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千秋 滇池千秋
关注数: 4 粉丝数: 4 发帖数: 1,142 关注贴吧数: 1
湖光摇荡,葡酒飘香,燕子呢喃 五月三日才陪朋友去了弥勒玩。原来主要是奔湖边露天温泉浴场而来,到那里一看,人如蜂聚蝶涌,昆虫(昆明游客)滚滚,蛐蛐(曲靖)如云,故没有敢下水,只租来快艇一艘,在弥勒湖饶行一圈。湖光感觉如五十多年前的滇池,烟波浩淼,草绿水碧,鱼泛清波,鸟戏枝头。如果孙髯翁有灵,一定会为他家乡如此桑田变幻而诗性迸发,再吟唱一首长联。游人都感叹,一个企业能够如此热爱回报故土,实在难得,不由不敬佩丘老板的大手笔(红河烟厂投资兴建的人工湖)。 下午去东风的云南红葡萄酒厂观光,品尝葡萄酒,可惜葡萄要到下个月才能采摘,只能看看葡萄青藤和满山遍地枝叶下挂满青青幼果,想必今年又将迎来丰收。跟着解说员巡游了一遍,老老实实做了一回雅客,用手端杯底,防止手温传递到酒内,摇匀了先闻其味,再押一口找感觉和记忆,然后进入饮酒阶段。。。原来还有这多讲究,俺们平时都是喝惯白酒的人,上来就是干杯以表敬意,几杯下肚,能干的蹒跚而回,量小的全部倒入马桶做肥料,全当感情投入去也,喝酒完全是负担。这种饮法倒也新鲜,感觉不同。 回到湖边吃饭,饭后才想起相机不见了!仔细回忆,是放到宾馆的餐厅了,没有在那里吃饭,进去了解情况时接电话后忘记在桌子上。坠坠不安赶回去看,相机安然在餐厅柜台,对老板娘一阵感谢,她说是前面一桌客人拾到交来,急忙过去见过,是一伙昆明的游客,又是一顿乱谢。真是遇到好人,要不朋友一家一整天的表演全部完了,还有我拍的风景。朋友后来说:“今天是猴日,龙有小犯,但不会太过不去,鼓不会丢”,但我心理一直庆幸遇到好人。 第二天我们去建水燕子洞,可惜没有带上好相机,洞内的景色无法拍摄,只能将洞外风景纳入。 建水还有一个好去处----孔庙,据说这是西南最大的,全国除了曲阜就数建水。我们因为赶时间,也为了省银子,只在门口照张像就匆匆和圣人道别。未能听老夫子教诲,实在罪过。 更多照片在空间像册里面。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ZT 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典故伯牙原姓俞,名瑞,伯牙是他的字,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 历代文献关于伯牙的记载颇多,最早见于荀况的《劝学》篇:“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其音乐演奏的生动美妙。 在《吕氏春秋》和《列子》中,记载有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一直为后世所传诵。 据《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时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琴操》、《乐府解题》记载有伯牙学琴的故事:著名琴家成连先生是伯牙的老师,伯牙跟成连学了三年琴却没有太大的长进。成连说自已只能教弹琴技艺,而其师万子春善移情,便带伯牙去东海找万子春请教移情之法。可伯牙到了东海,并未见到万子春,只看见汹涌的波涛,杳深的山林和悲啼的群鸟,伯牙心中豁然一亮,感慨地说:“先生移我情矣!”于是创作了《水仙操》。 伯牙擅弹古琴,技艺高超,可谓千古绝响,只是恨无知音。一次,他乘船外出,夜泊汉阳江口。那天恰值中秋,明月当空,皎洁如雪,他兴致骤起,取出古琴弹奏起来。一曲未终,琴弦“叭”地断了一根,伯牙大惊。原来,这琴是古传珍宝,能知人测事。琴弦一断,不是有人在暗地偷听,就是有刺客前来。伯牙命随从上岸搜查。这时,岸上有个樵夫走了出来,说:“我在此避雨,听到琴声悦耳,不觉入神,谁知惊动了大人,多有得罪。”伯牙暗自诧异,心想,一个山野樵夫怎么会通晓音乐呢?便请那人上船相叙。 这个樵夫名叫钟子期,家有老父,靠他打柴度日。钟子期虽家境贫寒,但颇有志向,每天晚上都埋头读书。钟子期上船后,与伯牙谈今论古,谈琴道乐,十分投机。伯牙拿过古琴弹起来,每弹一曲,子期都能讲出曲子的内容、风格和伯牙演奏时的感情。两人通过音乐,互诉衷肠,抒发各自志在高山流水的胸怀,并结拜为兄弟。天亮时,伯牙和子期依依惜别,约定一年以后在此重会。 第二年中秋之夜,伯牙如约来到达里,但是岸上却不见钟子期的影子,便取出琴来弹奏,琴声低沉悲凉,如泣如诉。几天后,伯牙登岸寻访子期。他在路上碰到一位拄杖挎篮的白发老人,这人正是子期的父亲。他告诉伯牙:子期和你分别后,每夜读书愈加刻苦,却不想劳累过度,几个月前已经离开了人世。死前,他让家人把他葬在与你相会的崖岸上,好让他的灵魂来赴你之约。伯牙抬头一看,不远处果然有一座新坟。 伯牙来到坟前,取出古琴,边哭边弹。可是,周围有些看热闹的人,却拍手大笑。伯牙问:“我悲痛欲绝,为什么这些人却这样高兴呢?”子期的父亲说:“这些人不懂音律,听到琴声以为是在取乐,所以如此。”伯牙听罢,仰天长叹:“子期不在了,谁是我的知音呀!”他扯断了琴弦,把古琴在石头上摔得粉碎。子期的父亲大惊,问道:“先生为何摔琴?”伯牙又叹道: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说罢,伯牙恸哭不已。 知音难觅!
我们的QQ在干吗?(ZT) 2007年04月29日 星期日 20:07第一天香袭儿 21:28:25我在学一首歌 很好听 我是一条蛆 21:28:55什么歌? 香袭儿 21:29:42http://hi.baidu.com/xiangxier 我主页上的 上面还有歌词 很美 我是一条蛆 21:29:48我在拼命加入一个叫“蛆群”的群。 香袭儿 21:30:07啊? 我是一条蛆 21:30:00他们不肯加我,我磨了很久,才加我了。 香袭儿 21:30:15哈哈 有这么等事儿? 也许那就是你乐子呢 我是一条蛆 21:31:31是啊。 我是一条蛆 21:31:36我无聊透了。香袭儿 21:31:49等我学好了,唱给你听 香袭儿 21:32:03你无聊不如写情书给我玩啊 还帮助你提高情书能力.哈哈哈 你看,我的情书一流的棒! 我是一条蛆 21:32:41我才不搞呢/ 香袭儿 21:33:05我知道你目前还没灵感 所以我支持你去搞吧 说不定灵感就来了 我是一条蛆 21:33:20行。 香袭儿 21:33:44我 继续学歌 我是一条蛆 21:33:36我要看看是哪些人在自称蛆。 我是一条蛆 21:33:40好啊。 香袭儿 21:34:09你搞你的,我搞我的,搞完再各自总结心得 香袭儿 21:34:38青菜罗,,各有所爱嘛 第二天我是一条蛆 20:02:30晚上好。 香袭儿 20:02:44在干吗? 我是一条蛆 20:02:48无聊啊。 我是一条蛆 20:02:52没事可做。 香袭儿 20:03:10学歌吧 我是一条蛆 20:03:12不学。 我是一条蛆 20:03:24我五音不全。 香袭儿 20:04:13继续找点乐子吧 香袭儿 20:04:21不然真无聊 我是一条蛆 20:04:30我还在骚扰那个群。 香袭儿 20:05:51哈哈哈 香袭儿 20:05:55我猜就是
故宫存有70余件普洱贡茶ZT 故宫存有70余件普洱贡茶  从采摘到进贡皇宫不超过110天  曾经辉煌大清朝的普洱贡茶制作有何讲究,又如何进贡,它们摆放在什么地方,目前还有多少?今天普洱茶再度风靡的时候,许多事情都还不为外人所知,记者采访多位专家,普洱贡茶的前世今生一条清晰的脉络展现了出来。  普洱贡茶是故宫文物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肖燕翼曾先后两次在公开场合评价普洱贡茶:百年贡茶回归普洱这项活动的开展,是故宫博物院按照保护文物造福于民的宗旨,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弘扬中华各民族的茶文化,深入挖掘中国的文化遗产,科学地评价和研究普洱茶,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故宫收藏着众多的明清两代文物,其中就有普洱茶,普洱茶在清中晚期是作为每年岁贡的宫廷生活用品,从采撷到运输都有严格的要求,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查,盖封印,一路上还有专人保护,经过骡马茶道数千公里,从云南运到北京。  普洱茶清朝时是作为宫廷饮品,自雍正年间设普洱府后,是每年都要上贡的岁贡茶,每年进贡达千余斤,至今还有进贡茶的详细记载:普洱早茶500斤,普洱茶饼100筒,普洱茶膏100坨等。在包装方面,有竹笋叶包装,有木盒包装,还有黄缎包装。  普洱茶在宫里是用来品的茶,一般人是非常不容易喝到的。史书曾有记载,慈禧招待主要大臣就专门用普洱茶,还有就是送英国使节也用了普洱茶。  如今,普洱茶已经成为重要的历史文物。  贡茶制作大有讲究  据普洱市获得首届“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黄桂枢专家介绍,普洱贡茶的采办非常严格。  清朝贡茶沿用明朝制度,清朝普洱茶始贡时间至迟在雍正四年(1726年),官府采办贡茶很紧很严。贡茶采制,讲究“五选八弃”,即选日子、时辰、茶山、茶丛、茶枝,弃无芽、叶大、叶小、芽瘦、芽曲、色淡、食虫、色紫。制作前要先祭茶祖诸葛亮,掌锅揉茶师傅要沐浴斋戒,这才“请锅”。揉茶师傅用双手在热锅内提、翻、抖茶等,身边有人专门为其擦汗,因为御用贡茶是不许滴半点汗水进去的。  备办的贡茶首先是毛尖好茶,其次讲花色,另外还要有一定数目(每年上万斤),由指定官员领银承办。  进贡不超过110天  贡茶制成后,县、府、道的官员们要会同“恭选”,好中选好。把选好的团茶、饼茶、蕊茶之类,用黄包袱包好;散茶盛入瓶中、茶膏盛入锦缎木盒,也用黄布包好。  然后由“恭送”的官员、千总、百总带领兵丁,把贡茶顶在头上,到县衙门,跪在大堂上,县官叩迎贡茶后请出大印,往包贡茶的黄包袱上盖章,称“用印”,县衙门、府台衙门、道台衙门分别“用印”后,道台将发一枚兵部制造的“火牌”。凭“火牌”将过州吃州,过县吃县,领到“火牌”后,则将贡茶装入木箱,捆在马驮子上上路。贡茶从现在的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到元江共经过17个“栈口”,到昆明后,巡抚衙门销差验交,再由督抚大吏派人恭送进京。  据北京故宫博物院宫廷历史部副研究馆员刘宝建介绍,贡茶进宫后,由内务府分置,户部承办单子等。“贡茶采摘、制作再到皇宫,时间不能超过110天。除了普洱茶茶膏借鉴皇宫制作外,普洱贡茶与其他地方的茶相比,就是包装很特别——用笋叶包着。”  故宫存有70余件普洱贡茶  用笋叶包装茶叶,这也成为普洱茶的一个独特标志,那经过这么多年的岁月沧桑,目前故宫是否还有普洱贡茶呢?  故宫博物院文物管理处的处长、副研究馆员梁金生告诉记者:“目前我们登记在册的贡茶有70余件,其中包括七子饼、茶膏和团茶,一套七子饼只算一件普洱贡茶。”梁金生还透露,目前故宫里的普洱贡茶收藏在地库,保存完好。  “普洱贡茶被列为生活类物品,在清朝时是皇室生活中的必需品,我们故宫里的文物分一、二、三级和文物资料,普洱贡茶有登记,说明是上了级别的,从摆放、收藏等角度看,其价值超过许多陶器、瓷器,这也很感谢普洱市政府开展这个活动,让更多的人知道并传播其文化。”梁金生说。
晚明在烟花烂漫中坠落 晚明在烟花烂漫中坠落钱神的微笑 后人谈到晚明,不啻动用“天崩地解、纲纪凌夷”这样吓人的词语,似乎那时的人心已像脱僵的野马失去了任何统一的准则。实际的情况可能恰恰与此相反,正是在那时,明人发现了一个新的准则,而且是惟一可能超越所有等级的准则,那就是金钱。 在晚明的各色 酒席中,席上总是先将酒敬有钱人。出商人的徽州,妇女们以能否挣钱作为择偶标准。“富者愈富,贫者愈贫。金令司天,钱神卓地。”那个时代的见证人记录了当时的贫富分化和拜金风尚。 在钱神的注视下,每个人都不再安分守己,传统的“士农工商”的阶层定位揉乱了。士商开始互动,士很想介入商业活动,商则乐于标榜自己的文化品位。 明人也爱秀 在晚明,自我表现的动力和金钱的动力搅和在一起,由上至下,形成了席卷全社会的奢侈之风。 明人重视装修,在房前大厅里雕花,有个文人家居时坐榻四周环列梅花100盆,水仙100盆。养家奴有超过一两千人的。 明人爱秀,最体现在穿衣上。明初关于什么人穿什么衣服的规矩全被僭越:原来士大夫戴的瓦楞棕帽,早成为市井小民的流行装;优伶、娼妓遍体绫罗,满头珠翠;宫廷内管洒扫、烧火的勤杂工都有穿上蟒衣的。各地人们的衣服模仿京城款式,南京妇女的衣饰,在嘉靖年间十多年一变,自万历后,不到二三年就一个大变化。读书的士子对外表的追求更变态:用红丝绳束发,还化妆。 首辅张居正,出门必喷香水涂面膏,接待一位客人的工夫里,能换四套衣服。
北京中关村的由来ZT 提起中关村,人们立刻会联想到高科技,然而几十年前这里却还是一片荒凉的坟场,大多是太监的坟墓。明朝时,太监们就开始在中关村一带购买“义地”,形成了太监自己的墓葬地,年老出宫的孤苦太监就寄居在这里,他们生活上依靠富裕大太监的捐赠,平时则给埋葬在这里的太监扫墓上坟,烧香祈福。因明清时期称太监为“中官”,所以这里被叫做“中官坟”。也有一说认为从明朝开始,太监多在此建庙宇和养老的庄园,也因当时人称太监为“中官”,故称此地为“中官村”。今天北大物理楼楼北的院落中,就有太监祭祀的刚秉庙,还有一个叫“刚秉”的太监像。随着历史的变迁,还出现了一些与“中官”谐音的叫法,如钟关、中关及中官儿、中官屯等。中关村是怎么从“中官”演化为“中关”的也有不少传说。一说是1913年在《二万五千分之一京西图》上已经见到“中关”地名的使用。对于这一称谓,人们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清朝末年有关人员编制地图时,因为“中官”寓意太监不太好听,故将其“雅”化为“中关”。又有人说是慈禧太后过生日时,曾在此地搭建一座城关,用于祝寿,因此得名。中关村正式得名是在解放后。解放后选择这里建中国科学院,觉得“中官”二字不好,才在北师大校长陈垣先生的提议下改名为“中关村”。
【转帖】萍水相逢的缘分 踏遍千山万水,走过萧索繁华。终发现,有些目标任你怎样努力都难达到;有的人,任你把脚磨破,也仅能捧读她的名字,而却抓不住她的衣角。 花开花谢,潮起潮落,这红尘间的万事万物,总遵循着不变的规律,讲究个缘分的。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仰望那遥远的星空,想着那里是否真的有主宰一切的神灵呢?安排着我们的悲欢离合、缘起缘灭? 很多的誓言不过是风中的承诺,承诺也不过是没把握。如果得不到灵魂岂在乎耳鬓厮磨?仅仅苍白的语言承诺最终也不过是换它个一笑而过!真的不能长相守,那挖空心思的约束又能为什 么?也不过换得个彼此的伤情难过。 佛云:舍得,有舍有得。有些人注定不是你生命归人,只是美丽的过客。那么在分手的那一瞬间,也许我们该告诉自己,既然是有开始,那注定就会有结束的。不必奢求什么永恒,永恒只在自己心中。 其实,这世上很多生死相许,刻骨铭心的爱,并不一定能维持一生的。但是相逢的时候能相惜,相爱的时候彼此都曾真心付出过,就足够了。 忽记起席幕容的一行话: “在年轻的时候,如果你爱上了一个人,请你,请你一定要温柔地对待他。不管你们相爱的时间有多长或多短,若你们能始终温柔地相待,那么,所有的时刻都将是一种无瑕的美丽。若不得不分离,也要好好地说声再见,也要在心里存着感谢,感谢他给了你一份记忆。长大了以后,你才会知道,在蓦然回首的刹那,没有怨恨的青春才会了无遗憾,如山冈上那轮静静的满月。” 这大概就是爱的升华吧?那么我们是不是也要好好珍惜这萍水相逢的缘分,这在佛前修了五百年才换得的擦肩而过呢? 永远又会是什么呢?其实永远就是相隔天涯后,想起时的那一瞬间,就超越所有的记忆,深刻记起那曾经相爱已藏在心底的人。这曾经的相聚,已经成就了一份永恒的思念的,我们还何求呢? 不怨,不问,不想,不说,只愿有一日你静静掀起回忆的书页,那里面能真的有我,那真真切切记着你的我。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