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雅细柳 藏雅细柳
关注数: 29 粉丝数: 85 发帖数: 3,578 关注贴吧数: 32
从版种去勾勒西方传统版画(转帖) 从版种去勾勒西方传统版画,粗线条是铜版画;从性质去定义,是工艺。“工艺”这词你懂的,“艺术”这词你也懂的。但如何区份两者,永远没人能将两者彻底划清界线。两个清晰概念之间的界线是数学意义上没有宽度的线,“艺术”与“工艺”的界线是粗线条。粗线条有宽度,宽度的存在导致交集的出现。用作者职业身份去定义,是个荒谬的,却很简单的方法。艺术家的作品叫艺术品,工匠的产品是工艺品。德加根据自己“芭蕾舞女”做的蚀刻版画,没人当作“工艺品”;鲁本斯在自家作坊里,伙同铜版画大师们根据自己绘画呕心沥血炮制的那些令世人窒息的绝世精品铜版画,阳阳都被贴上“复刻版画”的标签;根据绘画雕刻的,叫“复刻版画”。但根据雕塑或者其它非纸上、平面图案雕刻的,不是复刻版画。这逻辑的味儿,确实怪怪的。 中国古代碑刻精品,多有根据书法雕刻的;还有法帖的摹刻。仔细想想,跟西方传统版画的原理如出一辙。但我们似乎不会将这些碑刻以及摹刻视为工艺品,而是艺术瑰宝。你想啊,学书法都要临帖。如果临的是摹刻本,临摹工艺品的人可能成为艺术家吗? 维多利亚后期崇尚艺术版画的风气,不仅催生出一批版画家,也导致大批雕刻师转型。转型作品大多不是原创版画,还是复刻版画。区别在于技法。这个时期的复刻版画,多是以伦勃朗的名义完成的蚀刻版画。1880年《艺术日志》的转型,便是基于上述历史条件的著名案例。1885年年度系列中,钢雕刻版画与蚀刻版画份庭抗礼,大家各五席;1888年蚀刻七种,钢版雕刻版画两种。自1889年起,《艺术日志》的钢版雕刻版画卷铺盖走人。 《捕获一条美人鱼》与《圣诞》,前者是大家统一口径不喜欢的,中远景几个小孩在海边嬉戏。但她是《艺术日志》1888年年度系列全部两种钢版雕刻版画之一,伦敦雕刻师查尔斯·考森根据维多利亚时代末期,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院士詹姆斯·克拉克·胡克的绘画雕刻的钢版画;“维也纳艺术学院”雕刻教授、德国大师级雕刻师路易·雅克比根据十五世纪上半叶佛罗伦萨绘画大师、十五世纪下半叶超级大师波提切利的老师菲利普·里皮的绘画雕刻的《圣诞》,是该年度《艺术日志》的另一种钢版雕刻版画,一种画面大家都喜欢的钢版雕刻版画。《美人鱼》来自体温尚存的当代绘画,《圣诞》诞生于文艺复兴前期。两种绘画的历史跨度,恰好是传统铜版画兴衰的始末,收藏意义非同凡响。“意义”这词,你也懂的。 历时六十多年的《艺术日志》作品很多,在全收以外尚有多种专题收藏玩法。此外,《艺术日志》不仅有钢版雕刻版画,还有为数无法统计的木口木刻版画。后者有文献资料价值,与《伦敦新闻画报》以及《柏林艺术画报》里优秀的同类产品不一样,她们都是速成的快餐。即便一块钱10张,买来也是浪费钞票。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