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王◆永远幸运 国王永远幸运
晴空下的未来,永远的自己,永远的国王
关注数: 151 粉丝数: 291 发帖数: 20,551 关注贴吧数: 187
谨以此文,献给张志伟教授 从知乎复制到贴吧里,似乎有些不太好分段,劳烦各位看看了 ——关于认知框架相对性原理的发现 我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语言去阐述我的发现,我本人就读于华北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名为李冠逸,是来自古老东方大国的一个被“双非一本”的架构性框架所限制的普通人,但我也确信,此篇文章一经证实,我将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通晓所有人都是天才的第一个天才——能看见框架本身的天才。此篇文章,我不知晓他是否已经接近了真相,但他依然有很大的多学科交叉的可验证性。本人得幸在暑假期间学习了张志伟教授的西方哲学史,并在此基础上深受启发,开始思考,是什么,造就了哲学家的莫衷一是?是什么,造就了黑格尔对东方哲学的歧视?又是什么,造就了意识形态之间的千古纷争? 我在此,正式向世界提供我的一个充满可证伪性的假设,一旦其被心理学、社学会、历史学、政治学、宗教学、物理学、认知科学等诸多领域辨别为真,那我就敢肯定,我站在维特根斯坦和康德的肩膀之上,向前走了一小步,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事业,向前开创了一大步。而且为冯友兰教授未竟的事业,向前开创了一步。 我的构想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形式,是由五个基本要素决定。析离性、发散性、流动性、主体性、架构性。此五种认识基本要素,有机组合而成了个体的意识整体框架,而这个框架,会随着时空的流变进行变化、发展、微妙更改。而这个时空要素也规定了,集体意志共有的意识框架的流动变化。 下面,我将开启一个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举例论证,我感觉我可能说不完,留待大家思考吧。而且此篇文章也仅仅是摘要,我在后文,或许用我的余生,会论述其原理和细节。 首先从哲学家集体意志的转向进行思考,我们俯瞰三千年西哲史中,看到的不是无数思想家的孤独探索,而是人类集体认知框架的宏大转向,例如,古希腊在火光中觉醒自我意识,“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主体性);中世纪在神学架构中寻求秩序(架构性);近代用分析理性切割一切(析离性);现代在多元发散探索(发散性);而接下来哲学界便将实现他的流动性,哲学同认知科学及各个领域相结合,在基于这些集体认识框架的基础之上,不同认识方式主导的人会给出不同的解决方法,例如“架构性”为主导的人会通过宗教、科学体系直接给出标准答案;以“析离性”为主导的人,会将问题拆解为生物学、社会学可验证命题。以“发散性”为主导的人,会创造无数神话、哲学、艺术可能的解答。以“流动性”为主导的人,会在不同答案间灵活切换,不执着定论。 这五大转向恰是文明层面的五行认知流转。但今天,这场宏大叙事必须回归每个具体的“你”——因为真正的认知革命,发生在个体突破集体意识框架束缚的瞬间。我在此,先不论述我基于什么发现了这个现象,我先请你认真地思考一下你在你过往的生活中,看到了什么?我在此仅举例,由于,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五大基本要素按照基于某些可以计算的(没错,是可以计算的,我在后文会详细阐述计算方法)元素配比随机结合的存在,我仅可以说明,你在过往的人生中,是否有可能发生类似的现象。当然,以下举例,都是略显极端的情况,真正的人类认识本身皆为根据这五种认识要素而罗列出来的。 架构性认知的典型特征:书柜永远(当然绝不可能永远)按主题-作者-出版时间三级分类;做菜严格遵循“盐两克、油温180度”的精确配比。当听到新理论时本能反应:“这个系统的边界条件是什么?”内在体验:当事物失去结构时会产生生理性不适。 发散性认知的典型特征:书桌上同时摊开7本书,笔记边缘长满思维导图触须。能从“中午吃什么”联想到“如果恐龙不灭绝”“如果外星人入侵地球”“如果历史不这么走,会发生什么?”开会时突然插话:“这个点和我们在去年在敦煌看到的壁画有关……”例如有些老师上课能谈半节课闲篇…… 析离性认识的典型特征:听人说话时自动标注“事实”“观点”“情绪”标签。选择伴侣会制作加权评分表:外貌(百分之40)+共情力(百分之20)+性格(百分之20)……看到夕阳时想的是:“光谱红移程度提示大气颗粒物浓度”内在体验:在混沌中析出清晰边界时清明感。 流动性认识的典型特征:说话随语境切换方言、普通话和英文碎片。昨天坚信“人生要奋斗”,今天觉得“躺平才是智慧”能同时理解辩论双方立场并在其间平滑流动。内在体验:像水一样适应容器形状的始终自由。 主体性认知的典型特征:讨论时常说:“我的观点是…”“我认为…”“我感受到…”拒绝穿制服,用穿搭构建“行走的自我宣言”在团队项目中本能地争夺定义权:“这个问题应该是这样的”内在体验:持续燃烧的自我照亮感与偶尔的灼热孤独。 这一段我认为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极具开创性的一段,我将做出一个中华传统文化的开创性工作:正如维特根斯坦把“可言说”与“不可言说划界一样”我要将迷信与尚待验证的科学进行划界,并指出“八字算命术”的致命缺陷是什么,以及其尚待的科学验证性是什么。首先,同年同月同日同时生的所有人,绝对不可能,也永远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命运,这既违背统计学,又违背认知,反智。例如,先前的算命先生的统一话语可能是:你几几年可能结婚,几几年可能得财。但我要进行一个翻译工作,我们是否可以设想,这个“命理学”所规定的认知框架是什么?自己的五大基本认知属性,会对自己认识世界的方式,产生何种可能后果?如若认知科学将此理论进行研究,或许我们可能明白,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到底是什么,人类之间,或许可以得到真正的相互理解。于是我就要进行中华文化的翻译了:传统文化语言: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认知框架语言:一个析离性为主体的认知,获得了流动性的时空能量。也就是说,一个精准的问题分析,自然生发灵活的解决方案。一个流动性为主体的认知,获得了发散性的时空能量。跨领域融合后,迸发出全新的可能性。一个发散性为主体的认知,获得了主体性的时空能量。多元的创意发散,点燃鲜明的自我主张,比如我自身就是一个以发散性为主体的认知,我在进行完我广泛的探索之后,确立了我独特的价值立场。一个主体性为主体的认知,获得了架构性的时空能量。强烈的自我认识,催生出系统秩序的构建。明确价值观后,建立相应的生活体系。一个以架构性为主体的认知,获得析离性的时空能量。例如,在掌握知识体系后,能精准提取关键要素。有趣的是,依据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元九运”理论,现在我们的集体意志框架正处于“土”和“火”的交界地带,“火”刚刚开始,通过我的认知框架语言进行翻译一下:我们的集体意识框架正处于架构性认知和主体性认知的转变时期,由此才产生了互联网的大规模“百家争鸣”,各位回想一下,我们前二十年的教育模式,是否是基于“土生金”,也就是“架构性的结构去产生析离性人才”的基础之上的?我确信,我的理论绝不是最终结论,但我确信,我的理论是这个时代赋予的,可以解答“人为什么会辩论?”的基于最基本的单元“五大基本认识形式要素”所交织下来的必然结果。那么我继续进行一下我的翻译工作: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翻译下来就是。析离性约束发散性:必要的分析批判,袖箭过度发散的思维。我确信,我的想法一经提出,必然获得极大的分析和批判。当然,我也绝对认同大家的批判,因为大家的批判本身,便是对这个理论的有力证据之一。木克土的意思就是:发散性打破架构性,我相信我的发现本身,极具打破“架构性”的潜力。土克水的意思就是:架构性规范流动性,稳定的结构,为流动设置合理边界。水克火的意思就是:流动性调和主体性。灵活的适应,消除过度的自我执着。基于此,大家是不是突然明白,为何会“庄生晓梦迷蝴蝶”?因为庄子本身,便没有过度的自我执着啊。他本人的思维就是极具流动的。火克金:主体性超越析离性。强烈的价值立场,突破纯分析的冰冷。基于此,大家是不是立刻联想到了尼采的权力意志?根据这个想法,大家是不是突然恍然大悟,为什么我们觉得哲学著作晦涩难懂。其根本原因在于,各个哲学家所描述的,是各自认知框架下的语言!不同认知框架下的人,又怎么可能读懂另一个框架下的世界观,由此我们甚至还要分析,例如张志伟教授一直致力于分析康德哲学的世界观究竟是什么,因为我们本就是不同框架下的人,自然不能拿自己的世界去想他人的世界。当然,这个我的这个认知框架理论只能说明,哲学家是在自己的框架下思考世界,但我永远不能否定他们所思考的事物。因为所有哲学家思考的事物,我认为同样是这个世界的真理之一,甚至可以说,也许,我提出一个大胆的假设,所有哲学家的探讨,可能全部都是真理在一个认知框架下的投影,只是哲学家们看待世界的角度不同,所以得出了完全截然不同的结论。由此我甚至有些细思极恐,当然这也仅仅是有待验证的猜想。 人不可能跳出自己的框架思考问题,当然,我自己也有自己框架的局限性,我的框架,我想也许是能够看到框架的框架,但我本人不会去真正观察到各自框架下的世界。也无法跳出自己的框架思考问题。不过,人的框架是会随时间进行流动性变化的,请各位回想一下自己,大家究竟是否可以详细地描述自己的性格?其实,我的构想是,人具有先天的一套认识世界的“先验认知框架”,而在这个“先验认知框架”的基础之上,随着时间、空间、文明集体意识框架(我猜想其既包括时间,又包括空间,当然这仅仅是假说,尚待科学研究、心理学研究的进一步验证)的变化,产生微妙的改变。 维特根斯坦的人生,同样可以印证五行认知属性的流转,维特根斯坦是在架构性中,同时驾驭析离性和意义流动两大对立维度的认知典范。他早期用他架构性和析离性的极致展现,将世界划分为了“可说”和“不可说”的清晰架构,用极其精细的语言切割语言和世界的对应关系。神奇的是,维特根斯坦在1929年重返剑桥后,他的“流动性”开始觉醒,他意识到了“语言图像论”的僵化边界,从逻辑形式转向生活形式的流动认知。到了后期,维特根斯坦的“流动性”成为主导,“语言游戏”取代逻辑图像。建立了“意义即使用”的流动观。同时其发挥了发散性的协同作用,如“家族相似”概念的创造性发散,反对本质主义的多元视角。当然历史上,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 接下来,我将提出一个颠覆性的例子——各个国家的集体意识倾向,请问各位有没有发现一个奇怪的事情,甚至说,文明史上一个最神奇的事情——蒙古人、女真人入主中原之后,他们自己在这片土地上就变成了中国人。而且中国有一个世界上独有的“王超周期律”现象。在我的构想中,这体现了一种集体意识框架在空间上的变化,一旦来到了中原这片土地上,大家的集体意志就会偏向于架构性。分久必合,这是绝对的,势不可挡的。 由此,我就可以提出整个文明史上最有颠覆性的一个构想,我们进入了哪个国家的土地,认识模式有可能就会发生一些微妙的改变。 当然,以上还停留在假设阶段,留待世界去验证。同时,如若我的猜想一经成立,我将解释一下内容:1.为何心理学分为了不同的流派?答:这是各个心理学流派依据自己的意识框架而划分的(如阿德勒思想和弗洛伊德思想的极大差异)2.中医学该如何和西医统一答:我可能猜想和先验认识框架一样,可能同样有一套随着时间和空间流变的先验体质框架?当然这个猜想还有待验证。3.战争的本质是什么?答:战争是认知框架极端化后不可避免的生态调节机制。4.祖父悖论如何去解释?答:这个是我的猜想,不知道对不对,仅供参考。即便你能够回到过去,你的认识框架也决定了你绝对杀不掉你的祖父,你无论如何都是不敢的。5.康德二律背反如何解释?答:这就很容易了,就是不同群体,或者单一个体在不同认知框架下的争辩,你是不是觉得,你很不理解过去的自己?放心,你过去的自己也不理解你。6.你这就是披着通俗化外衣的算命术吧!答:其实我是经由中国古代命理学获得的启发是事实,但我的工作是为迷信和尚待验证的科学进行划界。我猜想,也许先验认识框架随时空的流变,是否就是中国古代命理学中的《八字学》和《风水学》中迷信之外的部分。我们要做的,是充分利用好自己的先验认识框架,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人和认识我们自己。当然,即便中华传统文化被证明为假,那我也希望能够通过其他的方式寻找到我们的先验认识框架。7。你研究这些有什么用?能当饭吃吗?答:这就是我这个假说中最伟大的构想,一旦此假说被证实,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可以找到一种充分发挥我们现有“先验认知框架”的绝佳方式,比如我们可以去最适合我们的国家,选择最适合我们的职业。真真正正实现几千年来中国先贤提出的“大同社会”构想,最终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天才,只是还未能“人尽其才”。很荣幸,能以一个20岁的年轻人的身份,在互联网这个平台上发表这些东西。我的文章,不知道是否对你有启发?没错,如果我的构想一旦成立(而且此构想可以被认知科学和心理学进行反复验证),他讲表明,人类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在此文章的最后,我要感谢张志伟教授,我通过您的《西方哲学史》公开课,得以站在康德的框架下,向前迈了一步,我所提出的哲学理论模型,就是在康德的“先验认识论”里加上了一个“时空坐标轴”,我就在想,莫非西方文明看到的是“本体论”“认识论”等等基于纯粹理论的架构,而中华文明看见的是“物自体”在时空坐标轴下的投影?这一理论尚待哲学领域中擅长“析离性”的哲学家去分析,我在此仅提供一个想法。同时,我还要感谢galgame《素晴日》里,sca-自先生为我提供的参考,这部作品采用多视角去叙述了同一件事情,极具启发意义,而我也得以自此,站在维特根斯坦的肩膀上,向那“不可言说”的领域,迈进了一步。感谢大家的观看。中国(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华北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23级电气4班李冠逸写于2025年10月7日
看到大猛子前几天刚发的视频,感慨万千 我会发一个很长的感慨,不感兴趣的话可以跳到最后 猛哥现在似乎陷入了一种存在主义四大终极命题之一的无意义感,因为宇宙本身就是没有意义的,而人类又是追求意义的生物,所以由此会产生一种矛盾,大猛子现在就陷入了这种矛盾中,可以看出他最近的心情真的相当不好… 我也时常在想,也许大学本科四年说不定就是我以后人生中最清闲、最惬意的四年了,这几年一旦过去了,历经社会的毒打之后可能也会陷入一种极度的空虚迷茫吧。 “关于生命的意义是一个哲学上的命题,也许需要我们每个人用一生去回答。不过在我看来,遵循心愿过好每一天,就是生命最好的意义。”“在生命颠簸不安的岁月里,在命运十字路口的徘徊。若能做出遵循自己内心的选择,无悔与坦荡地活着,这已经是弥足珍贵的一生了。”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出遵循自己内心的选择而又无悔坦荡地活着呢?…也许我本人并不能做到这一点。 我最近闲暇之余想要寻找自己,突破自己,改变自己,因此去图书馆二楼西边读了很多这方面的书。但并没有多大效果,我依然处于一种困顿迷惑之中,我并不满足于当下的自己。尤其昨天晚上从图书馆出来的时候,产生了一种莫大的孤独感。 我所欠缺的是什么呢?也许是一种从容的自信吧,而这种“从容的自信”,对我而言却是一个很抽象的命题,有些人从头到尾都散发着这种从容的自信,大部分吧友都具有这些特质,由此我很是羡慕,很是佩服。 而我目前,也陷入了这种存在主义四大终极命题之一的无意义感。 虽然我明白,“意义”是由人类所赋予的,如果做一件事能从中感受到乐趣,或者对于自己、他人的发展有所帮助,那就是有意义的。 我曾经所坚信的一个信念就是:如果我温柔的对待这个世界,那么世界就会以温柔来回馈我。 而这个世界并非如此单纯,我对待这个世界的“温柔”很大一部分也都是伪善。 即便如此“阳光一直都与我们相伴,只是当我们背对着阳光时,只看到阳光下的阴影。此时,温暖与爱只欠一个转身。” 我之所以发出以上感慨,纯粹是生闲的。 最近一直独来独往地突然感觉有点孤独了,如果吧友们有什么银趴啊或者想去图书馆学习啊或是沉淀之类的可以叫上我喵…
某北带新生的心路历程 北带刚搬到曹妃甸的时候,我爷爷作为建设北带的电工监理走遍了北带的每一个角落,告诉他孙子说北带是一所一本大学,离家近,性价比高。 2020年,我踏入了高中校门,起初不适应高中环境,成绩一落千丈,十分迷茫。我们英语老师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就连家门口的华北理工,咱们班能考上几个?” 后来选科分班度过很长时间后,2022年,步入高三,我们老师对北带的录取分数跟震惊,告诉我们说:“我还以为华北理工就是个三本,现在看来咱们班可能没一个能考上的。” 2023年4月,二模结束,成绩很难看,拿唐山的名次也很难换算河北省的名次,我试了试把这名次乘了二十,发现只能够上北带的采矿。 2023年5月,三模结束,成绩较二模有了略微起色,并没有很大进步,此时的我依然有些迷茫。 2023年6月,高考结束,我对完答案后以为自己起飞了,以为能够上北带的热门专业,但是结果看起来只能够上北带的中档专业,我也还算知足吧。 2023年7月前后,高考报志愿,我在北带吧询问了我能上什么专业,老东西们给我推荐的土墓工程 后来七月末被北带录取,看到网上都是骂北带的于是我十分不满,想要尽力维护北带。 2023年8月中旬,历经各大网络平台,获取了各种信息后,我发现原来这是曹妃甸top1的大专,win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