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rstendiana Kirstendiana
关注数: 19 粉丝数: 28 发帖数: 4,011 关注贴吧数: 4
粉丝心理学之二:为什么追星及过度的心理影响? 作者:庄楚,彭凯平 人为什么要追星呢? 大部分社交娱乐型的追星主要还是从众行为,毕竟偶像的美丽和魅力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多见的。与人分享让大家都开心的话题既促进了大家之间的联系,又带来了彼此的愉悦体验,何乐而不为呢? 但有些已经达到“痴迷”的追星行为就需要心理学家们的关注。通常对这种痴迷追星行为的解释是自我满足的需求。一种满足是弥补自我的缺失,另外一种满足是快感的刺激。偶像的美丽与魅力吸引着我们,虚拟亲近的幻觉带来无与伦比的快感。然而,主要是由于在现实中的缺失,使人最终沉溺于“迷幻”,形成强迫或过激行为,不愿归于真实。“迷幻”满足了现实中所缺乏的快乐,让人不愿拆穿、面对,进而以某种“非理性”的方式进行着回避。 其实,非理性的“过度”追星主要弥补了现实中两个方面的缺失: 1)自我认同或意义的缺失 由于缺乏现实生活中稳定的自我形象与意义建构,“吸引”与“虚拟亲密 ”的快乐作为一种巅峰体验便更容易让人迷失了自我,从而将追星视为生活追求的很大一部分,甚至试图不断超越,以刷新巅峰体验,这一点类似于许多其他的沉迷与成瘾行为。 有研究者(Cushman,1990)指出,对明星的依恋是一种对“空虚自我的抚慰”;“追星者”往往对自我有着更低的评价与低自尊(Cheng,1997)。而偶像身上的魅力与特质恰好满足了追星者对自身的许多期许。如果从精神分析的“客体-关系理论”来看,追星亦可被解读为粉丝将心理快乐的能量——“力比多”投注到了一位虚拟客体(即明星)之上。 2)关系或亲密关系的缺失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追星”行为的本质是为一种“虚拟的关系与联结”。而在现实中,亲密关系的缺失,或对亲密关系的不满和不安,也是使之形成的重要原因。 有研究发现,追星行为中“个人情感联结”维度(intense-personal)与低安全感与亲近感相关(Giles, 2000),并与依恋类型中的焦虑型有着显著正相关、回避型有着负相关(Roberts, 2007)。麦卡琴(McCutcheon)教授将这一现象解读为:对于焦虑依恋类型者,时刻处于亲密关系会被破败与结束的恐惧之中,从而可能将“虚拟的亲密关系”(即与偶像间的虚拟联结)作为现实恋爱关系的“备胎(back-up plan)”存在,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稳固的港湾(“安全毯”,security blanket),因为这层关系不会离开,永远安全。 当然,对于现实生活中亲密关系的缺乏和期许,也可能促使追星的人将目光与依恋投射于“偶像”。特别是当代社会对于女性稳定情感关系的期许,以及浪漫主义思潮认为自由恋爱是女性生活中的很大一部分,这都使得在这个时代下,女性更容易追星并形成与偶像的“虚拟亲密关系”。 麦卡琴教授甚至对“迷恋”的快感如何形成,进一步提出了他的假说——“吸收与成瘾理论(absorption-addiction)”。“吸收(absorption)”指的是一种自发的对某一客体全身心,从知觉、想象到全部认知资源的投注与注意(Tellegen & Atkinson,1974, p.274)。这种全身心的投入和“吸收”,无须主观努力,类似于一种巅峰体验,带给人很大的快感。而在全身心注意的同时,偶像的“现实感”,或说“存在感”,也在无形中被放大或强化,使得人们产生似乎与偶像形成了某种关系或联结的错觉,从而让人产生强烈的关系快乐。 (还有一些,字数限制,不贴了)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