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部曙光 东部曙光
我歌颂朝阳,歌颂他为世界带来黑暗中的第一丝光明!
关注数: 28 粉丝数: 180 发帖数: 2,696 关注贴吧数: 7
兄弟剧种绝活放送(2) 今天放送的是猴戏的鞭套子,不过是人家绍剧的。早期京剧骨子老戏武生也有鞭套子,不过很简单。比如《艳阳楼》里花逢春有一套(不过现在本戏多宗厉慧良一派,所以很少见了),还有《洗浮山》里贺天宝有“托塔顶鞭”一招。 到了近代,最出色的武生鞭套子莫过于盖叫天当年在连台本戏《西游记》里“闹龙宫”一折里孙猴试宝耍的一整套鞭套子。盖叫天的兄长就是唱武旦的,自己最早坐科也有点武旦底子。据说他就是根据武旦常打的双鞭出手设计出独属于武生的整套鞭套子。后来沪上梨园界有能力的无不效仿。最绝的莫过于麒麟童的高足小王桂卿的“巧耍四鞭”,老人到了晚年身手依然不减当年。但是倒霉的是,近几十年这一手就没下文了。盖派张家武生由于其唯美、难度又太高一直势微。这套鞭套子也就埋没了。 不过有幸的是,墙里开花墙外香。六小龄童之父六龄童在上海闯生活时,正逢盖叫天之子张翼鹏靠着四十八本《西游记》名震上海滩时,六龄童就和兄弟天天去看戏,暗着就捋叶子,就学到这套鞭。早期完全模仿,光注重了技艺而忽略内在,乃至叫人戏称“大猩猩”。后来六龄童遍访名师,以张家猴戏为基础,加上自己苦心钻研,终于独创出属于绍剧自己的猴戏。接下来截的几个动图,是九十年代六龄童和自己的弟子协力演出的全本绍剧《孙悟空大闹天宫》中“闹龙宫”一折里的耍鞭绝活。六龄童主要捋老张家的能耐,这套鞭套子也就顺理成章成为他戏中的一部分,为当今研究盖叫天猴戏艺术提供难得的借鉴。
浅谈(探)京剧:猴戏(4) 稀里糊涂居然更到第四贴了,按东北人习惯是很忌讳这个四的,不好听。我预感这贴写得不会有多顺。可能方面是来自多方面的。前一个写李万春老的大素材之所以我自己都感觉有意犹未尽的感觉,是因为粗略看了一遍万春老的回忆录。怹老人家随便讲点经历就够我吃一辈子的了。但是这一贴讲李少春我感觉明显力不从心。一来,是因为怹本人关于个人艺术叙述不多,大多是外人的描述;二来影像资料太少。录音资料倒是留了一大堆,绝大多数叫于魁智配了像。水准怎么样搁在一边,好歹留下一份音像各异的资料。至于影像,仅留下可怜的区区两部半,两部整的,一个是日本公演留下一出和谷春章先生合演的三岔口,那还是日本录下的,要不这个也留不下;另一部就是在戏曲史乃至中国电影史都有一号的野猪林(片名是林冲雪夜歼仇记)。至于那半部,恰恰是给李少春闯下小半辈子名号的大闹天宫。最初仅仅是有一段偷桃的录像。近年来有高人不知从什么渠道又搞到将近两分钟的影像叫兄弟们过了瘾。就这两段半的影像教我们知道了李少春传说中神乎其神的技能名不虚传!活神仙并非浪得虚名!所以接下来听我细细道来:神仙,是怎么练成的! (镇楼图:大闹天宫出场。威风凛凛煞气腾腾!)
浅谈(探)京剧:猴戏(3) 写三之前必须得感谢@ 迷彩大白兔💤, 以及@yymg777两位吧友。写这个贴子最初纯粹一时兴起图个爽快。我觉着贴吧就是把自己知道的事公布出来让同好的兄弟姐妹们一起看过、了解,有感动一起流泪,有乐事一起大笑,尤其郭吧这个环境。我们每个人去看老郭都是为了找自己的乐子,从这个角度说,贴吧和老郭都是同一种汲取养料的地方。至于得到的东西个人各取所需,也没有硬要人达到统一标准的事。就像老郭唱戏,可能某个吧听说“郭德纲又唱戏了”,吧友就可能很泾渭分明得站成两派,有说“郭德纲一个说相声的搅和什么戏曲,相声都没说明白就用那草台班子演法来毁戏了”,或者是“我不管老郭唱成什么样我都爱,人家老郭为戏曲做多大贡献你们永远不知道”等等诸如此类。我属于典型中立派,两种看法在我眼里都需要且有必要存留下去,这样不仅是对艺术和艺术家的欣赏评判有帮助,更是对我自己有一个反躬自省的好处。 话说多了,总要在顶楼聊点与贴子主题有关的东西。从第一篇贴子开始我定的大方针是只说猴戏,偶尔掺杂一些相关的武生知识,说到最后发现我肚子里这点东西实在窝不住了,于是第二贴一开始我就说“以猴戏为纲介绍名家武生”,说完这话再写我就两种心情,一是痛快,总算有机会显摆一下我这点玩意儿了,等再写写我就后悔喽!整整一贴连一个李万春的十分之一都没介绍完!我看贴子底下的层数够了我便和别人说歇两天。一来是这几天因为身边的事实在心烦得缓缓,二来也好找找资料丰满一下。今天这个时候我觉着就正好。先开这个头。至于能更多少看我个人能力吧! 然后还是每贴必备镇楼图:活神仙李少春演得闹天宫中同样是偷桃盗丹一折中的剧照,我第一篇贴子的镇楼图是怹姐夫李万春的同一题材的剧照,大家可以对比一下两派风格,至于更多的我先卖个关子,等我下面细细道来。
浅探(谈)京剧:猴戏 开这贴的原因主要是因为@ymgg777同志,应最近老郭频繁演戏的大潮,此公发了一贴脸谱大全,我帮忙顶了不少相关知识。这位爷便劝我开一贴露露能耐。这下把我瘾头勾上来了。虽推脱素材不够,但打铁还需趁热,趁着兴头尚在说干就干。说起来我看戏也全是因为老郭,没他我估计这辈子找不着这么大乐。 开头先来一个大家最熟悉的类别,猴戏 说起猴戏,很多人想起六小龄童,作为绍剧猴戏世家,他那功夫确实好,但说句实在话,如果没有京剧猴戏多年的浸润,他章门猴戏绝没今天这个成就。这个我会在后面解释。猴戏,同老爷戏一起,作为京剧界最为特殊又难拿捏的两个戏类。是相关有志于此的演员需要一辈子钻研的东西。猴戏的所有东西,包括戏码,表演程式等等都不是一般人掌握的了的。别看猴戏绝大多数就是演孙猴子,但就这么一个角色,在不同戏里,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角色地位都有不同表演技巧,能叫人琢磨一辈子!因此无论京派海派都在京剧繁荣期出现一大批猴戏名家和猴戏流派。在这些戏里有涌现出大量的绝活令人应接不暇。今天我就给大家开开这个眼。大家有懂行的别客气,我说错了就直接指出,嫌我讲浅了没办法,毕竟科普,请大家多多捧场。谢谢了! (下图为北派猴王李万春老于晚年所演《安天会》剧照,脸谱为倒栽桃谱式,戴钻天盔,穿团龙箭衣)
闲话“玉堂春” 最近老郭在《坑王驾到》中一个猝不及防给我们换了一个题目(尽管预告里打过预防针),致使许多同仁纷纷疾呼“还我冯天奇”,且不说老郭的真正意图,其实我觉得人家可能是对着这一个题材说疲了,明显越往后说越没有当初的那种新奇劲了。作为十年老纲丝至今仍旧记得当初听《善恶图》《白宗巍坠楼》《枪毙刘汉臣》等一大批牛逼节目时的那种瘾头,恨不得熬夜也要知道主人公最后命运的向往。(为此不知睡坏了多少耳机)但这些年老郭太忙,优秀作品乏善可陈,特别是单口,相信一大批纲丝都是和我一样奔着老郭单口去的。但坑王之前几段小的却是强差人意,尽管看得出来足够功夫,但也是匆忙赶场之作,节奏过快,甚至为了勾人硬安进入一个扣子(没错,我说的就是宋金刚,那是个缺德扣加死扣。根本不是解开的),所幸在于,我们有了坑王,一周一更,符合当今小书馆的频率,书目也多是失传八棍儿,听着过瘾解渴,但对于冯天奇这样一个相对较长的书目确实是需要缓冲期,因为这种书书套子里引人入胜情节较密集,这不是成本大套一说说一两年的,等又有什么呢?我再举个例子:我同时也是王玥波的书迷,王胖子这个臭缺德的一部隋唐接扫北加征东加征西说了整整7年,吊了无数书迷的胃口。而且这也没完,按他意思要把薛刚反唐也说了,但这一大套就让人一时吃怕是吃不消,所以就要听听剑侠图清清耳朵。但这工程太大,没个几年说不完,况且就算反唐完事就完事了?不能,《绿牡丹》呢?《月唐》呢?《五代残唐》呢?这些是当年评书大家品正三的拿手“品八套”,三皮要是说了可就厉害了!当然,我们也可能是被坑的很痛苦的,但痛并快乐着!广大纲丝同仁与此一比,也是可以理解的了。自然,老郭换个书目也没什么不可以的了。 书归正传!题目叫 闲话玉堂春 ,这个故事打明朝一直传下来几百年过去了仍旧那么鲜活,可见其艺术之魅力。尤其在北方戏曲曲艺之中更是一种符号式象征,就像白蛇传一样什么样的曲种都可以加以改编。其中又以京剧为集大成者。相信就算讨厌京剧者也不可能不晓得“苏三离了洪洞县”吧!所以这个故事的生命力远超出常人想像,这力量是跨时代的。此次老郭重说玉堂春我很高兴,从第一回效果来看,老郭功力已相当纯熟。弹幕里说的也纷纷是老郭扮老鸨子多么像。而且老郭说的很多情节是外人可能在本已经听过的玉堂春故事里根本不知道的。来此开帖目的也正是为了扫盲,所以就让我们从戏曲,尤其是京剧的方面看一看这出大戏究竟有多大学问。(看本贴一定要有耐性,因为说到某些事时我说不准就岔别的地方了) 未完待续
论长春这个城市与老郭的关系 郭老师在十五周年庆典开幕式时曾提过一位评书大家:固桐晟,固老一辈子有一个自己在评书界谁也比不上的成就:《清宫秘史》,这以后再说。固老有一个侄子,是相声大家赵佩茹,是老郭的亲师爷!而固老这一辈子最后的一个职业,就是长春市曲艺团团长,吉林市曲协副主席。就去世在长春。另按:前些日子听金文声老爷子的评书,金老提到固老也曾经教过金爷清朝的评书,这么说,固老也算老郭一位师爷了 生平介绍 固桐晟(1903—1972),评书演员。北京人,满族,镶蓝旗。原名固松年,学名有德,曾用名张静泉。光绪二十九年夏历三月廿五日生于北京西单。他的贯口、判词和奏折是一绝。一生说过《列国》、《西汉》、《东汉》、《三国》、《水浒》、《千古疑案》、《明史》、《海瑞》、《聊斋》、《儒林外史》等二十多部古今评书。自编并出版评书《清宫外史》、《西门豹治邺》等。 固桐晟先辈是没落的清室镶蓝旗贵族,其侄赵佩茹是著名相声演员。他七岁起读书,1921年来到沈阳,喜听李庆魁说书。1924年父亲逝世。1926年来到营口,在坑洼甸书场登台讲述《燕山外史》,名声鹊起,后又到辽西锦州演艺,深受书迷喜爱。在此时间内,他苦学政论、史论、奏折、书序、传记、杂说等样式,丰富学识才情;试论国家大事、历史教训、山川风貌、社会习俗,使说书纵横捭阖且波澜起伏,转接之间意外难测。二十八岁时开始说自编的《清宫外史》(又名《九龙祚》)。全书情节起伏跌宕,人物活灵活现,尤其是对清宫的典章制度、风俗礼节均有批解。1932年农历二月廿五日,在沈阳小西门里西龙海饭庄正式拜李庆魁为师。此后在东北及天津等地说书。1934年认陈士和为义父,学说《聊斋》。后辗转于铁岭、辽源、沈阳、营口、天津一带,得到“高台教化”、“艺术超群”、“苦口婆心”、“谈古论今”等赞语。1948年在天津电台播讲《东周列国志》、《东汉》等专章。1952年到长春,参加吉林省曲艺团;1958年加入长春市曲艺团。老舍、郭沫若、陶钝都很关心《清宫秘史》,1961年曾有专人记录整理达四十余万字,但不幸在“文革”中散失。1972年8月5日在长春市西五马路二十七号家中逝世。(摘自度娘)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