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人马座三星◎ 反mn第三师政委
关注数: 46 粉丝数: 153 发帖数: 10,417 关注贴吧数: 32
【半人马原创】【五一文赛】球镜 黑暗。 透过舷窗,我看到黑暗,黑暗的星空,黑暗的伴星。 伴星在飞船的正下方,它还有个迷人的名字——球镜。不过现在,我只愿称呼它伴星。它的黑色外表侮辱了球镜这么个美好的词。 伴星在飞船的正下方,黑色的大陆。 02 天青色的梦 远处透来一线亮光,阳光穿过伴星的阴影,投射在我身上,轻抚着我手中的日记本,日记本的封皮是鲜黄的。 打开日记。 其中一篇这么写道: “2042年11月30日,天气晴。” “马上要登船了,去伴星做客。球镜说他们欢迎人类前去探访。但我心里空落落的,总觉得丢失了些什么。没错,我心里的球镜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来自外星的朋友,来自外星的朋友当然也很好,但他们也不是球镜。球镜被我弄丢了。” 日记本的封皮是鲜黄的。鲜黄当然挺好看,但我更喜欢那本天青色封皮的。天青色日记本被我落在哪里了?我失去它了吗? 我醒悟过来:非但是日记本,我失去了一整个天青色的梦啊…… 03 生若初见 LIFE 去年夏天,我住在上海,当着代课老师。 下午3点以后,就没什么事了。我像往常一样,翻翻课本,放下。打开电脑,刷帖子。 一篇篇杂讯掠过眼角,15秒一个的短视频在脑海里激起浅浅的浪花,随即沉没。我的大脑仿佛进入了半睡眠状态,只教海量的信息穿肠而过,留不下多少痕迹。 忽然,两颗熟悉的汉字跃入眼帘,我打个激灵,看清了那两个字:球镜。 球镜!我闭上眼睛,回忆今天我是第几次看到这位用户的发言。 不错,就今天一天,我已在网站上推荐这串ID不下十二三次。我惶惑着,进入她的主页,只有用户名,年龄地址个性签名一概空白。把她的头像放大至全屏,发现像素实在太低,只能在左下角隐约辨认出一个白色球体,与黑色背景相衬。 她究竟是什么人?我随便找个话题版,发布帖子:“你们认识球镜吗?” 不一会儿,回复贴纷至沓来。回答极为统一:认识,至少见过,而且不止一次。 有的吧友还分享了他们多人同时与球镜聊天的有趣经历。 我心中球镜的形象愈发迷雾重重了。她是人工智能? 又或者,她是一个什么组织的公用账号?类似的问题不断蹦入我的脑海。我摇摇头,否定。这些想法都不靠谱。 正疑虑间,下课铃响了,我带着满脑子疑问,去食堂打饭。打开宿舍门,走下楼梯,甚至没注意到楼梯面砖换新了。 踩着长长的影子,我提着饭盒,朝食堂走去。 04
兄弟们我来预测一波 关于Space-X最近要发射的SN20星舰,我对其作出以下预测: 一,组合体成功起飞。 二,组合体成功分离。 三,一级接触海面时没减到预定速度。 四,二级接触海面时减到了预定速度。 (即二级完全成功,一级技术难点不成功) 五,对外宣传是部分成功。 六,Space-X最多再做一次类似实验,之后不管一级成败直接上轨道。 七,无脑X黑宣传完全成功,马斯克人类灯塔。 分析: 一,组合体成功起飞这东西没啥好说的,猛禽实验那么多次了,起飞阶段在我的记忆里从来没出过问题(猛禽出问题都在下降和着陆阶段,也就是二次点火阶段) 二,成功分离只在猎鹰上试验过,这儿赌一把。Space-X这块应该玩得很熟了。 三,虽说BFR曾名大猎鹰火箭,但九米直径的巨大体量是Space-X一个资源薄弱的民企不好模拟的。BFR会减速(二十九台猛禽不会一台都点不燃,星舰还没出现过飞控问题),但不能算成功。 四,有了SN10和SN15的经验,星舰主体降落这块没多大问题了。(为什么把半失败的SN10也算上呢?因为SN20会泡在水里,“着陆”后根本无法爆炸。所以我们无法分辨其属于SN10式降落还是SN15式降落) 五,Space-X还是要脸的,完全成功这种话说不出来。 六,几十台猛禽一次实验啊,谁负担得起。再说了,马斯克也要赶进度赚钱不是?轨道着陆失败再说,应该不会连炸的吧 七,显而易见,我现在就看有没有X黑反串在楼下说我是精美了。 如果以上七条预测有三条以上没达到,我在楼下抽取两人发红包,金额不公开,说到做到!
【半人马原创】科幻文学的新疆域 从《弗兰肯斯坦》发表至今,科幻文学已经走过了不长不短,几百年的岁月。然而在这过去的几百年里,科幻的表达形式一直局限于小说和电影,至于诗歌和电视剧,目前未成气候,不能作数。笔者有时想,什么传统文学的表达形式能为科幻文学所用?我们又能否预测在未来的科幻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全新文体(表达形式)?本文将简略地分析科幻文学表达形式发展的几种可能性。 一,散文诗 散文诗在传统文学中不算特别主流,但笔者认为这种文体比较适于表现科幻点子所共有的意境。如果你要写赛博朋克式的“科幻散文诗”,尽可以可以放开手把散文诗写得既激昂又紧张,全文不留给读者一点喘气和浏览的空间。散文诗不算太长,读者不会觉得特别疲惫,但当你读完后合上薄薄的书页,闭上眼品尝刚才文字在你脑海里留下的浓郁味道,再想象自己手中握着几个星系,甚至无数个宇宙(如果你把《神们自己》写成散文诗的话),你一定会对刚刚读过的科幻点子有更多的感性认识。 科幻散文诗的创作还有另一条路可走。如果你把《诗云》写成散文诗呢?这种散文诗更贴近其传统文学的母亲,形式优美,点子含蓄在字里行间的清风里。如若读者愿意拿出时间细细品味,这种散文诗就成功了。 理论上的东西不多,接下去笔者来实际创作一篇短小的“科幻散文诗”。 熵魂 熵魂是个黑色的球,光子在他体内激越。他露出柔软的肚腹,送与光子,光子于他的体内反射出一阵动人的弦波。 熵魂见到,宇宙外面的外面,柏拉图国将要崩塌,缘由是他的族人们,想飞到宇宙外面的外面。 熵魂不想阻止,他太厌恶熵了!他反倒要背上光环,去宇宙深处唤醒那些婴儿似的文明。 他去了,降落在一个美丽的蓝星。十分之三是固态,十分之七是蓝水晶。他晓谕人们: “柏拉图国将要崩塌,抬头看罢,你会看到宇宙凄艳的晚霞。” “看罢,那对情人,看着她的眼睛,她看着天……” “看罢,红光是逸散的伪真空,零个普朗克时间后,镰刀会落在你的脖颈。” “但你还是要看,因为就算不看,镰刀还是会落在你的脖颈。你看了,便不会埋怨。” “你看到了美。” 二,杂文 笔者写这个章节时,脑中自然而然地浮现出一种形式:沉浸式科幻杂文。 严格说来,沉浸式科幻杂文,即在科幻的世界观背景下描写现实故事,算小说。 三,大散文 为什么不写“散文”而要专门强调“大散文”呢?首先要理解“大散文”的定义与科幻意境的契合度。大散文“在取材和行文上表现出鲜明的文化意识和理性思考色彩,风格上大多较为节制,有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和终极追问的散文,又称“学者散文”或“散文创作上的理性干预”,从文化视觉来关照表现对象,但与历史文化反思的作品相比在美学风格上往往表现出理性的凝重与诗意的激情以及浑然一体的气度。”而现代科幻,大部分把视角转向了星空和远未来,要么就是架空历史以求描绘一种社会科学的壮美。总之,现代科幻的文字更加多元和综合,而整体趋向“庞大”,“庄重”,“美丽”。这一切的一切都为“科幻大散文”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空间。 (PS:侄子发表过一篇所谓“科幻大散文”,叫《有情的梅花树》,最近在电脑录入。把录入好的前半部分楼下给各位看看。提醒,是社会科学幻想) (未完待续) 2021年6月27日
【半人马原创】科幻文学的新疆域 从《弗兰肯斯坦》发表至今,科幻文学已经走过了不长不短,几百年的岁月。然而在这过去的几百年里,科幻的表达形式一直局限于小说和电影,至于诗歌和电视剧,目前未成气候,不能作数。笔者有时想,什么传统文学的表达形式能为科幻文学所用?我们又能否预测在未来的科幻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全新文体(表达形式)?本文将简略地分析科幻文学表达形式发展的几种可能性。 一,散文诗 散文诗在传统文学中不算特别主流,但笔者认为这种文体比较适于表现科幻点子所共有的意境。如果你要写赛博朋克式的“科幻散文诗”,尽可以可以放开手把散文诗写得既激昂又紧张,全文不留给读者一点喘气和浏览的空间。散文诗不算太长,读者不会觉得特别疲惫,但当你读完后合上薄薄的书页,闭上眼品尝刚才文字在你脑海里留下的浓郁味道,再想象自己手中握着几个星系,甚至无数个宇宙(如果你把《神们自己》写成散文诗的话),你一定会对刚刚读过的科幻点子有更多的感性认识。 科幻散文诗的创作还有另一条路可走。如果你把《诗云》写成散文诗呢?这种散文诗更贴近其传统文学的母亲,形式优美,点子含蓄在字里行间的清风里。如若读者愿意拿出时间细细品味,这种散文诗就成功了。 理论上的东西不多,接下去笔者来实际创作一篇短小的“科幻散文诗”。 熵魂 熵魂是个黑色的球,光子在他体内激越。他露出柔软的肚腹,送与光子,光子于他的体内反射出一阵动人的弦波。 熵魂见到,宇宙外面的外面,柏拉图国将要崩塌,缘由是他的族人们,想飞到宇宙外面的外面。 熵魂不想阻止,他太厌恶熵了!他反倒要背上光环,去宇宙深处唤醒那些婴儿似的文明。 他去了,降落在一个美丽的蓝星。十分之三是固态,十分之七是蓝水晶。他晓谕人们: “柏拉图国将要崩塌,抬头看罢,你会看到宇宙凄艳的晚霞。” “看罢,那对情人,看着她的眼睛,她看着天……” “看罢,红光是逸散的伪真空,零个普朗克时间后,镰刀会落在你的脖颈。” “但你还是要看,因为就算不看,镰刀还是会落在你的脖颈。你看了,便不会埋怨。” “你看到了美。” 二,杂文 笔者写这个章节时,脑中自然而然地浮现出一种形式:沉浸式科幻杂文。 严格说来,沉浸式科幻杂文,即在科幻的世界观背景下描写现实故事,算小说。 三,大散文 为什么不写“散文”而要专门强调“大散文”呢?首先要理解“大散文”的定义与科幻意境的契合度。大散文“在取材和行文上表现出鲜明的文化意识和理性思考色彩,风格上大多较为节制,有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和终极追问的散文,又称“学者散文”或“散文创作上的理性干预”,从文化视觉来关照表现对象,但与历史文化反思的作品相比在美学风格上往往表现出理性的凝重与诗意的激情以及浑然一体的气度。”而现代科幻,大部分把视角转向了星空和远未来,要么就是架空历史以求描绘一种社会科学的壮美。总之,现代科幻的文字更加多元和综合,而整体趋向“庞大”,“庄重”,“美丽”。这一切的一切都为“科幻大散文”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空间。 (PS:侄子发表过一篇所谓“科幻大散文”,叫《有情的梅花树》,最近在电脑录入。把录入好的前半部分楼下给各位看看。提醒,是社会科学幻想) (未完待续) 2021年6月27日
【拉票帖】文艺复兴:边缘世界议团 面向所有吧友广播:请记住,1,我们没有攻击性;2,我们几乎完全没有攻击性;3,牢记以上两点!!! 现在开始说事。 以下内容是给有时间的吧友们看的,没时间的吧友请看文末的简略版。 在众多的贴吧文化中,网文文化是一种雅俗共赏,多元包容的文化形式。针对三体吧目前存在的高质量话题减少,热度上升缓慢等问题,我们以倡导网文的方式提出了解决方案。我们对自己的定位为一个辅助型议团(就是没什么攻击性的意思啦~),希望能在投票中拿到第二名或第三名,从而有机会从宏观上影响三体吧未来的发展。 为什么议团名带了一个“边缘世界”呢?众所周知,三体吧有众多的卫星吧,而这些卫星吧目前的状况不容乐观(相对三体吧而言,就算是地球往事吧或怀念三体吧都没什么热度),网文帖恰好是一种容易搬运且在搬运过程中损失很小的帖子。(讨论帖要一个个楼中楼地找有价值的信息,还容易遗漏)我们的工作目标即为鼓励写手在三体吧和邻近贴吧间发布原创或搬运、翻译科幻小说帖,使卫星吧们有更多东西可看,能更广泛的招揽粉丝,从而为三体吧的发展提供人口基础。另外,我这个卫星吧吧主自然也可以从中获利(不是) 当然,以上所提到的工作都具有时间长,见效慢,花费少的特点。因此再次重申我们的自定位:辅助议团! 对于大选之后切实要做的工作,我有几点想法。一,增强体校文赛宣传和奖励力度(我的钱包在颤抖),和回归一起增大文赛规模;二,适当放开小说帖的“科幻性”限制(但不是完全放开),对软科幻更友好;三,鼓励在小说帖里水;四,提倡科幻论文,科幻点子集等不同科幻艺术形式。这最后一点有点难,但提升是个长期的过程,必须先做起来。 请给我们投票吧! 简略版 给我们投票!投票!投票! 全文完
【半人马原创】从《星》到科幻哲学 阿瑟 克拉克的短篇《星》,每一次阅读都会给人震撼。这篇小说巧妙地融合了科幻和哲学那看似难以共存的界限——科幻说到底还是以科学为基础的,而哲学的立足点则是人文社会学,尽管它们中的部分有点共同的,形而上的特质。深入地探讨了宇宙与文明之间的“大道德”,唤起了在绝对理性科幻中迷失之人们的慈悲心。 说是慈悲心其实也不尽然,且看这句话:“但……神啊!宇宙间有亿万恒星,为什么你偏选上这颗?你用大火断送了整个世界的人,就只是为了照亮伯利恒的夜空?”克拉克的慈悲,是慈悲人类自己。人类和那个被毁灭的文明在哲学上相同,都是心存星辰大海,都是机械飞升但还羸弱,都有沧桑感不可忘却……由此引申出宇宙“大道德”的现实目的,即思考当代人类与宇宙的关系。 科幻哲学这个门类,外壳为科幻,内核却是哲学。不过因为它有了科幻无拘无束的背景,展现的手法,思考的对象和广度,甚至如何思考和展现本身,都有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像我提到的《星》,还算思考对象比较单一的科哲作品。《2001太空漫游》就比《星》宽广一些。且不论1:4:9方碑所展现出来的工程哲学美感,也不管“星孩”最后毁灭(升华?)地球的壮丽,外星文明给那位宇航员留下的完美礼物,就值得我们思考和回味。1:4:9方碑是什么?是文明探索未知空间的导航吗?从木星方碑进入的无数个世界和无数个宇宙代表着什么?代表着科学意义上的无数个有待发现的“惊喜”(刘慈欣语)还是数学意义上100的500次方种宇宙之可能性? 除了无尽的思考,科幻哲学与科幻文学之间还有一道桥梁——科幻的“宗教感”。 “感受主的大,感受主的深,把这感觉写出来,给那些忙碌的人看,让他们和你有同样的感受,让他们也感受到主的大和深,那样的话,你、那些忙碌的人、中国科幻,都有福了。”这是刘慈欣草拟的所谓“SF教教义”。不难看出,《星》的宗教感不仅体现在细节方面(如主角的身份,文笔的《圣经》气质等等),还体现在内容方面。《星》是一篇四维的科幻小说——空间和时间的科幻小说。没有什么沧桑感能比“宇宙考古”的沧桑感更强了;也没有什么宗教感情能醇浓于“宇宙考古”所带来的强烈对比和心灵震颤流露出的宗教感情了。 数十年前,在科幻的黄金时代就已有质量如此高的科哲作品问世。今天的我们,有没有延续这项事业,重塑这个属于宇宙的梦想?让我们虔诚地祷告: “ What was the need to give these people to the fire,that the symbol of their passing might shine above Bethlehem?”(宇宙间有亿万恒星,为什么你偏选上这颗?你用大火断送了整个世界的人,就只是为了照亮伯利恒的夜空?) 2021年6月6日
【半人马原创】从《星》到科幻哲学 阿瑟 克拉克的短篇《星》,每一次阅读都会给人震撼。这篇小说巧妙地融合了科幻和哲学那看似难以共存的界限——科幻说到底还是以科学为基础的,而哲学的立足点则是人文社会学,尽管它们中的部分有点共同的,形而上的特质。深入地探讨了宇宙与文明之间的“大道德”,唤起了在绝对理性科幻中迷失之人们的慈悲心。 说是慈悲心其实也不尽然,且看这句话:“但……神啊!宇宙间有亿万恒星,为什么你偏选上这颗?你用大火断送了整个世界的人,就只是为了照亮伯利恒的夜空?”克拉克的慈悲,是慈悲人类自己。人类和那个被毁灭的文明在哲学上相同,都是心存星辰大海,都是机械飞升但还羸弱,都有沧桑感不可忘却……由此引申出宇宙“大道德”的现实目的,即思考当代人类与宇宙的关系。 科幻哲学这个门类,外壳为科幻,内核却是哲学。不过因为它有了科幻无拘无束的背景,展现的手法,思考的对象和广度,甚至如何思考和展现本身,都有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像我提到的《星》,还算思考对象比较单一的科哲作品。《2001太空漫游》就比《星》宽广一些。且不论1:4:9方碑所展现出来的工程哲学美感,也不管“星孩”最后毁灭(升华?)地球的壮丽,外星文明给那位宇航员留下的完美礼物,就值得我们思考和回味。1:4:9方碑是什么?是文明探索未知空间的导航吗?从木星方碑进入的无数个世界和无数个宇宙代表着什么?代表着科学意义上的无数个有待发现的“惊喜”(刘慈欣语)还是数学意义上100的500次方种宇宙之可能性? 除了无尽的思考,科幻哲学与科幻文学之间还有一道桥梁——科幻的“宗教感”。 “感受主的大,感受主的深,把这感觉写出来,给那些忙碌的人看,让他们和你有同样的感受,让他们也感受到主的大和深,那样的话,你、那些忙碌的人、中国科幻,都有福了。”这是刘慈欣草拟的所谓“SF教教义”。不难看出,《星》的宗教感不仅体现在细节方面(如主角的身份,文笔的《圣经》气质等等),还体现在内容方面。《星》是一篇四维的科幻小说——空间和时间的科幻小说。没有什么沧桑感能比“宇宙考古”的沧桑感更强了;也没有什么宗教感情能醇浓于“宇宙考古”所带来的强烈对比和心灵震颤流露出的宗教感情了。 数十年前,在科幻的黄金时代就已有质量如此高的科哲作品问世。今天的我们,有没有延续这项事业,重塑这个属于宇宙的梦想?让我们虔诚地祷告: “ What was the need to give these people to the fire,that the symbol of their passing might shine above Bethlehem?”(宇宙间有亿万恒星,为什么你偏选上这颗?你用大火断送了整个世界的人,就只是为了照亮伯利恒的夜空?) 2021年6月6日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