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按察 大明按查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关注数: 12 粉丝数: 12 发帖数: 23,954 关注贴吧数: 39
关于绥德古城银川门修复工作中若干历史原貌不符问题的陈述 针对绥德古城银川门当前的修复成果,经细致考证,认为其与历史原貌存在显著偏离,具体体现于以下三点: 一、墙体材质与史料记载严重不符 依据明确的史料记载,绥德古城城墙整体均由石材砌筑而成,未曾使用过砖材。此次修复工程中引入砖构件的做法,无疑背离了这一关键历史特征。 二、城门匾额形制与尺度失实 城门匾额的字体为隶书,此点符合历史记载,亦与古城其他三门一致。然而,匾额的具体形制与尺度存在根本性偏差: 尺寸远低于历史规格: 现存可考证据表明,当前修复的匾额尺寸,仅约为历史上古城门原有石质匾额的三分之一大小。有力的证据之一是1972年艺术家于银川门处创作的一幅写生画作,其画面清晰可见匾额原有的较大规模。 破坏城门形制统一性: 历史记载与现存实物均表明,绥德古城安远门(南门)、永乐门等几座主要城门的体量、高度与匾额规格是高度统一、协调一致的。特别是建国初期留下的安远门照片以及至今仍存世的永乐门实物,皆可确凿印证此点。因此,银川门匾额现行之窄小规格,显然破坏了古城城门形制的整体性与统一性。 三、城门整体尺度及比例偏离历史 综合观察与分析,本次修复后的银川门,无论其高度、宽度,抑或各部分构件(如匾额周围墙体)的比例关系,均与史料描述及可比照的实物(如永乐门)存在明显差异,未能准确重现古城门的历史特征与风貌。 综上所述,本次修复工作未能严格遵守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所应遵循的“修旧如旧,恢复原貌”之基本原则。以上三点差异,恳请予以重点关注并重新评估,以期在后续工作中真正实现对绥德古城历史风貌的忠实传承与严谨再现。
绥德沿革考:从绥州到直隶州的千年定锚 在陕北无定河与大理河交汇处,绥德的建制史始终围绕着"军事防御"与"地名迁徙"两条主线展开。从西魏废帝元年(552年)首设绥州,到清代定为直隶州,这片土地的名称与治所历经三次关键锚定:西魏至北宋前期以"绥州"为核心,北宋收复后从"绥德城"升格为"绥德军",金元以降固定为"绥德州",而城池的修筑则清晰标注着每个时代的防御需求——北宋筑城定规模,洪武修城固根基,建文拓郭增纵深,共同勾勒出黄土高原上这座"天下名州"的成长轨迹。 一、绥州:西魏至北宋前期的核心建制(552-1067年) 西魏废帝元年(552年),宇文泰平定陕北,在今绥德县城始设绥州,以安宁郡及上县为附郭,辖境含今绥德、子洲、清涧、米脂等地。这是今绥德地域作为"绥州"治所的开端,《周书》载其"控两河之险,当戎夏冲要",成为关中通往漠北的军政枢纽。 隋代绥州建制延续,开皇三年(583年)废安宁郡,直领上县、绥德(今子洲)等11县;大业三年(607年)改称雕阴郡,治所不变,辖7县,仓储可支陕北三年之需(《隋书·食货志》)。 唐代绥州功能深化,贞观二年(628年)迁回今绥德县城,领龙泉(原上县,今绥德)、绥德(今子洲)、延福(今清涧)等5县,驻朔方军分支"绥州军"五千人,防御突厥与党项。天宝元年(742年)改称龙泉郡,乾元后复为绥州,始终是陕北"兵甲最盛"之州(《通典》)。 从西魏到北宋前期(982年被西夏占据前),"绥州"作为今绥德地域的名称延续近500年,治所未变,奠定了区域核心地位。 二、北宋:绥德城的筑造与绥德军的设立(1067-1127年) 治平四年(1067年),北宋收复被西夏占据85年的绥州故地,熙宁二年(1069年)筑绥德城,隶属延州。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其规模为:周长七里三百二十步(约3.5公里),高三丈五尺(11米),顶宽一丈五尺(4.5米),设四门——东曰"镇定门"、西曰"银川门"、南曰"安远门"、北曰"永乐门",外各有瓮城,护城河宽三丈、深一丈五尺,可容军民万人,是陕北最大军事城寨。 元符二年(1099年),升绥德城为绥德军,脱离延州,辖33城寨(含子洲克戎寨、清涧青涧城),形成"一军控三路"的防御体系,成为抵御西夏的"中路屏障"(《宋史·地理志》)。 三、金元:从绥德军到绥德州的转型(1127-1368年) 金正大三年(1226年),改绥德军为绥德州,州治设绥德县(今绥德县城),领绥德、义合(今绥德义合)、清涧3县,城墙外包砖石,增马面30座,户3万、兵万余(《金史》)。 元代绥德州属延安路,辖绥德、清涧2县,军事功能弱化,成为关中至东胜驿道中点,设"绥德站",备马50匹(《析津志》)。 四、明代:延绥镇与双城格局的形成(1368-1644年) 洪武三年(1370年),绥德设绥德卫(后军都督府辖),与绥德州(延安府辖)并行,形成"卫管军、州管民"体制。洪武五年(1372年)重修州城,周长八里二百八十步(4.3公里),顶宽二丈,增水门通漕运,四门仍沿北宋名(镇定、银川、安远、永乐)。 建文二年(1400年)筑外郭城,周长六里三十步(3公里),设宾阳(东)、来远(南)、上水(西上)、挹秀(西下)四门,与内城连为"套城",总面积3平方公里,可容军民2万,南接文屏山,成三重防御(《绥德直隶州志》)。 正统元年(1436年),延绥镇(九边之一)初治绥德,统陕北沿边防御,驻兵3万,辖边墙50里、烽火台20座。成化九年(1473年)镇治迁榆林,绥德留总兵分署,驻兵5千,为"南路重镇"。 五、清代:绥德直隶州的定型(1644-1912年) 雍正三年(1725年),升绥德州为绥德直隶州,直属陕西,领米脂、清涧;雍正十三年(1735年)增领吴堡,辖3县。州城沿用明制,周长九里(4.5公里),商号200余家,为陕北中路商贸中心(《清史稿·地理志》)。 从西魏绥州的初立,到北宋绥德城的规制,再到明代双城与延绥镇的雄姿,绥德的沿革始终铭刻着"绥靖以德"的边疆治理理想。无定河水绕城而过,那些夯土与砖石的城垣,正是黄土高原上中原与边疆碰撞、融合的永恒见证。
简单叙述一下 李定国(1621—1662),明末清初抗清名将,陕西榆林绥德人(明代绥德州属延安府,今属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他出身贫苦,十岁加入张献忠起义军,被收为养子,以骁勇善战闻名,军中称「小尉迟」。1646年张献忠战死后,李定国率大西军余部退入云南,主张「联明抗清」,与南明永历政权合作,被封为晋王。 核心事迹: 1.两蹶名王:1652年,他率军攻入广西,在桂林大败清军,逼定南王孔有德自焚;随后在衡阳之战中诱杀清敬谨亲王尼堪,创下「五日杀二王」的军事奇迹,震动清廷。此战收复失地三千里,迫使清廷一度考虑放弃西南七省。 2.西南抗清:李定国在云南整顿军政,联合少数民族力量,坚持抗清十余年。虽因孙可望叛变导致局势逆转,仍在磨盘山设伏重创清军,并试图从缅甸迎回永历帝。 3.民族气节:1662年,永历帝被吴三桂杀害,李定国闻讯「恸哭呕血」,病逝前仍告诫部众「宁死荒微,勿降也」,其忠诚与悲壮令后世敬仰。 历史评价: - 明末思想家黄宗羲赞其「两蹶名王,天下震动」,称其战功为「万历以来全盛天下所不能有」。 - 当代学者白寿彝评价他是「杰出的农民领袖和抗清英雄」,其联合西南各民族抗清的事迹彰显了民族气节。 - 云南、贵州等地至今流传其传说,部分村寨仍存「汉家坟」祭祀,足见其影响力超越时代。 出生地争议: 因明代绥德州隶属延安府,部分文献称其为「延安人」,但现代行政区划中绥德县属榆林市,两地政府官网均明确标注其为绥德籍。这种差异源于历史变迁,地理上实为同一区域。 李定国的一生,是明末农民起义与民族抗争交织的缩影,其军事才能与忠义精神,使其成为中国历史上极具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 附:图1清光绪年间东城门镇定门内 图2南城门安远门 图3—图4绥德直隶州州城地图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