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色屏幕 变色屏幕
关注数: 22 粉丝数: 192 发帖数: 2,965 关注贴吧数: 43
chris randall南京讲座观后感 我记得最早开始宣传讲座的时候,宣传里有这么一句话: “如果你想向一名在Las Vegas驻场多年的优秀表演者学习表演的经验,那你不能错过这次讲座。” 看完chris的讲座之后,我放心了,我们没有撒谎,没有进行虚假宣传,讲座很好地体现了这句话,光是chris randall在讲座里提到的各种表演经验,就完全值回讲座的票钱了 好的讲座,我觉得会拥有改变人看法的力量。比如,在这之前,我从来都不大想表演漂浮魔术,尽管知道这样的魔术效果好,但是你不觉得设置起来很麻烦么? 看了讲座之后我才明白,原来漂浮魔术可以变得这么便携!原来你只需要事先准备好该准备的东西(所有这些东西可以装进一个牌盒里随身携带),然后你就可以随时随地用借来的卡片,硬币表演漂浮魔术。你可以让观众手上的硬币飞到你自己手上!让硬币漂浮在空中!让借来的名片绕着自己的身体先正着飞一圈,再反着飞一圈!可以让矿泉水瓶盖自动拧开,然后让瓶盖飞到你手里。而所有的这些,其实就是用中国所有魔术店里都会有卖的“纸牌漂浮”道具完成的:要达到这些你只需要一段隐线,一小节透明胶带以及一点点蜡。在这之前我知道法国的gaeton bloom对隐线有无数种妙用,每种妙用都不是拿来悬浮的。看了讲座之后我才明白,原来你只要把隐线最基本的妙用——“漂浮”给用好,你就能表演出会让观众铭记许久的魔术! 工作坊中还教了一招更绝的,就是先让观众攥紧手上的硬币,然后松手,可即便如此,硬币还是立马飞进了你的手里! 讲座的另一个重点是钞票进柠檬。同样,你能从他的教学里看到十几年表演经验的沉淀。chris私下跟我说,很多要点说起来很简单,看上去也很明显,但是总结出它们,需要的是十几年来成千上万场的表演。所以很多魔术师在教学自己作品的时候,心中的情感是非常不舍的,因为这就像父母把自己辛苦养了十几年二十几年女儿给嫁出去一样。 chris版的钞票进柠檬一经发表就获得了很多赞誉,因为他的版本解决了几乎是所有其他钞票进柠檬都会遇到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其他绝大多少版本里,把钞票实际放进柠檬的时间点其实是有点问题的。在很短的时间里,魔术师需要完成找到柠檬,把钞票放进柠檬等一系列工作。所以很容易被观众看出魔术师正在口袋里做些某些见不得人的工作。而且在最后证明柠檬里的钞票正是借来的那张的时候,很容易因证明过程拖沓而导致观众惊奇感的流失。最理想的方式,是只要那张柠檬里的钞票一打开,即便是最远处的观众也能一眼认出这就是原来的那张。而所有这些问题,在chris的版本里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chris randall在私底下是个很喜欢聊天的人,毕竟他的人生经历相当丰富,跟许多大师如lance burton,jeff mcbride等也是很好的朋友,尽管是商演流的魔术师,魔术知识的渊博程度丝毫不逊色于很多学院派的魔术师。有参加工作坊的不妨问问自己在流程设计和表演上的问题,他绝对有这个能力帮助你对其进行完善。如果有搞商演的,想以后去电视台和剧场发展的,那更要来他的讲座和工作坊。毕竟拉斯维加斯也是魔术表演的圣地之一,你能想到的各种魔术表演形式,剧场演出,近景表演,街头演出,企业宣传表演……一个在这种环境下工作了十几年的魔术师能传授多少经验,想想就应该让人激动! 此次他的中国巡回讲座已经完成三站了,明天是上海,接下来还会有昆明,广州和香港,希望感兴趣的童鞋一定抓紧机会不要错过了。这是一次让你的魔术离开练习室,走进现实的绝好机会!
聊聊最近一段时间在德国的见闻 一般来说这样的帖子都是要配很多很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图的你说是不是阿? 嘿嘿,此帖无图! 因为懒得拍,更懒得传,而且这也只是个随性写的小东西。只是写写来德之后的所见的小阵仗,等下个月多见识见识了大阵仗之后,再写些完整点的东西。 来了一星期之后,去参加MZvD法兰克福分会的聚会。MZvD是一个类似于全德魔术师协会的组织,总之应该也是比较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就对了吧。邮件里跟人联系好了,自己顺着地址找路过去。鉴于本人是个超级无敌牛逼可爱的路痴,我提早2小时溜去了法兰,然后提前一小时找到了聚会的场地。 鉴于德国这种遍地农村的小国地方比较小,下了地铁站之后一路步行3公里(不敢坐公交车,生怕坐过站)越走感觉越不对劲,因为路边看来看去完全就是个小镇的状态,不像是会有俱乐部这么高端东东的地方。然后走啊走,走到一栋三四层的居民小楼,小楼的门牌上写了“魔术师分会”。当时就觉得,恩,这种开在路边随便一居民楼里面的分会真符合法兰克福国际化大都市的身份~~ 于是安安静静坐在路边的车站里等 临近开始的时候,来人了。来了之后向旁边一指,说,其实是开在地下车库里~~~ 走进车库里一看,哇,确实牛逼了,把一个小车库改装成了魔术酒吧。一端是吧台,另一端是一个小舞台。两边的墙上都是大师的海报和照片。旁边的小房间里有个小小的魔术图书馆,看得我直流口水~~ 走进去跟人闲聊,反正离开始还有一段时间。正好那天来了个俄罗斯的爱好者,我可以用比我德语稍好的英语跟他聊聊天(德语差点,还是聊英语舒服)。他说他在法兰克福大学读历史学博士,研究维多利亚时代的魔术史,重点是Devante这些人。当初申请学校的时候,九个教授里有八个听到他的方向之后说:“魔术?戏法那类的么?” 好在还有一个教授觉得有意思,于是收了他。 边聊边看屋里来的人,越看我觉得越有问题。屋里来了三十个人左右,比我年轻的貌似最多两个~~比我大二十岁的人至少20个~~比我大40岁的人不少于8个 原来我是如此年轻啊我想 后来NK来的时候他说,荷兰也是这样,中老年人居多。 想想也是,国内由于各种原因,很多领域就是少了这样的一批老一辈人,真的是非常可惜和无奈。我开玩笑跟那个俄罗斯人说,国内如果魔术讲座来了中老年人,除了是老魔术师之外,还很有可能是老千~~ 另一点让我有点不自在的是,入场40分钟之后,愣是没有一个人,我重复一遍,没~有~一~个~人,拿牌出来!连硬币都没有。全部在闲聊。 过了一会儿,聚会开始了。此次聚会的主题(这点很好,每次聚会都有主题)是火柴魔术和餐巾魔术。想表演的人可以自由上小舞台表演和主题对应的魔术。表演得都挺不错的,反正我中间被一个跟我年纪差不多的用餐巾魔术给蒙了。 既然主题是火柴和餐巾魔术,于是我上去表演了纸牌魔术。 反正效果挺不错的~~ 中间用上了几个我来了之后想到的梗,场面比较活泼~~ 演完下来一个看上去七十多岁的老爷爷慈祥地问我玩多少年了。我老实回答之后诚惶诚恐地问:“那您玩了多少年了?” 他说八年,我一开始还听成了八十年,差点吓得哆嗦在地上,原来人家是退休后捡起来的爱好~~ 之后的部分我也很喜欢。大家进旁边的会议室,然后主持人开始讲一些很好玩的用到火柴的魔术或者是谜题一类的,很多可以拿来在酒吧里打赌玩。很多谜题还带幽默效果,现场爆笑了好几次。与之相比魔术的部分我反倒没太大印象了。聚会结束时每人送一张打印的文稿,里面是各种火柴谜题。 忘了说了,聚会的时候有人卖Wittus Witt(考考大家,有人知道这位么?)的魔术玩具。其实跟“魔术大礼包”有那么一点点像,不过是超级微缩版的。我不是说用到的道具微缩,而是因为用的都是小东西,所以所有的二十几个魔术加上道具可以全部装进一个火柴盒里,他们管这个叫做“magic in one matchbox”,很有意思的理念。 此次聚会的时候认识了一个在当地的华人魔术师,末尾的时候聊聊他和他的一场表演。 他正在申请加入德国魔术师协会(要考核的)。他本人小舞台和近景的东西学得比较多,纸牌和硬币方面反倒不大擅长。这里说的不擅长是指,如果你按比如说“手法系统”这样的要求来考量他,他还有很多不会的纸牌手法或者说流程。这跟你去魔术店学魔术很像,你不是按手法数量去学,你是按单个的trick数量去学。而且这些trick都是很不错的单个trick,可以拿去商演,典型的走职业魔术师路线。 两个星期后他带我去看了他的酒吧表演。这还是我头一回实地看table hopping。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演的六连环。不得不说,这是我看到目前为止最好的几个关于连环的presentation之一(表演其实也挺不错)。他先扯了一段关于卧虎藏龙这个成语的含义的话,听得我在底下一愣一愣的,因为我明白卧虎藏龙这四个字和“情感的压抑和释放”是没有任何关系的。不过台下的德国观众反正不会知道。 然后他用六个连环代表六种情感,比如说一个环是爱情,一个环是痛苦,套在一起又分开,看上去很有意趣。 他的海绵球流程也很好玩,他说三个海绵球场地不同,一个来自美国,一个俄罗斯,一个中国。所以他抓着对应的球的时候就说不同的语言。语言换来换去很有喜剧效果。 他后来还表演了杯球,这是我头一回看到一位艾数做得其实有点问题的人流畅地表演着全套的杯和球~~ 酒吧表演的最后部分是给人看手相,我看到很多之前的观众都会兴冲冲跑过来要求看手相。他说这个是他个人爱好。 明天更在一个每周只开三小时的魔术店的见闻。
【翻译】如何“假装失误” 看到@提米teme 同学发的文章,正好是一致的话题,所以把以前翻的一篇文章发上来。虽然以前发过,但是看过的人应该还不多~~ 本文作者Gaston是德国著名的近景魔术表演团体The Flicking Fingers的成员之一,也是该团中唯一一位受过专业演员训练的魔术师,曾获得2000年FISM纸牌部门第三名。舞台上的他活泼有趣,擅长在魔术表演中塑造出不同的人格形象,堪称是魔术师中的变色龙。本文收录在该团体所合著的《The Book》一书中,Gaston从专业演员的角度讨论了魔术师应该如何正确地做好“演员”这一角色。他的表演各位可以在该团体拍摄的《The Flicking Fingers》DVD中看到,在一段十几分钟的杯与球流程中,他扮演了古代魔术师,意大利街头骗子,行为怪诞的后现代艺术家,魔术新手,对职业感到厌倦的老魔术师,机器人魔术师以及胡安风格的魔术师,他的表演功力可见一斑。 如何正确地“假装失误” 想象这样的一个场景:经过疯狂的洗牌,观众所选的牌看上去已经混在整叠牌中找不到了。魔术师打个响指,翻出一张红桃K。但是观众选的牌其实是黑桃A。魔术大师摆出一副困惑的样子,并徒劳地想去找到观众选的牌。突然,魔术师有了个念头,他做了个魔术动作,然后红桃K就神奇地变成了黑桃A 这个场景看上去似乎是过于老套的了一点,毕竟这种“逗你玩”的情节已经在太多太多的流程里出现过了。不幸的是,观众总是被强迫去观看魔术师这种“我失误了”的真的挺糟糕的表演。而结果就是观众中没有任何人会相信魔术师是真犯错了。但是(这个视流程而定),有时,为了掩盖一个大胆的手法或者是其他任何秘密动作,这种“貌似失误”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提供了心理上的错误引导。 但是我们又应该如何让这样的场景看上去更加真实,并进而增加效果的欺骗性呢? 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就是“潜台词法”。什么叫“潜台词”?哪里能找到它?我又该如何去使用它? 潜台词指发生在表象之下的一切,它隐藏在人们所做的行为之后,隐藏在人们所说的话语之后。比如说,如果我把错误的牌控到了牌顶,并开始回溯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正确的那张牌跑到哪里去了。那么我所有的思考,感觉以及行动都会与我实际所说的话,所做的事相抵触。这就是我的活动的潜台词。 我认为潜台词分两种:古典潜台词,又称内心独白。以及动作潜台词,后者发生在动作这个层面上。 内心独白主要在表演者的心中进行。它由人在经历实际场景时头脑中的所有想法与感受组成。 动作潜台词则由观众所能见到的表演者的动作所组成,内心独白借由动作潜台词向观众表达出来。动作潜台词即是可视化的内心独白。 对我来说,动作潜台词扮演着中心角色,因为就算我有全世界最棒的内心独白,但是如果观众什么都看不到(或者感受不到) 的话,一切都是白搭。 再举一个例子应该能让大家更明白些:一个小男孩打破了客厅里一个贵重的花瓶,当他的母亲回到家时,他正看着地上的碎片。母亲找儿子,发现他在客厅里,一副做了啥亏心事的样子。此时这个小男孩的内心独白可能会是这样的:“该死的,这下惨了,如果她看到花瓶碎了的话,我肯定会被禁足的。她可能看到了,不过她也可能没注意到,这样我就能把碎片再粘回去了…哎呀,她怎么还不走开…” 而接下来小男孩的动作潜台词可能会是这个样子:这孩子紧张地换着脚站,试图做出一副无辜的样子,但是却一直在避免眼神的接触。他把手放在背后,吹口哨,口哨声听上去其实更像在喃喃自语。而他实际说出来的话可能会是:“妈妈,你都买了啥?”而对于这个母亲来说,一切从一开始就很明了了:通过动作潜台词她知道(即便她可能还没看到破碎的花瓶),孩子又淘气了。 古典潜台词的好处在于,仅仅只是集中注意力在内心独白上,就已经足够引起动作层面上的变化。能把二者结合起来自然最好,因为他们可以互相支持。内心独白给动作以生命,并确保观众参与到了魔术师的表演中来。 这里是一些专业演员使用的用来寻找潜台词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就像《Oz国历险记》里那样,潜台词来源于你自己。轻敲两下脚跟,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Oz国历险记》为著名童话,其中有一双魔鞋,能带人去他想去的任何地方,所以本文作者会这么说),并开始想象就可以了。每个人的身上都有无数的经历与动作能拿来做研究,就好像在图书馆里的资料那样。我如果我从自己身上找不到相应的经历,那就看看别人的。再具体点说:为特定场景寻找潜台词的第一步就是去回忆个类似的场景。 你首先会注意到的是,去回忆一个错误,这并不好受,从中也没啥乐子可循。从另一方面来说,你需要在表演时保持一张“扑克脸”,就好像其实什么都没发生一样,但是在你的心里,你很难受,想跑开,想躲起来。但是实际生活中可没法这样。“表演一定要进行下去”。这会使人的内在(“我想逃跑”)与外在(“观众还坐着,还想见证奇迹,毕竟我是个魔术师。”)之间产生巨大的反差。 每当你要重塑某个场景的时候(比如说,失误的场景),你都要一次又一次地去经历那个过程。为了能够一次又一次地把“失误”表现得更真实,你需要去理解在这个场景里都发生了什么,以及你一般是如何去应对的。也只有这么做了,你才能把这整个场景分成许多小部分。这些小部分则各自对应具体的动作。这样一来你就有一个具体的行动指南,来让你真实地,反复地重塑某个场景。 在我们的例子里,“假装失误”的第一部分包括了表演者意识到他没有找到正确的牌。第二部分则迅速结束于表演者想出解决办法之前。最后一部分是神奇的转换。不过这样的划分,其实并不够细。一步一步来,想好该表现哪种情感状态或动作,以及它们之间该如何相互衔接,是非常重要的。当编排剧本的时候,动作更加有效,因为相比于情感状态,动作更容易被表现出来。 接下来是我个人的一些用来“假装失误”的动作潜台词列表。初看上去会过于详细了点,不过可以很好地说明我上面提到一些点:
既是推理迷也是魔术迷的要来说几句 放心我不会骂人 只是来说两句。 看到那个解谜题估计有不少魔术迷会气得火冒三丈。我个人还好,因为我觉得一来这也是推理迷的本性使然,二来魔术在中国的发展以及发展的氛围跟西方比差距还比较大。所以会出现这个我觉得也正常。 从一个魔术迷得角度来讲,贵吧的那个第四题绝对是不厚道的。我辛辛苦苦练出来的东西,为什么你要纠集一批人来破解,这不纯粹跟我作对吗?魔术迷的愤怒与不满,我想只要换位思考一下那都能感受到 我看底下有一条回复是这样的:“从某种角度来讲,我们和魔术师是某种对立的存在,一个制迷一个解谜。” 看了之后真的是哑然失笑,唉各位,你们就非得把魔术看成这样的东西吗? 当然,当然,各位是推理迷,看到不解的东西想去破解的念头会比其他人强很多。不过,拜托能不能请别把魔术和那种精妙的犯罪计划等而化之?最起码的,罪案不破,沉冤将无法昭雪。魔术看不出来,那死不了人。 另一方面,魔术不仅仅是迷,魔术包含的范围更广。舞台形体,表演,科技,心理学,道具与手法等等这一切才形成了魔术。换句话说,魔术是建筑在“谜”上的艺术,但“谜”只是基础。一个魔术如果表演之后给人的感觉只是个puzzle的话,那这个魔术的表演是失败的。好的魔术,给人的感觉是“梦”,是一种很美好的感觉。“谜”只是确保梦之为梦的一个关键因素,如何让这个梦成为“美梦”,魔术师和魔术爱好者在此下的功夫也很大。所花心血甚至不比花在练手法买道具上的少 可是当“谜”被破解,梦将再不成为梦,而那些为”美梦“所作的工作也自然付诸流水。一个揭秘,毁的是两种努力。 讲个故事。大卫之前最著名的国际魔术大师是Doug Henning,他说他有一次给爱斯基摩人表演。但是对方怎么都不明白”魔术师“是个什么样的职业。当看了他的魔术表演之后,他们说他们从没见过这样的东西,尽管他们也觉得魔术神奇,但是他们觉得极光,日出这些大自然的奇观更加神奇。最后他们得出了一个看上去有点令人啼笑皆非的结论:现代人已经不那么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了。魔术师的存在,就是为了唤起现代人的意识,让他们知道,这个世界还是有神奇的东西在,而这个最神奇的东西就是大自然。魔术师这个职业的意义在于,唤醒人们对大自然的尊重与敬意 请先别觉得魔术师好自大,也请先把对于故事真实性的质疑放到一边。我只是请各位回想下,当你看大卫的飞翔魔术和雪花魔术的时候(如果你看过的话),会不会有一丝感动?会不会觉得真的是一个很美丽的梦? 如果真这么觉得的话,那就请不要想着去破解了,你只会失望。一旦你知道了秘密,再去看这些表演的时候,所有的感动所有的震撼都将不复存在 因此,仅仅只是把注意力放到了破解上,其实真的没啥意思。就像刘谦说过的那样,这就像告诉小孩子圣诞老人不是真的一样,我不会把这当成多有成就感的一件事。 再说了,魔术不是好练的东西,一个练了五十天的魔术,搞不好一个五分钟的解密视频就会把它毁掉。试想如果你是练习的那个人,你会有什么感觉? 也别说什么“有种别让我们看不出来”一类的话。把一段魔术视频反复看上好几遍,任谁都能说点东西出来(虽然不一定都是对的) 玩魔术的人也一直在解谜,看到新魔术总会想要去破解。不过老实讲,在知道了这么多秘密之后,其实心里也希望,能有些秘密,是永远不会被破解的(顺带一提,真的有这样的魔术哦),也希望自己能再重新拥有那种被骗得死死地感觉,因为很久以来都感觉不到了。推理迷也是经常在解谜,倒是不知道你们会不会有这种想法呵呵~~ 最后,为了唤醒哪怕只是一小批人对于美梦的怀念,这里是大卫的两个表演视频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ku6.com%2Fshow%2FMazIcs6g7m_W4Mrc.html&urlrefer=a22342b95a11570bd81f98c85838840e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MTUzOTc3ODEy.html&urlrefer=db46e964dcaf3338810eaa1350ac15d3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