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俟昊 万俟昊
关注数: 5 粉丝数: 21 发帖数: 817 关注贴吧数: 4
【我的死亡观】——对《死亡臆想》的回答 首先来说,死亡有什么不好吗?为什么要惧怕死亡呢?永生就那么有诱惑力? 就像叔本华所说,“大部分人的个体性都是那样的可怜,那样的毫无价值,失去这样的个体性其实真的并没有什么损失。永生的存在,这一单调乏味的个体性肯定会变得那样让人厌烦。”为了求得解脱还不如直截了当自杀而化为虚无也不远这样毫无意义的存在。但是自杀一瞬间又让人惧怕死亡,所以又回到了可怕的循环中而无聊着。就好像自杀的一瞬间才感觉到了存在的价值一样。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存在的价值延续,时间上当然是你的死亡之前,也就是你存在的时候。这样就很好的解释了你引用孔子的话“未知生焉知死”却说人家是转化话题而逃避。 还有,《吸血鬼日记》中的吸血鬼Lexi说过一句话,像他们这样的永生中,最可怕的就是难以抗拒的无聊,无聊如影随形,无孔不入。他们把一个人变成变成吸血鬼的原因,一是因为无聊;二就是因为爱上那个人了。所以爱在其中的意义可见一斑。这也照应了你的话“上帝给予人类最大的财富是爱”。不过我是断章取义,后面还有你的一句话“那爱势必出自我对我的怜悯”。所以你的爱大概是博爱和用爱代指的其他意思,而不仅仅是男女之爱吧。 再者,为什么要惧怕死亡呢?意志的使然。在意志引发出来的欲望下,我们存活着,我们的存活就是为了满足欲望。而死亡则意味着意志与肉体的一并消失,所以这与意志本身盲目地追求存在相矛盾,而表现出来厌恶与抗拒。显现在你的身上就是惧怕死亡。“禁欲”的出现就是要使我们跳出意志的束缚,使我们的存在有价值。智者,智力高出意志所要求的智力的部分,就可以用来干自己想干的事情,艺术创作,哲学研究这类事情,就不至于感到无聊。怕死亡,就是没能摆脱意志的操控与束缚。而摆脱则不是想摆就能摆的问题。
【交流】看苏轼的人生哲学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赤壁赋》选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此时阐述了苏子对变与不变的看法,更道明了瞬间与永恒的关系,还写出了自己的生活与闲适人生态度。总结起来就是他自己的人生哲学了。 大家有什么自己的想法 不论苏子的人生哲学 或者 自己的人生看法 或哲学都来吼吼吧!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