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ulye saulye
关注数: 0 粉丝数: 10 发帖数: 2,570 关注贴吧数: 7
大家好 请不要煲机了(大玄学要被逆袭了?) 煲机是一种快速使器材老化进而稳定的措施,许多耳机发烧友认为通过煲机可以让耳机的表现更加稳定,音质更好,但来自Wired的文章则称,这种做法实在没有必要。煲机的说法之所以可以流传这么久、影响这么广,很大程度上在于没有量化的证据证明它无用(或者有用),各大耳机制造商们也不愿冒着风险就此发表什么意见,毕竟煲机的做法不会对他们的销量产生很大影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可对于消费者来说就远不是没影响了。现在网络上流传的好的煲机方法耗时约为40到400个小时,其间还需要按时切换歌曲。煲机爱好者们使用的“歌曲”范围广泛,蔡琴的歌是很多煲机专辑必选的,而且不仅是传统意义的歌曲,较高端的煲机方案还包括纯铃声、白噪音,甚至正弦波扫描…… 坦白讲,任何机械制品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都会发生变化,但这些变化是否是有利的就是另一码事了。 在大多数人看来,许多发烧友所指出的现象和细节都像“超自然现象”一样。煲机的说法涉及到心理学、应用科学、市场营销,以及永恒而又主观的“音质”问题。这一切组合在一起让煲机问题显得格外复杂。 舒尔(Shure)监听产品总监Matt Engstrom承认,一些体积较大的耳机的传感器会有老化现象,在“理论上”这种现象会导致声音表现力的变化,但没有决定性证据佐证这一点。 舒尔曾经测试过一部使用很久的E1耳机(发布于1997年),结果如何呢?测试表明,这部E1耳机现在的性能指标和当时走下生产线时一样。15年来,舒尔公司一直在设计生产耳机。舒尔工程师们一次又一次地验证着这个结论,这些传感器的性能在第一天、第一年、第五年没有什么差别——除非你不小心摔过它。 换个角度想,如果煲机真的可以让耳机性能更好,为什么耳机厂商不事先煲好,把产品调整到最佳性能再卖呢? 似乎各种测试更倾向于表明煲机并不能带来耳机性能改善,同时煲机也不会对耳机造成什么损害,它是很一种个人化的选择,信则灵,不信则不灵,但如果在这项活动上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它就显得很没必要。减肥已经够让人头疼了,买个耳机听音乐就不要再折腾了吧。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news.mydrivers.com%2F1%2F283%2F283113.htm&urlrefer=7b506d242d54b2de46b3220e13975fae
那些可能不是问题的手机设计问题 我就简单地说两个了吧,一个是电池,一个是TF卡拓展 关于电池 其实就是可拆卸电池,很多人一看到手机不可拆卸电池就开始无端地抵制, “万一死机了怎么办啊?”“万一电不够用了怎么办啊?” 作为不可拆卸电池手机的代表,苹果告诉我们,有一种东西叫组合键, 强制关机和重启那都不叫事儿。 当年移动电源还没出现, 手机的制造工艺也没有现在什么先进, 手机的待机时间更3天4天不在话下,加上不是锂电池,很多人不会随用随充, 忘记充电是经常的事情, 所以备电成了必需品。 而现在事情发生了变化,大容量的移动电源越来越普及, 且越来越小型化,我们越来越少的需要用到那块备电了。 相对于每次拆机换电池的繁琐, 我更倾向于连上移动电源随冲随用的方便。 第二个就是TF卡拓展 这个就见仁见智了, 但不是不可接受的缺陷, TF卡拓展的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过去手机自带存储空间过小, 而我们的数据存储需求远大于手机存储的矛盾。 想当初的旗舰手机,手机存储空间一般都在1G以下, 很多都没有拓展存储分区, 而现在,随着技术的发展, 旗舰手机的手机存储空间基本都是16G起步(除去系统,可用的大概在8-9G左右), 入门级的也都是4G以上(可用的大概有个几百兆吧,但都支持TF卡拓展)。 机身闪存的速度和稳定性都是要好过外部TF拓展卡的。 但如果你真的有大量移动数据的存储需求的话, 支持TF卡拓展也许更适合你。、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有些东西该淘汰的就让它淘汰吧。
抛开MIUI来谈(pen)小米的,都是耍流氓 果壳上有一句话很经典,就是“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 今天,我把这句话稍微改动一下,来说说MIUI和小米。 很多人关注小米,只关注小米的堆硬件,期货营销,无底限炒作,做工业界毒瘤…… 愤慨为什么其他“业界良心”的“诚意之作”卖得不如这个“山寨货”, 但却很多有人会提及MIUI——小米的真正核心。 我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MIUI, 红米和市面上的其他同价位或者同配置的机型没有什么区别, 小米手机也只是做工差强人意的“山寨机”, 小米盒子一代不过就是个发热不能忍,配置低下的机顶盒, 小米电视不过是一部几乎只有屏幕还算不错的“水货”电视。 但这世上没有如果, 一切都因为MIUI而改变了。 MIUI是小米公司最早进入公众视野的存在, 一开始是以民间ROM团队的形式出现, 支持的机型只有N1, 而后渐渐支持市面上的主流旗舰和Google的众多亲儿子。 开发形式也从一开始基于CM,而渐渐的(从2.3开始)基于该机型的官方最新固件。 众多本地化和人性化的功能设计和改进, 也是MIUI的亮点。 我最早使用MIUI时用的G7,当初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T9拨号(这个相当实用的功能flyme在到了3.0时代还是没有加入,理由是影响系统的整体感……), 各种方便的短信小功能,仿iPhone的一层桌面没有抽屉的启动器, 我那可怜的机身内存终于可以不用再装那些第三方电话短信应用了。 随着版本的更迭, 更多的小应用被加入MIUI, MIUI也日渐“臃肿”,但仍是国内定制ROM里体验最好的(之一)。 很多人买小米手机不是冲着其低廉的价格,一流的配置, 而是为了更好的体验MIUI(比如本人,毕竟是小米的亲儿子), 现在MIUI已经形成自己的生态圈, 其服务收入开始发力,包括主题销售,网游充值,手机话费充值等。 正如雷军自己说的,小米是一家互联网公司, 那么小米设备更多的是以互联网终端的形式出现, 是用来处理日常事物的,而不是天天握在手中品位把玩的。 最后,本人重申,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各人品位不同,选择也不同。 但不管怎么,你不喜欢的也请不要阻止别人去喜欢。
魅族MX3可通过软件升级支持真8核?这可能有点悬 转自驱家,望专业人士解析 今天看到国内外媒体都在转一条看起来很劲爆的新闻:魅族MX3手机将可以通过软件升级获得“真·8核”技能——HMP(Heterogeneous Multi-Processing,异构多处理器)解决方案。这是怎么回事呢?首先我们先看看消息来源。事情的起因是GIZCHINA的一篇新闻,内容中表明“魅族宣布MX3将会获得8核HMP解决方案升级”,而他们贴出的新闻来源是魅族社区一名版主的一篇MX3评测,结尾提到这么一段:虽然并不清楚这名版主是不是魅族科技员工,也不知道他是否真的有从魅族或者三星确认Exynos 5410支持HMP方案,但作为一名版主,他所说出的话还是相对有些分量,而这也直接影响到媒体的判断。实际上,在三星的HMP方案官方稿件(英文版,反正你看不到5410)中并没有提到Exynos 5410和Exynos 5420,而是笼统地用了“Exynos 5 Octa”,而这也让网上出现了两种说法:一种是“Exynos 5420支持8核同时工作”,另外一种则是“Galaxy S4终于支持8核同时工作了”。big.LITTLE架构拥有3种工作模式,一个是Cluster Migration集群切换,即A7核心和A15核心仅会使用其中一种;一个是CPU Migration核心切换,即每个A7核心和A15核心组成一个虚拟CPU,每一个虚拟CPU只会有其中一个核心运行;还有一种就是Global Task Scheduling,也就是HMP/big.LITTLE MP方案,可以智能安排线程给每一个核心。重头戏来了,虽然big.LITTLE架构要有硬件基础,即A7和A15核心混搭,但这三种工作模式是通过固件定义的,也就是说理论上Exynos 5410只要修改固件就可以从“4+4核”摇身一变成为“真8核”。不过,早在5月份的时候,XDA-developers论坛就有网友表示,Exynos 5410因为CCI-400(高速缓存一致性互连,就是A7和A15互联的部分)有些芯片级的问题,导致它只能使用集群切换方案(正确来说应该是核心切换)。而Anandtech昨天也提到过,Exynos 5420其中一个升级就是修复CCI-400的问题,让其可以让A7核心、A15核心以及Mali T-628同时工作。XDA-developers论坛原话:Anandtech原话:J.Wong并没有让MX3用上100%采用HMP方案的Exynos 5420已经带来了一些质疑的声音,那到底MX3是否真如其它媒体所说的那样,可以通过系统升级以支持8核同时工作呢?依目前的情况来看可能有点悬:原因有以下3点:1、消息来源并不是魅族官方人员;2、三星并没有明确说明Exynos 5410能否升级;3、Exynos 5410有不能使用HMP方案的芯片级问题。 有技术帝出来分析一下不?
理性分析iPhone 5S/C,5C更具购买价值 就在今天凌晨, 苹果公司如约发布了令(hao)人(wu)惊喜的新一代iPhone手机iPhone5C和5S, 5C其实就是5的换壳版, 内部配置几(wan)乎(quan)一样, 外壳换成了大塑料, 而5S则更多得采用了新技术,比如指纹识别,64位处理器等。 但我认为,朴实无华5C相对华而不实的5S更具购买价值。 针对这5S两个噱头,我来简单分析一下。 1、指纹识别。 创意不错,安全性加狂加分,但实际识别率如何,暂不可知,且开启这个功能需按home键才能启动识别,如果你用了指纹解锁……虽然home键还是很耐艹的,但注定也将是最容易挂的。 2、64位的A7处理器。 乍一听,花擦,掉渣天了!细一想,卧槽有什么用…… 学过点计算机的人都知道,64位不只是单单一个处理器就可以实现的,它是硬件,软件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一个64位处理器有什么用,你的系统是32位的,就算你的IOS将来升级成了64位,你的应用呢?虽然目前的卡基PC操作系统,64位的普及率很高,但真正的64位的软件却还是很少了的。更多的日常应用都还是32位。除非将来苹果强制开发者新上线应用必须是64位的,不然应用的更新速度堪忧。而且,一旦强制推出64位的IOS,势必要抛弃5S以下的所有机型,这对于其他机型的用户来说有点残忍。 如果你不差钱的话,入手5S一定没有错,如果你只是想体验一下iPhone,那入手5C也许是更好的选择。
实际上国内网盘容量只是一个迷惑用户的数字而已 国内云存储行业为什么忽然进入了一个靠增量粗暴圈地的竞争局面? 因为实际上国内网盘容量只是一个迷惑用户的数字而已,给用户1TB存储容量所花费的成本远远低于100GB的10.24倍。 首先要清楚一个概念,就是重复的资源在服务器只会存储一份。这也是资源秒传的基本原理。用户存储在自己网盘中的资源其实大部分都是与别人重复的,特别是容量较大的资源(比如电影、游戏),这样服务器所需要的存储空间远远低于用户数x提供给用户的网盘容量。 国内服务提供商的主要成本还是带宽成本以及维护分享系统的成本,这与提供给用户的“存储空间”相关甚小。 国外为什么不同?我认为这与它们的版权保护相关,盗版的电影、游戏、软件等比较难以分享,所以用户的网盘主要用于同步自己的资料等,这些资源大部分是非重复性的,所以服务器存储空间成本不能作为可以忽略的因素。当然可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用户没法分享非法的大资源也就不需要那么多的容量。 ================== 补充 =============== 评论中有提问到如何判定重复资源。在同一个网盘服务提供商内的资源,很容易判定,因为服务器上已经存储了该项资源,每个资源都有一个fileID。资源的URL可以根据它自己订的规则生成,例如百度网盘就是shareID + userKey。一个文件想“转存”多少份都可以,无非就是多生成一个URL。只需要维护这个fileID->URL文件映射数据库就可以了。 而不在这个文件映射数据库中的资源如何判定重复?这个校验算法属于商业秘密,我只能讲下我的想法。资源可以分为在线资源和本地资源。 在线资源,即URL资源。例如,网盘的离线下载会让你输入http/ftp链接,或者torrent文件。以迅雷公司为例:对于这种在线资源,首先会先维护一个key/value数据库,即某个URL映射的资源。他们还会做一些类似爬虫之类的东西,对这些URL资源的有效性进行判断。URL对应的资源变更了怎么办?可以先对文件大小做简单的校验。如果大小不一,再进行复杂的校验。对应资源能否续传,校验的方法也会不一样。 本地资源,即要从用户计算机上传至服务器的文件。大家一定都发现,要想极速秒传,就得安装浏览器插件或者客户端。这个插件或客户端就是用来执行校验算法的,并且都是闭源的,这是为了保护商业秘密。对于小文件,可以直接对整个文件计算Hash值,常用的有MD5、SHA1、CRC32等。对于大文件,可以对文件进行分段计算Hash值,然后再用某一算法得到文件的唯一标识。 不同的文件有没有可能得到相同的值,理论上是有可能的,但是概率低到完全可以忽略。就像暴力法破解加salt的md5密码一样,很困难。初期服务提供商由于算法不严谨,的确有碰到过将两个不同的文件弄混的情况,不过现在好像没怎么听说过这事了。 转自“知乎”,帮助大家看清最近愈演愈烈的云盘大战。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