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泉ba主 幽泉ba主
关注数: 8 粉丝数: 232 发帖数: 12,220 关注贴吧数: 14
【2022下半年台电吧二手专帖】严禁单独买卖帖,一律删帖封号! 前言:一定要看规则,否则被删被封了请不要喊冤! 【专帖原因】:由于贴吧没有专门的交易专区,鉴于本吧吧友们的实际需求,特设此贴做为二手交易专区,为广大吧友提供二手交易的平台。 【免责声明】:本帖仅供本吧吧友使用,吧务组不承担任何因此而产生的风险,请广大吧友谨慎交易,谨防受骗!<br>其余二手交易帖将一一删除。 【特别注意】无论是卖出还是买入,请任何情况下牢记勿相信任何先款,或者先货的交易行为,本吧大量被骗的用户均来自于此! 本帖发布交易信息规则如下: 1. 本帖仅为本吧吧友服务,未满足要求的ID发布的信息将作删除。 2. 交易专贴将安排吧务人员进行清理,违规发布的一旦发现将进行严肃处理。 3. 每个ID(含马甲)在一天内最多只能发布一件产品的信息,产品图片尽量在同一楼层内发布,如需进一步说明可在楼中楼更新,严禁在贴内刷帖,违者封禁严惩! 4.严禁任何吧友在贴内恶意捣乱挑衅,别人定多少价格是别人的自由,如果你不买请勿对卖家/买家进行骚扰,如有违反封禁严惩! 5.本帖谢绝任何商家发布二手交易信息,一旦查实坚决予以封禁清理。 6.买卖双方应采取第三方权威交易平台担保,或面交的方式进行交易,如因先款、先货等方式交易,导致任何损失的,本吧不做任何赔偿责任! 7. 严格按照格式发布,未按照格式发布的将做删除乃至封禁严惩。 具体格式如下: 发布ID:写清楚你自己的ID,不允许代人发布,否则以违规论处。 交易物品:说清楚你需要交易或求购的物品是什么,能具体至产品型号(机背ID号)为佳。 物品描述:详细说明交易物品的情况【实物图片或视频更佳】,比如新旧程度,是否维修过,以及其它一些你自己需要描述的内容。 联系方式:请提供你的联系方式,比如旺旺号、QQ号、电话号码等,以便玩家进行联系。 交易方式:建议发布带平台保护的专业二手交易平台交易方式——不建议直接发布交易连接,仅发布平台名称,以免系统被屏蔽。 ============================================================================== 注:原则上贴吧并不鼓励大家在这里进行交易,开设此贴也是因为本吧吧友们的需要为之,因此本帖也仅为本吧吧友服务,非本吧吧友请去其它地方交易,本吧不提供平台,建议使用有保障的专业二手交易平台进行交易。 可能有些吧友会觉得比较麻烦,但我们这样做,也是为了尽可能的减少广大吧友被骗的几率,长期以来本吧被骗吧友的悲惨经历给大家带来了太多的遗憾,希望广大吧友能理解配合,谢谢支持! 最后,贴吧不是警方,无法对你提供的证据和说辞进行核实,因此如果有吧友不慎被骗,请立刻收集相关证据,及时向警方报案。为杜绝商家之间可能的恶意攻击,本吧将对类似所谓的揭露帖进行删除。
【2022年6月台电吧二手交易专帖】严禁单独买卖帖,一律删帖封号 前言:一定要看规则,否则被删被封了请不要喊冤! 【专帖原因】:由于贴吧没有专门的交易专区,鉴于本吧吧友们的实际需求,特设此贴做为二手交易专区,为广大吧友提供二手交易的平台。 【免责声明】:本帖仅供本吧吧友使用,吧务组不承担任何因此而产生的风险,请广大吧友谨慎交易,谨防受骗!<br>其余二手交易帖将一一删除。 【特别注意】无论是卖出还是买入,请任何情况下牢记勿相信任何先款,或者先货的交易行为,本吧大量被骗的用户均来自于此! 本帖发布交易信息规则如下: 1. 本帖仅为本吧吧友服务,未满足要求的ID发布的信息将作删除。 2. 交易专贴将安排吧务人员进行清理,违规发布的一旦发现将进行严肃处理。 3. 每个ID(含马甲)在一天内最多只能发布一件产品的信息,产品图片尽量在同一楼层内发布,如需进一步说明可在楼中楼更新,严禁在贴内刷帖,违者封禁严惩! 4.严禁任何吧友在贴内恶意捣乱挑衅,别人定多少价格是别人的自由,如果你不买请勿对卖家/买家进行骚扰,如有违反封禁严惩! 5.本帖谢绝任何商家发布二手交易信息,一旦查实坚决予以封禁清理。 6.买卖双方应采取第三方权威交易平台担保,或面交的方式进行交易,如因先款、先货等方式交易,导致任何损失的,本吧不做任何赔偿责任! 7. 严格按照格式发布,未按照格式发布的将做删除乃至封禁严惩。 具体格式如下: 发布ID:写清楚你自己的ID,不允许代人发布,否则以违规论处。 交易物品:说清楚你需要交易或求购的物品是什么,能具体至产品型号(机背ID号)为佳。 物品描述:详细说明交易物品的情况【实物图片或视频更佳】,比如新旧程度,是否维修过,以及其它一些你自己需要描述的内容。 联系方式:请提供你的联系方式,比如旺旺号、QQ号、电话号码等,以便玩家进行联系。 交易方式:建议发布带平台保护的专业二手交易平台交易方式——不建议直接发布交易连接,仅发布平台名称,以免系统被屏蔽。 ============================================================================== 注:原则上贴吧并不鼓励大家在这里进行交易,开设此贴也是因为本吧吧友们的需要为之,因此本帖也仅为本吧吧友服务,非本吧吧友请去其它地方交易,本吧不提供平台,建议使用有保障的专业二手交易平台进行交易。 可能有些吧友会觉得比较麻烦,但我们这样做,也是为了尽可能的减少广大吧友被骗的几率,长期以来本吧被骗吧友的悲惨经历给大家带来了太多的遗憾,希望广大吧友能理解配合,谢谢支持! 最后,贴吧不是警方,无法对你提供的证据和说辞进行核实,因此如果有吧友不慎被骗,请立刻收集相关证据,及时向警方报案。为杜绝商家之间可能的恶意攻击,本吧将对类似所谓的揭露帖进行删除。
【2022年4月台电吧二手交易专帖】严禁单独买卖帖,一律删帖封禁 前言:一定要看规则,否则被删被封了请不要喊冤! 【专帖原因】:由于贴吧没有专门的交易专区,鉴于本吧吧友们的实际需求,特设此贴做为二手交易专区,为广大吧友提供二手交易的平台。 【免责声明】:本帖仅供本吧吧友使用,吧务组不承担任何因此而产生的风险,请广大吧友谨慎交易,谨防受骗!<br>其余二手交易帖将一一删除。 【特别注意】无论是卖出还是买入,请任何情况下牢记勿相信任何先款,或者先货的交易行为,本吧大量被骗的用户均来自于此! 本帖发布交易信息规则如下: 1. 本帖仅为本吧吧友服务,未满足要求的ID发布的信息将作删除。 2. 交易专贴将安排吧务人员进行清理,违规发布的一旦发现将进行严肃处理。 3. 每个ID(含马甲)在一天内最多只能发布一件产品的信息,产品图片尽量在同一楼层内发布,如需进一步说明可在楼中楼更新,严禁在贴内刷帖,违者封禁严惩! 4.严禁任何吧友在贴内恶意捣乱挑衅,别人定多少价格是别人的自由,如果你不买请勿对卖家/买家进行骚扰,如有违反封禁严惩! 5.本帖谢绝任何商家发布二手交易信息,一旦查实坚决予以封禁清理。 6.买卖双方应采取第三方权威交易平台担保,或面交的方式进行交易,如因先款、先货等方式交易,导致任何损失的,本吧不做任何赔偿责任! 7. 严格按照格式发布,未按照格式发布的将做删除乃至封禁严惩。 具体格式如下: 发布ID:写清楚你自己的ID,不允许代人发布,否则以违规论处。 交易物品:说清楚你需要交易或求购的物品是什么,能具体至产品型号(机背ID号)为佳。 物品描述:详细说明交易物品的情况【实物图片或视频更佳】,比如新旧程度,是否维修过,以及其它一些你自己需要描述的内容。 联系方式:请提供你的联系方式,比如旺旺号、QQ号、电话号码等,以便玩家进行联系。 交易方式:建议发布带平台保护的专业二手交易平台交易方式——不建议直接发布交易连接,仅发布平台名称,以免系统被屏蔽。 ============================================================================== 注:原则上贴吧并不鼓励大家在这里进行交易,开设此贴也是因为本吧吧友们的需要为之,因此本帖也仅为本吧吧友服务,非本吧吧友请去其它地方交易,本吧不提供平台,建议使用有保障的专业二手交易平台进行交易。 可能有些吧友会觉得比较麻烦,但我们这样做,也是为了尽可能的减少广大吧友被骗的几率,长期以来本吧被骗吧友的悲惨经历给大家带来了太多的遗憾,希望广大吧友能理解配合,谢谢支持! 最后,贴吧不是警方,无法对你提供的证据和说辞进行核实,因此如果有吧友不慎被骗,请立刻收集相关证据,及时向警方报案。为杜绝商家之间可能的恶意攻击,本吧将对类似所谓的揭露帖进行删除。
【22年3月台电吧二手交易专帖】严禁单独买卖帖,一律删帖封禁 前言:一定要看规则,否则被删被封了请不要喊冤! 【专帖原因】:由于贴吧没有专门的交易专区,鉴于本吧吧友们的实际需求,特设此贴做为二手交易专区,为广大吧友提供二手交易的平台。 【免责声明】:本帖仅供本吧吧友使用,吧务组不承担任何因此而产生的风险,请广大吧友谨慎交易,谨防受骗! 其余二手交易帖将一一删除。 【特别注意】无论是卖出还是买入,请任何情况下牢记勿相信任何先款,或者先货的交易行为,本吧大量被骗的用户均来自于此! 本帖发布交易信息规则如下: 1. 本帖仅为本吧吧友服务,未满足要求的ID发布的信息将作删除。 2. 交易专贴将安排吧务人员进行清理,违规发布的一旦发现将进行严肃处理。 3. 每个ID(含马甲)在一天内最多只能发布一件产品的信息,产品图片尽量在同一楼层内发布,如需进一步说明可在楼中楼更新,严禁在贴内刷帖,违者封禁严惩!4.严禁任何吧友在贴内恶意捣乱挑衅,别人定多少价格是别人的自由,如果你不买请勿对卖家/买家进行骚扰,如有违反封禁严惩! 5.本帖谢绝任何商家发布二手交易信息,一旦查实坚决予以封禁清理。 6.买卖双方应采取第三方权威交易平台担保,或面交的方式进行交易,如因先款、先货等方式交易,导致任何损失的,本吧不做任何赔偿责任! 7. 严格按照格式发布,未按照格式发布的将做删除乃至封禁严惩。 具体格式如下: 发布ID:写清楚你自己的ID,不允许代人发布,否则以违规论处 交易物品:说清楚你需要交易或求购的物品是什么,能具体至产品型号(机背ID号)为佳。 物品描述:详细说明交易物品的情况【实物图片或视频更佳】,比如新旧程度,是否维修过,以及其它一些你自己需要描述的内容。 联系方式:请提供你的联系方式,比如旺旺号、QQ号、电话号码等,以便玩家进行联系。 交易方式:建议发布带平台保护的专业二手交易平台交易方式——不建议直接发布交易连接,仅发布平台名称,以免系统被屏蔽。 ============================================================================== 注:原则上贴吧并不鼓励大家在这里进行交易,开设此贴也是因为本吧吧友们的需要为之,因此本帖也仅为本吧吧友服务,非本吧吧友请去其它地方交易,本吧不提供平台,建议使用有保障的专业二手交易平台进行交易。 可能有些吧友会觉得比较麻烦,但我们这样做,也是为了尽可能的减少广大吧友被骗的几率,长期以来本吧被骗吧友的悲惨经历给大家带来了太多的遗憾,希望广大吧友能理解配合,谢谢支持! 最后,贴吧不是警方,无法对你提供的证据和说辞进行核实,因此如果有吧友不慎被骗,请立刻收集相关证据,及时向警方报案。为杜绝商家之间可能的恶意攻击,本吧将对类似所谓的揭露帖进行删除。
【转】Windows 平板还能「支棱」起来吗? 原文: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geekpark.net%2Fnews%2F291192&urlrefer=371a6c7082775cf727d8051fad880ef1摘要:明明是「理想型」生产力工具,为什么不受待见? 疫情之后这两年里,PC 市场终于「支棱」起来了,不过你可以发现,即便是在如此有利的大环境下,二合一 Windows 平板依然是最不受欢迎的品类,就连只有浏览器的 Chromebook 都比它卖得好。这其实不太符合逻辑,按理来讲,二合一设备有着完整的 Windows 系统,形态设计也非常巧妙,而且还很便携,明明是「理想型」生产力工具,为什么诞生这么多年来,命运却如此不顺? 边缘化的二合一平板 在我看来,软件是产品的灵魂所在,而硬件则是软件的外在表现,所以微软的每代操作系统都对当时的 PC 产品产生了深远影响,二合一设备就诞生在 Windows 8 的背景下。当时,处在移动变革时期的微软有着丰满的理想,不仅要做电脑、做手机、做平板,还要统一全平台,于是推出了 Surface RT 这样的融合设备。有着微软当领头羊,一群小伙伴们也大胆跟随,拿出了更多千奇百怪的产品。先是联想,它似乎觉得 Surface RT 有些激进,所以保留了键盘,加入了触控屏,打造出了翻转形态的 YOGA。而戴尔也很聪明,它拿出了 XPS12 2in1,看似有着传统保守的形态,但边框里的屏幕其实可以翻转,造型非常独特。惠普也不甘示弱,发布了 EliteBook Revolve,直接把转轴变成了支架,能够让屏幕 360° 任意旋转。总而言之,在 Win8 发布的那几年里,各家在硬件形态上可谓是创意不断,带来了许多经典的产品,但可惜的是,市场似乎并不买账。当消费者把这些二合一设备买到手后,发现它们并不会像宣传片里展示的那样,因为新形态而有了新的体验,现实情况是,大多数时候大家还是会把二合一设备当成普通轻薄本在用,如果要翻转或当做平板使用虽然可以,但找不到应用场景,所以也没必要。 这种尴尬的体验可能要怪微软和英特尔。首先说微软,Win8 发布之后,微软惨遭现实打击,先是手机业务失败导致统一应用生态的构想化为泡影,之后桌面端的 Win 8 也因此受到影响。但实际上 Win 8 本就是一个矛盾的产物,明明是桌面操作系统,却强加移动应用生态,之后又由于贫瘠的移动应用,成为了只有功能但没有体验的操作系统。这种情况下,别说二合一设备,就连原有的桌面设备,体验也大幅降低。把开始菜单替换成磁贴界面的 Win8 而英特尔作为处理器供应商同样不给力,始终没打造出适合二合一设备的处理器,曾经的 Atom 和超低压酷睿,因为性能太弱发热还严重,让许多用户饱受摧残。而常规的低压处理器,又面临着续航和发热问题,也就 Surface Pro 这种亲儿子有特殊优化加成,而至于其他厂商,对微软和英特尔失去期望之后,便逐渐把二合一产品边缘化了。 All in ARM 有没有可能? 虽然 PC 阵营主要以微软和英特尔为主导,但在二合一品类中,两家的表现实在令人失望,于是移动领域里的高通便产生了一些想法。前两年,高通主推过「骁龙本」的概念,也就是把移动平台的骁龙芯片塞到二合一设备中,由于 ARM 芯片的特性,不仅能有效缓解发热和续航问题,而且得益于高通在网络方面的积累,还能够让骁龙本支持全时段的 4G 网络,所以骁龙本当时受到了联想、华为、华硕等厂商的大力支持。遗憾的是,骁龙本解决了一些问题,但又暴露出了更多问题,我曾经使用过华为 MateBook E 2019 款,作为一款搭载骁龙 850 处理器的二合一骁龙本,日常使用时发热和续航问题确实得到了缓解,但是 ARM 架构下的 Windows 系统只支持 32 位应用,可用软件因此少了很多。另外,骁龙处理器在桌面系统上的性能表现也很难让人满意,即便它宣传的「全时连接」特性非常吸引人,但在拉跨的性能表现下,最终还是无法胜任主力机的角色。 而与之相反的正面典型则是苹果,苹果在 All in ARM 的道路上十分顺利,因为有数代 A 系列芯片的积累,还有统一架构下的操作系统和庞大的开发者阵营,所以苹果可以在一夜之间宣布旗下的 Mac 将转换到 ARM 平台。不过就算如此,苹果也需要两年甚至更多时间去做平台转换,而在 Windows 阵营中,芯片、系统、软件开发商都是分散的,它们有着各自的目的和利益,想让三者联合打造一个全新的生态,似乎不太现实。不可否认,ARM 架构的特性确实与二合一设备很契合,但 Windows 系统沉重的历史包袱也限制了它在 ARM 平台上的表现,这让它想要去兼容移动应用,想要去适配触控操作时变得非常困难。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沉重的历史包袱也是 Windows 最宝贵的财富,Windows 一直以来开放包容的特性造就了其丰富的软件生态。而同样也是开放包容的特性,又一次让二合一设备看到了希望。 Windows 11 也许是个新开始 从今年的 Windows 11 开始,微软在系统中引入了安卓子系统功能,而二合一设备支持触控的特性恰好让它成为了安卓子系统的最佳载体,虽然目前而言,安卓子系统的体验并不完善,之后是否能成为主流也要打上问号,但在我看来,这次微软的方向没错,毕竟二合一平板能否成功与软件生态的支持密不可分,而二合一设备本就有着 Windows 桌面生态的丰富资源,再加上成熟安卓生态,无不让人多了几分期许。另外,在 Surface Pro 8 上也可以看到微软复兴二合一设备的决心,这款产品 7 年来终于更换模具,增大了屏幕尺寸,配备了 120Hz 高刷屏,似乎也是为引入安卓生态而做的铺垫。而在核心配置上,Surface Pro 8 选择继续使用传统的 x86 芯片,反倒是之前使用 ARM 芯片的 Surface Pro X 成为了配角,从这一角度来说,微软可能也不看好 Windows 设备转向 ARM 平台,毕竟这意味着 Windows 将失去原有优势,相比之下,守好目前的软件平台,持续优化芯片能效和机身散热能力,对二合一设备的发展会起到更大的作用。过去几年里,很多人都会把 Surface Pro 当作标杆级二合一产品,但这与二合一设备数量稀少,定位小众,售价昂贵有很大的关系,同时,这也是二合一设备普及的最大阻力。实际上,目前的 PC 厂商完全可以做出性价比和出色体验兼具的产品,联想 YOGA Duet 就是个很好的例子,相比于前几年,如今的二合一设备已经告别了性能不够用的时代,如果之后键盘也成为标配的话,竞争优势并不比其他平台的平板差。 二合一平板从诞生开始,已经走过了将近十年的时间,在我看来,无论是十年前还是现在,它的形态都是理想型生产力工具的模样,只不过十年前的软硬件环境不够成熟,微软也难以下定决心做出改变,而今天的 PC 市场在历经数次变迁后,似乎又让我看到了 Windows 平板迎来春天的可能性,但可惜的是,作为 Windows 平板的缔造者,微软始终没能完成它对 Windows 平板最初的构想。 本文由极客公园 GeekPark 原创发布,转载请添加极客君(ID:geekparker)。
【 分享】用PC和安卓复刻苹果绝招!教你将手机投屏到PC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pcedu.pconline.com.cn%2F1467%2F14672553.html&urlrefer=7f1546b99adff28c4d4bde6affc2c2a6   [PConline 应用]我们知道苹果生态有个绝招,叫“AirPlay”,具体功能就是可以让不同设备的屏幕共享。例如,用iPhone播放视频,可以将视频通过AirPlay投屏到Mac电脑上;又例如,可以将iPhone的屏幕显示内容投屏到Mac电脑,让Mac成为iPhone的显示器。   AirPlay的确非常方便,但也不是没有缺点,那就是你必须要使用苹果设备!不是每个人都是苹果的消费者,那么在安卓和Windows电脑上,我们能不能实现类似功能?当然没问题!今天就一起来介绍介绍! 安卓视频DLNA投屏到PC   实际上,安卓早早就已经支持DLNA无线投屏协议,安卓机可以借助DLNA协议,来将视频无线投屏到其他设备,例如电视上。而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工具,让安卓投屏视频到PC,例如这款Macast。   Macast官网: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xfangfang.github.io%2FMacast%2FREADME_ZH.html&urlrefer=5d3c68a44325fe09d2f4f3d3864833e6   Macast是一款支持Windows、Linux和Mac平台的软件,它是作用在于,可以让电脑化身为DLNA的接收器。以Windows为例,下载Macast安装后开启,授予Macast防火墙权限,然后将PC和手机接入到同一个局域网,那么投屏的条件就准备好了。Macast运行后只会有一个系统托盘,点击可以进行设置   接着开启安卓机,找一个支持DLNA投屏的App,例如常见的爱奇艺、腾讯视频或者哔哩哔哩都是可以的。在App中点击投屏按钮,然后找到对应的电脑名称,视频就可以在PC上播放了!投屏效果,还是非常不错的 安卓屏幕Miracast投射到PC   PC屏幕比安卓机更大,在玩游戏时,我们可以用这招来让PC显示游戏画面,看着更爽。   以Win10系统为例。首先,我们需要开启Win10的系统设置,在“应用”当中,找到“应用和功能”,接着点击其中的“可选功能”。找到“可选功能”   接着,点击“添加功能”,找到“无线显示器”的功能并添加。安装“无线显示器”   确保投屏的设备们都连接到同一个局域网中,例如相同的WiFi热点,就可以进行投屏操作了。这里以安卓机和Win10电脑为例,尝试将安卓机的画面投屏到Win10电脑当中。   开启Win10电脑的系统设置,进入到“系统”中的“投影到此电脑”,点击“启动‘连接’应用以投影到此电脑”,Win10电脑端此时已经作好了接收投屏的准备。点击“启动‘连接’应用以投影到此电脑”出现这个界面时,表示作好了无线投屏的准备   进入到安卓机的设置菜单,即可在“蓝牙和设备连接”中找到“投射屏幕”,随即手机会自动寻找到相关的可投屏的设备,选择对应的Win10电脑即可。   如此一来,Win10就成功成为了投屏的对象了!手机的图像在Win10的大屏幕中获得了更大的显示面积,感官还是有很大不同的。手机轻松投屏到电脑   笔者简单测试了一下延迟,觉得还是可以接受的。设备投屏到Win10的画质相当不错,没有掉帧卡顿等情况,而且延迟也相对稳定,无论是看视频还是打游戏,都更加爽快。延迟还是不错的 总结   总的来说,得益于强大的系统功能和第三方软件,让Windows支持DLNA和Micacast投屏完全不是难事。如果你想在PC上看手机播放的视频,或者用PC大屏游玩手机游戏,不妨试试上文的工具和方法吧!
【20211019】【 讨论】新瓶装老酒?Nokia时隔6年再次发布平板电 2010年1月,第一代iPad发布。谁也没想到这个被认为是大号iPod touch的设备能在已经高度发展的触屏Windows电脑之外,重新开辟出一个季度出货量3990万台的平板电脑市场。 平板电脑苹果能做,那其他品牌自然也能入场。恰逢英特尔在2010前后在X86架构平板电脑领域做了大量的市场投放,海量所谓「白板」的X86平板电脑解决方案涌入市场,平板电脑已经取代了山寨手机,成为了华强北的贴牌新宠。要是你有推出平板电脑的想法与一定的启动资金,即使你对实体制造业与电脑技术一窍不通,只需在华强路逛上一圈,在深圳速度的加持下,第二天你就能拿到数十台印着自己随手画出来的logo的Windows平板电脑。成熟的公模方案、低廉的授权价格再加上工人勤劳的双手,让各款品牌、包装迥异,但外观与配置「不约而同」的Windows平板电脑迅速占领了4000元以下的电脑市场,取代了曾经的「上网本」并成为了不少人的第一台电脑。要知道当时笔记本电脑的「价格屠夫」——小米笔记本Air 13还没有发布,那些价格低但配置更低的笔记本电脑已经是当时入手门槛最低的Windows设备了。 尽管此时的Windows平板市场形势一片大好,但在让品牌喜上眉梢的销量数字背后,羸弱的硬件性能、格格不入的Windows平板交互成为了低价Windows平板与用户的主要矛盾,而在Windows寨板青黄不接的时候,一些有远见的品牌发现了Windows平板与iPad之外的市场空缺——Android平板。 平板电脑成为了品牌自救的最后机会 其实在很久之前,三星就推出了采用7寸大屏幕的Galaxy平板手机,摩托罗拉的XOOM与谷歌的Nexus 7更是掀开了安卓平板的序幕,同时也给国内一众品牌指了一条明路。首先,相比于为键鼠操作等精确操作设计的Windows系统,为触控操作优化的Android系统显然要更适合平板电脑。其次,Android系统更低的配置要求也让ARM架构平板电脑可以有更好的能耗表现。再加上Android系统极低的开发成本与高度成熟的软件生态,Android平板电脑也逐渐成为了不少数码大厂的选择。比如小米就在2014年推出了搭载Android系统的小米平板,三星、索尼、华硕等品牌也在2015年前后推出了大量的Android平板电脑。但问题是Android平板电脑的体验在后续几年停滞不前,并与Android手机脱节。在手机屏幕越来越大的今天,Android平板与Android大屏手机已经出现了一定的同质化,Android平板这个市场也需要面临手机的威胁。 但就在一众手机品牌都将品牌重心放回手机上时,一些早已被我们忘记的品牌却反其道而行之,逆势推出了自己的Android平板电脑。比如Nokia就在前段时间发布了自己的第二款Android平板电脑:Nokia T20。算下来,T20其实是Nokia品牌发布的第二款Android平板,早在6年前Nokia就推出过搭载Android系统的Nokia N1。从配置上来说,Nokia T20并不是什么冲击高端的旗舰机型:Nokia T20采用了虎贲T610八核处理器配备4+64GB存储空间,搭配8200mAh电池,支持15W USB-C充电,定价249美元,约合人民币1612元。 说实话,Nokia T20的配置并不高,有些地方的配置甚至还不如相同价位的Android手机。以一个中国用户的角度,我很难想象这款平板电脑要如何打开属于自己的市场。但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看问题,考虑到手机市场的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转投Android平板市场,可能是这些品牌自救的最后机会。 线上教育是平板电脑的下一个转折点 从IDC公布的数据来看,可以猜测到平板市场需求将逐渐降低,因此在下半年的中国平板电脑市场将会进入白热化的竞争阶段。所以对于各大手机厂商来说,平板电脑市场的争夺才刚刚开始。要知道Android平板电脑的主要问题在于产品定位不够清晰,但只要找准产品定位,并为特定应用场景做专门优化,Android平板依旧拥有不错的生命力。以疫情之下的在线教育市场为例,2020年iPad全面断货的场景让我们对线上教育这个不曾重视的市场有了新的概念。那就是教育行业,无论是华为、荣耀还是联想,今年所主打的功能并不是配置,也不是一些新奇的功能,而是学习助手。在课外补习被叫停的情况下,拥有学习功能的平板电脑就很有可能会成为替代品。 尽管平板电脑有着漫长的发展史,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个便携性不如手机、屏幕不如电视、性能不如电脑的设备因为没有找准自己的定位,一直被消费者和品牌所忽视。在找准平板电脑的定位之前,平板电脑一直被手机、电脑与电视夹在中间,没有属于自己的突破口。 但线上教育给平板电脑带来了难得的机会,作为一个精准定位的产品,平板电脑的再次兴起让主流品牌与二线品牌重新站到了同一起跑线上,届时平板市场将迎来更为激烈竞争。而品牌能不能把握好自己的第二次机会,相信明年的平板电脑市场将为我们带来答案。
【20211013】【 分享】曝苹果或与京东方合作开发iPhone 13显示屏 打入果链?曝苹果或与京东方合作开发iPhone 13显示屏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news.mydrivers.com%2F1%2F788%2F788524.htm&urlrefer=dd615859025188d919a500ca3caf919f 10月13日消息,据《日经新闻》报道,多位知情人士透露,苹果公司将中国京东方科技有限公司列为新款iPhone 13的高端显示屏供应商。 知情人士指出,京东方科技于9月底开始为6.1英寸的iPhone 13供应少量OLED显示屏,并计划很快增加出货量。 最终的资格审查过程将集中在屏幕的耐用性上,最快将于本月结束。 报道称,京东方将与三星显示分享iPhone 13显示屏的订单,占总订单的20%,苹果此举将提振中国供应商,并对三星、LG等现有供应商施加价格压力。 据了解,若拿下此次订单,京东方将首次为苹果最新旗舰的iPhone供应显示屏,此前京东方仅为价格低廉机型与返修、翻新的iPhone供应屏幕。 对投资者而言,自然也相当关心京东方能否顺利吃下这个订单。 据报道,在8月31日的京东方投资者会议上,有人问过这个话题,京东方董事长陈炎顺表示,京东方是苹果公司的合格供应商,我们双方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我们会全力以赴为客户提供最好的产品和服务”。 作为半导体显示行业龙头企业,京东方显示面板占全球份额的28%,位居全球第一;OLED产品市占率已经实现国内第一、全球第二,柔性OLED市占率接近20%。
Intel CPU 翻身方案曝光:学习三星「制程造假」技术 这两年 AMD 翻身后,Intel 不管是在市场还是舆论上都不太好过。 虽然嘴硬嚷着加号不算挤牙膏、最强游戏 CPU…… 但从 10nm 芯片几次改名就能看出。 Intel 心里其实慌得一匹。芯片的制程,某种程度上直接决定了整体性能的高低。 虽然 Intel 一直在锻炼它祖传的 14nm 技术,但人类就是人类,纵使练成拳王泰森,也是干不过老虎的。 而现在,PC 芯片领域的老虎就是 AMD的 7nm。 不过好在 Intel 最近似乎找到了逆转局面的方式,并表示 2025 年前,它就会恢复「芯片领域领导地位」。 上周,Intel 举行了一场发布会,发布会的主要内容是将要修改芯片「命名方式」。 预计今年第三季度亮相的 10nm Enhanced Super Fin 制程,在新的命名策略中叫做 Intel 7;而预计明年能憋出来的 7nm EUV 制程,命名为 Intel 4;2023 年的 5nm EUV 制程,命名为 Intel 3;2024 年的 3nm GAA 制程,命名为 Intel 20A(进入埃米时代,后面讲)。 看上去只是简单改个名,但仔细想想就发现,这波操作实在机车。 改名后的 Intel 7 很容易让不懂行的消费者误以为是 7nm 制程。这样的命名方式显然是出于市场营销考量,掩盖在制程上相较对手的劣势。但是大家先别急着开喷,这事还真不能全怪 Intel。 其实「制程造假」这事,其他厂商早就开始干了。 最早是三星将升级版 20nm 制程,命名为 14nm,然后台积电和格罗方德也纷纷跟进这种「大跃进」的命名方式。稍微优化升级一下,就能提升几个 nm,然而这个 nm 根本不是消费者以为的「制程密度」。 我们消费者普遍认为的 nm,是指「CPU 晶体管尺寸」,也就是摩尔定律的依据所说的: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两年便会增加一倍。 以往 Intel CPU 的制程命名方式就一直坚持摩尔定律的规则,只有当新工艺能实现的晶体管密度到达上一个工艺的两倍时,才会更新一次制程命名数字。例如 AMD 去年发布的锐龙 5000,该系列CPU 采用台积电二代 7nm 制程,晶体管密度是 110MTr/mm²。三星初代 5nm 制程,晶体管密度是 112.79MTr/mm²。 而 Intel 的 二代 10nm 制程,密度也达到了 100.8MTr/mm²,虽然依然差了一点,但远没有命名看上去那样成倍的差距。 可见三星台积电的线程注水有多严重。要知道 Intel 的二代 10 nm 制程,晶体管密度已经是初代 14 nm 的 2.7 倍,如果按照对手的命名方式,也完全有资格叫 7nm 的。这样一对比,Intel 这次改名后依然还是「太老实」了,只用了数字,没有加 nm,甚至还可以说明了每种命名对应的真实制程是多少。 本次发布会更值得关注的是 Intel 公布了未来几年的规划。 接下来几乎每年性能提升 15%-20%,到 2024 年直接进入埃米时代,Intel 20A。埃米是半导体中的下一个测量单位,从微米到纳米再到埃——埃是 0.1 nm。但需要注意,这依然仅是「命名方式」,Intel 20A 实际制程应该是 2nm。 但是到 2025 年,Intel 说会在这年夺回领导地位,发布 18A,基本就是真正的埃米水平了。 从「命名造假」这件事上就能看出,虽然参与这个事的都是大厂,生产着人类工艺的顶级产品。但现在芯片厂商的内卷真的很严重,毕竟一个单子都是几十上百亿。总的来说,虽然 Intel 在名称上完成升级,性能与同行差并的不多,但制程技术还是要落后同行一年到一年半左右,遗憾主要体现在发热和功耗上。
台电T40 Plus的魅力在哪?KOL竟如此直白? 说到平板电脑,你一定会想到某果,虽然安卓阵营也一直有平板电脑新品上市,的确也在很长的时间里某果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 随着安卓厂商不断地重视平板电脑市场,以及其系统支持的使用场景越来越多,安卓系统的平板电脑慢慢地有了复苏的迹象。 今天为大家分享的是来自台电T40 Plus平板电脑,作为一款迭代升级的新品,它能为我们带来什么惊喜?接着往下看吧!颜值出众 在外观上台电T40 Plus全面提升了视觉体验,正面采用10.4英寸的2K全贴高清屏,拥有2000*1200的分辨率,这种高清的分辨率可以为用户带来出色的视觉效果,显示画面更加的细腻柔和,画质与众不同。 而背面是银川和深灰色的撞色设计,让这款平板电脑不在显得单调。一款出色的平板电脑边缘处理得如何也是关键,台电T40 Plus细节打磨的非常到位,并且有喷砂工艺的加持,触感非常的出色。硬件强悍 想要让游戏和系统运作得更加流畅,处理器是关键。T40 Plus采用的是12nm工艺制程的紫光展锐T618八核处理器,在这个芯片急缺的时代里,搭载一款这样的处理器还是很不错的。 在处理多任务时表现得也比较出色,功耗和发热控制的非常不错。其拥有Mali-G52 3EE图形处理器,在性能表现上还是可圈可点的。 同时,T40 Plus作为台电首个搭载8G运存版的平板电脑,搭配安卓11的系统,可以让用户体验更上一层楼。让T40 Plus在运作上毫无卡顿更显流畅。影音出色 作为一款平板电脑,大家关心点之一的就是影音表现。台电T40 Plus拥有Type-C 3.5mm耳麦,以及四喇叭SWEET 3音腔,再加上出色的显示效果,日常使用平板观影的时候更加舒心。 如果不想被人打扰可以使用无线耳机,享受自由无损的音乐,总的来说这款平板电脑无聊是视觉和听觉上都可以为你提供更加优质的享受。生活娱乐双兼顾 台电T40 Plus不仅在娱乐方面表现出色,在“工作方面”同样可圈可点。其搭载了五模卫星系统,具有A-GPS的网络辅助定位。就有车一族来说,这就是一个活脱脱的大屏导航仪加车载娱乐系统,哈哈!搭配双卡双待的全网通功能,完全满足你的日常应用。前面说了这是一款安卓电脑,不过让人高兴的是,这款台电T40 Plus搭载了安卓11智能操作系统,可以说为用户的良好体验又多了一个保障。 其实即便是使用平板电脑我们也要注意自己的隐私安全,这款台电T40 Plus做得就非常出色,在访问权限位置取消了“始终允许”选项,大大限制了、流氓软件窃取个人隐私的机会,我感觉手机厂商可以参考一下。文末小结 作为一款千元级的平板电脑,可以说台电T40 Plus做的非常出色。这款产品也完美贯彻台电2021宗旨“把速度,玩出态度”。产品不仅要好看,还要好用、耐用,这就是台电一直追求的目标。这么一台平板电脑就可以满足你的娱乐电竞日常和出行需求,你喜欢吗?
微软下一代Win10系统可期:将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微软开发者大会上,微软CEO纳德拉表示,微软粉丝大可期待2021年Windows 10系统的“新玩意儿”。 纳德拉确认他目前在负责下一代的Windows系统,该版本具有“重大意义”。 按照之前所得到的消息,这个下一代Windows应该就是指的是Win10 21H2“太阳谷”,该系统有望在今年秋季正式亮相。 纳德拉在2021年的开发者大会主题演讲中称,即使纵览今天所强调过的所有机会,Windows依然是藏龙卧虎般的存在! Windows从未如现在这般至关重要,目前有超过13亿人使用Win10竞选工作、学习、联网和娱乐。 不过,纳德拉并没有详述微软为Win10打造的计划,这估计要等到6月份的下次会议才会有所披露。 不过纳德拉证实,新一代Win10的确正在开发中,它将会是不可思议的。实际上,微软就声称这会是过去十年中,Windows最重要的更新之一。 纳德拉说,不久后,我们就会分享Windows过去十年中最重要的更新之一,将会为开发者和创作者提供更多的创收机会。纳德拉表示,在过去几个月中,他一直在自托管下一代Win10,并对它感到非常兴奋。 那么下一代Win10系统会有什么变化呢? 根据此前披露的信息,微软正在开发全新的开始菜单、操作中心、任务栏、圆角窗口和更爽快的动画。在未来几个月中,微软的预装App还将会成为新设计的准则,支持圆角特性。 在预览版中,已经可以看到微软展现的重新设计的Win10界面。 新的Win10界面算不上是彻底大修,但看得出微软正在努力进行很多改进,包括WinUI 3的集成,以确保操作中心和其他功能能够与微软其他产品带来的新美学理念保持一致。 动态磁贴仍存在于新的Win10中,不过会变成圆角设计。 在内部版本中,微软似乎正在测试全新的开始菜单,新的开始菜单和现在有明显不同,开始按钮变得更具缤纷多彩,就如现在Win10中的一些动画改进一样。 微软还正为开发者构建新的开发方案,微软相信这些举动可以帮助自身保持在计算机市场上的地位。 微软目前观察到Surface和Windows 10的收入有所增长,而随着基于ARM骁龙处理器的设备进一步扩充其产品线,这样的趋势还会持续。
今年买电脑必备的雷电4,能让笔记本的游戏性能超过台式机? Intel 近几年一直在大力推广雷电。目前,雷电已经更新到了第四代。雷电接口的天生优势无疑就是传输速度快。 不过还有很多朋友搞不懂雷电、Type-C 和 USB 的区别。 今天这篇文章就带你了解,雷电接口和 USB 的关系以及雷电4 与雷电3 的区别。 01 雷电与USB USB 的接口类型有三种,USB(Type)系列、Mini 系列和 Micro 系列。 USB-A 作为常见的接口之一,在很多设备都有,比如鼠标、键盘等。 可以用于简单的数据传输和供电,但 USB-A 接口正反不一样,总是有插三次才能成功的定律。 USB-B,主要用在打印机、扫描机等设备上,现在比较少见。 而 Mini-USB 多用于相机,Micro-USB 以前常用在手机上。 现在主流设备几乎都采用 USB-C 接口,正反都可以插,方便使用。 说了主要接口,再说说传输协议。 协议大致可分为 USB1.0、USB2.0、USB3.0 和 USB4,还有雷电3、雷电4。 这里主要对比一下雷电4、雷电3、USB4、USB3的区别。 同样是 USB-C 接口,不同的设备采用不同的数据传输协议,差别就出来了。 就拿 USB4 和雷电4 来说,两者都是采用这一接口,基于雷电3 协议打造。 但雷电4 能够完全兼容 USB4,比 USB4 的最低性能要求还高了两倍。 简单来说,USB4 相当于雷电4 的低配版。 虽然接口长得一样,但是从外观上可以很简单的区分 USB4 和雷电4。 雷电4 带有 1 个闪电标识,而 USB4 带有 1 个速度标识。 02 雷电3与雷电4 雷电4 相对于雷电3,物理外观和最大速率上均没有变化。 同样是 USB-C 接口的设计和最高 40Gbps 的带宽。 很多人可能认为雷电4 就是雷电3 的换皮。 但实际上,在视频、数据以及充电三方面,雷电4 的规范和要求与雷电3 都有所不同。 在数据传输方面,虽然都是同样的带宽,但在雷电3 中,图像信号的传输明显有着更高的优先级。 雷电3 给视频画面传输预留了 18Gbps 的带宽,视频画面之外的数据只剩下 22Gbps。 并且这个带宽划分是固定的。 如果没有传输视频画面,比如只接了一组硬盘,速度照样会限制在 22Gbps。 雷电4 的动态带宽分配就改进了这点。 在雷电4 接口上只插一组硬盘,不接别的东西,数据传输速度可以直接拉满。 另外,雷电4 控制器集成到处理器也是传输性能提升的重要原因。 除了 10 代 Icelake 处理器外,雷电3 控制器都是接到 PCH(平台控制器中枢)上的。 PCH 除了接雷电3 之外,还可能接固态硬盘、USB、WiFi、音频信号等等。 雷电3 跟这些设备抢带宽,导致实际上数据传输并没有 22Gbps。 而雷电4 将控制器单拎出来,整合进处理器里,需要多少带宽就给多少带宽。 这就不禁让人期待,雷电4 能否填补外接显卡性能丢失的遗憾。 在雷电3 和雷电4 的外接显卡实测中。 使用雷点3 外接 GTX1080 的显卡分数是 6185 分。 使用雷电4 外接 GTX1080 的显卡分数达到了 6640 分。 雷电4 外接显卡比雷电3 外接显卡性能更好,原因也是以上说的两点。 一是雷电4 直连 CPU,雷电3 不是。 二是雷电4 支持带宽动态分配,雷电3 没有。 虽然性能丢失有所弥补,但还远不足以与直接主板的显卡相比。 毕竟外接显卡的短板并不在带宽,而是能效转换比。 笔记本想通过外接显卡取代台式机游戏地位的道路,还任重道远。 视频输出方面,基于 USB3.1 协议的 USB-C 接口,一出生就支持 DP 输出协议。 只不过在 USB 协议上,没有雷电那样强制的认证标准,显示器对 USB-C 接口的支持力度也不是很大。 通过 USB-C 作为视频输出的方式主要还是以拓展坞的形式,通过转接的方式来实现视频输出。 雷电4 视频输出方面最低要求是支持双 4K,前代雷电3 仅支持单 4K。 对于经常用双屏、对画质要求高的设计师来说,雷电4 更友好。 未来真正以 USB-C 接口为主导的显示器可能会变得更多,同时支持 PD 快充的显示器也会变得更多。 除此之外,雷电4 还有几个雷电3 和 USB4 没有的额外特性。 03 总结 自雷电3 公布以来,由于 USB-C 接口的广泛使用,普及速度也大大加快。 无论是从音频、视频还是数据传输,接口兼容性一直都是最重要的。 雷电4 除了可靠性及安全性的改进,连接能力的提升。 还通过 USB-C 兼容了 USB4、DP 和 PCI-e,并且完全兼容前代雷电和 USB 等。 与 USB4 的深度融合,也是为了解决雷电芯片成本高居不下的问题。 支持更长的线缆以及更多的显示输出,则是为满足用户更多的使用需求。 雷电4规格更高,功能更多,兼容性更强,但需要 Intel 认证,成本高。 USB4 相较于雷电4 没有过多的硬性要求,通用性更强,厂商的选择更多。 所以在未来,雷电4 和 USB4 肯定会成为互补的存在。
今年买电脑必备的雷电4,能让笔记本的游戏性能超过台式机? Intel 近几年一直在大力推广雷电。目前,雷电已经更新到了第四代。雷电接口的天生优势无疑就是传输速度快。 不过还有很多朋友搞不懂雷电、Type-C 和 USB 的区别。今天这篇文章就带你了解,雷电接口和 USB 的关系以及雷电4 与雷电3 的区别。 01 雷电与USB USB 的接口类型有三种,USB(Type)系列、Mini 系列和 Micro 系列。USB-A 作为常见的接口之一,在很多设备都有,比如鼠标、键盘等。 可以用于简单的数据传输和供电,但 USB-A 接口正反不一样,总是有插三次才能成功的定律。 USB-B,主要用在打印机、扫描机等设备上,现在比较少见。 而 Mini-USB 多用于相机,Micro-USB 以前常用在手机上。 现在主流设备几乎都采用 USB-C 接口,正反都可以插,方便使用。说了主要接口,再说说传输协议。 协议大致可分为 USB1.0、USB2.0、USB3.0 和 USB4,还有雷电3、雷电4。 这里主要对比一下雷电4、雷电3、USB4、USB3的区别。同样是 USB-C 接口,不同的设备采用不同的数据传输协议,差别就出来了。 就拿 USB4 和雷电4 来说,两者都是采用这一接口,基于雷电3 协议打造。 但雷电4 能够完全兼容 USB4,比 USB4 的最低性能要求还高了两倍。简单来说,USB4 相当于雷电4 的低配版。 虽然接口长得一样,但是从外观上可以很简单的区分 USB4 和雷电4。 雷电4 带有 1 个闪电标识,而 USB4 带有 1 个速度标识。02 雷电3与雷电4雷电4 相对于雷电3,物理外观和最大速率上均没有变化。 同样是 USB-C 接口的设计和最高 40Gbps 的带宽。 很多人可能认为雷电4 就是雷电3 的换皮。 但实际上,在视频、数据以及充电三方面,雷电4 的规范和要求与雷电3 都有所不同。在数据传输方面,虽然都是同样的带宽,但在雷电3 中,图像信号的传输明显有着更高的优先级。 雷电3 给视频画面传输预留了 18Gbps 的带宽,视频画面之外的数据只剩下 22Gbps。 并且这个带宽划分是固定的。如果没有传输视频画面,比如只接了一组硬盘,速度照样会限制在 22Gbps。 雷电4 的动态带宽分配就改进了这点。 在雷电4 接口上只插一组硬盘,不接别的东西,数据传输速度可以直接拉满。 另外,雷电4 控制器集成到处理器也是传输性能提升的重要原因。 除了 10 代 Icelake 处理器外,雷电3 控制器都是接到 PCH(平台控制器中枢)上的。PCH 除了接雷电3 之外,还可能接固态硬盘、USB、WiFi、音频信号等等。 雷电3 跟这些设备抢带宽,导致实际上数据传输并没有 22Gbps。 而雷电4 将控制器单拎出来,整合进处理器里,需要多少带宽就给多少带宽。这就不禁让人期待,雷电4 能否填补外接显卡性能丢失的遗憾。 在雷电3 和雷电4 的外接显卡实测中。 使用雷点3 外接 GTX1080 的显卡分数是 6185 分。 使用雷电4 外接 GTX1080 的显卡分数达到了 6640 分。雷电4 外接显卡比雷电3 外接显卡性能更好,原因也是以上说的两点。 一是雷电4 直连 CPU,雷电3 不是。 二是雷电4 支持带宽动态分配,雷电3 没有。虽然性能丢失有所弥补,但还远不足以与直接主板的显卡相比。 毕竟外接显卡的短板并不在带宽,而是能效转换比。 笔记本想通过外接显卡取代台式机游戏地位的道路,还任重道远。 视频输出方面,基于 USB3.1 协议的 USB-C 接口,一出生就支持 DP 输出协议。 只不过在 USB 协议上,没有雷电那样强制的认证标准,显示器对 USB-C 接口的支持力度也不是很大。 通过 USB-C 作为视频输出的方式主要还是以拓展坞的形式,通过转接的方式来实现视频输出。雷电4 视频输出方面最低要求是支持双 4K,前代雷电3 仅支持单 4K。 对于经常用双屏、对画质要求高的设计师来说,雷电4 更友好。未来真正以 USB-C 接口为主导的显示器可能会变得更多,同时支持 PD 快充的显示器也会变得更多。 除此之外,雷电4 还有几个雷电3 和 USB4 没有的额外特性。03 总结 自雷电3 公布以来,由于 USB-C 接口的广泛使用,普及速度也大大加快。 无论是从音频、视频还是数据传输,接口兼容性一直都是最重要的。雷电4 除了可靠性及安全性的改进,连接能力的提升。 还通过 USB-C 兼容了 USB4、DP 和 PCI-e,并且完全兼容前代雷电和 USB 等。 与 USB4 的深度融合,也是为了解决雷电芯片成本高居不下的问题。 支持更长的线缆以及更多的显示输出,则是为满足用户更多的使用需求。雷电4规格更高,功能更多,兼容性更强,但需要 Intel 认证,成本高。 USB4 相较于雷电4 没有过多的硬性要求,通用性更强,厂商的选择更多。 所以在未来,雷电4 和 USB4 肯定会成为互补的存在。
死掉 芯片小厂的唯一宿命? 自2015年开始,芯片性能的提升越来越难,摩尔定律放缓的6年时间,先进工艺制程的焦点成了台积电和三星,提出摩尔定律的英特尔数次延期10nm量产时间。 在CPU市场,AMD也发起猛烈攻势,英伟达凭借GPU成为了最炙手可热的AI公司,市值超越英特尔。 不过,2020年英伟达和AMD宣布的并购,很大程度上证明了英特尔又一次走在了行业前面。 传统芯片巨头们为了大数据和AI时代的到来相互竞争之时,谷歌、亚马逊、阿里巴巴、百度等科技巨头们也开始自研AI芯片,芯片市场的竞争变得更加复杂。 最终的结果,多数芯片公司最好的结局是被收购? AMD借力台积电猛追英特尔 摩尔定律奏效的时间里,英特尔不仅引领着半导体先进制程的发展,其x86 CPU在桌面和服务器市场的地位难以撼动。直到2017年,AMD正式推出新一代微架构Zen的Ryzen CPU,性能超越英特尔旗舰i7 770K。消费者对英特尔CPU性能提升缓慢的不满借着AMD的新产品发布释放,看好AMD的声音此起彼伏。 此后,AMD持续优化Zen架构,在2020年10月发布了最新的Zen3架构,基于最新架构的台积电7nm制程Ryzen 5000系列CPU也同时亮相。 Zen架构历经三代迭代,AMD的CPU性能迅速接近和赶超在很长一段时间领先的英特尔。AMD CPU性能的大增也带来了市场份额的增长,根据Passmark评测网站的数据,AMD在桌面市场去年九月份的市场份额达到了48%,短暂超过英特尔,AMD上一次在桌面市场份额超过英特尔还是2006年。 Passmark评测网站的统计数据代表的是使用中的CPU而非购买的CPU,统计以日历年为单位,不仅代表新CPU的销量,还在一定程度反映了过去5-10年x86 CPU的安装量。 除了桌面市场,AMD在笔记本电脑市场的份额从2019年开始迅速增加,但在服务器CPU市场的份额还未明显增加。 “AMD近几年之所以表现如此强劲,Jim Keller 2012年领导开发的Zen架构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再加上采用小芯片技术以及台积电最先进的工艺。”一位前AMD高管对雷锋网表示。 先进工艺进展缓慢恰好是近年来英特尔最大的痛处。根据英特尔2013年的技术路线图,10nm工艺将在2016年量产。直到2019年才量产10nm的英特尔承认,当年的设想过于自信,且团队之间也没有明确目标,最终10nm没有如期量产。英特尔10nm未量产,不断优化14nm工艺的几年间,台积电和三星继续大力发展先进半导体制程,抢先量产了7nm工艺。即便如今的半导体制程命名带有更多营销性质而非真实的晶体管尺寸,在英特尔量产10nm不久后,台积电在2020年上半年就量产了5nm制程。 造成这样竞争局面更深层的原因大部分人并未看到。“英特尔很早就意识到CPU面临的挑战是‘茶壶里倒饺子’,关键不在于计算能力的提升,瓶颈在于带宽。” CPU领域的资深人士告诉雷锋网:“CPU有个基本规则,一个字节带宽支持一个浮点操作,现在的CPU的计算性能和带宽已经有点不平衡了,这时候单纯提升计算速度已经意义不大。” 其实,英特尔在4月发布至强处理器的时候,也强调了缓存以及内存对于CPU的重要性。“至强处理器可以直接访问统一的缓存,从而获得一致的响应时间和访问数据时间。”英特尔技术专家表示,“内存能力方面,第三代至强可以支持两条DIMM在最高3200的频率下运行,AMD三代EPYC只能单通道运行3200的频率,这将会降低内存的吞吐量。” “英特尔CPU的性能已经足够满足当下应用的需求,他们没有很强的动力继续提升,在被AMD迅速追赶之前,只是维持每代小幅度的性能提升。 AMD的竞争让英特尔CPU性能升级的幅度更大,这对业界而言是好事,但总体而言,CPU的性能已经接近天花板。”CPU领域的资深人士同时表示。 英特尔领先进入组合拳赛场 “很长一段时间,英特尔先进半导体工艺的领导力太强,因此一旦其先进制程的领导力减弱,许多人就认为英特尔‘不行了’。 抛开半导体工艺,英特尔的芯片实力依旧很强。”拥有二十多年芯片设计经验的资深人士曾对雷锋网说。 实际上,英特尔的并购和转型,虽然有些挫折,但又一次走在了整个行业的前面。2012年兴起的新一轮AI热潮,让英特尔CPU从中获益,但获益更大的是英伟达的GPU。 英特尔很快意识到大数据和AI的时代对计算需求的变化,2016年时任CEO科再奇(Brian Krzanich)提出,英特尔要从一家PC公司转型为驱动云计算和数以亿计的智能互联计算设备的公司,开启了以数据为中心的转型,伴随着一系列并购。 2015年到2020年年间,英特尔连续达成了6笔与AI芯片相关的重要收购交易。2015年,英特尔宣布以总价约为167亿美元的价格收购Altera。Altera是当时全球第二大FPGA公司,其产品主要用于电信和无线通信设备。2016年8月,英特尔3.5亿美元收购了主攻深度学习方向Nervana Systems。一个月后,英特尔又收购了AI视觉芯片公司Movidius。 2017年,英特尔又以153 亿美元收购Mobileye,这家以色列的公司是全球领先的计算及视觉、机器学习、自动驾驶系统服务提供商。时隔两年,2020年英特尔再次出手,以20亿美元收购Habana Labs,被收购时这家总部位于以色列的AI芯片初创公司的Goya云端AI推理处理器已实现商用。 收购让英特尔迅速获得了FPGA、ASIC这两类AI芯片,加上其已有的CPU和GPU,英特尔率先拥有了标量、矢量、矩阵、空间芯片架构组合。 2020年之前,英特尔的这一系列并购很容易被解读为是为应对竞争不得已的做法。然而,2020年9月英伟达宣布以400亿美元收购ARM。10月份,AMD又宣布以350亿美元收购FPGA供应商Xilinx(赛灵思)。接连的大规模并购,不仅证明了英特尔的前瞻性,也表明了芯片行业已经进入新的赛场。 英特尔公司副总裁兼中国区总经理王锐本月对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表示:“当竞争对手也在走我们走出来的这条路的时候,让我们更加坚信这条路的方向是对的。业界有一个共识,任何一项单独的能力都不足以应对大数据时代全场景综合负载的挑战。这也是大家都在不断扩展的原因。” 芯片巨头们也用最新的产品路线图证明了芯片竞争开启了新赛场。ARM在四月初发布最新一代架构ARMV9时就强调全面计算的理念,也就是通过CPU、GPU、NPU的组合,满足汽车、基础设施、物联网等应用的需求。英伟达在四月中旬的GTC 21上,CEO黄仁勋不仅发布了基于ARM的专用CPU GRACE,还更新了英伟达最新的数据中心芯片路线图,GPU、CPU和DPU三类芯片逐年更新。AMD收购赛灵思的意图也非常清楚,在其拥有的CPU和GPU的基础上,加上FPGA能够更好地满足包括数据中心在内的众多应用的需求。 显然,英特尔、英伟达、AMD三大高性能计算巨头又都进入了新的赛场,新的竞赛意味着单靠某一类计算芯片将很难参与新的竞争,体量较小的芯片公司在新的竞争时代面临着更大压力。 门槛降低,大部分芯片公司被收购是最好的结局 “在产业链里,绝大多数做芯片企业是会死掉,被并购是最好的命运。”CPU行业的资深人士认为。 这种判断并非危言耸听,苹果最新发布的M1芯片就是一个很好的警示。在苹果自研芯片的早期,其芯片性能与传统的芯片厂商的SoC性能有不小差距,但通过系统级的优化,最终的体验差距并不明显。经过多年经验积累以及芯片的迭代,苹果自研的芯片已经强大到能够替换英特尔的CPU。 “英特尔、英伟达这样的公司能够继续以芯片公司的方式生存下去,他们有足够的技术门槛,更重要的是他们的产品组合能够构成护城河。” CPU行业的资深人士表示,“大部分人看到的是英特尔inside,没有看到英特尔outside的实力。” 王锐说,“竞争对手可以在某一参数或者是在制程上缩短与我们的差距。但要打造整个架构,在计算和AI的各个方面都要能够赶超英特尔,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一个简单的例子是,要发挥CPU的性能优势,需要系统级优化,如果内存收发器能够配合CPU的工作特性,可以实现数量级的性能提升。 GPU也同样如此,可以看到英伟达基于最新的GPU,搭配其互联技术以及软件栈,面向不同的场景推出工作站,实现更高性价比。 高通5G时代也有类似的策略,高通的每一代5G调制解调器都有对应的射频系统,高通的说法是5G射频的复杂性大增,产品组合可以带来最佳的性能。 传统芯片巨头们通过更丰富的产品组合满足不同应用需求,一方面说明了最终应用驱动芯片的发展越来越明显,纯芯片公司的话语权在减弱。另一方面说明了在先进半导体制程提升难度越来越大,成本越来越高的时候,异构计算是更好的选择。 “芯片公司话语权的降低,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原因,但这是可以看到的事实。”芯片行业的资深人士表示。 比如,科技巨头在AI时代开始自研芯片。虽然科技巨头们的目标不是取代芯片公司,但这在某些领域必然会与芯片巨头产生竞争。王锐说:“当产业界在快速转型的时候,我们多年的合作伙伴会在某一方面找到一个点,跟随应用场景以非常快的速度进行创新。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个激励,我们需要提供非常有竞争力的产品。” 出现这种局面很重要的原因是芯片行业的门槛有所降低,科技巨头们可以使用成熟的IP、EDA工具根据其业务特点设计芯片,然后交由晶圆代工厂代工,降低成本的同时芯片也更符合自身需求。 同时也要看到,7nm之后的工艺将会成为小众工艺。早在2018年,全球第三大晶圆代工厂格罗方德就宣布了一项重要的战略转变,决定停止7nm工艺的所有工作及后续制程的研发,将专注于更加成熟的工艺,为新兴高增长市场的客户提供专业的制造工艺。 原因除了7nm的技术难度更大,也和成本密切相关。市场研究机构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rategies (IBS)给出的数据显示,28nm之后芯片的成本迅速上升。28nm工艺的成本为0.629亿美元,到了7nm和5nm,芯片的成本迅速暴增,5nm将增至4.76亿美元。三星称其3nm GAA 的成本可能会超过5亿美元。 CPU领域资深人士也指出:“过去工艺的进步晶体管也变小,所以相同的硅面积可以集成更多晶体管,在相同硅面积成本不增加的前提下,先进半导体制程拥有优势。但现在相同硅面积的成本增加了,并且晶体管从28nm到14nm,硅面积只缩小了1/3,先进制程的优势越来越小。” 高企的先进制程成本让业界开始更加关注异构集成,小芯片(Chiplet)以及与之相关的先进封装技术也成了各大巨头竞争的焦点。 OMDIA半导体首席分析师何晖此前对雷锋网表示,“异构架构的竞争格局一旦形成,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想要突围就会更加困难。” 那时,仅提供芯片的公司竞争力会越来越弱,被收购就会成为许多芯片公司最好的选择。 半导体行业这部并购史接下来会如何书写?芯片巨头们以及拥有先进制程和封装技术的代工厂之间的竞争格局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台电P20HD销售破万的主要原因?看已购用户怎么说 先庆祝台电P20HD销量过万、销量过万、销量过万啦! 同台电M40一样,销售仅半年,单台电京东官方自营旗舰店就超过1W+台啦!这样不免有人发问了:P20HD销量如此高的背后,支撑点到底是什么?用户口碑又如何呢? 品牌影响力为第一依据:近年来,台电大力耕耘平板市场,不止携手紫光展锐推出多款“百元旗舰级”平板,还多次在电商狂欢节中拿下卓越成绩,于去年双11就曾拿下“平板类销量第二”称号,每一点都在证明其市场影响能力。主要原因:自然是产品优势,作为一款走量的“性价比”产品,从性能到续航、屏幕都给予了深度优化,这点直接来看用户评论方能看出。 在随意截取的几个评论中,就有用户针对设备做了综合评价:玩王者不卡、煲剧顺畅、打电话效果不错,对于上网课、观影、看小说、玩小游戏等,都能带来优异的人机交互体验。也有追评的用户,称其虎贲SC9863A在百元级产品,着实有点大材小用之举,在面对王者荣耀、微博、抖音等软件时轻松运行,不会说出现卡顿的情况,玩起来很顺手;再加上6000mAh超大电池,即使重度使用下,一天一充问题,如果操作一充用几天也绝不是问题,主要待机时几乎不怎么耗电。总的来说,P20HD能在一众主流平板中脱颖而出,靠品牌口碑起到引流作用不假,主要得益于产品实力,或者说用户对产品的认可。那么问题来,这款P20HD你又给打几分呢?
Tbolt 10 DG首发上线!十代i7,“独显”风骚 作为台电上半年热门的新品之一,Tbolt 10 DG于今日终于如期上线拼多多,并以首发3999报价宣告其来袭。这款未上市就敢声称“同价黑马”——Tbolt 10 DG,自信又来自哪呢?都说颜值是选购的首要标准,这话着实不假。就Tbolt 10 DG而言,机身由于选用了全金属材质打造,简约而不失时尚感,保护系数直线上升,极大程度上避免了轻度磕碰后留下痕迹的可能。再者,产品仅为1.82kg,相比同尺寸下动辄3kg(15尺寸主流标准L2.5kg~4kg)笔记本,重量着实要轻不少; 主要还内置一块70Wh三芯并联电池,相比之下优势更高,就像其产品详情页写到,二者联合,让这款产品实现了高性能、长续航,携带更轻便。正面是一块15.6英寸全高清屏+全尺寸背面键盘组合而成,前者得益于三面超窄边框设计,放宽了屏占比,配合72%NTSC,保证了画面清晰度与细腻保真度,视觉观感更强; 后者为产品增添了一抹高科技美感,尤其是夜深人静时,在不影响他人作息情况下,通过背光灯照射,也能辅助你正常工作或驰骋游戏战场。性能板块,Tbolt 10 DG搭载了第十代酷睿i7-10510U处理器,14nm工艺制程,高达4.9GHz峰值睿频,保障了系统运行速度,降低了功耗指标。 配合英特尔iRls Xe MAX独立显卡+4GB LPDDR4显存,在运行主流网游及办公软件,都能保持较高的画面清晰度与流畅度,提供更“贴合”的人机交互体验。至于更关心的储存问题,产品除配备256GB固态硬盘外,还拥有第二M.2插槽,支持NVMe或SATA协议固态扩展;再加以8GB容量的LPDDR4辅助下,让其在面对一些对设备有高需求主流APP时,皆可轻松兼容。 考虑到设备高速运转产生的热量问题,T.BOLT 10 DG特意采用了双风扇设计,配合多孔位散热孔,能防止热量在传导过程中出现泄露,进而达到更好的热量传导效果。这样设备即使长期处于高度工作下,全程也能保持在恒温状态下流畅运行。除去多处散热孔,其余空位和摁键同样以主流设置为标准,比如DC充电孔、USB 3.0×2、USB 2.0、Type-c、HDMI、耳麦接口、SD读卡器、RJ45网卡、摄像头开关等等,在同时连接多种设备也不会受到限制。T.bolt 10 DG支持新一代Wi-Fi技术,最高网速相比Wi-Fi5而言提高约2.7倍,连接速度更快,延迟率更低,用于玩游戏、看电影、直播全程皆可享受疾速网络。 结尾:一番介绍下来不难看出,Tbolt 10 DG着实无愧“同价黑马”之称。无论是硬核i7芯片与DG1独显组合,还是双风扇设计+1.8kg重量,以及Wi-Fi 7+细节处理,从本质上提高了系统运行能力、散热能力、网络速度,携带更轻便。
【20210315】【 分享】高通缺货,三星中低端机型告急! 【转自】雷锋网 据路透社报道,高通公司(Qualcomm Inc.)的处理器芯片供应已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全球芯片紧缺从汽车行业蔓延到了整个电子行业。 处理器芯片是智能手机的核心,芯片短缺可能会影响三星及其他 Android 制造商的生产。 三星电子(Samsung Electronics Co.)是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制造商。一位三星供应商人士表示,高通公司的芯片供应问题正在影响三星中低端机型的生产。另一位消息人士透露,出现短缺还包括高通旗舰产品骁龙(Snapdragon) 888 芯片,但尚不清楚是否会影响到三星高端智能手机的制造。 路透社表示,高通芯片供应不足主要原因是用于芯片的一系列核心子组件出现了短缺。目前已有其他几家大型智能手机厂商已向其表示,受高通一系列组件短缺影响,计划今年削减手机的出货量。 目前,三星电子对此事未置评。高通公司公开表示,他们有信心能够达到第二财季的销售目标。 上周三,高通公司首席执行官克里斯蒂亚诺·阿蒙(Cristiano Amon)在年会上对投资者表示:“我们的需求仍基本高于供给。不过,接下来将优先保证高端 SoC 芯片的供应,而不是低价的入门级芯片”。 路透社认为,自去年美国制裁华为后,安卓手机厂商对高通芯片的需求激增,这可能是高通出现供应压力的原因之一。此外,上个月,美国德克萨斯州遭遇冬季暴风雪导致三星电子铸造厂电网瘫痪,这家代工厂是高通的主要供应厂之一。受到断电影响,该厂在2月16日以来一直处于停工停产的状态,预计可能会持续到4月中旬。 目前为止,全球芯片短缺主要集中在传统工艺制造的芯片上,而不是高通设计的先进处理器芯片。此次高通芯片供应出现问题,表明先进芯片供应链可能由一个行业扩展到其他多个行业,同时,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让需要提前数十年制定生产计划的芯片公司更容易陷入困境。 旧技术(Older Technology) 高通公司的整个应用处理器系列均包含由中芯国际(SMIC)和台积电(TSMC)等公司采用传统技术制造的电源管理芯片。 对此,经纪公司伯恩斯坦(Bernstein)分析师斯泰西•拉斯冈(stacyrasgon)曾表示:“如果没有一套完整的工具,公司将不能独立创造任何想要的东西。他说,供应链是全球性的,而且非常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它虽然能够提高效率,但弹性较差。 有消息人士称,高通公司正将这些电源管理芯片的供应转向高利润的骁龙 888 芯片,以代替三星的代工生产能力,但这可能会损害高通低端应用处理器的供应。据悉,小米的大部分芯片都是从高通和台湾联发科公司采购的。 恐慌性抢购(Panic Buying) 有业内专家称,芯片短缺引发了全球恐慌性购买,进而推高了几乎所有芯片组件的成本。 例如,据Titoma首席执行官凯斯恩格伦(Case Engelen)透露,意法半导体公司(STMicroelectronics)一款常用的微控制器芯片最初售价2美元,现在售价14美元。 对此现象,中国机器人真空吸尘器品牌Roborock的联合创始人万西门(Simon Wan)曾表示,他们的芯片供应商要求支付更多的订单押金,以确保存货供应。“每个人都疯狂地下订单,尽管他们可能都用不完这些芯片”。 此外,位于中国东莞的一家电子工厂负责人也表示,自去年12月以来,供应问题已经恶化。原本他的公司有望在春节前批量生产一款智能家居设备,但由于日本村田公司(Murata)的关键芯片组短缺而被破推迟了。 编译连接: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www.reuters.com%2Farticle%2FidUSKBN2B32OO&urlrefer=de3ba4200cfe763a07a46b623ab77e5a 雷锋网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雷锋网
MD锐龙9 5900HX荣登世界第一笔记本CPU:领先竞品多达45% 在笔记本市场上,如果说Zen架构的锐龙3000系列让AMD踏上回归之路,Zen2架构的锐龙4000系列开始逆袭,Zen3架构的锐龙5000系列就堪称封神之作,各方各面都挑不出什么毛病。 尤其是面向游戏本的锐龙5000H系列,已经近乎完美,一大波新本第一时间发布就是明证。 相比之下,Intel虽然终于在游戏本上引入了10nm,但目前只能拿出35W四核心,而高性能的45W八核心还要等到年中。 权威基准性能测试软件PassMark今天收录了锐龙5000H系列家族的高端型号锐龙9 5900HX,综合性能总分高达24039,史上第一次突破2万分,轻松折桂。 相比于Intel上代旗舰i9-10980HK,这一成绩领先了足足45%,非常不可思议的幅度,即便对比面向工作站笔记本的至强W-10885M,也能领先38%。 事实上,PassMark笔记本处理器性能榜上,前六名都是AMD的锐龙,上代的锐龙9 4900HS、锐龙7 4800H、锐龙9 4900H、锐龙7 4800HS、锐龙7 Extreme Edition都风光无两,即便是低压低功耗的锐龙7 4800U,都能力压i9-10980HK。锐龙9 5900HX的领先可不单单是依靠堆核,单核性能同样是第一名,达到了3365分,领先第二名的i7-1185G7 12%左右,同时领先第三名i9-11980HK 14%左右。 事实上,这也是AMD笔记本处理器的单核性能第一次登顶,此前最好的是锐龙9 4900H,但甚至还不如i3-1115G4,而现在锐龙9 5900HX一举提升了多达24%!AMD锐龙5000H/U系列型号众多,包括四个子系列,分别是45W+ HX可超频系列、45W H高性能系列、35W HS轻薄游戏本系列、15W U轻薄本系列。 锐龙9 5900HX 8核心16线程,主频3.3-4.6GHz,三级缓存20MB,但其实只能算是个次旗舰,上边还有锐龙9 5980HX,最高频率达4.8GHz。 不出意外,锐龙9 5980HX如果出现在PassMark榜单上,将会继续刷新纪录。
苹果半路杀出个程咬金:AMD怎么办? 本周,业界关注的焦点非CES 2021莫属了,Intel、AMD和英伟达这三家,凭借其市场影响力,以及同时具有半导体行业和消费类产品核心元器件供应商的“双重”身份,是历年CES展最受关注的厂商,今年自然也不例外。 这其中,AMD似乎更受关注,原因自然是其近几年披荆斩棘般的攻城略地速度,在PC用CPU市场上一路高歌猛进,有压过Intel之势。 趁着这股势头,在本届CES展上,AMD发布了13款移动PC处理器,其中的重点是采用Zen 3架构的锐龙5000系列,该系列产品的代号为Cezanne,最多8核16线程,相对于上一代产品,L3缓存容量翻倍,从8MB变成了16MB。 此外,AMD还介绍了移动版的RDNA 2独立显卡,可支持2K@60fps的游戏,预计会在今年上半年发布,桌面版的主流RDNA 2显卡也是在上半年发布。 推出这么多的新品,体现出了AMD的自信,其底气自然是来自于其CPU亮眼的市占率。 就在上周,据国外媒体报道,自2017年推出锐龙品牌之后,AMD在台式机CPU份额逐步提高,与Intel在这一市场的份额差距也逐渐缩小,近期还一度超过了Intel。 来自Passmark的CPU使用数据显示,当地时间1月4日上午,在采用x86 CPU的台式机领域,AMD份额为50.8%,Intel为49.2%。 尽管这次只是短暂超过Intel,但这是AMD在台式机CPU领域,时隔14年再次超过Intel,上一次还是在2006年。 虽然AMD在台式机CPU市场的份额已与Intel分庭抗礼,但在笔记本电脑和服务器领域,还有很大的差距。在笔记本电脑CPU市场上,Intel目前的份额高达83%,AMD仅占17%;在服务器市场上,Intel更是高达98.9%,AMD仅1.1%。 可以说,AMD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就是要继续在笔记本电脑CPU市场上发力,以求复制其在台式机市场上的成功,争取同样在市占率方面赶上Intel。 半路杀出程咬金 不过,就在AMD忙于追赶Intel的时候,半路杀出了程咬金,那就是苹果。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该公司的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一直都是采用Intel的CPU,但这一格局随着苹果推出M1处理器而被打破。 基于ARM架构的CPU一直备受争议,无论是在PC端,还是在服务器端,都不被大部分业者看好。 然而,M1的推出,似乎从根本上动摇了这一认知,经过多年的研发和打磨,苹果自研的M1处理器,与传统的x86处理器相比,除了先天具有功耗优势之外,在性能方面也不输Intel的产品,甚至还有超越,引得业界一片惊叹。 由于苹果具有强大的产业链垂直整合及控制能力,再加上其闭环的软硬件系统,一款性能和综合指标强悍的M1,必将在PC市场刮起一阵ARM旋风。 M1的推出,影响的不仅是Intel,AMD也同样面临挑战,因为它与Intel同属x86阵营。本来只有Intel一个竞争者,现在杀出了苹果,无疑会增加PC端(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CPU市场竞争的不确定性。不知道这对AMD是好是坏? 实际上,在CES 2021上,推出M1处理器后,苹果与AMD的竞合关系,也成为了展会上关注的焦点。 在被问及对苹果公司首次涉足台式机(M1首先应用于苹果的笔记本电脑MacBook,接下来将会拓展到Mac台式机)有何看法时,AMD首席执行官Lisa Su博士表示:“M1的推出,是一次在硬件和软件方面进行的创新。从我们的角度来看,PC领域仍然有创新的空间,我们有很多选择,人们可以在许多不同的环境中使用相同的处理器。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我们希望看到更多的专业化产品,苹果可以继续与我们合作,成为他们的GPU合作伙伴,我们也愿意继续与他们合作。” 这里,不仅谈到了x86与M1的竞争,还涉及到了AMD与苹果的合作,特别是在GPU方面,苹果一直在其MacBook Pro,iMac和Mac Pro上使用AMD的Radeon显卡,但是,随着苹果自研芯片触角不断拓展,GPU也在其射程范围之内。目前来看,苹果将在其第一批基于M1处理器的Mac中使用集成显卡,但该公司很可能正在研发PC专用GPU,以实现处理器的全面自主。 这一消息对AMD来说无疑是个利空,因为苹果不仅要甩开Intel的CPU,目前来看,还很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拿掉AMD的GPU。 当下,AMD的GPU在PC和游戏主机市场能够呼风唤雨,是经过多年努力得来的,且来之不易。 谈到AMD的GPU悲喜,就要回到2006年,当时,其与Intel的竞争处于白热化,为了提升竞争力,2006年7月,AMD宣布以54亿美元收购图形卡制造商ATI Technologies。这笔交易是一场巨大的财务赌注,收购占当时AMD市值的50%,当时,这笔收购的价格是空前的。 业界认为,ATI被高估了,因为它并没有给AMD带来与之价格相当的收入。由于高估了ATI的商誉价值,AMD吸收了26.5亿美元的减记,最终承认了这一错误。 2009年,AMD似乎又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将当时ATI的移动手机GPU部门Imageon以可怜的6500万美元价格卖给了高通,使得AMD基本失去了在手机市场的话语权。反观高通,则是以Imageon的相关技术为基础,逐渐发展成Adreno系列GPU,在手机平台上大放光彩。 那之后,经过多年的努力,虽然在手机GPU方面没有了竞争力,但在PC和游戏主机用GPU方面逐渐有了起色,形成了今天的市场规模。在该市场站稳脚跟后,AMD似乎又想起了当年的手机GPU业务,对于失去它心有不甘,于是开始与三星合作,以谋求在手机市场收复河山。 三星与AMD在手机应用领域合作开发GPU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不过双方都比较低调,公开的细节不多,最早是在2019年6月份,双方宣布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作为这项协议的一部分,三星将获得AMD的图形IP授权,并将其应用于手机平台。 就在昨天,三星发布了新一代高端手机处理器Exynos 2100,三星还宣布,与AMD合作的移动GPU会用在下一款旗舰手机中。 目前还不清楚双方合作研发的移动GPU,整合的是RDNA还是RDNA 2架构,或者两者都有。据TechPowerup报道,双方的合作在2020年5月有了突破,获得非常好的性能。 时隔多年,AMD终于杀回了手机市场,如果与三星的合作成果最终能通过市场的考验,对AMD而言意义重大。 Intel杀入战团 在AMD擅长的GPU领域,觊觎这块蛋糕的不只是苹果,还有Intel,该公司最近几年潜心研究的Xe架构GPU已经开始成型,推出了第一代产品,第二代也在流片当中。 此外,在此次CES 2021展上,几乎是与AMD的新锐龙系列CPU针锋相对,Intel也推出了几款CPU。 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下一代处理器 “Alder Lake”,该处理器代表了 x86 架构的重大突破,也是Intel可扩展性最高的系统级芯片,将于2021年下半年上市。Alder Lake将高性能核心和高能效核心整合到单个芯片中。Alder Lake 也将成为Intel首款基于全新增强版10nm制程SuperFin 技术构建的处理器。 有一点值得关注,那就是Alder Lake将高性能核心和高能效核心整合到单个芯片中,这听起来很耳熟,与基于ARM架构的手机处理器的大小核设计如出一辙,目的是兼顾性能和功耗,当需要高速运算时,就启动大核,当运算负载较小时,就可以关闭大核,使用功耗较低的小核。 看来,Intel的10nm制程技术终于走上了良性轨道,可以在高新能和低功耗之间顺畅地切换了。这些原本是ARM架构的优势,如今,Intel的x86处理器也开始进行相应的设计。可见,应用和市场需求使大家殊途同归了。 谈到这里,不禁就要拿Alder Lake和苹果地M1进行一下对比,因为按照Intel的研发风格和对外口径,其10nm制程与台积电的7nm性能相当,而M1采用的是台积电的5nm工艺,虽然比Alder Lake的先进,但也是很接近了,而且都采用了大小核设计。 对于这两款处理器,有网友认为,Alder Lake在概念上与M1很类似,Alder Lake设计是对M1的“下意识反应”。 苹果公司与Intel相比的竞争优势在于它的垂直集成使其可以结合芯片来设计和优化操作系统内核。此外,台积电目前正在前沿制程节点上制造芯片,而Intel刚开始量产10nm。这样对比的话,恐怕M1会更胜一筹。 该网友还表示,目前来看,AMD似乎并不认为混合型x86架构(大小核设计)具有必要性。因此,Alder Lake的表现如何,还要等到其正式发布后推向市场后才知道,特别是其IPC性能如何很关键。 相聚台积电 综上,AMD、Intel和苹果,这三家处理器厂商的竞争关系越来越明晰,激烈程度也在提升。然而,到了芯片制造环节,它们都相聚到了台积电。 当下,作为芯片制造业最权威的厂商,台积电的吸引力越来越强。苹果每年都是台积电最大的客户,无论是7nm,还是当下的5nm,或是今后的3nm,都已被苹果预定。 芯片制造传统霸主Intel由于先进制程进展缓慢,且整体产能严重不足,不得不越来越多地依靠台积电,无论是将其最新Xe架构GPU外包给台积电的7nm产线制造,还是采用5nm制程的CPU,台积电接单Intel的场面很可能会逐步常态化。 AMD同样如此,自从采用台积电7nm制程制造锐龙系列CPU之后,该公司的市场拓展脚步越来越快,市占率不断提升,投片量也与日俱增,目前,AMD已经挤下多家芯片大厂,成为了台积电第二大客户。 据悉,AMD今年第一季度的CPU和GPU出货已被ODM/OEM预订一空,并持续追加在台积电的7nm投片量。 业界预估,AMD今年在台积电7nm投片量较2020年将增加八成,并挤下高通成为台积电7nm制程最大客户。 从市场竞争和发展策略来看,今后几年,以上这三家芯片大厂对台积电的依赖程度会越来越深,这种情况下,似乎对AMD和苹果更有利一些,Intel则稍显被动。 到时候,很可能会上演AMD和苹果“联手”蚕食IntelPC处理器市场的戏码。 结语 在PC应用市场,AMD将Intel逼得节节败退,无论是CPU,还是GPU,市场表现都非常亮眼。眼下,苹果也加入了战团,使得竞争更加激烈,也越发复杂了,同时,看点也增多了。 不过,这一切只发生在PC市场,而在数据中心和云计算用的服务器CPU应用领域,Intel依然是无法撼动的霸主,而且这块的利润更加丰厚。可预见的未来,AMD和苹果还看不到赶超的希望。这个任务只有交给NVIDIA了。
Intel CEO回应Jim Keller离职:我们有7万工程师、人才济济 在今晨的CES专场活动开始前,Intel CEO Bob Swan(司睿博)与部分媒体通过ZOOM的形式进行了线上交流。 在沟通中,AT的Ian Cutress鸡贼地抛出一个问题,即Intel认为专注技术重要还是专注财务数字重要。他之所以这么问是因为司睿博乃CFO出身,并无技术背景,他掌控下Intel的财报颇为亮眼,可在产品层面似乎没有前些年风生水起。 司睿博当然不吃这一套,果断表示,不可否认是技术在驱动着公司前进。 Cutress紧接着提问,既然你们说自己是技术公司,可2020年先后有Jim Keller、Murthy Renduchintala(原技术、系统架构和客户部门负责人、首席工程师)等重要高管离开公司,又作何解释。 司睿博很快回应表示,别忘了Intel有7万名工程师,技术背景深厚。他强调,公司的模式是从大学毕业生阶段开始内部培养,并在系统内成长,当然,Intel也会从外部引进人才。 司睿博表示,Jim是个人原因离开,Murthy去职后,公司发现从一个人拍板变成了五个人共同决策,让我们对技术本身和未来创新有了更多的思考。 这里简单解释下,Murthy之前领导的是Intel最重要的TSCG部分,他走人后,公司将这块业务拆分成五部分,分别交由五名高管负责。 至于Jim Keller,是AMD K7/K8/Zen架构之父、也操刀完成了苹果A4/A5处理器、博通MIPS处理器、特斯拉自动驾驶芯片等。离开Intel半年后,Keller已于近日加盟AI芯片初创企业Tenstorrent,投奔RISC-V了。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