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xf002 sunxf002
关注数: 14 粉丝数: 42 发帖数: 708 关注贴吧数: 30
母校要改成大学了,赞一个,多年前,梦到许多同学回去上大专了以 母校要改成大学了,赞一个,多年前,梦到许多同学回去上大专了以下是复制的新闻: 濮阳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筹)迎接省专家组初检 编辑: 睢志轩 时间:2019-09-25 来源:濮阳市油田教育信息网 浏览次数:203次 9月23日,省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组一行6人莅临濮阳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筹),对筹建工作进行考察指导,孙永振副市长和中原石油勘探局党委常委吴玉玲带领有关部门领导陪同考察。 孙永振副市长等领导陪同专家考察校园环境 刘振选校长向专家介绍学校发展规划 专家在审查资料 专家实地察看学校藏书情况 专家观看采油实训室 专家组听取了学校筹建情况的汇报,查阅了相关支撑材料,并实地考察了濮阳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筹)的办学条件、教学设施等,并就相关情况进行了询问。 在濮阳市油田四高的基础上创建濮阳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这是全市上下多年来的的热切期盼,是加快濮阳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 是市委市政府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是全市人民学习就业的夙愿。为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政府、中原石油勘探局及市教育局、市油田教育中心等各部门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此次为迎接省专家组的到来,市油田四高全体教职工更是积极行动起来,为能顺利创建濮阳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积极的筹备工作。 (文图:段慧景 孙丽艳)
游司马温公祠1---祠外景 司马光墓司马光墓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山西省夏县城北15公里的鸣条冈。司马光墓地分为茔地、碑楼、碑亭、余庆禅寺等几个部分。茔地位于右翼,禅院列于左翼,碑楼在最前方。 碑楼高大,壮观,内有“司马温国公神道碑”一通。碑身厚硕高大,碑文介绍了司马光一生的成就。碑额“忠靖粹德”由宋王哲宗亲笔;碑文为苏东坡书。是司马光墓的重要标志,对外很有影响。 在我国浩瀚的历史著作中,《资治通鉴》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主编是夏县人司马光,世称涑水先生。 司马光,字君实,山西夏县人,为宋代宰相,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学家,著有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伟大著作《资治通鉴》,死后赠封为温国公。司马光墓,位于夏县水头乡,坟墓占地近3万平方米。 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我国一部重要的编年体通史。这部宏伟的历史巨著,由编辑到成书,历时十九年。 司马光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大历史学家,曾在宋哲宗时期任宰相。司马光也是家喻户晓的人物。民间传说的“小儿击瓮”的故事,就是说他的事,传说司马光小时候曾和一群小孩在庭院玩耍,一个孩子失足掉进水瓮中,其他的孩子吓得逃走,而司马光却用石头把瓮击破,水流出来,孩子才得救。 余庆禅院是宋代为保护司马光墓而建立的一处寺院。寺内,现存有一座明代的大佛殿。殿内有3尊造型优美的大佛像。在大殿后部,还有宋碑五通,明清碑10多通。这些碑文,详细记载了余庆禅寺的历史,是研究司马光墓的重要史料。 司马光(1O19——1086),字君实,夏县涑水乡人。北宋宝元元年进士,世称涑水先生,宋哲宗时名相,谥温国公。宝元进士,著有《资治通鉴》、《涑水纪闻》等。 坟茔位于今夏县水头镇小晁村北侧一华里,背依鸣条岗,前临故都安邑,方圆平旷疏阔,阡陌交错。北望稷峰,高峻挺拔,南眺中条,瑶台献瑞。茔地现存司马光及父兄亲属墓冢封土堆十三座,呈有序排列。茔地东侧有温公祠堂,主殿五楹。殿内原有司马光及先祖四代塑像,现已无存。 元祐三年,宋哲宗为了表彰司马光的大节元勋,敕令翰林学士苏轼撰 写神道碑文,并御书“忠清粹德之碑”六字碑额。碑文详述了司马光的家世与生平。绍圣初,御史周秩首论“温公诬谤先帝。尽废其法,当以罪及”,宋哲宗令将原碑推倒。金皇统年间,夏县县令王廷直重新镌刻原碑文嵌于壁间,僧人圆珍出钱财建神道碑堂加以保护。遂名杏花碑,惜已剥蚀难辨。明嘉靖三年,御史朱实昌复镌苏文于碑上,立于旧龟趺,冠以旧额。现矗立在司马光墓前的《忠清粹德之碑》高大绝伦,堪称三晋第一碑。另茔地还保存宋至民国碑记三十余通。
深圳首个“古籍文献修复室”落成 来源:深圳新闻网-深圳商报   2014年4月23日,记者在“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走进新落成的深圳图书馆二楼的“古籍文献修复室”,见识到那里丰富的馆藏古籍。无论是最珍贵的清版《唐宋元文约选》,还是最古老的宋版《资治通鉴纲目五十九卷》,均让读者叹为观止。   古籍保护始于1986年   “古籍文献修复室”位于深圳图书馆二楼右侧,还未踏入,一阵樟木清香旋即入鼻,环顾四周,除了整齐的古籍陈列,传统的毛笔、剪刀、糨糊及先进的纸张纤维测量仪一应俱全,古籍“医生”检查记录破损情况,测定纸张纤维,再涂浆、贴纸、剔除毛边,喷水、压平,重新装订,娴熟而细致地修复桐城派相关古籍。   深圳图书馆于20世纪80年代初筹建,1986年正式开馆。深圳图书馆副馆长张岩介绍,建馆之初即开始了古籍的收集和保护工作。1985年由知名中医教授张太无老先生向深圳图书馆捐赠了一大批珍贵古籍,这些中文线装古籍构成了深圳图书馆最早的古籍藏书。此后,在近30年的岁月中,在历史的传承中,深圳图书馆古籍文献成为了馆藏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岩表示,2012年开始,深图开展了馆藏古籍摸底、研究工作,“在古籍摸底过程中,发现我馆古籍中有部分古籍由于历史原因,破损比较严重,亟待修补,因而逐步开展古籍的‘治病’工作。”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古籍文献修复室’从2013年9月开始筹备建立,经过努力,现在有专用古籍书库1个,古籍修复室1间,已配齐了古籍修复所需要的工具和设备,可以开始有计划地对破损古籍进行修复。”张岩说。   4古籍入选《国家珍籍名录》   2012年8-12月,深圳图书馆完成了馆藏的普查工作,是广东省最早完成本馆古籍普查的单位。 张岩介绍,目前深圳图书馆现有古籍约300种、3000册(件),其中善本古籍约300册(件),普通古籍2700册(件)。2011年初,深圳图书馆的四部珍贵古籍入选《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分别是:《资治通鉴纲目五十九卷》(明成化九年刻本,卷三十六、三十七、四十二、四十三配清刻本),《续资治通鉴纲目二十七卷》(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内府刻本),《苏长公表启五卷》(明万历年间凌蒙初朱墨套印本),《苏文忠公策选十二卷》(明天启间朱墨蓝三色套印本),“馆内最珍贵的古籍莫过于《唐宋元文约选》(清佚名编)。这部古籍是清雍正年间果亲王府抄本,这部书一共24册,内容选取唐、宋、元三朝的文章,其中包括王安石、韩愈等名家作品,字迹精美,整齐如一。全书抄写工整,朱笔圈点审阅,尤为精美。卷端钤印‘果亲王点定’,为清果亲王府之旧藏。该书现正在申请为第五批国家级珍贵古籍。”   馆内最古老的古籍当属《资治通鉴纲目五十九卷》(宋)朱熹撰,明成化九年(1473年)内府刻本。该书比较典型地体现了内府刻书的特点:书品宽大,黑口,白棉纸,双鱼尾。   4位“古籍医生”坐镇   古籍珍贵,给古籍“治病”的医生同样是深圳图书馆的“镇馆之宝”。据介绍,深图“古籍文献修复室”目前共有专业工作人员6名,其中4人具备古籍修复的操作能力。   深圳图书馆“古籍文献修复室”工作人员章良毕业于武汉大学版本学系,2008年起曾多次被派驻到国家图书馆、中山图书馆、湖南省图书馆学习古籍修复知识和技术。   采访当日,章良正在进行清光绪《秉烛编》的修复工作,他表示,古籍修复要能初步上手,至少要3个月的脱产学习。古籍知识固然重要,动手实践更不能马虎,要的就是“认真”二字。章良说:“古籍修复,在我国可谓源远流长,民国初期,主要有沪派、苏派、扬派、京派、蜀派、徽派、岭南派、鲁派、津派等几个流派,   但都逐渐走向消亡,津派是消失最晚的,津派古籍修复的老艺人陆玉枢所传最后一名弟子竹影法师是在2004年左右停止修复古籍工作的,不过,1998年,国家图书馆已经成功研究出纸浆补书机,开创了机器修复古籍的新时代。”   “目前而言,古籍修复的派别已日渐模糊,深图‘古籍修复室’主要采用的是北方派系。一部古籍修复时间不定,一般在两周至半年左右。破损严重的书籍,则需要放慢修复的速度,要心静,还要有耐心。”章良结合个人体会说,古籍修复首先要学习理论知识,比如古籍修复理念,纸张的结构,当代西方修复概况等,另外就是要多现场观摩专业修复师的工作了,参观过程中还可学习别人的修复环境和设备。   章良透露,读者家里如果收藏有古籍,可以到深圳图书馆来“鉴定”,如果是破损严重需要修复的,深圳图书馆“古籍修复室”可以免费帮助市民进行修复。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