白菊花18克 钩藤15克 黄芩20克 玄参15克 麦冬10克 夏枯草30克 粉甘草6克 地龙10克 失眠§经常失眠,痰多,血压偏高,长期头胀;下身痒,皮炎较重,用下方。★ 生地20克 菊花15克 防风15克 陈皮10克 法夏12克 蝉蜕10克 竹茹10克 夜交藤30克 §严重失眠,经常彻夜不眠,用下方。★ 茯苓50克 杏仁30克 枣皮20克 首乌30克 木瓜25克 生地30克 丹参30克 益智仁25克 柏子仁25克 龙胆草25克 红砂糖引(注意,红砂糖不与汤药同服,而是每晚睡前1小时服)疟疾§春病疟疾,用下方。★ 银花10克 连翘10克 薄荷10克 桔梗10克 芦根5克 桑叶3克 引(无汗加 大力子10克;有汗加 防风10克 荆芥10克;咳加瓜蒌7克 杏仁7克)§夏病疟疾,用下两方。★ 草果10克 知母10克 黄芩10克 白芍10克 柴胡10克 大白10克 羌活10克 厚朴10克(姜汁炒,另包)甘草3克★ 厚朴10克 知母10克 黄芩10克 白芍10克 柴胡10克 常山10克 羌活10克 草果10克(去壳)甘草3克 生姜5克 引肿病★ 桂枝10克 云苓10克 陈皮10克 大腹皮10克 桑白皮7克 五加皮7克 枳壳7克 苡仁10克 甘草3克 生姜皮7克 冬瓜皮10克 引★ 泡参10克 白术7克 苍术10克 法夏7克 陈皮10克 枳壳10克 附片7克 嗅草10克 甘草3克 茯苓皮10克 生姜皮7克 冬瓜皮10克 引§若时肿时消,用下方。★ 羌活15克 独活15克 桑寄生15克 威灵仙15克 防风12克 秦艽15克 苡仁20克 牛膝20克 木瓜15克 骨碎20克 五加皮20克 甘草5克 石楠藤20克 乳痈方一:★ 前方:黄芪30克 连翘20克 银花20克 青皮10克 柴胡10克 白芍20克 瓜蒌壳15克 蒲公英30克 粉草6克 大枣30克 甘草10克 (服时滴酒三滴作引)★ 后方:柴胡10克 当归20克 白芍20克 大枣30克 薄荷6克 白术15克 茯苓15克 佛手15克 香附10克 ★ 外敷:黄连10克 防风15克 白芷20克 辰砂10克 冰片10克 花粉60克 共研极细粉末,涂于溃破处。(注意:内服方须交替服用,即:第一张方服二剂后,改服第二方,第二方服二剂后,又改服第一方。如此交替服用。方二:★ 前方:乳香6克 没药3克 川贝3克 陈皮10克 金头蜈蚣1条 全当归10克 花粉10克 防风15克 连翘10克 炮山甲3克 甘草3克 申花10克 蒲公英引★ 后方:黄芪30克 当归20克 柏子仁35克 党参20克 白术10克 枣皮10克 大枣20克 川芎6克 白芍15克 麻花1根(弄碎同药煎,使之融化) 神志病变§癫痫,用下方。★ 建杆风30克 红苕菊根30克 款冬花7朵 毛秀才30克 §癫狂兼有便秘者,用下方。★ 黄芩15克 黄柏15克 石膏30克 泽泻10克 芒硝15克 桔梗10克 木通10克 滑石15克 甘草5克 §神经关能症,发病时头晕,神识不能作主,眼花乏力,用下方。★ 白菊花30克 夜交藤30克 京大枣30克 甘草20克 白芍20克 小麦6克 引§神经错乱者,其家人为其用下方。★ 柏子仁20克 五味子10克 当归15克 生地15克 桔梗15克 丹参15克 元参15克 泡参15克 甘草5克 麦冬15克 天冬15克 远志12克 朱砂15克 枣皮15克 (第二剂加琥珀20克,去桔梗;第三剂加牡蛎20克 海螵蛸20克 去泡参)§神志失常,用下方。★ 蒙石20克 石膏10克 滑石10克 紫石英10克 防风30克 桂尖10克 当归10克 泡参10克 黄芪30克 枣仁10克 枣皮10克 泽泻10克 甘草3克 ★ 上方续方:冬阳花7朵 山桐麻30克 发热§脚心发烧,开裂;发痒,手心烧,从脸上热起来,左颊痛,中气不足,用下方。★ 玄参20克 赤芍15克 连翘15克 银花15克 当归15克 荆芥10克 甘草6克 薄荷10克 蝉蜕6克 大枣15克牛皮癣★ 玄参10克 地榆15克 地肤子20克 苦参15克 白芷20克 蒲公英10克 蝉蜕3克 丹皮10克 苍术10克 生地10克 茯苓10克 甘草3克 (苍术、白芷二药另包,一半煎服,一半研细,调酸醋搽。外科病§某君,右手臂上有小硬块,脊上也有两个小硬块,时间约十多年。★ 乳香10克 浙贝10克 知母15克 半夏10克 白芨10克 银花20克 甲珠15克 皂角刺30克(去尖)肾炎兼冠心病★ 前方:桂枝12克 当归12克 茯苓25克 黄芪15克 白术20克 泽泻15克 栀子20克 牡蛎15克 淫羊藿15克 紫苏叶12克 淡豆豉20克 ★ 后方:黄芪20克 茯苓20克 白术20克 肉桂20克 人参15克 甘草6克 桑螵蛸20克
郭璞 郭璞 葬书 晋 郭璞著 文中 含 葬书全文及白话解释(李定信注解) 《葬书》(晋)郭璞著 旧本题晋郭璞撰。璞有《雅注》 ,已著录。葬地之说,莫知其所自来。周官 冢人、墓大夫之职称皆以族葬,是三代以上葬不择地之明证。 《汉书〃艺文志〃形 法家》始以宫宅地形与相人、相物之书并列,则其术自汉始萌,然尚未专言葬法 也。 《后汉书〃袁安传》 ,载安父没,访求葬地,道逢三书生,指一处,当世为上 公,安从之,故累世贵盛。是其术盛传於东汉以后。其特以是擅名者,则璞为最 著。考璞本传,载璞从河东郭公受《青囊中书》九卷,遂洞天文五行卜筮之术。 璞门人赵载尝窃《青囊书》为火所焚,不言其尝著《葬书》《唐志》有《葬书地 。 脉经》一卷, 《葬书五阴》一卷,又不言为璞所作。惟《宋志》载有璞《葬书》 一卷,是其书自宋始出,其后方技之家,竞相粉饰,遂有二十篇之多。蔡元定病 其芜杂,为删去十二篇,存其八篇。吴澄又病蔡氏未尽蕴奥,择至纯者为内篇, 精粗纯驳相半者为外篇,粗驳当去而姑存者为杂篇。新喻刘则章亲受之吴氏,为 之注释。 今此本所分内篇、 外篇、 杂篇, 盖犹吴氏之旧本。 至注之出於刘氏与否, 则不可考矣。书中词意简质,犹术士通文义者所作。必以为出自璞手,则无可徵 信。或世见璞葬母暨阳,卒远永患,故以是书归之欤。其中遗体受荫之说,使后 世惑於祸福, 或稽留而不葬, 或迁徙而不恒, 巳深为通儒所辟。 然如乘生气一言, 其义颇精。又所云葬者原其起,乘其止,乘风则散,界水则止诸条,亦多明白简 当。王祎《青岩丛录》曰:择地以葬,其术本於晋郭璞。所著《葬书》二十篇, 多后人增以谬妄之说。蔡元定尝去其十二而存其八。后世之为其术者分为二宗, 一曰宗庙之法。始於闽中,其源甚远。至宋王伋乃大行。其为说主於星卦,阳山 阳向,阴山阴向,不相乖错,纯取八卦五星以定生克之理。其学浙中传之,而用 之者甚鲜。一曰江西之法。肇於赣人杨筠松,曾文迪及赖大有、谢子逸辈,尤精 其学。 其为说主於形势, 原其所起, 即其所止, 以定位向, 专指龙穴砂水之相配, 而他拘泥在所不论。今大江以南无不遵之者。二宗之说虽不相同,然皆本於郭氏 者也云云。是后世言地学者皆以璞为鼻祖。故书虽依托,终不得而废欤。据《宋 志》本名《葬书》 ,后来术家尊其说者改名《葬经》 。毛晋汲古阁刻本亦承其讹, 殊为失考。今仍题旧名,以从其朔云。 出《四库总目提要》 《葬书》原文预览 葬者,藏也,乘生气也。 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谓之生气。 生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 盖生者,气之聚。凝结者成骨,死而独留。故葬者反气纳骨,以荫所生之道 也。经云:气盛而应,鬼福及人。 是以铜山西崩,灵钟东应。木华于春,粟芽于室,气行于地中。其行也,因 地之势。其聚也,因势之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气之盛而流行,而其余者犹有止,虽零散 而其深者犹有聚。 经曰:外气横行,内气止生。盖言此也。经曰:浅深得乘,风水自成。 土者,气之母,有土斯有气。气者,水之母,有气斯有水。故藏于涸燥者宜 深。藏于坦夷者宜浅。经曰:土行气行,物因以生。 葬山之法,势为难,形次之,方又次之。 夫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势与形顺者,吉。势与形逆者,凶。势凶形吉,百 福希一。 势吉形凶, 祸不旋日。 千尺之势, 委婉顿息, 外无以聚内, 气散于地中。 经曰:不蓄之穴,腐骨之藏也。 上地之山,若伏若连,若原自天。若水之波,若马之驰,其来若奔,其止若 尸。若怀万宝而燕息,若具万膳而洁斋,若橐之鼓,若器之贮,若龙若莺,或腾 或盘,禽伏兽蹲,若万乘之尊也。 地势原脉,山势以原骨。委蛇东西,或为南北,宛委自复,回环重复,若踞 而侯也, 若揽而有也。 若进而却, 若止而深来, 积止聚冲, 阳和阴工, 土厚水深, 郁草茂林,贵若千乘,富为万金。经曰:行止气蓄,化生万物。 为上地也, II 地贵平夷,土贵有支。支之所起,气随而始,支之所终,气随而终。观支之 法,隐隐隆隆,微妙玄通,吉在其中。 经曰:地有吉气,土随而起,支有止气,水随而比。势顺行动,回复始终, 法葬其中,永吉无凶。 夫重冈叠阜,群垅众支,当择起特,大则特小,小则特大,参形杂势,主客 同情,所不葬也。 夫支欲伏于地中, 垅欲峙于地上, ,支陇之止,平夷如掌。故经云:支葬其 巅,垅葬其麓,卜支如首,卜垅如脚。形势不经,气脱如逐。 夫人之葬,盖亦难矣。支垅之辨,眩目惑心,祸福之差,侯虏有间。 山者,势险而有也,法葬其所会。故葬者原其所始,乘其所止。审其所废, 择其所相,避其所害。浅以乘之,深以取之,辟以通之,阖以固之。乘金相水, 穴土印木,外藏八风,内藏五行,天光下临,地德上载,阴阳冲和,五土四备, 是以君子夺神功改天命。经曰:目力之功,工力之具,趋全避缺,增高益下,微 妙在智,触类而长,玄通阴阳,功夺造化。 天光发新,朝海拱辰,龙虎抱卫,主客相迎,四势端明,五害不侵,十一不 具,是谓其次。 经曰:山来水回,贵寿丰财。山囚流水,虏王灭侯。 夫土欲细而坚,润而不泽,裁肪切玉,备具五色。乾如穴粟,湿如割肉,水 泉砂砾,皆为凶宅。 经曰:地有四势,气从后八方,故砂以左为青龙,右为白虎,前为朱雀,后 为玄武。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顺俯。形势反此,法当破死。故 虎蹲谓之衔尸,龙踞谓之嫉主,玄武不垂者拒尸,朱雀不舞者腾去。 盖噫气为能散生气,龙虎所以卫区穴。叠叠中阜,左空右缺,前旷后折,生 气散于飘风。经曰:腾漏之穴,败椁之藏也。 土圭测其方位,玉尺度其遐迩。以支为龙虎者,来止迹乎冈阜,要如肘臂, 谓之环抱。 以水为朱雀者,衰旺系乎形应,忌乎湍激,谓之悲泣。 III 朱雀源于生气,派于未盛,朝于大旺,泽于将衰,流于囚谢,以返不绝。法 每一折,储而后泄,洋洋悠悠,顾我欲流,其来无源,其去无流。 经曰: 外气所以聚内气, 过水所以止来龙, 千尺为势, 百尺为形, 势来行止, 前亲后倚,为吉藏也。 势如万马, 自天而下, 其葬王者。 势如巨浪, 重巅叠嶂千乘之葬。 势如降龙, 水绕云从,爵禄三公。势如重屋,茂草乔水,开府建国。势如惊蛇,屈曲徐斜, 灭国亡家。势如戈矛,兵死刑囚。势如流水,生人皆鬼。形如负扆,有陇中峙, 法葬其止。 王侯崛起,形如燕巢,法葬其凹。胙土分茅。形如侧垒,后冈远来,前应曲 回,九棘三槐。形如覆釜,其巅可富。形如植冠,永昌且欢。形如投算,百事昏 乱。形如乱衣,妒女淫妻。形如灰囊,灾舍焚仓。形如覆舟,女病男囚。形如横 几,子灭孙死。形如卧剑,诛夷逼偕。形如仰刃,凶祸伏逃。牛卧马驰,鸾舞凤 飞,螣蛇委蛇,鼋鼍鳖龟,以水别之,牛富凤贵,螣蛇凶危,形类百动,葬皆非 宜,四应前接,法同忌之。 山之不可葬者五: 气以生和, 而童山不可葬也。 气因势来, 而断山不可葬也。 气因上行,而石山不可葬也。气以势止,而过山不可葬也。气以龙会,而独山不 可葬也。经曰:童断石过独,生新凶,消已福。 穴有三吉,葬有六凶。藏神合朔,神遁鬼避,一吉也。阴阳冲和,五土四备, 二吉也。目力之功,工力之具趋全避缺,增高益下,三吉也。阴阳差错为一凶, 岁时之乖为二凶,力小图大为三凶,凭恃福力为四凶,僭上逼下为 五凶,变应 怪异为凶。 经曰:穴吉葬凶,与弃尸同。 经曰:势止昂,前涧后冈。龙首之频,鼻颡吉昌,角自灭亡。耳至侯王,唇 死其伤。宛而中蓄,谓之龙腹,其脐深凹,必后世昌。伤其胸肋,朝穴其哭,是 以祸不旋日。经曰:葬山之法,若乎谷中,官应速也。 《葬书》白话详解 作者:李定信 原文: 葬者,藏也,乘生气也。 【详解】 所谓葬,就是藏。藏的含义是隐匿、暂避或暂息,收藏储存的意思。这里所 说的藏, 是与葬互联系的, 专指人的藏。 原意还是专指人死后的藏, 即是指坟墓, 即阴宅。后来演化为人生前的住宅,即阳宅。所以葬或藏包括有阴宅和阳宅两个 概念。 阴宅,以汉民族来说,有殡仪馆、公墓、死者纪念塔、纪念碑亭、葬塔、皇 家的皇陵、民间的坟墓等。 阳宅,以现代含义,应该包括有人生前生活方面和生产方面的阳宅。生活方 面的有民间住宅、宗祠、公馆、官家的皇宫、办公大楼、卧室等凡属生活方面的 居住或休息场所。在生产方面则有工厂、商店、车站、码头、飞机场等。群居的 村落、墟镇、城市、田庄等。凡属人生前的活动场所都属于阳宅。 要葬的有利, 藏的适宜,就要乘生气。 原文: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 地中,谓之生气。 【详解】 所谓生气,就是阴阳气。也就是《周易》说的“太极生两仪”的两仪。这种 阴阳气内外的相互斗争到一定程度, 就盈而外溢, 受到外在的作用而扩散就噫而 1 成风。相互斗争到某种程度就升而为云。在上空的生气遇到了外来的冷生气,就 降而为雨。所以风、云、雨都是由生气的变化而成。总的说来,在 地中发生发 展变化运动的阴阳气,就称为生气。 原文:生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人受体于父母,本骸 得气,遗体受荫。 【详解】 生气在地中发生、发展、变化,发出地面而生乎万物。反过来说,世界的万 物都是生气所生的,当然,人也不能例外。父母的身体是生气生的,而人子受体 于父母,即是父母的生气生人子的生气。因而父母和人子的生气是同类的生气, 好像是同频率的电波一样, 在宇宙中是相互感应的。 也就是父母生气和人子生气 之间同样会相互感应。所以本骸得气,遗体受荫。 所谓遗体,有两个含义,即父母本人身体死后尸体的遗体,以及父母所生人 子的活遗体。死遗体受荫,必须使父母的阴宅风水乘生气,活遗体受荫,必须使 人子的阳宅风水乘生气。所谓“受荫” ,就是受到庇荫、保护和庇护。死遗体受 荫就是尸体或骸骨保留得长久, 活遗体即人子受荫是属于潜科学范畴, 涉及到尸 体阴宅、活体阳宅与人子的三者关系,将在下文详解。 原文:盖生者,气之聚。凝结者成骨,死而独留。故葬者反 气纳骨,以荫所生之道也。经云:气感而应,鬼福及人。 【详解】 生气生万物,人之所以生,就是因为生气的聚合所致。凝结的生气,就成为 人的骨骼。 这种为生气所凝结的骨骼, 直到人死了, 即便皮肉腐烂, 而独留骨骼, 因此骨骼还是原来的生气。 所以葬或藏, 就是使外来龙脉同类的生气反纳入独留 2 的骨骼,以资荫骨骼生气旺盛,使之庇荫骨骼同时感应遗留的人子活体,这就是 葬乘生气的道理。经书说:反气纳骨感应的生气旺盛与否,其祸福都能感应于人 子,乘得旺盛则得福,吉利。乘得不旺盛则得鬼,不吉利主凶。 原文:是以铜山西崩,灵钟东应。木华于春,粟芽于室,气 行乎地中。其行也,因地之势。其聚也,因势之止。古人聚 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详解】 所以铜山在西方崩倒了,他的生气扩散到同类生气铸造的钟,在东方也会受 到感应而鸣。树木到了春天会发新的枝芽,室内的粟到时候也会发芽,都是因为 地中生气运动变化所致。 地中的生气我们用肉眼是看不见的,怎样知道它的变化呢?可以观地之势, 即龙脉的行走起伏,过峡、驳换、奔腾若水之波、若马之弛的势就知道。它的积 聚,就是看龙脉运动的静止。古人为了使积聚的生气不散不噫,运动变化的生气 使它静止,所采取的方法和措施,就称之谓风水。 原文: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 【详解】 扦好风水的方法,即葬法。以得水为最紧要,其次就是藏风。因为水是生气 生的,所以有水就表明生气旺盛,没有水就表明生气薄弱。水源长、流量大是与 生气的旺盛成正比的。因此,葬法以得水为上。 所谓藏风,并不是其他风水经典和历代许多术者说的蔽外来“空气流动而成 风”的风。因为这种风是蔽避不了的,更是藏不住的。而这里所说的风是生气噫 而成的风。是生气盈而外溢,或聚气不良而扩散的生气。所以藏风的意思应该是 3 使生气不噫, 防止向四面八方扩散, 即是说扦坟墓要密封, 或进葬在较深的地层。 阳宅要注意保温和通风设备, 使住宅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 适合人的生活生产, 就谓之藏风。由于藏的主旨是乘生气,得水则可以得到较旺盛的生气,所以,葬 法以得水为上,而藏风次之。 原文:气之盛而流行,而其余者犹有止。虽零散而其深者犹
水火合婚 水火合婚 1、男金女金:好处多、夫妻恩爱笑呵。儿女随心又满意,晚年康乐福寿多。 2、男金女木:合得来,二人合好笑言开,如果成双住一处,五男二女有积蓄。 3、男金女火:不相当,半路相忧离故乡,二人吵架不安康,互相原谅成吉祥。 4、男金女土:多美好,荣华富贵白头老,一生幸福多快乐,一对夫妻白头老。 5、男金女木:志高强,夫妻相合寿命长,五男二女金银满,手中有钱又有粮。 6、男水女水:共平淡,二人欢乐在一处,各条河流虽是浅,虽不吉利但守财。 7、男水女金:好夫妻,欢乐荣华共一处,男女穿金多富贵,皆把福德传儿孙。 8、男水女火:不成双,水火相逢似虎狼,男火女水便可成,有时钱财受损伤。 9、男水女土:相不配,夫妻言语斗争强,生儿育女多辛苦,互相原谅程吉祥。 10、男水女木:多相好,华财五弟自然亲,同床金发相合好,田院牛马满仓库。 11、男木女木:两相当,两木相比不一样,若是夫妻随心愿,必然相克受损伤。 12、男木女金:不相配,半路吵架奔它乡,结合一处不安康,子女稀少不妥当。 13、男木女水:同心愿,一世双双如水鱼,男女结合宜安康,金银财宝足钱粮。 14、男木女土:不合心,牛马相合不安分,出外交友费口舌,夫妻之间不安心。 15、男木女火:能成双,木火相烧时旺运,儿女双全好风光,夫妻康乐好逍遥。 16、男火女火:两洋洋,两火之间有高强,人人都说相当好,到老总是不安康。 17、男火女金:亦不良,二人针尖对麦芒,男女到老无依靠,离合悲残悔断肠。 18、男火女土:是守财,福绿鸳鸯笑言开,夫妇共床红罗帐,总是青梅竹马郎。 19、男火女木:似可成,相互原谅福终生,有了贵子贤孙旺,福绿鸳鸯保安康。 20、男火女水:相当好,相对鱼水两鸳鸯,财粮好衣多多进,儿女双全好风光。 21、男土女土:好夫妻,婚姻合好与齐全,男女穿金双五代,百年福寿不分离。 22、男土女水:不成行,牛马相征不可当,口舌常犯多吵闹,影响家中儿女郎。 ~ 1 / 6 ~ 23、男土女金:合的来,二人合好与齐全,五男二女富贵府,前生配合得成双。 24、男土女木:似不昌,夫妻相克不相当,家宅不安子要少 财来财去不安康。 25、男土女火:发大财,金银财宝满仓堆,举开贵子贤孙旺,福绿双全保安康
茶道 第一步:温杯烫罐 温杯烫罐也叫“治器”。包括:起火,掏火,扇炉,洁器,候水,淋杯(壶)等六个动作。先起火大约十几分钟后,当水声飕飕作响时,那就是“鱼眼水”(95℃-98℃的水)将成了,应立即将水壶提起,淋罐淋杯,起到高温消毒的作用。 第二步:引龙入宫 引龙入宫也叫“纳茶”,就是将茶叶倒在一张白色的纸上,粗细分开,把最粗的放在罐底和壶嘴处,再将细未放在中层,最后才将粗叶放在上面。这样,纳茶的工夫就完成了。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是因为茶未(碎茶)是最浓的,茶末多了容易发苦,同时也容易堵塞壶嘴,如果粗细均匀,就可以使茶味逐渐发挥了。纳茶:每一泡茶,大约以茶壶、茶叶的品种为标准;如:铁观音大概以茶壶的五份之二、黄枝香、大红袍、水仙茶则要以八分满、而一叶茶则放一片就够了;如果没有按茶壶、茶叶的品种来分配,茶叶放多的话,不但泡出的茶太浓,而且味带苦涩,茶水混浊,甚至有时连水也冲不进去了;如放得太少就没有味道。所以“纳茶”是冲工夫茶的第一步功夫。 第三步:闻声起羹 闻声起羹也叫候汤,曾有苏东坡的煎茶诗云:“蟹眼已过鱼眼生”,也就是说用这时候的水来泡茶是最好的。也有《茶说》云:“汤者茶之司命,见其沸如鱼目,微微有声,是为一沸;铫缘涌如连珠,是为二沸;腾波鼓浪,是为三沸;一沸太稚,谓之婴儿沸;三沸太老,谓之百寿汤;若水面浮珠,声若松涛,是为二沸,正好之候也,《大观茶论》也说:“凡用汤以鱼目蟹眼连锋进跃为度。”科学的说法,泡工夫茶的水温最好是95℃-98℃。 第四步:高山流水 当水二沸时,就可以提水壶冲茶。揭开茶壶盖,将沸水环壶口,沿壶边冲入,切忌直冲壶心(如用盖瓯,冲一角,然后再冲各角,同样忌直冲壶心)。提水壶宜高,正所谓“高冲低斟”。高冲使开水有力地冲击茶叶,使茶的香味更快的挥发,让茶香精迅速挥发,茶叶中单磷酸则来不及溶解,所以茶叶才不会有涩滞。所以冲水这个程序是工夫茶之中最重要的。 第五步:淋盖刮沫 也叫“春风拂面”。冲水一定要冲满,茶壶是否“三山齐”,水平面如何,这时就可以看到了,好茶壶水满后茶沫浮起,决不溢出,左手提壶盖,右手提水壶,轻轻刮去茶沫,然后盖定。 第六步:里应外合 里应外合也叫“淋罐”,即盖好壶盖,再以滚水淋于壶上。淋罐有个作用:一是使热气内外夹攻,逼使茶香精迅速挥发,追加热气;二是小停片刻,罐身水份全干,即是茶熟;三是冲去壶外茶沫。潮汕人有个风俗,第一遍茶水是不喝的,用来清洗茶叶,同时清洗茶杯。 第七步:货如轮转 潮汕有句俗话说“烧盅热罐”也即洗杯。乃是冲功夫茶中最有意思最富有艺术性的动作,即用一个茶杯竖放于另一个茶杯中,用三只手指转动清洗,表示财源滚滚的意思。熟练者可以同时两手洗两个杯,动作迅速,声调铿锵,姿态美妙。 第八步:关公巡城、韩信点兵 这一道是工夫茶中另一道重要程序,也即是洒茶。第一遍茶水洗过茶杯之后,再从第三步做起,候汤、冲水、淋罐。洒茶也有四字诀:低,快,匀,尽。“低”就是前面所说的“高冲低斟”的“低”。洒茶切不可高,高则香味散失,泡沫四起,对客人极不尊敬;“快”也是为了使香味不散失,且可保持茶的热度。“匀”就是匀均,使每一杯茶同色同香同量,也是对每一位客人的同等尊敬,也就是工夫茶讲究的“关公巡城”;“尽”就是不要让余水留在壶中;因为只要没有水在,单磷酸就不能溶解,茶就不会苦涩,潮汕人还有个说法是把茶的精华(茶香精)都滴出来,称为“韩信点兵”,取“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意思。 第九步:敬茶品茗 最后是敬请贵客品茶了,敬茶也有个讲究,就是先从左边的第一个客人开始敬起,从左到右。因为中国的传统是以左为先、以左为大的。品茗(喝茶)也有讲究: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端着茶杯的边沿,中指护着杯底,叫“三龙护宝”,无名指和尾指收紧,不能指向别人,以示对别人的尊重。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