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嘉浪子 天嘉浪子
关注数: 146 粉丝数: 283 发帖数: 14,193 关注贴吧数: 6
没有雪的冬天【转】 这个冬天似乎比以往来的晚一些,越是来的迟,越有些忧伤,因为它没有雪,似乎少了些什么!我不知道是什么?总有些伤感,没有雪就没有冬天的味道了吧! 这个冬天一直让我耿耿于怀,从入冬的第一天起,我就象一个孩子等待窗前的花开一样,期待着与漫天飞舞的大雪邂逅,然而,冬日如逝水般流失,下雪的节气一个一个错过,老天连一场能够称其为的小雪也没有落下,西北的冬天就这样带着深深的缺憾和歉疚,在强劲的西北风面前,草草落幕。 在我的意象里,冬天就是应该有冰有雪的,没有冰雪的冬天,不能算是真正的冬天,虽然草木也凋敝,朔气也肃杀,但缺失了冰雪的元素,那充其量只不过是暮秋拖长了的一段冻伤的尾巴而已。 这个冬天,无精打彩,庸懒得象一位睡眠不足的中年人,阳光惨淡,整天都在挥之不去的岚雾中半睡半醒,让人倦怠、迷盹,心无所寄。有时候天空布满厚厚的云层,空气里流散着冰雪的气息,似乎真的要酣畅淋漓地下一场大雪了,然而,盼来盼去,北方雪花漫天,“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南方瑞雪纷飞,“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个冬天,因为没有雪的渲染而缺失应有的凛冽和锐气,因为没有雪的点缀而缺失曾经的纯洁和浪漫,因为没有雪的装扮而缺失以往的壮美和肃穆,这个冬天,平淡、索然、了无生趣,就象荒凉的枝条上春天没有花事、盛夏没有繁叶、金秋没有硕果一样的冷落和空乏。 喜欢冬天,仔细想一想,其实喜欢的还是小时候的冬天——在农村,在老家。打开记忆的天窗,那里有童话般诗意的冬天。那时候,每年的冬天都会下几场象样的大雪,大概是因为“忽入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一夜风寒骨,满天风散花”这样的诗句背诵太多的原故,似乎记忆里的每一场雪都是从夜间开始的。夜寂人初静,雪落悄无声。当一声破晓的鸡唱,把熟睡的村庄唤醒,农家小院的门咿呀打开的时候,一个梦幻般的银色世界突然呈现在的眼前,让你目不暇接、始料未及,天是白的,地是白的,房是白的,树是白的,矮矮的墙脊上,覆着尺余的白雪,象涂了厚厚一层奶油的大发糕,远近错落的老屋,简直就是童话故事里的雪房子,平时并不平整的院落,一夜被风雪找平,恰似一张无痕的绒毯,都不忍心踏上去,狗儿可不管这些,听到主人起来,忙从窝里跳出,在洁白的雪毯上印下两行生动的梅花。母亲总是第一个起床——“下雪了,孩子们!”贪睡的小孩子,叽里咕噜从暖暖的被窝里爬起来,衣帽不整、跌跌撞撞地跑到院子里去,母亲东抓一个,西扯一个,帮这个系鞋带,帮那个戴帽子。打雪仗、堆雪人是小孩子最喜欢的游戏,刚才还沉浸在寂静中的小院,沸腾起来,松软的雪地被践踏得一塌糊涂。俗话说夜雪三场,往往雪在傍晚又飘落起来,家家户户早早关了大门,母亲把煤炉燃的旺旺的,一家人围座在暖炉旁听父亲讲故事或念关于雪的诗,记忆最深的是张打油的《咏雪》“天地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既形象又诙谐,一下子便记住了。有一次,在大雪的午后,一个人还真的去考证“井上黑窟窿”,事后母亲知道,吓出一身冷汗。 儿时的冬天虽然很寒冷,零下二十多度的时候也有,但留给我的记忆却是美好的、温暖的,那是因为雪。雪是冬天的精灵,雪带给冬天无限的生趣,就象一首歌里唱的那样,它有轻盈的舞姿,有纯洁的心地,它是春雨的姐妹,是春天的使节,它用白玉般的身躯装扮世界,它把生命溶进了土地,滋润着迎春的花叶。雪是美的化身,雪是爱的化身,然而,随着自然环境的恶化,暖冬不可避免地来临,雪渐渐离我们远去,远去……雪逝,是冬的残缺,是季节的伤痕,是人类的自虐,是每一个喜欢雪的人的心殇。
【民国旧事】夷平汪精卫陵墓 1944年11月10日,汪精卫因旧伤感染复发,病死在日本名古屋帝国大学医院内。12日,汪精卫的尸体被装在楠木棺材里,由日本军部送回了南京。他的妻子陈璧君和汪伪高层为其墓地选址梅花山顶,遂了他最终的愿望。23日,整个沦陷区放假一天,汪伪高层为其举办了隆重的“安葬大典”,凡愿意参加送葬的市民都可以领取20元中储券(相当于现在2000块钱)。 汪精卫的墓穴建有主墓室、祭堂、警卫室等,完全是仿照中山陵而建造,大约花费5000万伪币。可惜因日本战局节节败退,整个墓穴没能建造完成,但也颇具规模。陈璧君可能感觉到,日军败退后汪精卫的墓穴将不安宁,于是特命人将大约5吨的碎钢铁掺上混泥土,在外面浇灌了一层厚厚的保护壳,这样一般的钢钎就无法打穿墓穴。 1946年1月,日本投降以后“国民政府”打算还都南京,对于汪墓蒋介石认为“有碍国内外视听”,于是秘密命令何应钦为汪墓“挪挪地方”。15日晚,何应钦来到南京,召集了市长马超俊,陆军总部工兵指挥官马崇六,南京宪兵司令张镇,陆军参谋长肖毅肃以及南京警备司令邱维达等高级官员,并由其亲自主持召开了关于汪墓的处置会议。在大会上何应钦说道:“召集各位来,首先对于今天晚上的内容请绝对保密。委员长不久就要回到南京了,汪精卫的墓穴却和国父的陵墓并列在一起,太不成体统了!如果不把它迁掉,全国老百姓会生气,委员长也会生气。怎么个迁法,你们商量个决定把!” 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加上汪精卫陵墓是钢筋混泥土浇筑的,经过大会商量,决定用工兵爆破的方法为其“挪地儿”。从18日起,中山陵和明孝陵之间的道路就全部由军警封闭,暂停游览,断绝行人来往。21日深夜,由74军51师工兵营使用了150公斤TNT炸药,首先将外层钢筋混泥土结构炸毁,再将盛棺的内窖炸开。 当内穴炸开后,就发现了汪精卫的棺木。揭开棺木,汪精卫的尸体上覆盖着一面青天白日旗,身着国民政府文官礼服,黑色马褂,藏青长袍,头戴礼帽,腰佩大绶。虽死去一年,但整个尸体并没有腐烂,脸部呈褐色。 南京市长马超俊对其尸体进行了全面检查,发现其马褂内兜有一条大约3寸长的白纸,上面由其妻子陈璧君用毛笔写下的“魂来归兮”四个字。还有一本汪精卫的手抄诗稿,最后一首是他临终的时候写下的:“心宇将灭万事休,天涯无处不怨尤。纵有先辈尝炎凉,谅无后人续春秋。” 汪精卫的棺材搬出陵墓后,官兵当晚将墓穴填平,并将汪精卫的尸体拉到清凉山火化,火化后的骨灰却不知“国民政府”最后如何处置。陵墓的原址看不到一点存在过的痕迹,并在上面盖了一座小亭子,其寓意不言而喻。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