璐村惂鐢ㄦ埛_007S86b馃惥 -
关注数: 4 粉丝数: 2 发帖数: 154 关注贴吧数: 6
壮哉,张骞 转贴 壮哉,张骞--影片《丝绸之路》观後 作者∶姚学吾教授 人们盼望著春天,可是北美洲连连遭遇几场大雪,搅得周天寒彻,把人们欢呼二十一世纪到来的那份激情和狂热几乎降到零点。正在这时,一场大型的《2001年中国电影巡回展》像解冻的春汛给美国大地带来佳音。五十部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迄今的优秀影片将在全美20个大城市巡回演出。这是一次近年少见的文化交流活动,因为伴随著影片的放映,还将举办一系列与影片有关的讲座和研讨会。这无疑给了解中国甚少的美国老百姓带来一次‘接近’中国的契机。 近日应友人-《丝绸之路》一片的导演和主演-王星军先生之邀,观看了他的力作《丝绸之路》。观後,心中有一股狂流在激荡著,很难把它具像,但每一忆及,总有一种文化的自豪和民族的骄傲,在我这炎黄後裔的脸上绽放。 记得小时历史老师讲过许多中国古代伟人的故事。其中张骞就是给我留下终身难忘的诸多英雄中的一位。我只知道他是一位力尽千辛万苦、跨越慢无边际的沙海,经过悠长的十三年的磨难之後,从西城返回祖国的、汉朝的伟大外交家和探险家。他对中西文化交流、贸易开展、交通往来,都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那时,只在脑海里留下张骞、丝绸之路和大月氏(rouzhi)这麼一个怪怪的地名。事隔一个甲子,我居然能在纽约的银幕上看到这位传奇式的人物以及他和他的战友在沙漠苦旅中的艰难岁月的艺术再现。 影片的内容并不复杂,但是张骞在辞别祖国之後,带领百余名侍从在奔向西域的征程中,几次身陷无边无际的沙海和沙尘暴中,进退惟谷的画面,使我真的晓得了,沙漠是那样的一方乾壑的鬼城,常年慢行其间,看不到人烟、鸟兽、望不见林木、花草、没有一杯溪水、一滴雨露。总之,那里缺乏人们赖以生存的一切。唯一可助、可信的是沙漠之舟-骆驼。张骞一行人等听著寂寥的驼玲和细沙在脚下发出的唏嗦的、乏味的声响,去完成一件两千多年前(公元前139年)大汉民族与西城修好的使命。这从今天的角度来审视也绝非易事。但是,张骞完成了。影片中告诉我们,这是凭藉张骞的高尚爱国情操,坚韧不拔的意志。在他们一行途径匈奴而被俘虏时,面临死亡的厄运,但凭藉张骞身怀绝技,例如,他给匈奴王针疚治病;为军中将死去的马匹放血医疗等都化险为夷,而免一死。当然,长途十一年滞留匈奴的日子是因与匈奴女子和婚而掩盖过去的。在影片中,这些足智多谋的情节,都使观众为他捏一把汗。当他得知匈奴企图攻打汉国并准备让他做向导时,他不得不与他的随从们密谋潜逃。那一路上更是缺水少粮,倍极艰辛,竟到了用人和马的小便来浸润喉唇的绝望境地。 张骞不辱使命,将中国的丝绸运往西域,也将西域的许多蔬菜、瓜果种子带回祖国,这使得我们今天的菜蓝子里增添了黄瓜、大蒜、葱头、芝麻等,也使我们能吃上葡萄、西瓜等水果。 《丝绸之路》一片的导演所以选定这一题材,其志可敬。正如他在自叙中所言∶“我的家,在苍凉的大漠深处,…两千多年前,戎马布衫的张骞,忍辱负重,历尽坎坷,终於完成了西域之行的使命,开拓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我要用诗、用画、用我的整个生命来讴歌这种精神。”王星军先生热爱家乡,热爱中华历史上的伟人。所以他在导演事业上为自己选择了一条险峻的路去走。之所以这样说,我们应把这部影片拿到它所处的时代背景中去审视。九十年代的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一切都走向商品化。电影事业也不例外,票房价值成了评点一部作品的依据。有卖点的题材,才是被影片公司领导、导演、制片人看好的拍摄对象。一时间武打、戏说、婚外恋、…等等题材争相上映。而所谓严肃题材却被导演们‘敬而远之’。王星军先生这位有担当的艺术家却拿出为民族英雄立传、为华夏历史讴歌的勇气,在经济来源十分拮据的情况下,策划著《丝绸之路》的拍摄。拿不到经费,只能靠一些热心人的微薄赞助。拍摄过程中,曾为资金不继而数度停拍。但是王星军先生不惜倾家荡产,也要把这部感人至深的史诗完成,以便藉音像之记录,流传後世。 我们透过这部影片感受到张骞-这位中国古代伟大的外交家、探险家脚踏实地、直面人生的高贵品质,不畏强暴、不畏艰险的英雄胆略,以及他对祖国、对亲人、对朋友、对部下的忠、孝、仁、爱的道德修养,在在都散发著做人的传统美德,是值得今天的华夏子孙崇敬的。 行笔至此,我愿仍以王星军先生自叙中的几句话作为结束语。他曾说∶“我的家在苍凉的大漠深处,那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有一种日夜都在烈烈狂风中抗争的胡杨树,他∶生,三百年不死;死,三百年不倒;倒,三百年不烂!”壮哉,胡杨树!伟哉,张骞! http://www.usdigest.com/digest/is01-3-4/01340034.htm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