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一样的射手 神仙一样的射手
关注数: 63 粉丝数: 284 发帖数: 1,426 关注贴吧数: 18
受持这部经绝不堕落三恶道,现世得大福利,九万劫常受富贵 《佛说一切法功德庄严王经》功德简介:    若有信经书写人, 供养能生无量福,    一切众生智如佛, 多劫说福不能尽!    若有经于多劫数, 供养一切诸菩萨,    不如于此妙经王, 暂时信心书一字!    持前功德比此福, 此为亿分不及一,    是故智人于此经, 一心奉行无懈怠。” 1、《一切法功德庄严王经》,能销一切业障,能灭一切罪苦,能断一切魔业,未信有情令生敬信,除去饥馑常得丰乐,销诸疾病远离枉死,亦令有情永除追悔,悉得安隐常受快乐。(执金刚菩萨言) 2、世尊,我往昔时曾于电光佛所听受此经,才得闻已一切妙法皆得现前,一切恶道悉皆关闭,所有业障咸得销除。(执金刚菩萨言) 3、世尊,我不见有闻此经人堕恶趣者。世尊,此经有大威德难可思量。世尊,若有暂闻此经,礼拜赞叹、供养恭敬获无量福,何况书写读诵受持,种种香华而为供养,及说法师以衣食等而为供养!如是之人,一切诸佛共所护念为其授记,当得往生安乐世界。如是法师与佛无异。(观世音菩萨言) 4、此人终无非时横死,无有怨贼兵战之怖,亦无父母妻子、眷属朋友知识忧戚之苦,有所希求无不遂意。善男子,诸佛出世,其事甚难,得闻是经更难于彼!若斯经典所在之处,城邑聚落、兰若林中及余住处,当知此地即是诸佛世尊之所摄受。” 5、观自在菩萨告执金刚菩萨言:“此妙经典难可值遇!薄福众生于其国内,虽有此经不能得见,亦复不能书写读诵听闻受持。 6、佛告大众:“我今再三实言告汝,勿为放逸轻此经典,一心信受莫生诽谤。” 7、观自在菩萨白佛言:“世尊,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典深生敬信,以妙香华及诸饮食衣服卧具,咸悉供养说法之师,及写此经读诵之者,此人现世必当获得无量福利,饶益其身离诸病苦,眼等六根清净无患,不遭水火饥馑厄难,亦无恶毒之所中伤,一切有情见者欢喜。命终之时,见不动佛来相慰谕,告言:‘善男子,汝修善根其福无量!’十方净土极乐世界随意受生。” 8、观自在菩萨白佛言:“世尊,善哉!善哉!世尊,为欲哀愍赡部洲中诸众生故说此经典,当来之世广作佛事利益众生。此大明咒能除一切极重业障!” 9、若复有人于此经典,能为他人说一字者,供养此人与佛无异。 10、佛言:“善男子,此经当于海龙王宫及三十三天皆具足有。赡部洲中,但有少分随处流通。” 11、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汝所说。假使有人满足千岁,以种种乐具供养诸大菩萨及声闻众数若恒河沙,复以七宝同此沙数而为布施后舍自身。善男子,如是之福,比于供养持经之福,乃至一句一字百千万分彼不及一,何况尽能书写读诵!何以故?此经及咒有大威力。若受持者,了身无坚,如幻如梦知法无我,蒙佛授记得大菩提。” 12、此人命终,永离恶趣常生净土。假使有人行菩萨行,舍头目手足及以妻子,亦复不如持此经典。此经在处其地方所,则为是塔皆应供养。” 13、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当来之世持此经者,我为授记,消灭五逆极重罪障,九万劫中常受富贵,于八万劫作转轮圣王。” 14、于此经王不能读诵,陀罗尼咒不肯受持,亦复不能勤修六度,于苦恼者无怜愍心,如是之人于无量劫,堕生死海受诸苦恼。 15、若有国王于此经典,书写读诵、受持供养者,我当拥卫及彼国人由如一子,亦以衣服璎珞而供给之,令彼国界丰饶财宝无所缺乏,若战阵时常令得胜(四天王言) 16、若复有人以妙香华并诸饮食,供养此经及法师者,我亦随喜用心供养此经。在其国土王及诸人我皆拥护,令离衰恼所求遂愿。(执金刚菩萨)
受持这部经绝不堕三恶趣,现世必得大利益,九万劫长受富贵 《佛说一切法功德庄严王经》功德简介:    若有信经书写人, 供养能生无量福,    一切众生智如佛, 多劫说福不能尽!    若有经于多劫数, 供养一切诸菩萨,    不如于此妙经王, 暂时信心书一字!    持前功德比此福, 此为亿分不及一,    是故智人于此经, 一心奉行无懈怠。” 1、《一切法功德庄严王经》,能销一切业障,能灭一切罪苦,能断一切魔业,未信有情令生敬信,除去饥馑常得丰乐,销诸疾病远离枉死,亦令有情永除追悔,悉得安隐常受快乐。(执金刚菩萨言) 2、世尊,我往昔时曾于电光佛所听受此经,才得闻已一切妙法皆得现前,一切恶道悉皆关闭,所有业障咸得销除。(执金刚菩萨言) 3、世尊,我不见有闻此经人堕恶趣者。世尊,此经有大威德难可思量。世尊,若有暂闻此经,礼拜赞叹、供养恭敬获无量福,何况书写读诵受持,种种香华而为供养,及说法师以衣食等而为供养!如是之人,一切诸佛共所护念为其授记,当得往生安乐世界。如是法师与佛无异。(观世音菩萨言) 4、此人终无非时横死,无有怨贼兵战之怖,亦无父母妻子、眷属朋友知识忧戚之苦,有所希求无不遂意。善男子,诸佛出世,其事甚难,得闻是经更难于彼!若斯经典所在之处,城邑聚落、兰若林中及余住处,当知此地即是诸佛世尊之所摄受。” 5、观自在菩萨告执金刚菩萨言:“此妙经典难可值遇!薄福众生于其国内,虽有此经不能得见,亦复不能书写读诵听闻受持。 6、佛告大众:“我今再三实言告汝,勿为放逸轻此经典,一心信受莫生诽谤。” 7、观自在菩萨白佛言:“世尊,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典深生敬信,以妙香华及诸饮食衣服卧具,咸悉供养说法之师,及写此经读诵之者,此人现世必当获得无量福利,饶益其身离诸病苦,眼等六根清净无患,不遭水火饥馑厄难,亦无恶毒之所中伤,一切有情见者欢喜。命终之时,见不动佛来相慰谕,告言:‘善男子,汝修善根其福无量!’十方净土极乐世界随意受生。” 8、观自在菩萨白佛言:“世尊,善哉!善哉!世尊,为欲哀愍赡部洲中诸众生故说此经典,当来之世广作佛事利益众生。此大明咒能除一切极重业障!” 9、若复有人于此经典,能为他人说一字者,供养此人与佛无异。 10、佛言:“善男子,此经当于海龙王宫及三十三天皆具足有。赡部洲中,但有少分随处流通。” 11、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汝所说。假使有人满足千岁,以种种乐具供养诸大菩萨及声闻众数若恒河沙,复以七宝同此沙数而为布施后舍自身。善男子,如是之福,比于供养持经之福,乃至一句一字百千万分彼不及一,何况尽能书写读诵!何以故?此经及咒有大威力。若受持者,了身无坚,如幻如梦知法无我,蒙佛授记得大菩提。” 12、此人命终,永离恶趣常生净土。假使有人行菩萨行,舍头目手足及以妻子,亦复不如持此经典。此经在处其地方所,则为是塔皆应供养。” 13、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当来之世持此经者,我为授记,消灭五逆极重罪障,九万劫中常受富贵,于八万劫作转轮圣王。” 14、于此经王不能读诵,陀罗尼咒不肯受持,亦复不能勤修六度,于苦恼者无怜愍心,如是之人于无量劫,堕生死海受诸苦恼。 15、若有国王于此经典,书写读诵、受持供养者,我当拥卫及彼国人由如一子,亦以衣服璎珞而供给之,令彼国界丰饶财宝无所缺乏,若战阵时常令得胜(四天王言) 16、若复有人以妙香华并诸饮食,供养此经及法师者,我亦随喜用心供养此经。在其国土王及诸人我皆拥护,令离衰恼所求遂愿。(执金刚菩萨)
受持这部经绝不堕三恶道,现世得大利益,九万劫常受富贵 《佛说一切法功德庄严王经》功德简介:    若有信经书写人, 供养能生无量福,    一切众生智如佛, 多劫说福不能尽!    若有经于多劫数, 供养一切诸菩萨,    不如于此妙经王, 暂时信心书一字!    持前功德比此福, 此为亿分不及一,    是故智人于此经, 一心奉行无懈怠。” 1、《一切法功德庄严王经》,能销一切业障,能灭一切罪苦,能断一切魔业,未信有情令生敬信,除去饥馑常得丰乐,销诸疾病远离枉死,亦令有情永除追悔,悉得安隐常受快乐。(执金刚菩萨言) 2、世尊,我往昔时曾于电光佛所听受此经,才得闻已一切妙法皆得现前,一切恶道悉皆关闭,所有业障咸得销除。(执金刚菩萨言) 3、世尊,我不见有闻此经人堕恶趣者。世尊,此经有大威德难可思量。世尊,若有暂闻此经,礼拜赞叹、供养恭敬获无量福,何况书写读诵受持,种种香华而为供养,及说法师以衣食等而为供养!如是之人,一切诸佛共所护念为其授记,当得往生安乐世界。如是法师与佛无异。(观世音菩萨言) 4、此人终无非时横死,无有怨贼兵战之怖,亦无父母妻子、眷属朋友知识忧戚之苦,有所希求无不遂意。善男子,诸佛出世,其事甚难,得闻是经更难于彼!若斯经典所在之处,城邑聚落、兰若林中及余住处,当知此地即是诸佛世尊之所摄受。” 5、观自在菩萨告执金刚菩萨言:“此妙经典难可值遇!薄福众生于其国内,虽有此经不能得见,亦复不能书写读诵听闻受持。 6、佛告大众:“我今再三实言告汝,勿为放逸轻此经典,一心信受莫生诽谤。” 7、观自在菩萨白佛言:“世尊,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典深生敬信,以妙香华及诸饮食衣服卧具,咸悉供养说法之师,及写此经读诵之者,此人现世必当获得无量福利,饶益其身离诸病苦,眼等六根清净无患,不遭水火饥馑厄难,亦无恶毒之所中伤,一切有情见者欢喜。命终之时,见不动佛来相慰谕,告言:‘善男子,汝修善根其福无量!’十方净土极乐世界随意受生。” 8、观自在菩萨白佛言:“世尊,善哉!善哉!世尊,为欲哀愍赡部洲中诸众生故说此经典,当来之世广作佛事利益众生。此大明咒能除一切极重业障!” 9、若复有人于此经典,能为他人说一字者,供养此人与佛无异。 10、佛言:“善男子,此经当于海龙王宫及三十三天皆具足有。赡部洲中,但有少分随处流通。” 11、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汝所说。假使有人满足千岁,以种种乐具供养诸大菩萨及声闻众数若恒河沙,复以七宝同此沙数而为布施后舍自身。善男子,如是之福,比于供养持经之福,乃至一句一字百千万分彼不及一,何况尽能书写读诵!何以故?此经及咒有大威力。若受持者,了身无坚,如幻如梦知法无我,蒙佛授记得大菩提。” 12、此人命终,永离恶趣常生净土。假使有人行菩萨行,舍头目手足及以妻子,亦复不如持此经典。此经在处其地方所,则为是塔皆应供养。” 13、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当来之世持此经者,我为授记,消灭五逆极重罪障,九万劫中常受富贵,于八万劫作转轮圣王。” 14、于此经王不能读诵,陀罗尼咒不肯受持,亦复不能勤修六度,于苦恼者无怜愍心,如是之人于无量劫,堕生死海受诸苦恼。 15、若有国王于此经典,书写读诵、受持供养者,我当拥卫及彼国人由如一子,亦以衣服璎珞而供给之,令彼国界丰饶财宝无所缺乏,若战阵时常令得胜(四天王言) 16、若复有人以妙香华并诸饮食,供养此经及法师者,我亦随喜用心供养此经。在其国土王及诸人我皆拥护,令离衰恼所求遂愿。(执金刚菩萨)
受持这部经绝对不堕三恶道,诸佛菩萨为你受记,现世得无量福利 《佛说一切法功德庄严王经》功德简介:    若有信经书写人, 供养能生无量福,    一切众生智如佛, 多劫说福不能尽!    若有经于多劫数, 供养一切诸菩萨,    不如于此妙经王, 暂时信心书一字!    持前功德比此福, 此为亿分不及一,    是故智人于此经, 一心奉行无懈怠。” 1、《一切法功德庄严王经》,能销一切业障,能灭一切罪苦,能断一切魔业,未信有情令生敬信,除去饥馑常得丰乐,销诸疾病远离枉死,亦令有情永除追悔,悉得安隐常受快乐。(执金刚菩萨言) 2、世尊,我往昔时曾于电光佛所听受此经,才得闻已一切妙法皆得现前,一切恶道悉皆关闭,所有业障咸得销除。(执金刚菩萨言) 3、世尊,我不见有闻此经人堕恶趣者。世尊,此经有大威德难可思量。世尊,若有暂闻此经,礼拜赞叹、供养恭敬获无量福,何况书写读诵受持,种种香华而为供养,及说法师以衣食等而为供养!如是之人,一切诸佛共所护念为其授记,当得往生安乐世界。如是法师与佛无异。(观世音菩萨言) 4、此人终无非时横死,无有怨贼兵战之怖,亦无父母妻子、眷属朋友知识忧戚之苦,有所希求无不遂意。善男子,诸佛出世,其事甚难,得闻是经更难于彼!若斯经典所在之处,城邑聚落、兰若林中及余住处,当知此地即是诸佛世尊之所摄受。” 5、观自在菩萨告执金刚菩萨言:“此妙经典难可值遇!薄福众生于其国内,虽有此经不能得见,亦复不能书写读诵听闻受持。 6、佛告大众:“我今再三实言告汝,勿为放逸轻此经典,一心信受莫生诽谤。” 7、观自在菩萨白佛言:“世尊,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典深生敬信,以妙香华及诸饮食衣服卧具,咸悉供养说法之师,及写此经读诵之者,此人现世必当获得无量福利,饶益其身离诸病苦,眼等六根清净无患,不遭水火饥馑厄难,亦无恶毒之所中伤,一切有情见者欢喜。命终之时,见不动佛来相慰谕,告言:‘善男子,汝修善根其福无量!’十方净土极乐世界随意受生。” 8、观自在菩萨白佛言:“世尊,善哉!善哉!世尊,为欲哀愍赡部洲中诸众生故说此经典,当来之世广作佛事利益众生。此大明咒能除一切极重业障!” 9、若复有人于此经典,能为他人说一字者,供养此人与佛无异。 10、佛言:“善男子,此经当于海龙王宫及三十三天皆具足有。赡部洲中,但有少分随处流通。” 11、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汝所说。假使有人满足千岁,以种种乐具供养诸大菩萨及声闻众数若恒河沙,复以七宝同此沙数而为布施后舍自身。善男子,如是之福,比于供养持经之福,乃至一句一字百千万分彼不及一,何况尽能书写读诵!何以故?此经及咒有大威力。若受持者,了身无坚,如幻如梦知法无我,蒙佛授记得大菩提。” 12、此人命终,永离恶趣常生净土。假使有人行菩萨行,舍头目手足及以妻子,亦复不如持此经典。此经在处其地方所,则为是塔皆应供养。” 13、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当来之世持此经者,我为授记,消灭五逆极重罪障,九万劫中常受富贵,于八万劫作转轮圣王。” 14、于此经王不能读诵,陀罗尼咒不肯受持,亦复不能勤修六度,于苦恼者无怜愍心,如是之人于无量劫,堕生死海受诸苦恼。 15、若有国王于此经典,书写读诵、受持供养者,我当拥卫及彼国人由如一子,亦以衣服璎珞而供给之,令彼国界丰饶财宝无所缺乏,若战阵时常令得胜(四天王言) 16、若复有人以妙香华并诸饮食,供养此经及法师者,我亦随喜用心供养此经。在其国土王及诸人我皆拥护,令离衰恼所求遂愿。(执金刚菩萨)
【20-06-23 佛经法咒】受持这部经绝对不堕三恶道,长受富贵 《佛说一切法功德庄严王经》功德简介:    若有信经书写人, 供养能生无量福,    一切众生智如佛, 多劫说福不能尽!    若有经于多劫数, 供养一切诸菩萨,    不如于此妙经王, 暂时信心书一字!    持前功德比此福, 此为亿分不及一,    是故智人于此经, 一心奉行无懈怠。” 1、《一切法功德庄严王经》,能销一切业障,能灭一切罪苦,能断一切魔业,未信有情令生敬信,除去饥馑常得丰乐,销诸疾病远离枉死,亦令有情永除追悔,悉得安隐常受快乐。(执金刚菩萨言) 2、世尊,我往昔时曾于电光佛所听受此经,才得闻已一切妙法皆得现前,一切恶道悉皆关闭,所有业障咸得销除。(执金刚菩萨言) 3、世尊,我不见有闻此经人堕恶趣者。世尊,此经有大威德难可思量。世尊,若有暂闻此经,礼拜赞叹、供养恭敬获无量福,何况书写读诵受持,种种香华而为供养,及说法师以衣食等而为供养!如是之人,一切诸佛共所护念为其授记,当得往生安乐世界。如是法师与佛无异。(观世音菩萨言) 4、此人终无非时横死,无有怨贼兵战之怖,亦无父母妻子、眷属朋友知识忧戚之苦,有所希求无不遂意。善男子,诸佛出世,其事甚难,得闻是经更难于彼!若斯经典所在之处,城邑聚落、兰若林中及余住处,当知此地即是诸佛世尊之所摄受。” 5、观自在菩萨告执金刚菩萨言:“此妙经典难可值遇!薄福众生于其国内,虽有此经不能得见,亦复不能书写读诵听闻受持。 6、佛告大众:“我今再三实言告汝,勿为放逸轻此经典,一心信受莫生诽谤。” 7、观自在菩萨白佛言:“世尊,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典深生敬信,以妙香华及诸饮食衣服卧具,咸悉供养说法之师,及写此经读诵之者,此人现世必当获得无量福利,饶益其身离诸病苦,眼等六根清净无患,不遭水火饥馑厄难,亦无恶毒之所中伤,一切有情见者欢喜。命终之时,见不动佛来相慰谕,告言:‘善男子,汝修善根其福无量!’十方净土极乐世界随意受生。” 8、观自在菩萨白佛言:“世尊,善哉!善哉!世尊,为欲哀愍赡部洲中诸众生故说此经典,当来之世广作佛事利益众生。此大明咒能除一切极重业障!” 9、若复有人于此经典,能为他人说一字者,供养此人与佛无异。 10、佛言:“善男子,此经当于海龙王宫及三十三天皆具足有。赡部洲中,但有少分随处流通。” 11、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汝所说。假使有人满足千岁,以种种乐具供养诸大菩萨及声闻众数若恒河沙,复以七宝同此沙数而为布施后舍自身。善男子,如是之福,比于供养持经之福,乃至一句一字百千万分彼不及一,何况尽能书写读诵!何以故?此经及咒有大威力。若受持者,了身无坚,如幻如梦知法无我,蒙佛授记得大菩提。” 12、此人命终,永离恶趣常生净土。假使有人行菩萨行,舍头目手足及以妻子,亦复不如持此经典。此经在处其地方所,则为是塔皆应供养。” 13、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当来之世持此经者,我为授记,消灭五逆极重罪障,九万劫中常受富贵,于八万劫作转轮圣王。” 14、于此经王不能读诵,陀罗尼咒不肯受持,亦复不能勤修六度,于苦恼者无怜愍心,如是之人于无量劫,堕生死海受诸苦恼。 15、若有国王于此经典,书写读诵、受持供养者,我当拥卫及彼国人由如一子,亦以衣服璎珞而供给之,令彼国界丰饶财宝无所缺乏,若战阵时常令得胜(四天王言) 16、若复有人以妙香华并诸饮食,供养此经及法师者,我亦随喜用心供养此经。在其国土王及诸人我皆拥护,令离衰恼所求遂愿。(执金刚菩萨)
受持这部经绝对不堕三恶道,观世音菩萨为你受记 常受富贵 《佛说一切法功德庄严王经》功德简介:    若有信经书写人, 供养能生无量福,    一切众生智如佛, 多劫说福不能尽!    若有经于多劫数, 供养一切诸菩萨,    不如于此妙经王, 暂时信心书一字!    持前功德比此福, 此为亿分不及一,    是故智人于此经, 一心奉行无懈怠。” 1、《一切法功德庄严王经》,能销一切业障,能灭一切罪苦,能断一切魔业,未信有情令生敬信,除去饥馑常得丰乐,销诸疾病远离枉死,亦令有情永除追悔,悉得安隐常受快乐。(执金刚菩萨言) 2、世尊,我往昔时曾于电光佛所听受此经,才得闻已一切妙法皆得现前,一切恶道悉皆关闭,所有业障咸得销除。(执金刚菩萨言) 3、世尊,我不见有闻此经人堕恶趣者。世尊,此经有大威德难可思量。世尊,若有暂闻此经,礼拜赞叹、供养恭敬获无量福,何况书写读诵受持,种种香华而为供养,及说法师以衣食等而为供养!如是之人,一切诸佛共所护念为其授记,当得往生安乐世界。如是法师与佛无异。(观世音菩萨言) 4、此人终无非时横死,无有怨贼兵战之怖,亦无父母妻子、眷属朋友知识忧戚之苦,有所希求无不遂意。善男子,诸佛出世,其事甚难,得闻是经更难于彼!若斯经典所在之处,城邑聚落、兰若林中及余住处,当知此地即是诸佛世尊之所摄受。” 5、观自在菩萨告执金刚菩萨言:“此妙经典难可值遇!薄福众生于其国内,虽有此经不能得见,亦复不能书写读诵听闻受持。 6、佛告大众:“我今再三实言告汝,勿为放逸轻此经典,一心信受莫生诽谤。” 7、观自在菩萨白佛言:“世尊,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典深生敬信,以妙香华及诸饮食衣服卧具,咸悉供养说法之师,及写此经读诵之者,此人现世必当获得无量福利,饶益其身离诸病苦,眼等六根清净无患,不遭水火饥馑厄难,亦无恶毒之所中伤,一切有情见者欢喜。命终之时,见不动佛来相慰谕,告言:‘善男子,汝修善根其福无量!’十方净土极乐世界随意受生。” 8、观自在菩萨白佛言:“世尊,善哉!善哉!世尊,为欲哀愍赡部洲中诸众生故说此经典,当来之世广作佛事利益众生。此大明咒能除一切极重业障!” 9、若复有人于此经典,能为他人说一字者,供养此人与佛无异。 10、佛言:“善男子,此经当于海龙王宫及三十三天皆具足有。赡部洲中,但有少分随处流通。” 11、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汝所说。假使有人满足千岁,以种种乐具供养诸大菩萨及声闻众数若恒河沙,复以七宝同此沙数而为布施后舍自身。善男子,如是之福,比于供养持经之福,乃至一句一字百千万分彼不及一,何况尽能书写读诵!何以故?此经及咒有大威力。若受持者,了身无坚,如幻如梦知法无我,蒙佛授记得大菩提。” 12、此人命终,永离恶趣常生净土。假使有人行菩萨行,舍头目手足及以妻子,亦复不如持此经典。此经在处其地方所,则为是塔皆应供养。” 13、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当来之世持此经者,我为授记,消灭五逆极重罪障,九万劫中常受富贵,于八万劫作转轮圣王。” 14、于此经王不能读诵,陀罗尼咒不肯受持,亦复不能勤修六度,于苦恼者无怜愍心,如是之人于无量劫,堕生死海受诸苦恼。 15、若有国王于此经典,书写读诵、受持供养者,我当拥卫及彼国人由如一子,亦以衣服璎珞而供给之,令彼国界丰饶财宝无所缺乏,若战阵时常令得胜(四天王言) 16、若复有人以妙香华并诸饮食,供养此经及法师者,我亦随喜用心供养此经。在其国土王及诸人我皆拥护,令离衰恼所求遂愿。(执金刚菩萨)
念这部经绝对不堕三恶道,得浩瀚无边功德利益 《佛说一切法功德庄严王经》功德简介:    若有信经书写人, 供养能生无量福,    一切众生智如佛, 多劫说福不能尽!    若有经于多劫数, 供养一切诸菩萨,    不如于此妙经王, 暂时信心书一字!    持前功德比此福, 此为亿分不及一,    是故智人于此经, 一心奉行无懈怠。” 1、《一切法功德庄严王经》,能销一切业障,能灭一切罪苦,能断一切魔业,未信有情令生敬信,除去饥馑常得丰乐,销诸疾病远离枉死,亦令有情永除追悔,悉得安隐常受快乐。(执金刚菩萨言) 2、世尊,我往昔时曾于电光佛所听受此经,才得闻已一切妙法皆得现前,一切恶道悉皆关闭,所有业障咸得销除。(执金刚菩萨言) 3、世尊,我不见有闻此经人堕恶趣者。世尊,此经有大威德难可思量。世尊,若有暂闻此经,礼拜赞叹、供养恭敬获无量福,何况书写读诵受持,种种香华而为供养,及说法师以衣食等而为供养!如是之人,一切诸佛共所护念为其授记,当得往生安乐世界。如是法师与佛无异。(观世音菩萨言) 4、此人终无非时横死,无有怨贼兵战之怖,亦无父母妻子、眷属朋友知识忧戚之苦,有所希求无不遂意。善男子,诸佛出世,其事甚难,得闻是经更难于彼!若斯经典所在之处,城邑聚落、兰若林中及余住处,当知此地即是诸佛世尊之所摄受。” 5、观自在菩萨告执金刚菩萨言:“此妙经典难可值遇!薄福众生于其国内,虽有此经不能得见,亦复不能书写读诵听闻受持。 6、佛告大众:“我今再三实言告汝,勿为放逸轻此经典,一心信受莫生诽谤。” 7、观自在菩萨白佛言:“世尊,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典深生敬信,以妙香华及诸饮食衣服卧具,咸悉供养说法之师,及写此经读诵之者,此人现世必当获得无量福利,饶益其身离诸病苦,眼等六根清净无患,不遭水火饥馑厄难,亦无恶毒之所中伤,一切有情见者欢喜。命终之时,见不动佛来相慰谕,告言:‘善男子,汝修善根其福无量!’十方净土极乐世界随意受生。” 8、观自在菩萨白佛言:“世尊,善哉!善哉!世尊,为欲哀愍赡部洲中诸众生故说此经典,当来之世广作佛事利益众生。此大明咒能除一切极重业障!” 9、若复有人于此经典,能为他人说一字者,供养此人与佛无异。 10、佛言:“善男子,此经当于海龙王宫及三十三天皆具足有。赡部洲中,但有少分随处流通。” 11、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汝所说。假使有人满足千岁,以种种乐具供养诸大菩萨及声闻众数若恒河沙,复以七宝同此沙数而为布施后舍自身。善男子,如是之福,比于供养持经之福,乃至一句一字百千万分彼不及一,何况尽能书写读诵!何以故?此经及咒有大威力。若受持者,了身无坚,如幻如梦知法无我,蒙佛授记得大菩提。” 12、此人命终,永离恶趣常生净土。假使有人行菩萨行,舍头目手足及以妻子,亦复不如持此经典。此经在处其地方所,则为是塔皆应供养。” 13、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当来之世持此经者,我为授记,消灭五逆极重罪障,九万劫中常受富贵,于八万劫作转轮圣王。” 14、于此经王不能读诵,陀罗尼咒不肯受持,亦复不能勤修六度,于苦恼者无怜愍心,如是之人于无量劫,堕生死海受诸苦恼。 15、若有国王于此经典,书写读诵、受持供养者,我当拥卫及彼国人由如一子,亦以衣服璎珞而供给之,令彼国界丰饶财宝无所缺乏,若战阵时常令得胜(四天王言) 16、若复有人以妙香华并诸饮食,供养此经及法师者,我亦随喜用心供养此经。在其国土王及诸人我皆拥护,令离衰恼所求遂愿。(执金刚菩萨)
佛说大威灯光仙人问疑经-白话文 为他人说此经如供养一切佛 佛说大威灯光仙人问疑经-白话文 隋天竺三藏法师阇那崛多译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在伽耶城,成道未久。与诸比丘一切众俱,其中或有得于一果及以二果三四果者,随其得果所有功德皆悉明净。复有九十九亿诸菩萨众。及二十八亿诸天众等。复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无量众数,及六万力士,十二亿等诸尼干子,复有八万四千五通仙人。复有五百诸外道等,皆悉以灰涂于身体露现胸臆,肉尽脂消惟余皮骨,伛偻曲背结发自裹,披树皮衣手执瓶罐,处处寻求语言论义。 我真实听闻。佛成道不久,有一次和弟子们在伽耶城。弟子们其中有得一二三四果的,按各自的修行级别身形明净。有九十九亿菩萨,二十八亿天人,无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又有六万力士(武士)和十二亿尼干子(邪见六师的弟子),八万四千神通仙人。还有五百各外道众人,这些外道均以灰涂身,个个皮肉无脂只剩骨头,伛偻曲背披头散发,以树皮为衣手里拿着各种瓶瓶罐罐,到处寻求修道之法。 尔时世尊如须弥山处黑山内,光明照耀威德绝伦。如来世尊亦复如是于诸仙中为最第一,又如六牙清净白象独自在于白羊群内,如月夜朗映蔽众萤,如曼陀华生芦苇町,如金翅鸟处在乌群。世尊于彼诸仙众中亦复如是,威德照明倍复殊胜。尔时世尊即便入于宝舍三昧,现无量神通普放净光遍身明曜,于身左右递相交绕。又于自身出无量亿诸化佛身,一一化身复出无量亿诸化佛复自身中,出无量亿诸菩萨身、无量帝释身、无量梵王身、无量四天王身、无量百千阿罗汉身、无量百千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无量大转轮王身、无量小转轮王身、无量粟散诸小王身、无量东海洲中边地人身、无量南天竺等,所有诸地一切人身。无量刹利大姓,诸婆罗门等、大富长者、一切人身,如是等种种形类。种种服饰,种种言说,所有一切诸天界分,一切皆从如来身出。 这时如来就如威德绝伦的须弥山在黑山之中,光明照耀。威耀如来在诸仙中就如六牙白象在白羊群中,如月亮在繁众萤火中,如曼陀花生在芦苇傍,如金翅鸟在乌雀中。如来随即进入宝舍三昧(禅定),示现无量神通,放出明耀净光于周身交绕。从自身现出无量亿佛的化身,每个化身同样如此,从自身再化出无量亿化身佛,无穷无尽。同时化现出无量菩萨、帝释、梵王、四天王、百千阿罗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大转轮王、小转轮王、粟散诸小王、东海洲中边地人、南天竺等,所有不同地域的一切人身,刹利大姓诸婆罗门(贵族)、大富长、一切人身等种种类别。种种服饰,种种语言,各大天界等一切都从如来的身内化现。 尔时一切大众各怀疑心递共相观。时诸菩萨皆大欢喜,雨诸珍宝供养之具乃至璎珞供养如来。尔时世尊现是瑞已,还从宝舍三昧起。起三昧已如师子王蘋呻顾视,普观十方观十方已。即时见彼十方世界,一切所有诸佛刹土及此娑婆大千世界,以佛眼观分明显现犹如掌中。如此释迦如来放大神通种种变现,十方一切诸佛,亦复如是现化佛身,从化佛身示化佛身。彼诸如来所有化佛皆来云集世尊大会。复有无量恒河沙等诸菩萨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过诸譬喻,各执种种供养之具,随其所应堪供养者来诣佛所。复有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一切大众,随其住处皆见如来神通力已,从彼而来赴此海会。尔时十方诸来菩萨,各以无上供养之具供养如来,设供养已各以六波罗蜜之所成就师子高座,随其身量称座而坐。乃至人非人等,各称身座,复座而坐。释迦如来所教化者,上至阿迦尼吒天下至阿鼻地狱,所有化类皆悉而还还已。当于是时以佛力故,皆见十方诸佛世界犹如一会。所有十方一切诸佛所教化者,一切皆从释迦如来诸毛孔入,释迦如来所教化者皆从彼佛身诸毛孔入。现如是已,当尔之时于彼众中有一菩萨名曰胜分,从座而起进止庠序,容貌端严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向佛而说偈言: 佛世甚希有 为众故显现 此事未曾有 覆蔽一切魔 递共相观面 唱言希有事 我等何故来 出言我破坏 我等辈可怜 惟首骸骨消 我等既羸瘦 枯老复失乐 无言字神通 覆翳我道剌 大神通佛子 今自显佛法 此众生疑心 复生大欢喜 此会皆出言 我等愿作佛 文殊在众中 佛子众围绕 文殊侍多佛 来显说神通 为何法现相 今佛说何法 咸生是疑心 愿为我众说 会众看着如来的各种神通大变化,各自怀着疑心互递眼神。菩萨们向如来供养各种珍宝以示自己的欢喜礼顶之心。如来显示完各神通变化,从禅定中起座,以佛眼普看十方。在佛眼中,十方世界,一切佛土和娑婆(地球)各大千世界就如在手掌心中一般。如来继续再放大神通显示种种变化,十方诸佛都现出化身佛,化身佛再现出化身佛,诸佛如来的所有化身佛圴前来到此集会。再有无量无边的菩萨,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持各种供养之物及他们的信众均一起来到此集会。再有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一切大众,在自己住处看到了如来的神通变化,都赶到此地集会。此时十方菩萨各自持物供养如来,供养完毕以神通变化出师子高座,按各自身份排座,前来的会众也按各自身份排位坐好。如来为了教化众生而在六道中示现各种不同身份的分身,上至阿迦尼吒天下至阿鼻地狱,此时均成化身归来。会众以佛力加持的缘故,看到十方世界同聚此地如同一处。十方世界的一切如来和释迦如来的各种教示化身,此时均从释迦如来的毛孔进入(归一)。如来变现神通到此,会中有一位菩萨名字叫胜分,容貌举止极为庄严,菩萨坐座起偏袒右肩向佛行礼,合掌说偈: “世尊今日为众生示现如此神通变化极为少有,法力盖过了众魔幻法,众魔们看到后均互递眼神面面相觑而说:‘真是稀有的奇事,我们为什么会来到这里。我们体形瘦弱露出骸骨,形态枯老仿佛失去了欢乐实在可怜。这位神通佛子今日宣显佛法的大神通,超过了我们的道行’。会场众生均生出大欢喜心发愿未来能成佛,同时也生出疑问。文殊菩萨因侍奉多佛见闻广大,在会场中被佛子围绕,请菩萨解说今日如来为何示现如此神通,如来将要开示的是什么佛法。” 尔时彼众中以魔力故,有一仙人名威灯光,即白胜分菩萨言:“童子,汝且默然。我今发问,若是沙门能决于我心所疑者,乃可得名为萨婆若。若不能决我疑心者,云何得名一切智也。如是神变若幻作者,摩醯首罗、那罗延等所说咒咀,凡世间人用是法故亦能成就诸如是等无量之事,岂足为奇。”作是语时,如来世尊熙怡微笑。既微笑已,普观诸仙一切大众观察众已,即告威灯光大仙人言:“汝威灯光,今正是时恣汝所问,如我智力为汝解说。”尔时威灯光大仙人即问佛言:“瞿昙沙门,先与我说众生体者从何处生?几粗几细?众生内体性者为一搩耶、一尺耶、一指耶、乃至若大麦小麦大豆小豆等分耶?乃至芥子许众生内体性耶?”作是问已,尔时世尊即赞威灯光大仙人言:“善哉善哉。汝威灯光快问是义,如六万劫寿命者。”尔时世尊作是语时,诸仙人等皆大惊怪,作是念言:‘我等与彼大仙久居共在一处犹尚未知大威灯光寿命算数,今是瞿昙云何速得如是觉知?’ 此时有一位修行魔力的仙人名字叫做威灯光,他和白胜分菩萨说:“小孩,你就此打住不要再说话,现在由我来发问。如果那个沙门(修行人,指如来)能回答我的问题,解决我的疑问,他才可以称得上“一切智”知道一切。如果他不能解答我的疑问凭什么能号称一切智。他刚才的神通幻变不过是雕虫小技而已,凡世间的人只要按摩醯首罗、那罗延等所说的咒语法去修行,同样也能幻变出这些及其他无量变化各事,又何足为奇。”威灯光仙人说此话的时候,如来即向仙人和悦微笑(赞叹以智慧为上非以神通),并以佛眼普观了众仙人及其他会众,然后和灯光仙人说:“仙人,现在正是时候,你可以任意发问,以我的智力为你解说。”灯光仙人问佛:“沙门,你先告诉我,众生的身体是从哪里生出来的?有多粗多细?众生的内体性(思维意识)是什么样子的,是一掌一尺一指大?是大麦小麦大豆小豆大还是只有芥子那么大?”。仙人问完,佛立即赞叹他说:“善哉,灯光仙人你痛快地提出问题,答案对你来说就如六万劫寿命者一般大小”。会场各仙人听完此话均被大惊,心里在想:我们众仙人长久共居一处,却不曾知道大威灯光仙人的寿命,这位沙门(如来)又是如何能迅速得知的? 尔时世尊即复告于彼威灯光大仙人言:“汝大仙人,谛听谛受,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具足善说。汝问我言众生体者从何处生?大仙当知,实无言说,无有字句可说。众生有所从来但以无明行等诸因缘故,起彼众生乃至生老病死等,诸因缘故起彼众生。大仙,复有因缘能起众生。所谓以母为因以父为缘得生众生,复次父母和合以之为因,邪念妄想起诸业风吹识种子置胎藏中,即是彼缘。复次苦圣谛集灭道圣谛是众生也。复次五阴分十八界和合故是众生也。复次大仙不离众生有业,不离业有众生。众生是业,业是众生。汝当知之,众生界者不增不减。” 大仙人言:“瞿昙,若众生界不增不减者,何故众生舍垢身已得自在身?”佛言:“汝大仙人,如汝所言是大不可。何以故,若自在得自在者,应不堕落常在自在中,右自在身不得自在者云何名得自在也。大仙人,譬如萤火虫作是心念:‘我光明焰悉能遍照于阎浮提。’假使萤火虫实能放光遍照阎浮提者,终亦不能使无伏心者得名真自在。复次大仙,若自在得自在者应尽诸烦恼垢,不自在故应长诸烦恼,若诸烦恼垢与自在等共有者,是故众生界。无有增减而可见也。” 此时如来和灯光仙人说:“大仙人,你用心听用心思考,我将为你具体解说。你问我‘众生的身体是从哪里生出来的?’,这个问题是无法用文字可以解说的。众生有始以来,是因为无明行(无原因生起的意识和行动)和其他因缘等,生起了生老病死等思维及行为,这些因缘生起了众生(从无到有)。大仙人,还有因缘能生众生,就是所谓的(假相上的)以母亲为因,以父亲为缘生起众生(从有到有)。又以父母和合为因,邪念和妄想生出业风把意识种子吹置藏于胎内,以此为缘。还有,聚集肉体财物等贪爱为因,生老病死等苦痛为果。以解脱苦痛修行正道为因,真正解脱实现涅盘境界为果(苦集灭道四圣谛),是众生。还有,五阴(色受想行识)分成十八界(身体眼耳鼻舌身意根对应色声香味触法界,作用产生眼耳鼻舌身意识界),以合和的缘故是众生。大仙,业(意识和行为)不离众生,众生不离业,所以众生就是业,业就是众生。你应当知道,众生界不增不减。” 灯光仙人对佛说:“行者,如果众生界不增不减的话,为什么众生死后抛弃了肉身能得到自在之身(意识身,如人做梦时有“身体”)?”佛说:“大仙人,你的这种说法有大错误。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得到自在的众生,是不会堕落到不自在的境界里(不断生灭),真正的自在者应该永远都是自在的。如果不能得到这种自在之身(不生不灭),又怎么能说得到自在。仙人,就如萤火虫心里在想:‘我的光明火焰能照遍地球’,假使萤火虫真有能力能放光照遍地球,如果不能降服自心最终也不能得到真正的自在(暗指大仙的法力高强实如萤火,未能调服自心未断生灭)。大仙,真正得到自在者应该是不断除尽各种烦恼污垢,因为不自在的原因是烦恼污垢在增长。如果各种烦恼与自都同在者是众生界,由此可见众生界没有增减。” 注: “众生界不增不减,众生是业,业是众生”注解较长,放置文未单独列出。 时大仙人复言:“瞿昙,汝可不作尽诸烦恼耶?”佛言:“汝大仙人,我亦不作尽诸烦恼,亦复不增诸烦恼。”大仙人言:“今汝瞿昙若如是者,亦不应言我得自在。”佛言:“大仙,如是如是。大仙当知,我亦不言我得自在。何以故,我无实故亦不自在。” 大仙人言:“汝瞿昙且置是语。瞿昙,如汝前言父母和合得众生生者,何故多人共和合少有众生而得生耶?此义云何。”佛言:“大仙,我今为汝所引譬喻,随汝所能为我解说。汝大仙人,如有一子中多有树生,复一树中有无边枝,一一枝中复无量华,是一一华应各结果。何故有结有不结者?若已结者皆应成熟中作种子,何故复有熟不熟者?此义云何。”大仙人言:“瞿昙,由风吹故有结不结,若已结者堕落不熟不任为种。”佛告大仙人:“以业风自转吹业众生,果堕落故少有众生而得生耶。大仙人汝当知之,若在胎中或为虫食或为业风转为碎末。汝当知之,树灾堕落少不足言,所有众生为灾堕落多不可说。复次大仙人,以邪心故起众生界,若诸众生能有几许心想转者,还复尔数受后有生。是故我言邪心故起众生界。” 仙人问佛:“行者,你现在可以断尽各种烦恼吗?”佛说:“大仙人,我不断尽各种烦恼,也不增加各种烦恼(佛没有烦恼,不用去断也无从谈增长)。”大仙人对佛说:“如果行者您真的到了如此境界,那你也不应该说‘我得自在’。”佛说:“大仙,正是如此。我不说我得自在,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我无实质的概念(空性,无区别),我并没有不自在(自在是相对不自在而言,佛没有不自在所以没有自在,两者均无)。” 大仙人对佛说:“行者,我们暂且放下这个话题。按你前面所说,有以父母和合而得生众生,为什么这么多人(多次)合和,却很少有众生能够生出?”佛说:“仙人,我现在为你引用一些比方,用你的智慧为我解答这些问题。大仙人,比如同类种子生出了很多树,每棵树上有很多树枝,每一树枝上有数不清的花朵,这些花朵应该都将一一结成果实。为什么有的花朵能结果,有的不能结果?结成的果实应该成熟后能够成为种子,为何有的果实能成熟有的却不能?”仙人回答说:“行者,是因为有风吹落花朵,有的花朵因风坠落所以不能结果。花朵结果后又以同样缘故,有的果实没成熟就被风吹坠落所以不能成为种子。”佛和仙人说:“众生同样如此,被自己的业风所吹,就如果实坠落一般,因此很少众生能得以生出。大仙人你应当知道,在胎中被虫吃或被业风转成碎末的众生,就如树灾果实坠落一般,实在多不可言。大仙人,因为邪心的原因生出众生界,如果众生此心仍在转动的话(欲望有身体的思维不停止),就会在受灾数次后得以生出。因此我说邪心生起众生界。” 尔时大仙人言:“瞿昙,如是如是。如我所问汝已答我此义得成。瞿昙,更复为我解说何以故有劫烧尽也?”佛言:“大仙人汝当知之,无作故名为法界。若劫尽时大地不烧者,法界便有二种,少有分是无常,少有分是常。若如是者是诸如来,则亦不成为实语者。若一切无常,无为法中不可思量者,是故如来得名一切智。”尔时大仙人闻是语已,回首顾语自诸弟子言:“汝知之不,此瞿昙者真成是于一切智也。” 尔时世尊复更重告大仙人言:“若劫尽时一切大地不被烧者,不得分别此是初时此是末时,亦复不知好丑业果善恶等报。汝当知之,此劫烧时焚荡尽者是诸如来大方便力之所为也。所有众生若能闻信,劫当烧尽洞皆然者。尔数众生诸如来边受诸摄受。汝当知之,如大蟒蛇身分所有眼耳口鼻,以毒力故悉能摄受一切飞走杂类众生,应知如来亦复如是。以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法毒力故悉能摄受调伏一切诸众生也。大仙人,又如有人以其金铤置在火中,不以嗔恨置于火中,以不熟故欲令成熟,为欲成就真宝物故,为令价大得多财故置金火中连椎交打柔软清净。如是一切诸众生辈,莫不皆因诸佛如来放劫尽烧而得调伏。如是劫尽大地烧时,实无众生受苦恼者。” 仙人向佛说:“行者,这个问题你已经回答了我。请您为我解说另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坏劫时会有劫火前来烧尽一切?”佛说:“大仙人你应当知道,因无所作为(无欲无行为)所以称为法界。劫尽时大地不被火烧的众生,在法界上有两种,一种是有少分别的无常,一种是有少分别的有常。如果说以上两者是众佛,那么如来就不会成为真实的言语者。如果一切都是无常(有常是相对无常而言,变化相对少的叫有常),在无常的变化中无需思维转动就能随时起用智慧者叫做如来,所以如来也叫一切智。”仙人听完佛说此话,回头和自己的众弟子说:“你们知不知道,这位行者是真正成就了一切智。” 佛对仙人说:“劫尽时在一切不被大火烧到的大地上(初禅天以上),众生均不能分别这是白天还是黑夜,不知道好坏果报,不知道善恶业等(区别心极少)。仙人你应当知道,劫火浩荡烧尽众生,实际是如来以方便力成就的。所有相信如来此话的众生,在劫火烧尽的时候,如来将会在他们的身边接收引导(离开此地)。仙人你应当知道,就如大蟒蛇把眼耳口鼻分身,以蛇的毒力能摄受(抓拿)一切飞禽起兽,如来使用的同样是这种办法。使用温暖爱语对有共同方向的人适合(有局限性),使用法毒力却能调服摄受一切众生(无局限性)。大仙人,又如有人把金条放在火中,不是这个人憎恨黄金所以让黄金被火烧,而是为了使黄金成为真正的宝物提升自身价值,火中黄金从刚强变成柔软才能铸造宝器。劫火烧尽同是如此,一切众生因此缘故被如来调服。在劫尽大火浩荡的时候,实际没有众生会真正得到苦恼(先苦后甜大利在后)。 注: 赞叹鼓励不能普及影响所有众生,如道德。威严惩罚能普及影响所有众生,如法律。法律以夺取杀人者生命来毒胁众生,众生受此威胁不敢有杀人的行为,从而引导社会的和平秩序。假设把法律之毒更改为善:“对不杀人者加以奖赏,对杀人者认定无罪”,如此执行社会必将大乱,杀人者横行人人自危。由此可知只有毒力才能普及所有众生。法律之毒对无触法之心的众生来说形同虚设,道德接替法律成为此类众生的束绑标准。善力道德及毒力法律对应不同众生各有各功德,共同维护世间和平引导众生向上。 大仙人言:“世尊希有,可得劫尽火焚烧然,大地坏时无一众生受苦恼者。”佛言:“不也,大仙人。诸佛如来不令一众生受逼切恼,何以故。大仙人,譬如十方微细雨滴,彼诸雨滴宁为多不?”大仙人言:“甚多世尊。”佛言:“大仙人,诸佛如来十地菩萨倍多于彼。当尔劫尽大地烧时,于上虚空中以慈悲智慧身手解救众生,不令有苦而触身也。所以者何,以彼诸佛如来,一切菩萨妙身,广大相好端严,众生见者无不欢喜生正信心。唱如是言:‘我等愿于未来世中,皆得成就如是除拔,还得成就如是形色如是相好端严之身。’当于是时,又有心解脱已得阿罗汉果者,或有厌离心生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证者或复有得无生法忍者有得不退转地者。有得生于四天王天上者,有得生于忉利天上,夜摩天上,兜率天上,化乐天上,他化自在天上者,略说乃至有得生于阿迦腻吒天上者。当于是时,所有一切大转轮圣王小转轮王及诸方域粟散小王,大仙人等,乃至刹利大家,大婆罗门,大富长者,如是次第,以见如来妙色之身,复见己身,于大恐怖生死海中得解脱故,生大踊跃欢喜之心。于如来边起知恩心,起报恩心,于如来边听受法已。各各皆于十业道中作不放逸行。以是方便力因缘故,于十恶道中速得舍离。当于是时,所得十地大菩萨者,以此菩萨眼道所及照了之处大地微尘,彼等微尘虽复甚多,而彼时节诸众生界乃至知于烦恼体性污染不净,从于无为涅槃道中入彼无余涅槃道者,倍多于彼。汝今当知诸佛如来,为如是等大利益故,方便显示劫烧尽也。” 仙人赞叹:“世尊真是稀有,法力烧尽大地却能不让任何一位众生受到苦恼。”佛说:“并非如此(不居功)。大仙人,诸佛如来是不会让一切众生受到逼害苦恼的。为什么这样说,仙人,比如十方世界都在下细雨,这些雨滴的数量多吗?”仙人回答:“非常的多。”佛说:“大仙人,众佛和十地菩萨的数量比这些雨滴高出数倍。在劫尽火烧大地的时候,众佛与菩萨会在虚空中,以慈悲智慧之力接引解救受苦的众生,不让众生苦痛触身。为什么诸佛菩萨能接引众生?因为诸佛的身相妙躯极其庄严,众生看到没有不生欢喜心的,因此对诸佛菩萨生起正信心(完全信赖),并发心说:'我们愿在未来世中都能成就佛道,成就如此形妙庄严的身相。'在那个时候,众生中有生解脱心得阿罗汉果,生厌离心得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有证得无生法忍能到不退转地。有得生于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上,甚至有得生于阿迦腻吒天(善念增长投生更高福报的世界)。在当时,所有的大小国王,地方小王,仙人等,至名门贵族,世家,大富者,大商人等(从高到低),按此次列见到如来的妙色身相,然后还看到了自己的身体(“灵魂”看自身尸体),在恐怖生死海中得到了解脱并生起欢喜心(恐怖中看到如来得安全感),对如来感恩(感恩如来的接引),生起了报佛恩的心,都到如来的身边听佛讲法,听从佛的教导,从此各人均不放任自己的恶念和行为。以此因缘,众生能从十恶道中迅速得到脱离(劫火从无间地狱开始燃起),往生善道及修行佛道。“
为何有人学佛大富大贵有人学佛却穷困潦倒?这部经佛讲的很明白 佛说慢法经 西晋沙门法炬译 佛告阿难:‘有人事佛以后便富贵;有人事佛以后衰丧不利者。’ 阿难问佛:‘云何俱事佛,衰、利不同?何故得尔?’ 佛语阿难:‘有人事佛,当求明师;得了了者,从受戒法。为除诸想,与经相应,精进奉行,不失其教受者,不犯如毛发者,是人不犯道禁,常为诸天善神侍卫、拥护。所向谐偶,财利百倍,众人所敬,后当得佛,何况富利!如是人辈事佛,为真佛弟子。 又复有人事佛,不值明师,亦无经像,又复不礼敬。不知不解,强教人受法戒,无有至信;受戒之后,故复犯众戒。心意蒙冥、犹豫,不肯读经、行道、作福,乍信、乍不信。复不能念斋日、烧香、燃灯作礼。故复嗔恚、嚾呼、骂詈,出入咒咀,口初不合,心怀憎嫉,使人杀生。眼见经像,无有礼敬之心。若其有经,趣挂著壁,或掷床席之上,或著故衣被弊箧器中,或以妻子、小儿不净手弄之;烟熏屋漏,不复瞻视;亦不烧香、燃灯向之作礼,与外经书无异。善神离之,恶鬼得其便,随逐不置,因衰病之。适得疾病,恐怖犹豫,自念言:“我初事佛,云何故复疾病也?”不能自信,呼使至医师。医师卜问、解除、镇厌无益。遂便祷赛邪神,众过遂增。妖魅恶鬼,屯守其门,遂便丧衰死亡,不离门户。财产衰耗,家室病疾,更相注续,不离床席。命终罪辜,堕泥犁中,当被考治适罚,无有岁数。是人但坐不能专一,志意犹豫无所专据,不信佛法,故得其罪殃,衰耗如是。世间人不知佛法者,谓呼事佛令得殃衰,不知其人行自不正,违犯佛经戒。心专行恶,众态具足,身自招之,无有与者。’ 阿难闻之,便头面著地,为佛作礼,欢喜奉行。
为什么有人学佛大富大贵有人学佛却穷困潦倒?? 佛说慢法经 西晋沙门法炬译 佛告阿难:‘有人事佛以后便富贵;有人事佛以后衰丧不利者。’ 阿难问佛:‘云何俱事佛,衰、利不同?何故得尔?’ 佛语阿难:‘有人事佛,当求明师;得了了者,从受戒法。为除诸想,与经相应,精进奉行,不失其教受者,不犯如毛发者,是人不犯道禁,常为诸天善神侍卫、拥护。所向谐偶,财利百倍,众人所敬,后当得佛,何况富利!如是人辈事佛,为真佛弟子。 又复有人事佛,不值明师,亦无经像,又复不礼敬。不知不解,强教人受法戒,无有至信;受戒之后,故复犯众戒。心意蒙冥、犹豫,不肯读经、行道、作福,乍信、乍不信。复不能念斋日、烧香、燃灯作礼。故复嗔恚、嚾呼、骂詈,出入咒咀,口初不合,心怀憎嫉,使人杀生。眼见经像,无有礼敬之心。若其有经,趣挂著壁,或掷床席之上,或著故衣被弊箧器中,或以妻子、小儿不净手弄之;烟熏屋漏,不复瞻视;亦不烧香、燃灯向之作礼,与外经书无异。善神离之,恶鬼得其便,随逐不置,因衰病之。适得疾病,恐怖犹豫,自念言:“我初事佛,云何故复疾病也?”不能自信,呼使至医师。医师卜问、解除、镇厌无益。遂便祷赛邪神,众过遂增。妖魅恶鬼,屯守其门,遂便丧衰死亡,不离门户。财产衰耗,家室病疾,更相注续,不离床席。命终罪辜,堕泥犁中,当被考治适罚,无有岁数。是人但坐不能专一,志意犹豫无所专据,不信佛法,故得其罪殃,衰耗如是。世间人不知佛法者,谓呼事佛令得殃衰,不知其人行自不正,违犯佛经戒。心专行恶,众态具足,身自招之,无有与者。’ 阿难闻之,便头面著地,为佛作礼,欢喜奉行。
为何有人学佛大富大贵有人却穷困潦倒?看这部经就明白了 佛说慢法经 西晋沙门法炬译 佛告阿难:‘有人事佛以后便富贵;有人事佛以后衰丧不利者。’ 阿难问佛:‘云何俱事佛,衰、利不同?何故得尔?’ 佛语阿难:‘有人事佛,当求明师;得了了者,从受戒法。为除诸想,与经相应,精进奉行,不失其教受者,不犯如毛发者,是人不犯道禁,常为诸天善神侍卫、拥护。所向谐偶,财利百倍,众人所敬,后当得佛,何况富利!如是人辈事佛,为真佛弟子。 又复有人事佛,不值明师,亦无经像,又复不礼敬。不知不解,强教人受法戒,无有至信;受戒之后,故复犯众戒。心意蒙冥、犹豫,不肯读经、行道、作福,乍信、乍不信。复不能念斋日、烧香、燃灯作礼。故复嗔恚、嚾呼、骂詈,出入咒咀,口初不合,心怀憎嫉,使人杀生。眼见经像,无有礼敬之心。若其有经,趣挂著壁,或掷床席之上,或著故衣被弊箧器中,或以妻子、小儿不净手弄之;烟熏屋漏,不复瞻视;亦不烧香、燃灯向之作礼,与外经书无异。善神离之,恶鬼得其便,随逐不置,因衰病之。适得疾病,恐怖犹豫,自念言:“我初事佛,云何故复疾病也?”不能自信,呼使至医师。医师卜问、解除、镇厌无益。遂便祷赛邪神,众过遂增。妖魅恶鬼,屯守其门,遂便丧衰死亡,不离门户。财产衰耗,家室病疾,更相注续,不离床席。命终罪辜,堕泥犁中,当被考治适罚,无有岁数。是人但坐不能专一,志意犹豫无所专据,不信佛法,故得其罪殃,衰耗如是。世间人不知佛法者,谓呼事佛令得殃衰,不知其人行自不正,违犯佛经戒。心专行恶,众态具足,身自招之,无有与者。’ 阿难闻之,便头面著地,为佛作礼,欢喜奉行。
为何有人学佛大富大贵有人学佛却穷困潦倒?看这部经就明白了 佛说慢法经 西晋沙门法炬译 佛告阿难:‘有人事佛以后便富贵;有人事佛以后衰丧不利者。’ 阿难问佛:‘云何俱事佛,衰、利不同?何故得尔?’ 佛语阿难:‘有人事佛,当求明师;得了了者,从受戒法。为除诸想,与经相应,精进奉行,不失其教受者,不犯如毛发者,是人不犯道禁,常为诸天善神侍卫、拥护。所向谐偶,财利百倍,众人所敬,后当得佛,何况富利!如是人辈事佛,为真佛弟子。 又复有人事佛,不值明师,亦无经像,又复不礼敬。不知不解,强教人受法戒,无有至信;受戒之后,故复犯众戒。心意蒙冥、犹豫,不肯读经、行道、作福,乍信、乍不信。复不能念斋日、烧香、燃灯作礼。故复嗔恚、嚾呼、骂詈,出入咒咀,口初不合,心怀憎嫉,使人杀生。眼见经像,无有礼敬之心。若其有经,趣挂著壁,或掷床席之上,或著故衣被弊箧器中,或以妻子、小儿不净手弄之;烟熏屋漏,不复瞻视;亦不烧香、燃灯向之作礼,与外经书无异。善神离之,恶鬼得其便,随逐不置,因衰病之。适得疾病,恐怖犹豫,自念言:“我初事佛,云何故复疾病也?”不能自信,呼使至医师。医师卜问、解除、镇厌无益。遂便祷赛邪神,众过遂增。妖魅恶鬼,屯守其门,遂便丧衰死亡,不离门户。财产衰耗,家室病疾,更相注续,不离床席。命终罪辜,堕泥犁中,当被考治适罚,无有岁数。是人但坐不能专一,志意犹豫无所专据,不信佛法,故得其罪殃,衰耗如是。世间人不知佛法者,谓呼事佛令得殃衰,不知其人行自不正,违犯佛经戒。心专行恶,众态具足,身自招之,无有与者。’ 阿难闻之,便头面著地,为佛作礼,欢喜奉行。
为何有人学佛大富大贵有人却穷困潦倒?看这部经就明白了 佛说慢法经 西晋沙门法炬译 佛告阿难:‘有人事佛以后便富贵;有人事佛以后衰丧不利者。’ 阿难问佛:‘云何俱事佛,衰、利不同?何故得尔?’ 佛语阿难:‘有人事佛,当求明师;得了了者,从受戒法。为除诸想,与经相应,精进奉行,不失其教受者,不犯如毛发者,是人不犯道禁,常为诸天善神侍卫、拥护。所向谐偶,财利百倍,众人所敬,后当得佛,何况富利!如是人辈事佛,为真佛弟子。 又复有人事佛,不值明师,亦无经像,又复不礼敬。不知不解,强教人受法戒,无有至信;受戒之后,故复犯众戒。心意蒙冥、犹豫,不肯读经、行道、作福,乍信、乍不信。复不能念斋日、烧香、燃灯作礼。故复嗔恚、嚾呼、骂詈,出入咒咀,口初不合,心怀憎嫉,使人杀生。眼见经像,无有礼敬之心。若其有经,趣挂著壁,或掷床席之上,或著故衣被弊箧器中,或以妻子、小儿不净手弄之;烟熏屋漏,不复瞻视;亦不烧香、燃灯向之作礼,与外经书无异。善神离之,恶鬼得其便,随逐不置,因衰病之。适得疾病,恐怖犹豫,自念言:“我初事佛,云何故复疾病也?”不能自信,呼使至医师。医师卜问、解除、镇厌无益。遂便祷赛邪神,众过遂增。妖魅恶鬼,屯守其门,遂便丧衰死亡,不离门户。财产衰耗,家室病疾,更相注续,不离床席。命终罪辜,堕泥犁中,当被考治适罚,无有岁数。是人但坐不能专一,志意犹豫无所专据,不信佛法,故得其罪殃,衰耗如是。世间人不知佛法者,谓呼事佛令得殃衰,不知其人行自不正,违犯佛经戒。心专行恶,众态具足,身自招之,无有与者。’ 阿难闻之,便头面著地,为佛作礼,欢喜奉行。
为何有人学佛大富大贵有人却穷困潦倒?可这部经就明白了 佛说慢法经 西晋沙门法炬译 佛告阿难:‘有人事佛以后便富贵;有人事佛以后衰丧不利者。’ 阿难问佛:‘云何俱事佛,衰、利不同?何故得尔?’ 佛语阿难:‘有人事佛,当求明师;得了了者,从受戒法。为除诸想,与经相应,精进奉行,不失其教受者,不犯如毛发者,是人不犯道禁,常为诸天善神侍卫、拥护。所向谐偶,财利百倍,众人所敬,后当得佛,何况富利!如是人辈事佛,为真佛弟子。 又复有人事佛,不值明师,亦无经像,又复不礼敬。不知不解,强教人受法戒,无有至信;受戒之后,故复犯众戒。心意蒙冥、犹豫,不肯读经、行道、作福,乍信、乍不信。复不能念斋日、烧香、燃灯作礼。故复嗔恚、嚾呼、骂詈,出入咒咀,口初不合,心怀憎嫉,使人杀生。眼见经像,无有礼敬之心。若其有经,趣挂著壁,或掷床席之上,或著故衣被弊箧器中,或以妻子、小儿不净手弄之;烟熏屋漏,不复瞻视;亦不烧香、燃灯向之作礼,与外经书无异。善神离之,恶鬼得其便,随逐不置,因衰病之。适得疾病,恐怖犹豫,自念言:“我初事佛,云何故复疾病也?”不能自信,呼使至医师。医师卜问、解除、镇厌无益。遂便祷赛邪神,众过遂增。妖魅恶鬼,屯守其门,遂便丧衰死亡,不离门户。财产衰耗,家室病疾,更相注续,不离床席。命终罪辜,堕泥犁中,当被考治适罚,无有岁数。是人但坐不能专一,志意犹豫无所专据,不信佛法,故得其罪殃,衰耗如是。世间人不知佛法者,谓呼事佛令得殃衰,不知其人行自不正,违犯佛经戒。心专行恶,众态具足,身自招之,无有与者。’ 阿难闻之,便头面著地,为佛作礼,欢喜奉行。
为什么有人学佛大富大贵有人学佛却穷困潦倒?? 佛说慢法经 西晋沙门法炬译 佛告阿难:‘有人事佛以后便富贵;有人事佛以后衰丧不利者。’ 阿难问佛:‘云何俱事佛,衰、利不同?何故得尔?’ 佛语阿难:‘有人事佛,当求明师;得了了者,从受戒法。为除诸想,与经相应,精进奉行,不失其教受者,不犯如毛发者,是人不犯道禁,常为诸天善神侍卫、拥护。所向谐偶,财利百倍,众人所敬,后当得佛,何况富利!如是人辈事佛,为真佛弟子。 又复有人事佛,不值明师,亦无经像,又复不礼敬。不知不解,强教人受法戒,无有至信;受戒之后,故复犯众戒。心意蒙冥、犹豫,不肯读经、行道、作福,乍信、乍不信。复不能念斋日、烧香、燃灯作礼。故复嗔恚、嚾呼、骂詈,出入咒咀,口初不合,心怀憎嫉,使人杀生。眼见经像,无有礼敬之心。若其有经,趣挂著壁,或掷床席之上,或著故衣被弊箧器中,或以妻子、小儿不净手弄之;烟熏屋漏,不复瞻视;亦不烧香、燃灯向之作礼,与外经书无异。善神离之,恶鬼得其便,随逐不置,因衰病之。适得疾病,恐怖犹豫,自念言:“我初事佛,云何故复疾病也?”不能自信,呼使至医师。医师卜问、解除、镇厌无益。遂便祷赛邪神,众过遂增。妖魅恶鬼,屯守其门,遂便丧衰死亡,不离门户。财产衰耗,家室病疾,更相注续,不离床席。命终罪辜,堕泥犁中,当被考治适罚,无有岁数。是人但坐不能专一,志意犹豫无所专据,不信佛法,故得其罪殃,衰耗如是。世间人不知佛法者,谓呼事佛令得殃衰,不知其人行自不正,违犯佛经戒。心专行恶,众态具足,身自招之,无有与者。’ 阿难闻之,便头面著地,为佛作礼,欢喜奉行。
【20-06-02 佛经法咒】为什么有人学佛大富大贵有人却穷困潦倒? 佛说慢法经 西晋沙门法炬译 佛告阿难:‘有人事佛以后便富贵;有人事佛以后衰丧不利者。’ 阿难问佛:‘云何俱事佛,衰、利不同?何故得尔?’ 佛语阿难:‘有人事佛,当求明师;得了了者,从受戒法。为除诸想,与经相应,精进奉行,不失其教受者,不犯如毛发者,是人不犯道禁,常为诸天善神侍卫、拥护。所向谐偶,财利百倍,众人所敬,后当得佛,何况富利!如是人辈事佛,为真佛弟子。 又复有人事佛,不值明师,亦无经像,又复不礼敬。不知不解,强教人受法戒,无有至信;受戒之后,故复犯众戒。心意蒙冥、犹豫,不肯读经、行道、作福,乍信、乍不信。复不能念斋日、烧香、燃灯作礼。故复嗔恚、嚾呼、骂詈,出入咒咀,口初不合,心怀憎嫉,使人杀生。眼见经像,无有礼敬之心。若其有经,趣挂著壁,或掷床席之上,或著故衣被弊箧器中,或以妻子、小儿不净手弄之;烟熏屋漏,不复瞻视;亦不烧香、燃灯向之作礼,与外经书无异。善神离之,恶鬼得其便,随逐不置,因衰病之。适得疾病,恐怖犹豫,自念言:“我初事佛,云何故复疾病也?”不能自信,呼使至医师。医师卜问、解除、镇厌无益。遂便祷赛邪神,众过遂增。妖魅恶鬼,屯守其门,遂便丧衰死亡,不离门户。财产衰耗,家室病疾,更相注续,不离床席。命终罪辜,堕泥犁中,当被考治适罚,无有岁数。是人但坐不能专一,志意犹豫无所专据,不信佛法,故得其罪殃,衰耗如是。世间人不知佛法者,谓呼事佛令得殃衰,不知其人行自不正,违犯佛经戒。心专行恶,众态具足,身自招之,无有与者。’ 阿难闻之,便头面著地,为佛作礼,欢喜奉行。
为何有人学佛大富大贵有人却穷困潦倒?看这部经佛怎么说 佛说慢法经 西晋沙门法炬译 佛告阿难:‘有人事佛以后便富贵;有人事佛以后衰丧不利者。’ 阿难问佛:‘云何俱事佛,衰、利不同?何故得尔?’ 佛语阿难:‘有人事佛,当求明师;得了了者,从受戒法。为除诸想,与经相应,精进奉行,不失其教受者,不犯如毛发者,是人不犯道禁,常为诸天善神侍卫、拥护。所向谐偶,财利百倍,众人所敬,后当得佛,何况富利!如是人辈事佛,为真佛弟子。 又复有人事佛,不值明师,亦无经像,又复不礼敬。不知不解,强教人受法戒,无有至信;受戒之后,故复犯众戒。心意蒙冥、犹豫,不肯读经、行道、作福,乍信、乍不信。复不能念斋日、烧香、燃灯作礼。故复嗔恚、嚾呼、骂詈,出入咒咀,口初不合,心怀憎嫉,使人杀生。眼见经像,无有礼敬之心。若其有经,趣挂著壁,或掷床席之上,或著故衣被弊箧器中,或以妻子、小儿不净手弄之;烟熏屋漏,不复瞻视;亦不烧香、燃灯向之作礼,与外经书无异。善神离之,恶鬼得其便,随逐不置,因衰病之。适得疾病,恐怖犹豫,自念言:“我初事佛,云何故复疾病也?”不能自信,呼使至医师。医师卜问、解除、镇厌无益。遂便祷赛邪神,众过遂增。妖魅恶鬼,屯守其门,遂便丧衰死亡,不离门户。财产衰耗,家室病疾,更相注续,不离床席。命终罪辜,堕泥犁中,当被考治适罚,无有岁数。是人但坐不能专一,志意犹豫无所专据,不信佛法,故得其罪殃,衰耗如是。世间人不知佛法者,谓呼事佛令得殃衰,不知其人行自不正,违犯佛经戒。心专行恶,众态具足,身自招之,无有与者。’ 阿难闻之,便头面著地,为佛作礼,欢喜奉行。
为什么有人学佛大富大贵而有人却穷困潦倒?看这部经佛怎么说 佛说慢法经 西晋沙门法炬译 佛告阿难:‘有人事佛以后便富贵;有人事佛以后衰丧不利者。’ 阿难问佛:‘云何俱事佛,衰、利不同?何故得尔?’ 佛语阿难:‘有人事佛,当求明师;得了了者,从受戒法。为除诸想,与经相应,精进奉行,不失其教受者,不犯如毛发者,是人不犯道禁,常为诸天善神侍卫、拥护。所向谐偶,财利百倍,众人所敬,后当得佛,何况富利!如是人辈事佛,为真佛弟子。 又复有人事佛,不值明师,亦无经像,又复不礼敬。不知不解,强教人受法戒,无有至信;受戒之后,故复犯众戒。心意蒙冥、犹豫,不肯读经、行道、作福,乍信、乍不信。复不能念斋日、烧香、燃灯作礼。故复嗔恚、嚾呼、骂詈,出入咒咀,口初不合,心怀憎嫉,使人杀生。眼见经像,无有礼敬之心。若其有经,趣挂著壁,或掷床席之上,或著故衣被弊箧器中,或以妻子、小儿不净手弄之;烟熏屋漏,不复瞻视;亦不烧香、燃灯向之作礼,与外经书无异。善神离之,恶鬼得其便,随逐不置,因衰病之。适得疾病,恐怖犹豫,自念言:“我初事佛,云何故复疾病也?”不能自信,呼使至医师。医师卜问、解除、镇厌无益。遂便祷赛邪神,众过遂增。妖魅恶鬼,屯守其门,遂便丧衰死亡,不离门户。财产衰耗,家室病疾,更相注续,不离床席。命终罪辜,堕泥犁中,当被考治适罚,无有岁数。是人但坐不能专一,志意犹豫无所专据,不信佛法,故得其罪殃,衰耗如是。世间人不知佛法者,谓呼事佛令得殃衰,不知其人行自不正,违犯佛经戒。心专行恶,众态具足,身自招之,无有与者。’ 阿难闻之,便头面著地,为佛作礼,欢喜奉行。
为什么同样学佛有人大富大贵有人却穷困潦倒看这部经就明白了 佛说慢法经 西晋沙门法炬译 佛告阿难:‘有人事佛以后便富贵;有人事佛以后衰丧不利者。’ 阿难问佛:‘云何俱事佛,衰、利不同?何故得尔?’ 佛语阿难:‘有人事佛,当求明师;得了了者,从受戒法。为除诸想,与经相应,精进奉行,不失其教受者,不犯如毛发者,是人不犯道禁,常为诸天善神侍卫、拥护。所向谐偶,财利百倍,众人所敬,后当得佛,何况富利!如是人辈事佛,为真佛弟子。 又复有人事佛,不值明师,亦无经像,又复不礼敬。不知不解,强教人受法戒,无有至信;受戒之后,故复犯众戒。心意蒙冥、犹豫,不肯读经、行道、作福,乍信、乍不信。复不能念斋日、烧香、燃灯作礼。故复嗔恚、嚾呼、骂詈,出入咒咀,口初不合,心怀憎嫉,使人杀生。眼见经像,无有礼敬之心。若其有经,趣挂著壁,或掷床席之上,或著故衣被弊箧器中,或以妻子、小儿不净手弄之;烟熏屋漏,不复瞻视;亦不烧香、燃灯向之作礼,与外经书无异。善神离之,恶鬼得其便,随逐不置,因衰病之。适得疾病,恐怖犹豫,自念言:“我初事佛,云何故复疾病也?”不能自信,呼使至医师。医师卜问、解除、镇厌无益。遂便祷赛邪神,众过遂增。妖魅恶鬼,屯守其门,遂便丧衰死亡,不离门户。财产衰耗,家室病疾,更相注续,不离床席。命终罪辜,堕泥犁中,当被考治适罚,无有岁数。是人但坐不能专一,志意犹豫无所专据,不信佛法,故得其罪殃,衰耗如是。世间人不知佛法者,谓呼事佛令得殃衰,不知其人行自不正,违犯佛经戒。心专行恶,众态具足,身自招之,无有与者。’ 阿难闻之,便头面著地,为佛作礼,欢喜奉行。
为什么有人学佛大富大贵有人学佛却穷困潦倒看这部经就明白了 佛说慢法经 西晋沙门法炬译 佛告阿难:‘有人事佛以后便富贵;有人事佛以后衰丧不利者。’ 阿难问佛:‘云何俱事佛,衰、利不同?何故得尔?’ 佛语阿难:‘有人事佛,当求明师;得了了者,从受戒法。为除诸想,与经相应,精进奉行,不失其教受者,不犯如毛发者,是人不犯道禁,常为诸天善神侍卫、拥护。所向谐偶,财利百倍,众人所敬,后当得佛,何况富利!如是人辈事佛,为真佛弟子。 又复有人事佛,不值明师,亦无经像,又复不礼敬。不知不解,强教人受法戒,无有至信;受戒之后,故复犯众戒。心意蒙冥、犹豫,不肯读经、行道、作福,乍信、乍不信。复不能念斋日、烧香、燃灯作礼。故复嗔恚、嚾呼、骂詈,出入咒咀,口初不合,心怀憎嫉,使人杀生。眼见经像,无有礼敬之心。若其有经,趣挂著壁,或掷床席之上,或著故衣被弊箧器中,或以妻子、小儿不净手弄之;烟熏屋漏,不复瞻视;亦不烧香、燃灯向之作礼,与外经书无异。善神离之,恶鬼得其便,随逐不置,因衰病之。适得疾病,恐怖犹豫,自念言:“我初事佛,云何故复疾病也?”不能自信,呼使至医师。医师卜问、解除、镇厌无益。遂便祷赛邪神,众过遂增。妖魅恶鬼,屯守其门,遂便丧衰死亡,不离门户。财产衰耗,家室病疾,更相注续,不离床席。命终罪辜,堕泥犁中,当被考治适罚,无有岁数。是人但坐不能专一,志意犹豫无所专据,不信佛法,故得其罪殃,衰耗如是。世间人不知佛法者,谓呼事佛令得殃衰,不知其人行自不正,违犯佛经戒。心专行恶,众态具足,身自招之,无有与者。’ 阿难闻之,便头面著地,为佛作礼,欢喜奉行。
灵宝毕法2 玉液还丹第六附玉液炼形 《玉书》曰:真阴真阳,相生相成;见于上者,积阳成神,神中有形而丽乎天者,日月也;见于下者,积阴成形,形中有形而丽平地者,金玉也。金玉之质;隐于山川秀媚之气,浮之于上,与日月交光,草木受之以为祯祥,鸟兽得之以为异类。 《真源》曰:阳升到天,太极生阴,阴不足而阳有徐,所以积阳生神;阴降到地,太极生阳,阳不足而阴有馀,所以积阴生形。上之日月,下之金玉,真阳有神,真阴有形,其气相交,而上下相射,光盈天地,则金玉可贵者,良以此也。是知金玉之气凝于空,则为瑞气祥烟,入于地;则变醴泉芝草,人民受之而为英杰,鸟兽得之而生奇异。盖金玉之质,虽产于积阴之形;而中抱真阳之气,又感积阳成神之日月,真阳之下射而宝凝矣。 《比喻》曰:积阴成形,而内抱真阳,以为金玉,比为金玉,比于积药而抱真气,以为胎仙也。金玉之气入于地,而为醴泉芝草者,比于玉液还丹田也。金玉之气凝于空,而为瑞气样烟者,比于气炼形质也。凡金玉之气冲于天,随阳升而起,凡金玉之气入于地,随阴降而还,既随阴阳升降,自有四时,可以液还丹田,气炼形质,比于四时加减,一日改移也 《真诀》曰:采补见验,年中择月;月中择日,日中择时,三时用事,一百日药力全,二百日圣胎坚,三百日真气生,胎仙圆。谨节用功,加添依时,三百日数足之后,方行还丹炼形之法。凡用艮卦飞金晶入脑,止于巽卦而白,此言飞金晶三百日后也。离封罢采药,坤卦罢勒阳关,只此兑卦下手,勒阳关,至乾封方止。既罢离卦,添入咽法炼形。咽法者,以舌搅上腭两凳之间,先咽了恶浊之津,次退舌尖以满玉池,津生不漱而咽。凡春三月,肝气旺而脾气弱,咽法日用离卦;凡耀三月,心气旺而肺气弱,咽法日用巽卦;凡秋三月,肺气旺而胖气弱;咽法日用艮卦;凡冬三月,肾气旺而心气弱。咽法日用震卦,凡四季之月,脾气旺而肾气弱,人以肾气为根源,四时皆有衷弱,每四时季月之后十八日,咽法日用兑封,仍与前咽法并用之;独于秋季止用兑卦咽法,而罢艮卦之功。以上咽法,先依前法而咽之。如牙齿玉池之间而津不生,但以舌满上下而闭玉池、收两颌,以虚咽而为法,止于咽气,气中自有水也。咽气如一年,三十六次至四十九次为数;又次一年,八十一次;又次一年,一百八十一次为见验:乃主液还丹之法。行持不过三年;灌溉丹田,沐浴胎仙,而真气愈盛。若行此,玉液还丹之法,而于三百日养就内丹,真气才生,艮卦飞金晶,一撞三关,上至泥丸,当行金掖还丹之法自顶中前下金水一注,下还黄庭,变金成丹,名曰金丹。行金液还丹,当于深密幽房,风日凡人不到之处,烧香,叠掌盘膝坐,以体蹲而后升,才觉火起,正坐绝念,忘情内观,的确艮卦飞金晶入顶,但略昂头偃项,放令颈下如火,方点头向前,低头曲项;退舌央进后以抵上腭,上有清洽之水,味若甘香,上彻项门,下遗百脉,鼻中自闻一种真香,舌上亦有奇味;不漱而咽,下还黄庭,名曰金液还丹。春夏秋冬,不拘时候,但于飞金晶入脑之后,节次行此法,自艮至巽而已;晚间勒阳关法,自兑至乾而已。凡行此法,谨节胜前,方可得成,究竟止于炼形住世,长生不死而已,不能超脱也。 《道要》曰:识取五行根蒂,方知春夏冬秋。时饮琼浆数盏,醉归月殿邀游。 解曰:识取五行根蒂者,为倒五行相生相克,而用卦时不同,以行咽法。方知春夏冬秋,改移有时候也。琼浆,玉液也。月殿,丹田也。醉归,咽多也。 东望扶桑未晓,后升前咽无休。骤马邀游宇宙,长男只到扬州。 解曰:东望扶桑未晓者,日未出,艮卦之时也。后升,飞金晶也。前咽,玉液还丹也。骤马,起火,玉液炼形也。邀游宇宙,遍满四肢也。长男,震卦也。只到扬州,离卦也。玉浓炼形,自震卦为始,至离卦方止也。 直解曰:玉液,肾液也,上升到心,三气相合而过重楼,则津满玉池,谓之玉液。若咽之,自中田而入下田,则曰还丹:若升之,自中田而入四肢,则日炼形,其实一物而已。此系来药三百日数足胎圆,而飞金晶减一卦,勒阳关如旧,罢采药,添入咽法,咽法随四时而已。此系炼形法,用卦后,添入炼形,自震卦为始,离卦为期,不限年月日,见验方止,体色光泽,神气秀媚,渐畏腥秽以冲口腹,凡情凡爱心境自除,真气将足而似常饱,所合不多,饮酒无量,尘骨已更而变神识,步趋走马,其行如飞,目如点漆,体若凝脂,绀发再生,皱脸重舒,老去永驻童颜,仰视百步而见秋毫,身体之间,旧痕残,自然消除,涕泪涎汗,亦不见有,圣丹生味,灵液透香,口鼻之间,常有真香奇味,漱津成酥,可以疗,人疾病,遍体皆成白膏,上件皆玉液还丹炼形之验。见验即止,当谨节用功,依法随时,而行后事。 金液还丹第七附金液炼形 《金诰》曰:积阳成神,神中有形,形生于日,日生于月;积阴成形,形中有神,神生于金,金生于玉。随阴阳而生没者,日月之光也,因数生光,数本于乾坤;随阴阳而升降者,金玉之气也,因时起气,时本于天地。 《真源》曰:日月之光,旦后用九,晦前用六,六九乾坤之数;金玉之气,春夏上升,秋冬下降,升降天地之时。金生于玉,玉生于石,石生于土,见于形而在下者如此;中金乌,月中玉兔,月待日魂而光,见于神而在上者如此。 《比喻》曰:日月,比气也,肾气比月,而心气比日;金玉,比液也,肾液比金,而心液比玉。所谓玉液者,本自肾气上升而到于心,以合心气,二气相交而过重楼,闭口不出而津满玉池,咽之而曰玉液还丹,升之而曰玉液炼形。是液本自肾中来而生于心,亦比土中生石、石中生玉之说也。所谓金液者,肾气合心气而不上升,薰蒸于肺,肺为华益,下罩二气,即日而取肺液,在下田自尾闾穴升上,乃曰飞金晶入脑中,以补泥丸之宫,自上复下降而入下田,乃曰金液还丹,既还下田复升,遍满四体,前复上升,乃曰金液炼形,是亦金生于土之说也。凡欲炼形飞金晶者,当在静室中,切禁风日,遥焚香,密启三清上圣:“臣所愿长生在世,传行大道,演化告人,当先自行炼形之法,欲得不畏寒暑,绝淡谷食,逃于阴阳之外。”咒毕,乃咽之。 《真诀》曰:背后尾闻穴曰下关,夹脊曰中关,脑后曰上关。始飞金晶以通三关,肾比地,心比天,上到顶以比九天。玉液炼形,自心至顶以通九天。三百日大药就,胎仙圆,而真气生,前起则行玉液炼形之旧道,后起则行飞金晶之旧道,金晶玉液,行功,见验,自坎卦为始,后起一升入顶,以双手微闭双耳,内观如法,微咽于津,乃以舌抵定牙关,下闭玉池,以待上腭之津下而方咽,咽毕复起,至良封为期。春冬两起一咽,秋夏五起一咽,凡一咽数,秋夏不过五十数,春冬不过百数。自后咽罢升身前起,以满头面、四肢、五指,气盛方止,再起再升,至离卦为期。凡此后起咽津,乃曰金液还丹,还丹之后而复前起,乃曰金液炼形。自艮卦之后,炼形至离卦方止,兑卦勒阳关,至乾封方止,以后起到顶,自上而下,号曰金液还丹,金丹之气前起,自下而上,号曰金液炼形,形显琪树金花。若以金液还丹,未到下元而前后俱起,乃曰火起焚身。此是金液还丹炼形,既前后俱起,兼了焚身。凡行此等,切须谨节苦志而无懈怠,以见验为度也。 《道要》曰:起后终宵闭耳,随时对饮金液。宴到青州方住,日西又听阳歌。 解曰:起后终宵闭耳者,为行金液还丹,须是肘后飞金晶,一撞三关,其气才起,急须双手闭耳,耳是肾波之门,恐泄肾气于外,而不入脑中也。随时对钦金波者,既觉气入脑中,即便依前法,点头曲项,退舌尖近抵上腭,请甘之水,有奇异之验,甘若蜜味之甜也。当艮卦飞金晶一咽,至震卦方止。青州,震卦也。日西,兑卦也。又听阳歌者,自兑势勒阳关,直到乾卦,不必采药也。 饮罢终宵火起,前升后举焚身。虽是不拘年月,日中自有乾 解曰:此一诀是金液炼形之法也。饮罢终宵火起者,依前法金液还丹;”而艮卦炼形是起火也。前升后举,飞金晶而起火也。凡玉液炼形之法,先后起金晶入顶,次还丹而复前升之以炼形,是比金液炼形之法不同也。当其飞金晶而起火入顶,便前起而炼形,前后俱起,名日焚身,火起而行还丹,须依四时加减之数行之。此法不拘年月日时,但以谨节专一,幽居绝迹可也。日中自有乾坤,盖午前烧乾,午后烧坤,以人身前后言之,肚腹为坤,而背后为乾。午前烧乾者,为肘后飞金晶,前起炼形也;午后烧坤者,自兑卦勒阳关,至乾却方止也。 直解曰:金液,肺液也。含龙虎而入下田,则大药将成,谓之金液;肘后抽之入脑,自上复降下田,则日还丹;又复前升,遍满四体,自下而上,则日炼形,亦谓之炼形成气。此须于玉液还丹炼形见验,正当以谨节幽居焚香而行此法。金液还丹而相次炼形勒阳关,如是一年外,方得焚身,焚身即是坎卦前炼形。以人身前后言之,肚腹为坤,背后为乾,焚身午前烧乾为金晶,午后烧坤勒阳关。凡烧乾自下而上,前后俱起,冬夏三日或五日,而行既济之法,以防太过,使金丹之有润,乃焚身起火中咽也,见验方止,内志清高以合太虚,魂神不游以绝梦寐,阳精成体;神府坚固,四时不畏寒暑,神采变移容仪,常人对面,虽彼富贵之徒,亦闻腥秽,益其几骨俗体也。功行满足.密授三谙真阳阳变化,人事灾福,神灵皆能预知,触目尘凡,心绝万境,宾气充满,口绝饮仑,异气透出金色,仙肌可比玉蕊,去留之处,当所神抵自来相见,驱用招呼,一如己意,真气纯阳,可干外汞。上件皆金液还丹之后,金液炼形之验也。 右中乘三门,系地仙。 下卷大乘超凡入圣法三门 朝元炼气第八 《金诰》曰:一气初判,大道有形而列二进制仪,二仪定位,大道有名而分五帝。五帝异地,各守一方,五方异气,各守一子。青帝之子,甲乙受之,天真木德之九炁;赤帝之子,丙丁受之,天真火德之三炁;白帝之子,庚辛受之,天真金德之七炁;黑帝之子,壬癸受之,天真水德之五炁;黄帝之子,戊己受之,天真土德之一炁。自一炁生真一,真一因土出,故万物生成在土,五行生成在一。真元之道,皆一炁而生也。 《玉书》曰:一三五七九,道之分而有数;金木水火土,道之变而有象;东西南北中,道之列而有位;青白赤黄黑,道之散而有质。数归于无数,象反于无象,位至于无位,质还于无质。欲道之无数,不分之则无数矣欲道之无象,不变之则无象矣;欲道无无位,不列之则无位矣;欲道之无质,不散之则无质矣。无数,道之源也;无象,道之本也;无位,道之真也;无质,道之妙也。 《真源》曰:道源既判,降本流末。悟其真者,因真修真,内真而外真自应矣;识其妙者,因妙造妙,内妙而外妙自应矣。天地得道之真,其真未应,故未免乎有位;天地得道之妙,其妙未应,故未免乎有质。有质则有象可求,有位则有数可推。天地之间,万物之内,最贵惟人,即天地之有象可求,故知其质气与水也,即天地之有数可推,故知其位远与近也,审乎如是,而道亦不远于人也。 《比喻》曰:天地有五帝,比人之有五脏也。育帝甲乙木,甲为阳,乙为阴,比肝之气与液也;黑帝壬癸水,壬为阳,癸为阴,比肾之气与液也;黄帝戊已土,戊为阳,己为阴,比脾之气与液也;赤帝丙丁火,丙为阳,丁为阴,比心之气与液也;白帝庚辛金,庚为阳,辛为阴,比肺与液也。凡春夏秋冬之时不同,而心肺肝肾之旺有月。 《真诀》曰:凡春三月肝气旺,肝旺者,以父母真气,随天度运而在肝,若遇日,甲乙克土,于辰戊丑未之时,依时起火炼脾气,徐日兑卦时,损金以耗肺气,是时不可下功也,坎卦时,依法起火炼肾气,震卦时入室,多入少出,息住为上,久闭次之,数至一千息为度,当时内观如法,一在冥心闭目,青色自见,渐渐升身以入泥丸,自冥至辰,以满震封。凡夏三月心气旺,心旺者,以父母真气,随天魔运而在心,若遇火日,丙丁克金,于兑封时,依法起火炼肺气,馀日坎封时,损水以耗肾气,是时不可下功也,震卦时,依法起火炼肝气,离封时入室,依前行持,赤色自见,渐渐升身以入泥丸,月巳至未,以满离卦。凡秋三月肺气旺,肺旺者,以父母真气,随天度运而在肺,若遇金月,庚辛克木,于震卦时,依法起火炼肝气,徐日离卦时,损火以耗心气,是时不可下功也,巽卦时,依法起火炼脾气,兑卦时入室,依前行持,白色自见,渐渐升身以入泥丸,自申至戊,以满兑封。凡冬三月肾气匪,肾旺者,以父母真气,随天度运而在肾,若遇水日,壬癸克火,于离卦时,依法起火炼心气,馀日辰戌丑未时,损土以耗脾气,是时不可下功也,兑卦时,依法起火炼肺气,坎封时入室,依前行持,黑色自见,渐渐升身以入泥丸,自亥至丑,以满坎封。 解曰:春炼肝千息青气出,春末十八日,不须依前行持,于定息为法,终日静坐,以养脾而炼己之真气,乃可坎卦起火炼肾,恐耗其真气。夏炼心千息赤气出,夏末十八日,不须依前行持,止于定息为法,终日静坐,养炼如前,乃可震卦时起火如前。秋炼肺千息白气出,秋末十八日,不须依前行持,止于定息为法,终日静坐,养炼如前,乃可巽卦时起火如前。冬炼肾千息黑气出,冬末十八日,不须依前行持,止于定息为法,终日静坐,养炼如前,乃可兑卦时起火如前,以至黄气成光,默观万道,周匝围身。凡定息之法,不在强留而紧闭,但绵绵若存,用之不勤,从有入无,使之自住。采药之法,食津提固以压心,使真气不散。凡入室须闭户,孤幽静馆,远鸡犬女子、一切厌触之物,微开小窍,使明能辨物,勿令风日透气,左右有声。当灰心息虑,事累俱遣,内外凝寂,不以一物介其意。盖以阳神初聚,真气方凝,看如婴儿,尚未及老,日夕焚香,跪拜稽首,一祝天,二祝天仙,三祝地仙,三礼既毕,静坐忘机,以行此法,仍须前法节节见验。若以此便为道,但恐徒劳,终不见成,止于阴魄出壳而为鬼仙。 《道要》曰:凡行此法,不限年月日时,一依前法,以至见验方止。其气自见,须是谨节不倦,弃绝外事,止于室中用意,测其时候。用二个纯阳小子,或结交门生,交翻往复,供过千日,可了一气。一以夺十,一百日见功,五百日气全,可行内观,然后聚阳神以入天神,炼神合道,入圣超凡。炼气之验,但觉身体极畅,常仰升腾,丹光透骨,异香满室,次静中外观,紫霞满目,顶中下视,金光罩体,奇怪证验,不可备纪。 内观交换第九 《金诰》曰:大道本无体,寓于气也,其大无外,无物可容;大道本无用,运于物也,其深莫测,无理可究。以体言道,道始有外内之辨;以用言道,道始有观见之基。观乎内而不观乎外,外无不究而内得明矣,观乎神而不观乎形,形无不备而神得见矣。 《真源》曰,以一心观万物,万物不谓之有徐;以万物挠一气,一气不谓之不足。一气归一心,心不可为物之所夺;一心运一气,气不可为法之所役。心源清澈,照万破,亦不知有物也;气战刚强,万感一息,亦不知有法也。物物无物,以还本来之象;法法无法,乃全自得之真。 《比喻》曰:以象生形,因形立名。有名则推其数,有数则得其理。盖高上虚无,无物可喻,所可比者,如人之修炼,节序无差,成就有次,冲和之气,凝而不散,至虚真性,恬淡无为,神合乎道,归于自然。当此之际,以无心为心,如何谓之应物以无物为物,如何谓之用法?真乐熙熙,不知己之有身,渐入无为之道,以入希夷之域,斯为入圣超凡之客。 《真诀》曰:此法合道,有如常说存想之理,又如禅僧入定之时,当择福地置室,跪礼焚香,正坐盘膝,散发披衣,握固存神,冥心闭目,午时前微微升身,起火炼炁,午时后微微敛身,聚火炼丹,不拘昼夜,神清气合,自然喜悦。坐中或闻声莫听,见境勿认,物境自散,若认物境,转加魔障。魔障不迟,急急向前,以身微敛,敛而伸腰,后以胸微幅,偃不伸腰,少时前后火起,高升其勿动,名曰焚身,火起魔障自散于躯外,阴邪不入于壳中。如此三两次已,当想遍天地之间,皆是炎炎之火,火毕清凉,了无一物,但见车马歌舞,轩盖绣罗,富贵繁华,人物欢娱,成队成行,五色云升,如登天界,及到彼中,又见楼台耸翠,院字徘徊,珍珠金玉,满地不收,花果池亭,莫知其数,须臾异香四起,妓乐之音,嘈嘈杂杂,宾朋满坐,水陆陈,且笑且语,共贺太平,珍玩之物,互相献受,当此之际;虽然不是阴鬼魔军,亦不得认为好事。益修真之人,弃绝外事,甘受寂寞,或潜迹江湖之地,或遁身隐僻之隅,绝念忘情,举动有戒,久受劬劳,而历潇洒,一旦功成法立,遍见如此繁华;又不谓是明魔,格谓实到天宫,殊不知脱凡胎,在顶中自己天宫之内;因而贪恋,认为实境,不用超脱之法,止于身中,阳神不出,而胎仙不化;乃曰出昏衢之上,为陆地神仙,仅可长生不死而已,不能脱质升仙,而归三岛,以作仙子,到此可惜!学人自当虑超脱虽难,不可不行也。 《道要》曰:不无尽法已减省故也。 超脱分形第十 《金诰》曰:道本无也,以有言者,非道也;道本虚也,以实言者,非道也;既为无体,则问应俱不能矣;朗为无象,则视听俱不能矣。以玄微为道;玄微亦不离问答之累;以希夷为道,希宪亦未免视听之累。希夷玄微尚未为道,则道亦不知其所以然也。 《玉书》曰:其来有始,而不知大道之始,何也其去有尽,而不知大道之终;何也?高高之上虽有上,而不知大道之上无有穷也深深之下虽有下,而不知大道之下无有极也。杏杏莫测名曰道,随物所得而列等殊,无为之道,莫能穷究也。 《真诀》曰:超者,超出凡躯而入圣品;脱者,脱去俗胎而为仙子;是神入气胎,气全真性,须是前功节节见验正当,方居清静之室;以入希夷之境,内观认阳神,次起火降魔,焚身聚气,真气升在天宫,壳中清静,了无一物。当择幽居,一依内观,三礼既毕,平身不须高升,正坐不须敛伸,闭目冥心,静极朝元之后,身躯如在空中,神气飘然,难为制御,默然内观,明朗不昧,山川秀丽,楼阁依稀,紫气红光,纷纭为陈,祥鸾彩凤,音语如簧,异景盟华,可谓壶中真趣,而洞天别景,追逐自在,冥然不知有尘世之累,是真空之际,其气自转,不须用法依时。若见青气出东方,笙簧嘹亮,旌节车马,左右前后,不知多少,须臾南方赤气出,西方白气出,北方黑气出,中央黄气出,五气结聚而为彩云,乐声嘈杂,喜气熙熙,金童玉女,扶拥自身,或跨火龙,或乘玄鹤,或路彩鸾,或骑猛虎,升腾空中,自上而下。所过之处,楼台现宇,不能尽陈,神抵官吏,不可备说,又到一处,女乐万行,宫撩班列,如人间帝王之仪,圣贤毕至,当此之时,见之傍若无人,乘驾上升,以至一门,兵卫严肃,而不可犯,左右前后,官僚女乐,留恋不已,终是过门不得,轩盖覆面,自上而下,复入旧居之地,如此上,不厌其数,是调神出壳之法也。积日纯熟,一升而到天宫,一降而还旧处,上下绝无碍滞,乃自下而上,或如登七级宝塔,或如上三层琼楼,其始也’‘级而复一级,七级上尽,以至顶中,辄不得下视,恐神惊而恋躯不出,既至七级之上,则闭目便跳,如寐如脂,身外有身,形如婴儿,肌肤鲜洁,神采莹然,回视故躯,亦不见有,所见之者,乃如粪堆,又如枯木,憎愧万端,辄不可顿弃而远游。益其神出未熟,圣气凝结而成,须是再入本躯,往来出入,一任遨游,始乎一步二步,次二里三里,积日纯熟,乃如壮士展臂,可千里万里,而形神壮大,勇气坚固,然后寄凡骸于名山大州之中,从往来应世之外,不与俗类等伦,或行满而受天书,骖鸾乘凤,跨虎骑龙,自东自西,以入紫府,先见太微真君,次居下岛,欲升洞天,当传道积行于人问,受天书而升洞天,以为天仙。凡行此法,古今少有成者,益以功不备而欲行之速,便为此道;或功验未证,止事静坐,欲求超脱;或阴灵不散,出为鬼仙,人不见形,来往去任,终无所归,止于投胎就舍,而夺人躯壳,复得为人;或出入不熟,往来无法,一去一来,无由再入本躯,神魂不知所在,乃释子之坐化、道流之尸解也。故行此道,要在前功见验正当仍择地筑室,以远一切腥秽之物、臭恶之气、往来之声、女子之色,不止于触其真气,而神亦厌之。既出而复入,入而不出,则形神俱妙,与天地齐年,而浩劫不死;既入而复出,出而不入,如蝉脱蜕,迁神入圣,此乃超凡脱俗,以为真人仙子,而在风尘之外,寄居三岛十洲者也。 《道要》曰:不无尽法已灭息矣。 右大乘三门,系天仙。
灵宝毕法1 灵宝毕法 道不可以言传,不可以名纪,历古以来,升仙达道者不为少矣。仆志慕前贤,心怀大道,不意运起刀兵,时危世乱,始以逃生,寄迹江湖岩谷,退而识性,留心惟在清净希夷。历看丹经,累参道友,止言养命之小端,不说真仙之大道。因于终南山石壁间,获收《灵宝经》三十卷:上部《金诰书》,元始所著;中部《玉书录》,元皇所述;下部《真源义》,太上所传:共数千言。予宵衣旰食,远虑深省,乃悟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本天地升降之宜,气中生水,水中生气,亦心肾交合之理,比物之象,道不远人。配合甲庚,方验金丹有准;抽添卯酉,自然火候无差。红铅黑铅,彻底不成大药;金液玉液,到头方是还丹。从无入有,尝怀征战之心;自下升高,渐入希夷之域。抽铅汞,致二八之阴消;换骨炼形,使九三之阳长。水源清浊,辨于既济之时;内景真虚,识于坐忘之日。玄机奥旨,难以尽形方册;灵宝妙理,可用入圣超凡。总而为三乘之法,名《灵宝毕法》。大道圣言,不敢私于一己,用传洞宾足下,道成勿秘,当贻后来之士。 上卷小乘安乐延年法四门 匹配阴阳第一 《玉书》曰:“大道无形,视听不可以见闻;大道无名,度数不可以筹算。资道生形,因形立名,名之大者,天地也。天得乾道而积气以覆于下,地得坤道而托质以载于上,覆载之间,上下相去八万四千里。气质不能相交,天以乾索坤而还于地中,其阳负阴而上升;地以坤索乾而还于天中,其阴抱阳而下降,一升一降运于道,所以天地长久。 《真源》曰:天地之间,亲乎上者为阳,自上而下四万二千里,乃曰阳位;亲乎下者为阴,自下而上四万二千里,乃曰阴位。既有形名,难逃度数,且一岁者,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候、三百六十日、四千三百二十辰。十二辰为一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三气为一节,二节为一时,四时为一岁。一岁以冬至节为始,是时也,地中阳升,凡一气十五日,上升七千里,三气为一节,一节四十五日,阳升共二万一千里,二节为一时,一时九十日,阳升共四万二千里,正到天地之中,而阳合阴位,是时阴中阳半,其气为温,而时当春分之节也。过此阳升而入阳位,方曰得气而升,亦如前四十五日立夏。立夏之后,四十五日夏至,夏至之节阳升,通前计八万四千里以到天,乃阳中有阳,其气热,积阳生阴,一阴生于二阳之中。自夏至之节为始,是时也,天中阴降,凡一气十五日,下降七千里,三气为一节,一节四十五日,阴降共二万一千里,二节为一时,一时九十日,阴降共四万二千里,以到天地之中,而阴交阳位,是时阳中阴半,共气为凉,而时当秋分之节也。过此阴降而入阴位,方曰得气而降,亦如前四十五日立冬,立冬之后,四十五冬至,冬至之节阴降,通前计八万四千里以到地,乃阴中有阴,其气寒,积阴生阳,一阳生于二阴之中。自冬至之后,一阳复生,如前运行不已,周而复始,不失于道。冬至阳生,上升而还天,夏至阴生,下降而还地。夏至阳升到天,而一阴来至,冬至阴降到地,而一阳来至,故曰夏至、冬至。阳升于上,过春分而入阳位,以离阴位,阴降于下,过秋分而入阴位,以离阳位,故曰春分、秋分。凡冬至阳升之后,自上而下,非无阴降也,所降之阴乃阳中之馀阴,止于阳位中消散而已,纵使下降得位,与阳升相遇,其气绝矣;凡夏至阴降之后,自下而上,非无阳升也,所升之阳乃阴中之馀阳,止于阴位中消散而已,纵使上升得位,与阴降相遇,其气绝矣。阴阳升降,上下不出于八万四千里,往来难逃于三百六十日,即温凉寒热之四气而识阴阳,即阳升阴降之八节而知天地。以天机测之,庶达天道之绪馀。若以口耳之学,较量于天地之道,安得筹算而知之乎? 《比喻》曰:道生万物,天地乃物中之大者,人为物中之灵者。别求于道,人同天地,以心比天,以肾比地,肝为阳位,肺为阴位。心肾相去八寸四分,其天地覆载之间比也。气比阳而液比阴。子午之时,比夏至、冬至之节;卯酉之时,比春分、秋分之节。以一日比一年。以一日用八卦,时比八节,子时肾中气生,卯时气到肝,肝为阳,其气旺,阳升以入阳位,春分之比也,午时气到心,积气生液,夏至阳升到天而阴生之比也;午时心中液生,酉时液到肺,肺为阴,其液盛,阴降以入阴位,秋分之比也,子时液到肾,积液生气,冬至阴降到地而阳生之比也。周而复始,日月循环,无损无亏,自可延年。 《真诀》曰:天地之道一得之,惟人也,受形于父母,形中生形,去道愈远。自胎元气足之后,六欲七情,耗散元阳,走失真炁,虽有自然之气液相生,亦不得如天地之升降,且一呼元气出,一吸元气入,接天地之气,既入不能留之,随呼而复出,本宫之气,反为天地夺之,是以气散难生液,液少难生气。当其气旺之时,日用震卦,而于气也,多入少出,强留在腹,当时自下而升者不出,自外而入者暂住,二气相合,积而生五脏之液,还元愈多,积日累功,见验方止。 《道要》曰:欲见阳公长子,须是多入少出。从他儿女相争,过时求取真的。 此乃积气生液,积液生气,匹配气液相生之法也。行持不过一年,夺功以一岁三百日为期。旬日见验,进得饮食,而疾病消除,头目清利,而心腹空快,多力少倦,腹中时闻风雷之声,馀验不可胜纪。 解曰:阳公长子者,乾索于坤,如气升而上也。儿日气,自肾中升;女是液,自心中降。相争,儿女上下之故。闭气而生液,积液而生气,匹配两停,过时自得真水也 真解曰:此乃下手之初,于卯卦阳升气旺之时,多吸天地之正气以入,少呼自己之元气以出,使二气相合,气积而生液,液多而生气,乃匹配阴阳,气液相生之法也。 聚散水火第二 《金诰》曰:所谓大道者,高而无上,引而仰观,其上无上,莫见其首;所谓大道者,卑而无下,俛而俯察,其下无下,莫见其基。始而无先,莫见其前;终而无尽,莫见其后。大道之中而生天地,天地有高下之仪;天地之中而有阴阳,阴阳有始终之数。一上一下,仰观俯察,可以测其机;一始一终,度数推算,可以得其理。以此推之,大道可知也。 《真源》曰:即天地上下之位,而知天地之高卑;即阴阳终始之期,而知天道之前后。天地不离于数,数终于一岁;阴阳不失其宜,宜分于八节。科至一阳生,春分阴中阳半,过此纯阳而阴尽,夏至阳太极而一阴生,秋分阳中阴半,过此纯阴而阳尽,冬至阴太极而一阳生,升降如前,上下终始,虽不能全尽大道,而不失大道之本,欲识大道,当取法于天地,而审于阴阳之宜也。 《比喻》曰:以心肾比天地,以气液比阴阳,以一日比一年。日用艮卦比一年,用立春之节,乾卦比一年,用立冬之节。天地之中,亲乎下者为阴,自下而上四万二千里,乃曰阴位,冬至阳生而上升,时当立春,阳升于阴位之中二万一千里,是阳难胜于阴也;天地之中,亲乎上者为阳,自上而下四万二千里,乃曰阳位,夏至阴生而下降,时当立秋,阴降于阳位之中二万一千里,是阴难胜于阳也。时当立夏,阳升而上,离地六万三千里,去天二万一千里,是阳得位而阴绝也;时当立冬,阴降而下,离天六万三千里,去地二万一千里,是阴得位而阳绝也。一年之中,立春比一日之时,艮卦也,肾气下传膀胱,在液中微弱,乃阳气难升之时也;一年之中,立冬比一日之时,乾卦也,心液下入,将欲还元,复入肾中,乃阴盛阳绝之时也。人之致病者,惟阴阳不和,阳微阴多,故病多。 《真诀》曰:阳升立春,自下而上,不日而阴中阳半矣;阴降立冬,自上而下,不日而阳中阴半矣。天地之道如是,惟人也当艮卦气微,不知养气之端,乾卦气散,不知聚气之理,日夕以六欲七情耗散元阳,使真气不旺,走失真气,使真液不生,所以不得如天地之长久,故古人朝屯幕蒙,日用二卦,乃得长生在世。朝屯者,盖取一阳在下,屈而未伸之义,其在我者,养而伸之,勿使耗散;幕蒙者,盖取童蒙求我,以就明弃暗,乃阴间求阳之义,其在我者,昧而明之,勿使走失。是以日出当用艮卦之时,以养元气,勿以利名动其心,勿以好恶介其意,当披衣静坐,以养其气,绝念忘情,微作导引,手脚递互伸缩三五下,使四体之气齐生,内保元气上升,以朝于心府,或咽津一两口,搓摩头面三二十次,呵出终夜壅聚恶浊之气,久而色泽弃美,肌肤光润。又于日入当用乾卦之时,以聚元气,当入室静坐,咽气搐外肾,咽气者是纳心火于下,搐外肾者是收膀胱之气于内。使上下相合肾气之火,三火聚而为一,以补暖下田,无液则聚气生液,有液则炬液生气,名曰聚火,又曰太乙含真气也。早朝咽津摩面,手足递第一线伸缩,名曰散火,又名曰小炼形也。 《道要》曰:花残叶落深秋,玉人懒上危楼。欲得君民和会,当时宴罢频收。 此纳心气而收膀胱气,不令耗散,而相合肾气,以接坎卦气海中新生之气也。必以立冬为首,见验方止,行持不过一年,夺功以一岁三百日为期。旬日见验,容颜光泽,肌肤充悦,下田温暖,小便减省,四体轻健,精神清爽,痼疾宿病,尽皆消除。如惜岁月,不倦行持,只于匹配阴阳功内,稍似见验,叙入此功,日用添入艮卦,略行此法,乾卦三元用事,应验方止。 解曰:花残叶落深秋者,如人气弱,日幕之光,阳气散而不升,故曰“懒上危楼”。楼者,十二重楼也。心为君火,膀胱民火,咽气搐外肾,使心与外肾气聚而为一,故曰“和会”。宴乃咽也,收乃搐也。早晨功不绝者,此法为主本也。 真解曰:艮卦阳气微,故微作导引伸缩,咽津摩面,而散火于四体,以养元气。乾卦阳气散,故咽心气,搐外肾,以合肾气,使三火聚而为一,以聚元气,故曰“聚散水火”,使根厚牢固也。 交媾龙虎第三 《金诰》曰:太元初判而有太始,太始之中而有太无,太无之中而有太虚,太虚之中而有太空,太空之中而有太质,太质者,天地清浊之质也。其质如卵而玄黄之色,乃太空之中一物而已。阳升到天,太极而生阴,以窈冥抱阳而下降;阴降到地,太极而生阳,以恍惚负阴而上升。一程式一降,阴降阳升,天地行道,万物生成。 《真源》曰:天如覆盆,阳到难升;地如磐石,阴到难入。冬至而地中阳升,夏至到天,其阳太极而阴生,所以阴生者,以阳自阴中来,而起于地,恍恍惚惚,气中有水,其水无形,夏至到天,积气成水,是曰“阳太极而阴生”也;夏至而天中阴降,冬至到地,其阴太极而阳生,所以阳生者,以阴自阳中来,而出于天,杳杳冥冥,水中有气,其气无形,冬至到地,积水生气,是曰“阴太极而阳生”也。 《比喻》曰:以身外比太空,以心肾比天地,以气液比阴阳,以子午比冬夏。子时乃曰坎卦,肾中气生;午时乃曰离卦,心中液生。肾气到心,肾气与心气相合,而太极生液,所以生液者,以气自肾中来,气中有真水,其水无形,离卦到心,接著心气,则太极而生液者如此;心液到肾,心液与肾水相合,而太极复生于气,所以生气者,以液自心中来,液中有真气,其气无形,坎卦到肾,接著肾水,则太极而生气者如此。可比阳升阴降,至太极而相生,所生之阴阳,阳中藏水、阴中藏气也。 《真诀》曰:肾中生气,气中有真水;心中生液,液中有真气。真水真气,乃真龙真虎也。阳到天而难升,太极生阴;阴到地而难入,太极生阳:天地之理如此。人不得比天地者,六欲七情,感物丧志,而耗散元阳,走失真气。当了卦肾气到心,神识内定,鼻息少入迟出,绵绵若存,而津满口咽下,自然肾气与心气相合,太极生液;及坎卦心液到肾,接著肾水,自然心液与肾气相合,太极生气。以真气恋液,真水恋气,本自相合,故液中有真气,气中有真水,互相交合,相恋而下,名曰交媾龙虎。若火候无差,抽添合宜,三百日养就真胎,而成大药,乃炼质焚身,朝元超脱之本也。 《道要》曰:一气初回元运,真阳欲到离宫,捉取真龙真虎,玉池春水溶溶。 此恐泄元气而走真水于身外也。气散难生液,液少而无真气,气水不交,安成大药?当此年中用月,以冬至为始,日中用时,以离卦为期。或以晚年奉道,根元不固,自度虚损而气不足之后,十年之损,一年用功补之,名曰采补还丹。补之过数,止行此法,名曰水火既济可以延年益寿,乃曰人仙,功验不可备纪。若补数足,而口生甘津,心境自除,情欲不动,百骸无病,而神光暗中自现,双目时若惊电。以冬至日为始,谨节用法,三百日脱其真胎,名曰胎仙。 解曰:在外午时为离卦,太阳为真阳,在人心为离宫,元阳为真龙也。真虎乃肾气中之水,真龙乃心液中之气,口为玉池,津为春水。 直解曰:一气初回元运,以冬至为始,即子月也。真阳欲到离宫,以离卦为期,即午时也。真龙者,心液中之气;真虎者,肾气中之水。气水相合,乃曰龙虎交媾也。 烧炼丹药第四 《金诰》曰:天地者,大道之形;阴阳者,大道之气。寒热温凉,形中有气也;云雾雨露,气中有象也。地气上升,腾而为云,散而为雨;天气下降,散而为雾,凝而为露。积阴过则露为雨、为霜、为雪,积阳过则雾为烟、为云、为霞。阴中伏阳,阳气不升,击搏而生雷霆;阳中伏阴,阴气不降,凝固而生雹霰。阴阳不谐合,相对而生闪电;阴阳不匹配,乱交而生虹霓。积真阳以成神,而丽乎天者星辰;积真阴以成形,而壮乎地者土石。星辰之大者日月,土石之贵者金玉,阴阳见于有形,上之日月、下之金玉也。 《真源》曰:阴不得阳不生,阳不得阴不成。积阳而神丽乎天,而大者日月也,日月乃真阳,而得真阴以相成也;积阴而形状于地,而贵者金玉也,金玉乃真阴,而得真阳以相生也。 《比喻》曰:真阳比心液中真气,真阴比肾气中真水。真水不得真气不生,真气不得真水不成。真水真气,比于离卦,和合于心上肺下,如子母之相恋,夫妇之相爱。自离至兑,兑卦阴旺阳弱之时,比日月之下弦,金玉之在晦,不可用也。日月以阴成阳,数足生明;金玉以阳生阴,气足成宝。金玉成宝者,盖以气足而进之以阳;日月生明者,盖以数足而受之以魂。比于乾卦进火,炼阳无衰,火以加数,而阳长生也。 《真诀》曰:离卦龙虎交媾,名曰采药。时到乾卦,气液将欲还元,而生膀胱之上,脾胃之下,肾之前,脐之后,肝之左,肺之右,小肠之右,大肠之左。当时脾气旺而肺气盛,心气绝而肝气弱,真气本以阳气相合而来,阳气既弱,而真气无所恋,徒劳用工。百采合必于此时,神识内守,鼻息绵绵,以肚腹微胁,脐肾觉热太甚,微放轻勒,腹脐未热,紧勒,渐热即守常,任意放志,以满乾坤,乃曰勒阳关而炼丹药。使气不上行,以固真水,经脾宫,随呼吸而搬运于命府黄庭之中。气液造化时,变而为精,精变而为珠,珠变而为汞,汞变而为砂,砂变而为金,乃曰金丹,其功不小矣。 《道要》曰:采药须凭玉兔,成亲必藉黄婆。等到雍州相见,奏传一曲阳歌。 此乃与采药日用对行,凡以晚年补完十损一补之功,此法名曰炼汞补丹田。补之数足,止于日用离卦采药,乾卦烧炼勒阳关。春冬多采少炼,乾一而离二,倍用功也;秋夏少采多炼,离一而乾二,倍用功也。随年月气旺,采炼之功效在前,可延年住世而为人仙。若以补数既足,见验进功,亦谨节用功。采药一百日药力全,二百日圣胎坚,三百日真气生而胎仙完。凡药力全而后进火加数,乃曰火候;凡圣胎坚后,火候加至小周天数,乃曰小周天;凡胎圆真气生,火候加至大周天数,乃曰周天火候。采药而交媾龙虎,炼药而进火,方为入道,当绝迹幽居,心存内观,内境不出,外境不入,如妇之养孕,龙之养珠,虽饮食寤寐之间,语默如婴儿,举止如室女,犹恐有失有损,心不可暂离于道也。 解曰:药是心中真气,兔是肾中真水,黄婆是脾中真液,和合气水而入黄庭。雍州,乾卦。勒阳关,胁腹也。 右小乘法四门,系人仙。 中卷中乘长生不死法三门 肘后飞金晶第五 《金诰》曰:阴阳升降,不出天地之内,日月运转,而在天地之外。东西出没,以分昼夜;南北往来,以定寒暑。昼夜不息,寒暑相推,积日为月,积月为岁。月之积日者,以其魄中藏魂、魂中藏魄也;岁之积月者,以其律中起吕、吕中起律也。日月运行,以合天地之机,不离乾坤之数,万物生成虽在于阴阳,而造化亦资于日用。 《真源》曰:天地之形,其状如卵,六合之内,其圆如球。日月出没,运行于一天之上,一地之下,上下东西,周行如飞轮。东生西没,日行阳道,西生东没,月行阴道,一日之间,而分昼夜。冬至之后,日出自南而北,夏至之后,日出自北而南,冬之夜乃夏之日,夏之夜乃冬之日,一年之间,崦定寒暑。日月之状,方圆八百四十里,四尺为一步,三百六十步为一里。凡八刻二十分为一时,十二时为一日,一月三十日,共三百六十时,计三千刻,一十八万分也。且以阳行乾,其数用九,阴行坤,其数用六。魄中魂生,本自旦日,盖九不对六,故三日后魄中生魂。凡一昼夜,一百刻六十分,魂于魄中一进七十里,六昼夜,进四百二十里,而魄中魂半,乃曰上弦。又六昼夜,进四百二十里,通前共进八百四十里,而魄中魂全,阳满阴位,乃曰月望。自十六日为始,魂中生魄,凡一昼夜,一百刻六十分,魄于魂中一进七十里,六昼夜,共进四百二十里,而魂中魄半,乃曰下弦。又六昼夜,进四百二十里,通前共进八百四十里,而魂中魄全,阴满阳位,月中尚有馀光者,盖六不尽九,故三日后月魄满宫,乃曰月晦。月旦之后,六中起九,月晦之前,九中起六,数有未尽,而生后有期,积日为月,积月为岁。以月言之。六律六吕,以六起数,数尽六位,六六三十六,阴之成数也;以日言之,五日一候,七十二候,八九之数,至重九以九起数,数尽六位,六九五十四,阳之成数也。一六一九,合而十五,十五,一气之数也,二十四气当八节之用,而见阴阳升降之宜。一六一九,以四为用,合四时而倍之,一时得九十,四九三百六,变为阳之数二百一十六,阴之数一百四十四,计三百六十数,而足满周天。 《比喻》曰:阴阳升降在天地之内,比心肾气液交合之法也;日月运转在天地之外,比肘后飞金晶之事也;日月交合,比进火加减之法也。阳升阴降,无异于日月之魂魄;日往月来,无异于心肾之气液。冬至之后,日出乙位,没庚位,昼四十刻,自南而北,凡九日东生西没,共进六十分,至春分昼夜停停,而夏至为期,昼六十刻;夏至之后,日出甲位,没辛位,昼六十刻,自北而南,凡九日东生西没,共退六十分,至秋分昼夜停停、而冬至为期,昼四十刻。昼夜分刻,准前后进退,自南而北,月旦之后,三日魂生于魄,六日两停,又六日魂全,其数用九也;月望之后,魄生于魂,六日两停,又六日魄全,其数用六也。岁之夏至,月之十六日,乃日用离卦之法,人之午时也;岁之冬至,月之旦日,乃日用坎卦之法,人之子时也。天地阴阳升降之宜,日月魂魄往来之理,尚以数推之,交合有序,运转无差,人之心肾气液、肝肺魂魄,日用虽有节次,年月岂无加减乎? 《真诀》曰:坎卦阳生,当正子时,非始非终,艮卦肾气交肝气。未交之前,静室中披衣握因盘膝,蹲下腹肝,须臾升身,前出胸而微偃头于后,后闭夹脊双关,肘后微扇一二,伸腰,自尾癌穴,如火相似,自腰而起,拥在夹脊,慎勿开关,即时甚热气壮,渐次开夹脊关,放气过关,仍仰面脑后紧偃,以闭上关,慎勿开之,即觉热极气壮,渐次开关入顶,以补泥丸髓海,须身耐寒暑,方为长生之基。次用还丹之法,如前出胸伸腰,闭夹脊,蹲而伸之,腰间火不起,当静坐内观,如法再作,以火起为度,自丑行之,至寅终而可止,乃曰肘后飞金晶,又曰抽铅,使肾中气生肝气也。且人身脊骨二十四节,自下而上三节,与内肾相对,自上而下三节,名曰天柱,天柱之上,名曰玉京,天柱之下,内肾相对,尾闾穴之上,共十八节,其中曰双关,上九下九,当定一百日,遍通十八节而入泥丸,必于正一阳时,坎卦行持,乃曰肘后飞金晶,离卦采药,乾卦进火烧药,勒阳关,始一百日飞金晶入脑,三关一撞,直入上宫泥丸,自坎卦为始,至艮卦方止。自离卦采药,使心肾气相合,而肝气自生心气,二气纯阳,二八阴消,薰薰于肺,而得肺液下降,包含真气,日得黍米之大,而入黄庭,方曰内丹之材,即百日无差药力全。凡离卦采药用法,依时内观,转加精细,若乾卦进火烧药,勒阳关,自兑卦为始,终在乾卦,如此又一百日,肘后飞金晶,自坎卦至震卦方止,离卦采药之时,法如旧以配,自坤至乾卦行持,即二百日无差圣胎坚。勒阳关法,自坤卦至乾卦方止,如此又一百日足,泥丸充实,返老还童,不类常人,采药就,胎仙完,而真气生,形若弹圆,色同朱橘,永镇丹田,而作陆地神仙。三百日后行持,至离卦罢采药,坤卦罢勒阳关,即行玉液还丹之道,故自冬至后,方曰行功,三百日胎完气足,而内丹就,真气生。凡行此法,方为五行颠倒,三田返覆。未行功以前,先要匹配阴阳,使气液相生,见验方止;次要聚散水火,使根源牢固,而气行液住,见验方止;次要交媾龙虎,烧炼丹药,使采补还丹,而煅炼铅汞,见验方止。十损一补之数足,而气液相生,见验方止。上项行持,乃小乘之法,自可延年益寿。若以补完坚固,见验方止,方可年中择月,冬至之节,月中择日,甲子之日,日中择时,坎、离、乾卦三时为始,一百日自坎至艮,自兑至乾,二百日后,自坎至震,自坤至乾。凡此下功,必于幽室静宅之中,远妇人女子,使鸡犬不闻声,臭秽不入鼻,五味不入口,绝七情六欲,饮食多少,寒热有度,虽寐寐之间,而意恐损失。行功不勤,难成乎道。如是三百日,看应验如何。 真解曰:此乃三元用法;谓坎卦飞金晶;下田返上田也;离卦采药,下田返中田也,乾卦勒阳关,中由返下由也。亦曰三田返覆。 《道要》曰:日月并行复卦,蹲升数日开关。贪缶扬扬州聚会,六宫火满金田。 解曰:日月并行复卦者,一阳生时;在日为子时,在年为冬至也,所谓月中择日、日中择时也。蹲升,说巳在前。数日,是定一百日。开关,是先开中关,次开上关。贪向扬州聚会,扬州者,在人为心,在日为午时,在卦为离。聚会者,真阴真阳交横,故日采药。乾为六官,火是气也。勒阳关而聚气,以肺气为金,而下肾之丹田,故曰“火满金田”,乃行乾卦而勒阳关,聚火下丹田也。 直解曰:日月并行复卦者,冬至甲子时也。蹲升数日开关者,蹲腹升身以起火,至百日开关也。此乃自坎至良,飞金晶之法。扬州聚会者,离卦采药交阴阳也。六宫火满丹田,则乾卦勒阳关,聚肺气于下田,自兑至乾者也。 终南路上逢山,升身频过三关。贪向扬州聚会,争如少女烧天。 解曰:终南者,圣人隐意在中男也,中男即坎卦。良为山,山是势,飞金晶至巽卦方止,第二百日下功之时也。升身频过三关、贪向扬州聚会,说已在前。争如少女烧天者,少女是兑卦也,勒阳关至乾卦而方止也。 兖克州行到徐州,起来走损车牛。为恋九州欢会,西南火入雍州。 解曰:艮州,艮卦;徐州,巽卦。自艮卦飞金晶,至巽卦方止也。起来走损车牛,车为阳,牛为阴,“是夹脊一气飞入泥丸也。九州,在人为心,在日为午时,与前来药园也。西南,坤卦也。雍州,乾卦也。勒阳关,自坤至乾方止,第三百日下功之时也。 直解曰:此乃第三百日之功,飞金晶之法,起艮而止巽也。九州欢会,采药如前。勒阳关;则自坤至乾酉止也。 此是日用事,乃日三元用法。飞金晶入脑,下田返上田;采药,下田返中田;烧药进火,中田返下田:乃曰三元用事。中乘之法,已是地仙,见验方止。始觉梦寐多有惊悸,四肢六腑有疾,不疗自愈,闭目暗室中,圆光如盖,周匝围身,金关玉锁,封固坚牢,绝梦泄遗漏,雷鸣一声,关节气通,梦寐若抱婴儿归,或若飞腾自在,八邪之气不能入,心境自除,以绝情欲,内观则朗而不昧,昼则神采清秀,夜则丹田自暖,上件皆是得药之验。改既正当,谨节用功,以前法加添三百日胎仙圆,胎圆之后,方用后功。
终于知道为什么有人学佛后反而越来越倒霉了 《佛说慢法经》   西晋沙门法炬 译   佛告阿难:「有人事佛以后便富贵;有人事佛以后衰丧不利者。」   阿难问佛:「云何俱事佛,衰利不同,何故得尔?」   佛语阿难:「有人事佛,当求明师,得了了者,从受戒法,为除诸想,与经相应,精进奉行,不失其教受者、不犯如毛发者,是人不犯道禁,常为诸天善神侍卫拥护,所向谐偶,财利百倍,众人所敬,后当得佛,何况富利。如是人辈,事佛为真佛弟子;又复有人事佛,不值明师,亦无经像,又复不礼敬、不知不解,强教人受法戒,无有至信,受戒之后,故复犯众戒,心意蒙冥,犹豫不肯读经,行道作福,乍信乍不信,复不能念斋日,烧香燃灯作礼,故复瞠恚呼骂詈,出入咒咀,口初不合,心怀憎嫉,使人杀生,眼见经像,无有敬礼之心。若其有经,趣挂着壁,或掷床席之上,或着衣被弊箧器中,或以妻子小儿不净手弄之,烟熏屋漏,不复瞻视,亦不烧香然灯向之作礼,与外经书无异,善神离之,恶鬼得其便,随逐不置,罔衰病之,适得疾病也,恐怖犹豫,自念言:『我初事佛,云何故复疾病也?』不能自信, 呼使至医师,医师卜问解除镇厌无益,遂使祷赛邪神,众过遂增,妖魅恶鬼,屯守其门,遂使丧衰死亡,不离门户,财产衰耗,家室病疾,更相注续,不离床席,命终罪辜,牵堕泥犁中,当被考治谪罚,无有岁数。是人但坐不能专一,志意犹豫,无所专据,不信佛法,故得其罪殃,衰耗如是。世间人不知佛法者,谓呼事佛令得殃衰,不知其人行自不正,违犯佛经戒,心专行恶,众态具足,身自招之,无有与者。」   阿难闻之,便头面着地,为佛作礼,欢喜奉行。
佛说宝生陀罗尼经 佛说宝生陀罗尼经(诵满一七日天眼清净,传一人所有无间罪业。悉得除灭永断轮回) 乾隆大藏经 宋元入藏诸大小乘经·第0833部 佛说宝生陀罗尼经一卷 宋西天北印度三藏传法大师施护奉诏译 佛说宝生陀罗尼经   曩谟(引)啰怛曩(二合)啰湿弥(二合)赞捺啰(二合)钵啰(二合)底曼尼哆尾儞焰(二合)帝(引)惹具世湿嚩(二合)啰(引)罗(引)惹野怛他(引)誐哆(引)野(引)啰贺(二合)帝(引)三藐三没驮(引)野怛儞也(二合)他啰怛儞(二合引)啰怛儞(二合引)啰怛曩(二合)吉啰尼啰怛曩(二合)钵啰(二合)底曼腻帝啰怛曩(二合)三婆尼(引)啰怛曩(二合)钵啰(二合)鼻(引)啰怛努(二合引)讷誐(二合)帝(引)娑嚩(二合引)贺(引)   若有众生。于此如来陀罗尼名号受持供养。彼人生生得转轮位。成就梵行具大神通。获十种陀罗尼。复值恒河沙等诸佛如来而无虚妄。经俱胝劫不入轮回路。不断菩提种不失菩提心。永灭一切罪得报身如来。若人持诵满一七日。是人当得天眼清净。若人耳闻恒复忆念。是人决定当得菩提。于过去世所作善根亦得现前。若传一人所有无间罪业。悉得除灭永断轮回。是人不被水火盗贼之所侵害。而复诸根不缺众病不生鬼魅不着。众所爱敬于当来世受持如来微妙之法供养诸佛。若人闻已心喜礼拜赞叹。是人功德无量无边。于生生中口出妙香广一由旬。身毛孔中恒有光明常自照曜。常作如来胜利之事如阿难陀。具如是不可思议功德。
佛说宝生陀罗尼经 佛说宝生陀罗尼经(诵满一七日天眼清净,传一人所有无间罪业。悉得除灭永断轮回) 乾隆大藏经 宋元入藏诸大小乘经·第0833部 佛说宝生陀罗尼经一卷 宋西天北印度三藏传法大师施护奉诏译 佛说宝生陀罗尼经   曩谟(引)啰怛曩(二合)啰湿弥(二合)赞捺啰(二合)钵啰(二合)底曼尼哆尾儞焰(二合)帝(引)惹具世湿嚩(二合)啰(引)罗(引)惹野怛他(引)誐哆(引)野(引)啰贺(二合)帝(引)三藐三没驮(引)野怛儞也(二合)他啰怛儞(二合引)啰怛儞(二合引)啰怛曩(二合)吉啰尼啰怛曩(二合)钵啰(二合)底曼腻帝啰怛曩(二合)三婆尼(引)啰怛曩(二合)钵啰(二合)鼻(引)啰怛努(二合引)讷誐(二合)帝(引)娑嚩(二合引)贺(引)   若有众生。于此如来陀罗尼名号受持供养。彼人生生得转轮位。成就梵行具大神通。获十种陀罗尼。复值恒河沙等诸佛如来而无虚妄。经俱胝劫不入轮回路。不断菩提种不失菩提心。永灭一切罪得报身如来。若人持诵满一七日。是人当得天眼清净。若人耳闻恒复忆念。是人决定当得菩提。于过去世所作善根亦得现前。若传一人所有无间罪业。悉得除灭永断轮回。是人不被水火盗贼之所侵害。而复诸根不缺众病不生鬼魅不着。众所爱敬于当来世受持如来微妙之法供养诸佛。若人闻已心喜礼拜赞叹。是人功德无量无边。于生生中口出妙香广一由旬。身毛孔中恒有光明常自照曜。常作如来胜利之事如阿难陀。具如是不可思议功德。
佛说宝生陀罗尼经 佛说宝生陀罗尼经(诵满一七日天眼清净,传一人所有无间罪业。悉得除灭永断轮回) 乾隆大藏经 宋元入藏诸大小乘经·第0833部 佛说宝生陀罗尼经一卷 宋西天北印度三藏传法大师施护奉诏译 佛说宝生陀罗尼经   曩谟(引)啰怛曩(二合)啰湿弥(二合)赞捺啰(二合)钵啰(二合)底曼尼哆尾儞焰(二合)帝(引)惹具世湿嚩(二合)啰(引)罗(引)惹野怛他(引)誐哆(引)野(引)啰贺(二合)帝(引)三藐三没驮(引)野怛儞也(二合)他啰怛儞(二合引)啰怛儞(二合引)啰怛曩(二合)吉啰尼啰怛曩(二合)钵啰(二合)底曼腻帝啰怛曩(二合)三婆尼(引)啰怛曩(二合)钵啰(二合)鼻(引)啰怛努(二合引)讷誐(二合)帝(引)娑嚩(二合引)贺(引)   若有众生。于此如来陀罗尼名号受持供养。彼人生生得转轮位。成就梵行具大神通。获十种陀罗尼。复值恒河沙等诸佛如来而无虚妄。经俱胝劫不入轮回路。不断菩提种不失菩提心。永灭一切罪得报身如来。若人持诵满一七日。是人当得天眼清净。若人耳闻恒复忆念。是人决定当得菩提。于过去世所作善根亦得现前。若传一人所有无间罪业。悉得除灭永断轮回。是人不被水火盗贼之所侵害。而复诸根不缺众病不生鬼魅不着。众所爱敬于当来世受持如来微妙之法供养诸佛。若人闻已心喜礼拜赞叹。是人功德无量无边。于生生中口出妙香广一由旬。身毛孔中恒有光明常自照曜。常作如来胜利之事如阿难陀。具如是不可思议功德。
佛说宝生陀罗尼经 佛说宝生陀罗尼经(诵满一七日天眼清净,传一人所有无间罪业。悉得除灭永断轮回) 乾隆大藏经 宋元入藏诸大小乘经·第0833部 佛说宝生陀罗尼经一卷 宋西天北印度三藏传法大师施护奉诏译 佛说宝生陀罗尼经   曩谟(引)啰怛曩(二合)啰湿弥(二合)赞捺啰(二合)钵啰(二合)底曼尼哆尾儞焰(二合)帝(引)惹具世湿嚩(二合)啰(引)罗(引)惹野怛他(引)誐哆(引)野(引)啰贺(二合)帝(引)三藐三没驮(引)野怛儞也(二合)他啰怛儞(二合引)啰怛儞(二合引)啰怛曩(二合)吉啰尼啰怛曩(二合)钵啰(二合)底曼腻帝啰怛曩(二合)三婆尼(引)啰怛曩(二合)钵啰(二合)鼻(引)啰怛努(二合引)讷誐(二合)帝(引)娑嚩(二合引)贺(引)   若有众生。于此如来陀罗尼名号受持供养。彼人生生得转轮位。成就梵行具大神通。获十种陀罗尼。复值恒河沙等诸佛如来而无虚妄。经俱胝劫不入轮回路。不断菩提种不失菩提心。永灭一切罪得报身如来。若人持诵满一七日。是人当得天眼清净。若人耳闻恒复忆念。是人决定当得菩提。于过去世所作善根亦得现前。若传一人所有无间罪业。悉得除灭永断轮回。是人不被水火盗贼之所侵害。而复诸根不缺众病不生鬼魅不着。众所爱敬于当来世受持如来微妙之法供养诸佛。若人闻已心喜礼拜赞叹。是人功德无量无边。于生生中口出妙香广一由旬。身毛孔中恒有光明常自照曜。常作如来胜利之事如阿难陀。具如是不可思议功德。
佛说宝生陀罗尼经 佛说宝生陀罗尼经(诵满一七日天眼清净,传一人所有无间罪业。悉得除灭永断轮回) 乾隆大藏经 宋元入藏诸大小乘经·第0833部 佛说宝生陀罗尼经一卷 宋西天北印度三藏传法大师施护奉诏译 佛说宝生陀罗尼经   曩谟(引)啰怛曩(二合)啰湿弥(二合)赞捺啰(二合)钵啰(二合)底曼尼哆尾儞焰(二合)帝(引)惹具世湿嚩(二合)啰(引)罗(引)惹野怛他(引)誐哆(引)野(引)啰贺(二合)帝(引)三藐三没驮(引)野怛儞也(二合)他啰怛儞(二合引)啰怛儞(二合引)啰怛曩(二合)吉啰尼啰怛曩(二合)钵啰(二合)底曼腻帝啰怛曩(二合)三婆尼(引)啰怛曩(二合)钵啰(二合)鼻(引)啰怛努(二合引)讷誐(二合)帝(引)娑嚩(二合引)贺(引)   若有众生。于此如来陀罗尼名号受持供养。彼人生生得转轮位。成就梵行具大神通。获十种陀罗尼。复值恒河沙等诸佛如来而无虚妄。经俱胝劫不入轮回路。不断菩提种不失菩提心。永灭一切罪得报身如来。若人持诵满一七日。是人当得天眼清净。若人耳闻恒复忆念。是人决定当得菩提。于过去世所作善根亦得现前。若传一人所有无间罪业。悉得除灭永断轮回。是人不被水火盗贼之所侵害。而复诸根不缺众病不生鬼魅不着。众所爱敬于当来世受持如来微妙之法供养诸佛。若人闻已心喜礼拜赞叹。是人功德无量无边。于生生中口出妙香广一由旬。身毛孔中恒有光明常自照曜。常作如来胜利之事如阿难陀。具如是不可思议功德。
佛说宝生陀罗尼经 佛说宝生陀罗尼经(诵满一七日天眼清净,传一人所有无间罪业。悉得除灭永断轮回) 乾隆大藏经 宋元入藏诸大小乘经·第0833部 佛说宝生陀罗尼经一卷 宋西天北印度三藏传法大师施护奉诏译 佛说宝生陀罗尼经   曩谟(引)啰怛曩(二合)啰湿弥(二合)赞捺啰(二合)钵啰(二合)底曼尼哆尾儞焰(二合)帝(引)惹具世湿嚩(二合)啰(引)罗(引)惹野怛他(引)誐哆(引)野(引)啰贺(二合)帝(引)三藐三没驮(引)野怛儞也(二合)他啰怛儞(二合引)啰怛儞(二合引)啰怛曩(二合)吉啰尼啰怛曩(二合)钵啰(二合)底曼腻帝啰怛曩(二合)三婆尼(引)啰怛曩(二合)钵啰(二合)鼻(引)啰怛努(二合引)讷誐(二合)帝(引)娑嚩(二合引)贺(引)   若有众生。于此如来陀罗尼名号受持供养。彼人生生得转轮位。成就梵行具大神通。获十种陀罗尼。复值恒河沙等诸佛如来而无虚妄。经俱胝劫不入轮回路。不断菩提种不失菩提心。永灭一切罪得报身如来。若人持诵满一七日。是人当得天眼清净。若人耳闻恒复忆念。是人决定当得菩提。于过去世所作善根亦得现前。若传一人所有无间罪业。悉得除灭永断轮回。是人不被水火盗贼之所侵害。而复诸根不缺众病不生鬼魅不着。众所爱敬于当来世受持如来微妙之法供养诸佛。若人闻已心喜礼拜赞叹。是人功德无量无边。于生生中口出妙香广一由旬。身毛孔中恒有光明常自照曜。常作如来胜利之事如阿难陀。具如是不可思议功德。
宝生陀罗尼,诵满一七日天眼清净,传一人所有无间罪业悉得除灭 佛说宝生陀罗尼经(诵满一七日天眼清净,传一人所有无间罪业。悉得除灭永断轮回) 乾隆大藏经 宋元入藏诸大小乘经·第0833部 佛说宝生陀罗尼经一卷 宋西天北印度三藏传法大师施护奉诏译 佛说宝生陀罗尼经   曩谟(引)啰怛曩(二合)啰湿弥(二合)赞捺啰(二合)钵啰(二合)底曼尼哆尾儞焰(二合)帝(引)惹具世湿嚩(二合)啰(引)罗(引)惹野怛他(引)誐哆(引)野(引)啰贺(二合)帝(引)三藐三没驮(引)野怛儞也(二合)他啰怛儞(二合引)啰怛儞(二合引)啰怛曩(二合)吉啰尼啰怛曩(二合)钵啰(二合)底曼腻帝啰怛曩(二合)三婆尼(引)啰怛曩(二合)钵啰(二合)鼻(引)啰怛努(二合引)讷誐(二合)帝(引)娑嚩(二合引)贺(引)   若有众生。于此如来陀罗尼名号受持供养。彼人生生得转轮位。成就梵行具大神通。获十种陀罗尼。复值恒河沙等诸佛如来而无虚妄。经俱胝劫不入轮回路。不断菩提种不失菩提心。永灭一切罪得报身如来。若人持诵满一七日。是人当得天眼清净。若人耳闻恒复忆念。是人决定当得菩提。于过去世所作善根亦得现前。若传一人所有无间罪业。悉得除灭永断轮回。是人不被水火盗贼之所侵害。而复诸根不缺众病不生鬼魅不着。众所爱敬于当来世受持如来微妙之法供养诸佛。若人闻已心喜礼拜赞叹。是人功德无量无边。于生生中口出妙香广一由旬。身毛孔中恒有光明常自照曜。常作如来胜利之事如阿难陀。具如是不可思议功德。
我发现正真能看懂灵宝毕法的真没几个 想要看懂灵宝毕法,首先要了解阴阳,五行,八卦。这些基本的东西不懂,绝对看不懂灵宝毕法。 《灵宝毕法》是汉钟离祖师传下来的最正统的丹道修炼方法。是一个非常完整的体系,但有的人就要用他之前学过的别的丹法去解灵宝毕法。 小成还有中成中的一半属于命功。以命功起手,练成之后身体坚固,寒暑不侵,能力非凡,寿命长远。后面是性功,练成之后,元神广大,形神具妙,身外有身。我发现很多人都分不清命功和性功。包括一些所谓的大师,他们明明练的是性功,却想得到命功的好处。南辕北辙,最后寿命和普通人也差不多。当然性功练的好的话也是可以元神成就的,但是绝对没有练灵宝毕法的效果好。 因为身体是练功的基础,命功练好之后,身体素质会有一个质的变化,再去练性功就事半功倍。 吕祖言:只修命不修性,此是修行第一病,只修祖性不练丹,万劫阴灵难入圣。前两句说道士,命功练成之后就骄傲自满,不再继续往上修性功。这是第一个毛病。命功修成之后虽然已经很厉害,但道家追求的是性神具妙。后两句说的是和尚,只知道修性功,不懂练内丹,阴神凝而不散,不能变成阳神。只有少数的高僧能在定中转化肉身。现在到好,很多道士不懂命功直接开始修性功,还教人入定。 还有那些自作聪明的,跳着练,练了一两层之后,就直接玉液练形,甚至金液练形。就好比盖房子盖了两层就想跳过中间,直接从半空里开始盖,简直滑天下之大稽。书里写的很明白,前功节节见验,方行后功。那些跳着练的是觉得自己比钟吕两位祖师还聪明。 还看过现代人写的一本解释灵宝毕法的书,看了三分之一,三纸无驴,没一点实际的内容。然后还说什么练灵宝毕法要先筑基怎么的,画蛇添足。我觉得他们的目的就是把灵宝毕法神秘化,可能有些悟性高的人能看懂一些了,但是被他们一说又迷茫了,然后被忽悠的参加他们的培训班。 灵宝毕法前三步可以说就是筑基的功法,匹配阴阳,聚散水火,龙虎交媾,这三步积累精气,调整身体的阴阳,疏通经络,就是在筑基,在为第四部结丹做准备。根本就不用去练别的功法 就说这么多吧,我没有师承,是自己看书悟的,我看过很多经书,最后发现讲的都是一个道理。用两句话总结叫:一阴一阳之为道 百姓日用而不自知,圣人逆修而成仙佛。 我发过一个帖子之后很多人加我,我也很耐心的给解释,有的不信也就罢了,有的还觉得我是骗子 心累!我以后也不解释了,反正我懂了,我自己修我自己的。 有少数真心想修行的,不懂也是可惜。我把我看过的经书贴出来,真有决心想成就自己,就花时间自己去看去悟吧。只有悟到才是自己的。 《灵宝毕法》《钟吕传道集》《西山群仙会真记》《金丹四百字》《悟真篇》《皇帝阴符经》《高上玉皇心印妙经》《道德经》《庄子》《大成捷要》《性命双修万神归旨》《太上九要心印妙经》《黄庭经》《太上老君说常清净经》。有些地方是矛盾的,以《灵宝毕法》为准。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