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w8802 yw8802
关注数: 731 粉丝数: 106 发帖数: 1,871 关注贴吧数: 3
给特吓一跳 “京沪高铁宿迁站”7月31日正式运行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1-7-29 17:10:45 【字体调整:大 中 小】 “京沪高铁宿迁站”7月31日正式运行,届时将开通宿迁汽车站至京沪高铁徐州东站的全程高速直达班车,市民只需坐上班车即可直达“高铁站”,极大地方便了旅客乘坐高铁出行。 为搭乘“高铁时代”,实现宿迁公路客运与徐州高铁之间的无缝对接,方便旅客尽快享受高铁出行带来的快捷和便利,自今年6月份起,宿迁市***门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着手筹划开通“京沪高铁宿迁站”。经过与徐州方的多次协商、会办,终于完成了“京沪高铁宿迁站”开通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并将于7月31日正式运行“京沪高铁宿迁站”,面向社会提供宿迁汽车站至京沪高铁徐州东站高速直达客运班车和高铁班次信息查询等服务,并在宿迁汽车客运站开设高速直达班车的售票窗口,设有专门的候车室,先期投入客车2辆,全部为中型高一级客车,日发3个班次,随着旅客增加将陆续开通预订的6个班次。宿迁发车时间分别为7:00、9:00、15:00,行车线路由原来的省道变更为宁宿徐高速公路,全程直达,行车总里程约130公里,票价35元,行车时间由原来的2个小时缩短至1个小时30分钟。从7月30日起,宿迁汽车客运站开通高速直达班车预售票业务,市民可以通过网络、邮政以及订票热线0527—84365011,预订宿迁汽车客运站至京沪高铁徐州东站高速直达客运班车的车票,并可查询高铁班次信息。 “京沪高铁宿迁站”运行后,宿迁市***门将严格遵照《汽车客运站服务规范》要求,对站务管理实行“四定五统一”管理模式,为社会提供更加安全优质的运输服务。“四定”指定线路、定班次、定时间、定票价;“五统一”指统一经营主体、统一营运标识、统一进站经营、统一调度排班、统一服务标准。目前,“京沪高铁宿迁站”处于初步运营阶段,还有许多待完善的地方,希望广大旅客真诚地为***门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交通咨询投诉服务热线:96196,以便更好地提升“京沪高铁宿迁站”的服务水平。(严涛 朱其安)
沭阳交出“经济中考”优异成绩单 宿迁新闻网讯 沭阳县年中经济数据近日出炉,主要经济指标在拼搏争先中增势强劲,上半年实现GDP128.95亿元、一般预算收入12.2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2%、51%,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增幅居全市各县区之首。          今年以来,该县坚持项目推进,通过扎实开展“首季开门红”和“亿元项目推进”竞赛活动,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在全市上半年考核评比中继续以明显优势领跑全市。在项目引进方面,全县共签约各类项目161个,协议投资总额277.3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2.8%和46.8%。其中,引进亿元以上工业项目73个,同比增长35.2%;在项目建设方面,新竣工项目47个,竣工项目到位资金12.8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2%和31.7%;在利用外资方面,实际到账3086万美元,同比增长774%,遥居全市第一。          通过项目推进,该县经济质态进一步优化,全县完成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18.8亿元,同比增长31.5%,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36.5亿元,同比增长29.3%。沭阳经济开发区上半年实现一般预算收入1.31亿元,同比增长92.1%,新增了针织毛衣、单缸机活塞、天然VE等3个全国“单打冠军”,诞生了全国画材行业第一个中国驰名商标,省市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44家。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空间不断拓展,软件产业园入驻企业已达82家,注册资本5.9亿元,上半年实现税收8890万元,今年3月被省科技厅认定为省级科技产业园。          今年,该县城区开发上升势头不减。东部城区新“地标”接连呈现,一所医院、一个公园、一所学校、一个车站、一个酒店、一个小区、一个文化中心、一个市场群等“八个一”的发展格局带动整个东部城区10平方公里的土地“沸腾”起来;南部城区一幢幢建筑迅速拔地而起,江苏法官培训学院苏北分院、南师大苏北培训中心、沭阳如东中学等均将于9月初投入使用;三产服务业加速发展,五星级酒店已开工建设,三匹马国际电影城正式投入运营,使沭阳成为国内首家拥有五星级国际影城的县级城市;城区房地产开发红红火火,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81.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4.41%。          在推进科学发展中,该县坚持重点突破,加快县乡工业联动发展步伐,县新材料产业园、中小企业创业园、开发区循环经济产业园、临港新城开发区等4个专业园区已全面启动建设,继续推进乡镇标准化厂房建设,累计建成乡镇标准化厂房115.4万平方米,入驻企业226家。这些举措使乡村的发展进一步提速,上半年乡镇实现财政收入8.26亿元,同比增长37.5%;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5586.37万元,是去年全年的1.84倍;新发展私营企业2045个、个体工商户18810户,分别占全市新增总量的53.55%和63.72%;全县新增高效农业面积6.67万亩,设施农业面积3.3万亩,完成率均居全市第一,在今年全市举行的3次高效农业观摩评比中实现“三连冠”。(徐增祥)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