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数: 8 粉丝数: 1,351 发帖数: 1,392 关注贴吧数: 4
高密又要火了  原标题:征地,为何偷偷摸摸?  周围麦地已被碾压、覆盖,不想卖地的村民苦苦守护着自家耕地。  □记者 肖芳 报道 ■ 核心提示   一份《土地转让协议》,承接方(乙方)为“沟南村委会”,并加盖了沟南村委会的红色公章,但是签字的却不是沟南村委会的法人代表;签字者名字上虽然按了红色手印,但指纹很是奇怪,是规则的、细密的格子纹;这块地到底卖给了谁,卖了多少钱,将作何用途?村民们却一无所知。   经高密市国土资源局查询证实,沟南村的这块土地并未办理任何建设用地审批手续。   □ 本报记者 肖芳 村民守夜护麦地   4月23日23时,记者来到潍坊高密市柏城镇沟南村西头的麦地里。几辆没有挂牌的重型卡车,正在地里轰隆隆作业。它们将整车沙土倾倒在地里,覆盖了齐膝高的小麦。五六位村民拿着手电筒,蹲守在地头,紧盯着进进出出的车辆。这五六位村民已经不分昼夜地蹲守了20多天,却不知最终能不能守住自家的麦地。   村民们告诉记者,今年初,柏城镇的几位领导干部突然进村宣布,沟南村位于三真大道以东、排水沟以西的30多亩地将被征用,征地补偿标准为每亩4.5万元。但是,这块地到底卖给了谁,卖了多少钱,将作何用途?村民们却一无所知。乡镇干部和村干部更是对此缄口不言,只是挨家挨户“做工作”,要求村民们尽快签订《土地转让协议》。   村民说,柏城镇政府为了逼迫他们签协议,可是用尽了各种手段。“老子不签,就逼着儿子签。”“要是不签,不仅让你失业,也让你在镇里工作的亲戚朋友一起失业。”不少村民难以承受压力,不得不签了协议。截至4月23日,已有超过一半的村民签了协议。   4月初,运沙车开进了地里。已签协议的村民家的麦子,很快就被埋在了沙土下面。没有签订协议的村民,担心自家麦子会被强行覆盖,不得不日夜蹲守地头照看着。   据村民介绍,这些运沙车很少在白天出现,一般在晚上六七点钟开始活动。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些大型重卡,均未悬挂车牌。每隔20分钟左右,便有一车沙土被运到地里。村民们说,他们曾从运沙车司机口中得知,这块地的买主为山东维仕散热器设备有限公司。所运沙土来自高密市密水街道梓潼庙村,是当地建设过程中打地基时挖出来的沙土。   当晚,记者试图从现场司机们口中证实村民的这一说法,但司机们均埋头卸沙,闭口不言。 征地协议存三大疑点   记者从村民手中拿到了这份《土地转让协议》。如村民所言,该协议第二条明确规定,土地转让方式为一次性买断,转让费为每亩4.5万元,青苗补偿费为每亩1200元。   根据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制定的《山东省征地区片综合地价标准》,高密市Ⅰ级区片价格为每亩4.4万元,Ⅱ级区片价格为每亩3.3万元,沟南村属Ⅱ级区片。虽然协议规定的补偿标准已经达标,但是记者发现,这份合同仍然存在三大可疑之处。   第一,协议中既未标明土地转让面积,也未提及转让之后的土地用途,反而专门强调“村民对土地签订的各类协议、合同一律废止;付款后土地上的收益及支配与村民再无任何关系”。   第二,土地承接方(乙方)为“沟南村委会”,加盖的也是沟南村委会的红色公章,但是签字的却不是沟南村委会的法人代表,而是一名叫“范金荣”的人。记者查询高密市政府公开信息得知,范金荣为柏城镇总工会主席,兼任综合执法大队长,负责工会、安全生产、城管执法等工作。身为柏城镇总工会主席,如何能代表沟南村委会签订协议?   第三,乙方签字者“范金荣”虽然按了红色手印,但该指纹的纹理很是奇怪:既不是正常手印的“涡纹”也不是“流纹”,而是规则的、细密的格子纹。村民们不禁怀疑:“就像是先在指头上包了层布,然后才按的手印。”   征地协议的几处不合理之处,更让整个征地过程显得疑点重重,村民们迫切想要了解真相。 村镇干部态度遮掩   4月24日,在记者建议下,村民们首先拨通了沟南村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的电话。“地卖给了镇里,要建厂。”该书记说。当村民继续追问地卖给了谁、要建什么厂时,该书记表示:“你们管这么多干什么!赶紧签协议把钱领回来就行了!”说完便将电话挂断了。再打过去,便是无人接听状态。   接着,记者和村民一起来到柏城镇党委政府。恰逢党政领导干部“都下村搞拆迁了”,“范金荣”所在的总工会办公室也是空无一人,柏城镇信访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出面接待了记者一行。   沟南村的地卖给了谁?征地手续办了没?这块地要干什么用?对于记者提出的种种疑问,柏城镇信访办的工作人员一律以“不知道”作答。村民说,他们早在十几天前,就曾拨打“12345”市政府便民服务热线电话,反映沟南村的情况,柏城镇按理早应对此展开调查。该工作人员表示,信访办确实已经接到了市政府热线的转办函:“你们再怎么向上反映,最后还是要落到镇上来解决。”   记者疑问,既然已经接到转办函,为何不去调查?该工作人员拿出厚厚一摞文件,拍到桌上:“你看这一大摞,怎么调查得过来嘛!”当记者和村民质疑土地转让合同存在多处不合常理之处时,这位信访办工作人员竟然连呼“太幼稚”:“与其费心思追究这些事情,不如想想怎么尽快把钱拿到手。”   最后,记者来到高密市国土资源局。经查询,沟南村的这块土地并未办理任何建设用地审批手续。执法监察大队工作人员表示,如果出现毁坏耕地现象,他们将赴现场进行查处,举报热线为0536-12336。
湖北超级网虫沉迷网游10年 临终称“真有意思” 正当不少网友和读者还在为他的命运牵挂不已积极捐款时,5月15日晚10时53分,这位在武汉游戏人生10年的青年王刚,在天门拖市镇张丰村二组家中悄然离世,不满32岁。离开人世时,除去两张不知道密码的银行卡,他留下的是20多个网络游戏“地下城与勇士”账号。 在家里度过最后七天 昨日下午5点多,记者来到王刚家中时,王刚的遗体已经火化,亲友和同村的乡亲们正围在他家门前,安慰王刚的父母。因为连日操劳和伤心过度,王刚的母亲孙国香已卧床不起,正在家中输液。 从5月8日被一辆救护车送回离别了10年的家,到15日晚去世,王刚在病痛中走完了人生的最后7天。昨日,王刚的父亲王道洪回忆起这7个昼夜的点点滴滴,仍然难掩心中的悲痛:“太长了,感觉这一个星期,比找王刚的10年都要长,都要难熬。” 回到家后,王刚只能侧躺着蜷缩在床上。王道洪说,如果平躺下来,王刚就总是喊胸疼,只有保持侧躺,才能让其受损严重的肺部减少一点压迫,缓解一下痛苦。因为肺病严重,王刚连正常的呼吸都很费力,经常需要借助氧气袋。 王刚的姑姑说,他每天只能吃一点流食,如牛奶、稀饭,一次只能吃小半碗,即使在稀饭里加一点青菜叶,也需要煮得透烂,因为重病缠身的王刚,已经几乎没有咀嚼食物的力气。即使是这样,吃饭和喝水这些健康人不费吹灰之力的事情,王刚做起来也很困难,他经常会在用吸管喝水的时候,喘得上气不接下气。连日操劳致母亲病倒 从天门市人民医院出院时,医生曾向王道洪推荐过荆州市结核病医院。在网友、热心读者和王刚的大学同学的帮助下,筹到了几千元钱的王道洪,于5月13日租了一辆车,将儿子送到了荆州。专家进行了详细的检查和会诊后,告诉王道洪:王刚的病情十分严重,身体十分虚弱,治疗的成功率已经很小。 伤心的王道洪当晚就带着儿子回到了家中。连日的操劳,已经让王刚的母亲病倒了,而两位老人还要拖着疲惫的身体,照料在死亡线上挣扎的儿子,那几天,记者和他取得联系时,王道洪总是说:“太累了,几乎是身心俱疲。” 临终说了句“真有意思” 就在王道洪还在为儿子的病情操劳、忧虑的时候,王刚的生命正在悄然走向终点。15日下午,王道洪突然发现,一直习惯侧躺在床上的王刚,突然平躺了过来,而且没有像以前那样喊疼。他问儿子“疼不疼”,儿子却只“嗯嗯啊啊”了几声,没有回答。王道洪心里有了一丝不祥的预感,上前给王刚翻身,却发现他已经不像以前那样,竭尽全力配合自己的动作了。到了晚上,王刚开始说胡话,王道洪记得,儿子说了一句“真有意思”,他问儿子是什么有意思,回答是“你不会知道的”,之后的话,就已经含糊不清,难以分辨了。 15日晚10时53分,王刚的心跳停止。这时,离他32岁的生日(农历十月十七),还有将近半年的时间。 关爱 大学同学为他捐款治病 家里接到100多个慰问电话 回忆起这7天,王道洪经常提到的一个词就是“累”,不过,一些问候的电话和短信,让他感受到了来自社会的关爱。 在5月10日本报关于王刚的报道见报的当天,王刚的父亲王道洪就接到了100多个电话,不仅有市民表示关切和慰问,其中至少5位市民表达了捐赠的意愿。王刚一位在武汉的大学同学,和在南方沿海省份的多位同学联系,为王刚筹集了五六千元的捐款,王道洪得以带儿子去荆州治疗。拖市镇张丰村二组的乡亲们,在自己并不富裕的情况下,也为王刚捐款1000多元。 王道洪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知道儿子这10年在武汉到底是如何度过的。他曾经试着和儿子好好谈一次心,但是王刚总是说不了两句话就开始喘息,表达不了完整的意思。 王道洪说,王刚回家后曾经表示过后悔,他曾经两次想给家里写信,告诉父母自己在武汉的情况,想回家,但是两次都在写到一半的时候写不下去,最后将信纸撕碎丢进了垃圾箱。王道洪找到他时,王刚身上几乎没有任何东西,甚至连两件衣服,都是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帮忙买的。
拍照有啥让“城管不舒服” 李高锋夫妇是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日前妻子看到马路对面一群城管在和别人吵架,就拿出手机拍照。没想到,城管发现后,认为她的拍照影响了执法,让他们不舒服,冲过来抢走手机,并强行删除了照片。期间,丈夫李高锋拿把菜刀想吓唬一下,对方夺刀时不慎划伤,结果被抓进办公室一顿拳打脚踢,打得眼内挫伤、鼻梁骨折,一度昏了过去。(5月14日《华商报》)      又是城管施暴!又是拍照惹祸!不过,这回铜川市耀州区城管对于市民何以被殴,倒是坦荡干脆、敢做敢言———“我们觉得不舒服!”听罢这一直截了当的打人理由,作为一名旁观看客,倒是很替当地市民担心:将来再看到城管不文明执法,千万得加倍注意了,否则一不小心又令“城管不舒服”,后果仍会很严重,苦头还是有得吃。      这些年来,关于普罗大众拍摄城管执法而招来皮肉受苦,甚至是命丧黄泉,的确已非一例两例。2008年1月7日,湖北天门一位总经理路过该市竟陵镇湾坝村时,发现城管执法人员与村民发生激烈冲突。他掏出手机录像时,竟被城管人员当场活活打死……      执法需要监督,也无权拒绝监督。就城管执法来说,市民百姓的拍照摄像,本身便是一种法律允许的社会监督。而今一句 “城管不舒服”的打人理由,则让公众无法不做可怕联想,将来若是多看了几眼城管执法,是否也会成了“不舒服打人”的牺牲品?
民间慈善能走多远 “免费午餐”期待政府接棒 [导读]如果能促成政府、社会组织和民间力量更大范围内的良性互动,这一计划可能成为政府与民间协同共治的范例上图为5月3日,广西上林县澄泰乡东红村东红小学的学生在吃免费营养午餐。下图为4月19日,广西上林县澄泰乡东红村东红小学同学们在吃“粥瓶午餐”。(拼版照片) 当日,广西南宁市在上林、马山和隆安三个县启动“南宁市贫困县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免费午餐”工程。这三个县贫困山区的13万余名学生从此告别“粥瓶”,享用包括米饭、蔬菜、肉类在内的营养午餐。此前,这些贫困山区的学生曾因为学校条件落后、离家较远等原因,不得不用饮料瓶从家里带粥到学校当午餐。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3元,是一瓶饮料的价格;3元,也是贫困山区小学生一顿午饭的花费。3月以来,由一些媒体人发起、众多网友参与的“免费午餐”计划,在网络上汇起一个又一个3元,在为这些孩子们捧出盛满爱心的免费午餐的同时,也抛出了“民间慈善力量到底有多大”、“民间慈善究竟能走多远”的悬念。 短短两个月,“免费午餐”计划已经募集了近两百万善款,让7所学校的孩子们受益。“微公益”的“大效益”,让人感动振奋。它又一次印证,抚慰伤痛、救济困顿,是许多普通人最朴素的心愿。正如诗人所言,“如果能解除一个生命的痛苦/平息一种酸辛/帮助一只昏厥的知更鸟/重回巢中/我就不虚此生。”细微善行的汇聚,又岂止是让鸟儿重回巢中?它有着温暖整个社会的力量。 “免费午餐”的背后,显现的是一些新慈善理念的确立、一种新运作模式的探索。从公布善款数量、组成监督团队、多人校验支出等措施中,我们看到,媒体的手段、制度的保证、透明的程序,正在给慈善注入强大的正面力量,激活那些蕴含于普通人的慈善之力。慈善不只是有钱人的事,也不只是单向度的捐款捐物。 然而,恰恰是这种“力量”的增大,让第二个悬念开始加重。 近日,“免费午餐”的活动组织人发布了23张支出收据,每张上都摁有手印。尽管有一些制度化的探索,但随着参与者日益增多、收入支出更加复杂,资金筹集、管理和监督,都已经不是原始的契约方式能支撑的。而且,不具备独立法人身份的民间公益组织向社会募款,也难免非法集资之嫌。这一问题,也是去年“壹基金”曾经面临过的困境。 这种困境,既反映了我国慈善制度还不够完善,也说明民间慈善虽可以打补丁、但无法替代政府某些职能。免费午餐背后隐含着营养权这项基本的权利,它与生命健康权息息相关,也关乎社会公平公正、长远发展。提供物质上、经济上的支持,提供保障这一权利的法律程序和服务,本是政府应尽之责。正因此,“免费午餐”若想覆盖更多学校,温暖更多孩子,当下尤其需要政府“给力”。 当然,政府接棒,不等于社会放手。民间慈善,是社会救济的重要渠道、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更何况,在免费午餐之外,还有营养早餐、平安午觉等行动;在山区学生之外,还有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群体。不仅是免费的午餐,也不仅是孩子们的营养权、发展权的保障,更是整个社会的公平公正,都需要政府和社会的携手努力。 据媒体报道,“免费午餐”计划已开始与公募基金合作,广西、湖南等地政府也正积极推广类似项目。如果这一计划能促成政府、社会组织和民间力量在更大范围内的良性互动,就不仅仅是解决孩子的午餐问题,更可能成为政府与民间协同共治的范例。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