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外一霸 南外一霸
关注数: 38 粉丝数: 58 发帖数: 1,517 关注贴吧数: 6
转载知乎的一个答案,如何看待土木行业? 答主: 任冲昊(网名马前卒),81年生,毕业于同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 独立评论员,曾为《瞭望东方杂志社》筹备部编辑,现为观察者网主笔。人称马督公,长期活跃在天涯、知乎、西西河等网站。 ----------------------------------------------------------------------- 自从进入工业时代,这个世界最顶层的力量就是跨行业、跨企业调动资源的能力。在计划经济下,计委——发改委负责这项工作;市场经济下是金融业实际垄断这份利益。换句话说,要进入社会顶层,最便捷的方式就是通过发改委—金融路线掌握资源。 到了信息时代,计算机软硬件做出的复杂逻辑判断逐渐替代了许多下层白领的工作。如绘图员、计算员、打字员、秘书、调度员、只会记账的会计……这说明,只要编程还是一个少数人掌握的技能,只要多数人还不能指挥计算机在多种任务之间切换,“码农”就天然地相当于中上层白领。 相比之下,大多数大学生毕业后,都必须从底层白领的位置上开始职业生涯。比如说去银行的先要坐柜台,搞机械的总要去车间转转,土木工程肯定先干施工员,去政府的必须蹲基层。就算毕业到了设计、科研单位,也免不了要先从布置辅助设施、检查图纸等简单劳动开始。尽管对于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来说,这个阶段一般很短,之后的升迁也会比较快,但毕竟起点是下层白领,对应的职称是助理工程师。对于大多数专业的毕业生来说,毕业5年后职称可以升到工程师级,拥有考行业注册工程师的资格,在单位表现出色的话也开始当小领导,这才迈入中层白领的阶层,明显比金融、计算机行业要慢。 这说明,由于金融天生的优势,因为计算机技术还处于向各行业渗透的“非平衡态”,传统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在有能力改变职业的情况下,往往趋向于选择金融和计算机,用来减小自己攀爬阶级阶梯的阻力,这个问题下的其他答案也证实了这一点。我周围许多在银行、投资公司、IT行业工作的朋友,大学专业都是土建、机械、电子等行业。其实几十年前那一代人的履历表就证实了这种选择的明智性,我随手可以举几个例子: 1947年至1951年在清华大学电机系电机制造专业学习并参加“新民主主义青年联盟”。 1951年至1952年任东北工业部计划处生产计划室副主任。 1952年至1958年在国家计委燃动局、综合局任组长,国家计委主任办公室副处长,国家计委机械局综合处副处长。 ………… 1993年3月在全国人大第八届一次会议上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 1993年6月至1995年6月兼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1998年3月至2003年3月任国务院总理。 1965—1970年 厦门大学经济系计划统计专业学习 ………… 1978—1980年 石油部广东茂名石油公司炼油厂党委副书记、书记 1980—1983年 石油部茂名石油工业公司党委常委、计划处处长 ………… 1985—1988年 广东省经济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 1988—1992年 广东省副省长 1992—1993年 广东省副省长兼省计划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 1993—1994年 广东省委常委、副省长兼省计划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 1994—1997年 广东省委常委、副省长,珠江三角洲经济区规划协调领导小组组长 ………… 2007—2012年 中央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委书记 2012—2013年 中央政治局常委,天津市委书记 2013— 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 大家应该知道这两人是谁。 另外,和其他传统行业相比,土木工程这几年也的确出现了明显的震荡。 从行业大势来说,十几年的房地产高潮大大刺激了土木工程教育的“供给”,眼下虽然二线城市房价依然在飙升,但大多数人其实很清楚不会再有另一个房地产高潮了。土木工程师的相对过剩肯定会促使大学生转行。 从技术发展路线来说,土木工程自身也在剧烈的变化之中。 过去几十年的土木工程技术难点在于力学计算和节约材料,结构主体比较简单,主要考虑承载力和成本,单位面积的用钢量往往是最重要的工作指标。眼下,过去5年的中国钢产量占世界一半,节约用钢已经不是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另一方面,建筑、路桥要承担越来越多的任务,结构日趋复杂,甚至要频繁地进行动态变换,主体结构中穿行几十种管线乃至于神经化的智能网络,传统上的静力学计算已经不是工程最关键的部分。我之前曾回答过一个问题: 土木工程在未来的太空建筑领域会大显身手吗? - 马前卒的回答 因为太空中没有重力提供强大的静力学荷载,所以我认为土木工程传统经验在太空中很难应用。现在钢材越来越廉价,结构需求越来越复杂,可以说土建工程的确有一点“太空化”,传统经验的价值相对降低。在我这个前工程师的观感中,现在许多复杂建筑、桥梁的单位体积细节数量已经接近于造船和机械制造,精度控制比我干工程的时候上了一个数量级。再加上bim等技术对施工、设计、测量的冲击,许多土木工程师就算干本行,也要学习大量知识来跟上行业进步,当然转行显得就没那么可怕了。 总而言之,金融和未饱和的IT行业提供了强大的吸引力,土木工程又是一个剧烈洗牌的传统行业,众多土木工程师转行去金融、it行业是一个很自然的结果。我在同济土木毕业,同班同学已经有一半放弃本行了,清华本科生有更发达的校友网络和择业信息,转行速度更快并不奇怪。 注意,我前面的讨论只是描述一个客观趋势,不代表赞同。作为一个曾经的土木工程毕业生,让我怀念一下自己的工程师岁月:
梦归何处,路在何方?(转自土木在线) 本帖最后由 zhuiyixiansheng 于 2015-11-6 20:46 编辑 夜很深了,外面的风还在漫步,寒意不时袭来,坐在电脑面前的我已经感到天气有些变冷了。 好久没有这样坐在电脑面前了,如此惬意,如此温暖。回想这些,四年前也是这样坐在电脑面前,很是洒脱,很是自由,环境没变,心境却变了很多。而回想五年前,却时常捧一本书,看看点点,好不愉悦;而如今常常却是对着电脑,各种图纸修改,各种模型计算,心里的滋味也是说不出来的酸甜苦辣…… 工作两年了,从开始的一个结构设计新手,很多东西都不懂,经常问同事,问自己的老师……那时还有几个和我一样刚来院里的小伙伴,虽然自己有时候会问一些白痴的问题,也经常被拉到公司做一些没意义的工作,但却一点也不感到累,因为心里还有梦想,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第一年,从画楼梯到小框架,然后到万科的高层,再然后做高层的框筒和高位转换。自己虽然工资低得不好意思说,也经常周末节假日加班,但依然是苦中作乐,觉得天道酬勤,功夫不负有心人……总觉得工资会慢慢高起来,而且可以考注册结构也可以挂些钱。 第二年由于种种原因,自己开始了做超限设计的工作,刚开始很开心觉得自己做了点高大上的东西,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个项目的超限都是不同,所要考虑的专项也是不一样的,有的时候思路也不一样,甚至还要多个软件对比,说实话自己有点吃不消了,但不管怎么样自己还在硬撑着…… 没想到今年整个行业行情都不太好,陆续听到朋友说某某设计院裁人了,谁谁辞职了。公司的工作也比去年少了很多,自己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时间,刚好今年可以考注册结构专业,便想着趁这个机会努力复习,如果幸运,考过就可以挂钱了,也可以弥补下自己微薄的工资;如果不过,自己也学习了很多东西,为下次考试做准备。 万万没想到今年连注册结构的考试也没了消息,可以说这几年一直怀揣着的梦想玻璃球一下子就掉地下,摔碎了。想起自己,短短的两年工作中,工资一直很低,而且一直在学习中,感觉总是在做一些自己不会的工作,学习,学习,确实是永无止境啊……有时候想问问自己,如果注册结构不考,路在哪里?梦又在何处? 到现在注册结构考试的消息一点没有,不知道为什么,自己总觉得有些小小的郁闷,工资还是那么回事……走在上下班的马路上,看到忙忙碌碌的身影,不禁想问自己:难道这就是生活?结构设计的出路究竟在哪里?夜深人静的时候,自己抱怨:为什么当初选择这个结构设计,不好的事情怎么都让我赶上了……回想曾经,一路走来,生活百味工作碌碌,终年兀兀,对于现实,几人能体会沉重的步伐伤痛的心,又有几人能明白此时的迷茫有空虚? 两年工作,两年祭,梦归何处,路在何方? 后记:15年11月1日夜,闲暇之余,偶感天凉,几句感叹,几许说愁;在即将到来的冬天,终于停下自己的脚步,听听自然之声,想了许久,拙发此贴,以抚伤痛,便慰孤独,亦或许,给这个冬天添几丝暖意,流入吾心,忆先生如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3.11.15,断断续续,不知所云 把自己上面所写总结一句话吧:像我这样已经工作两年的年轻人,以后走这条路如何坚持下去亦或该走什么样的路?深深知道,在土木论坛还是有很多好心人和高手的,希望能给小弟指点迷津,授惑一二,感激不尽———————横格表示更新,以下为15年11月06晚——————— 老结构人这样回复:既然选择结构,就要有隐忍的耐心,如果把证作为挂钱的目的的话,是不是方向性错误呢?如果喜欢结构,或者说,咱们大多数的结构人都是只不过拿这个专业作为生存的工具?所以,我们只能且行且努力!与各位结构人互勉! 爱淘淘这样回复:注册考试真的那么重要么?不管有没有证,生活、工作还是一样的过,有证了想挂出去?也没几个钱,如果能力不够还考过了证,那其实才是最危险的!还是踏实的看待自己的工作,现在的单位能不能学到东西,增长能力,没有一个好的单位,好的平台,是不会有更大的发展。如果单位不行,还去不了好单位,那就多学习学习本领,有能力可以干点私活,一样赚钱,虽然目的是赚钱,但钱都不会白给的,能赚到钱也说明你的能力提高了,慢慢来,生活不只是工作,多多发现工作以外的世界,不能做井底之蛙。世界那么大,你应该多看看! 没想到,自己不经意的埋怨,却惹起很多网友的感叹,也可能自己写得有点晦涩了,还是谈谈自己的想法吧。 1.”梦归何处,路在何方?“不是一句煽情的呐喊,是我内心梦想和现实路的纠结,曾经结构是我的梦想,毕业后却成为生存的工具,是不改初衷,或许为生而活?我想,很多人都有理想和现实的纠结吧?这也是我的矛盾—梦想成为生存的工具,为了生活却忘记初心。 2.很感谢大家热忱地回复,经历过这些感叹,看到这些感慨,我想大家也会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在自己心中。 3.我想诚邀论坛里面的大神回复问题:理想or现实?当下我该如何自处?希望管理和网友帮我…… 4.此贴会更新,好的回复会更新在这里,以便大家看到,思考,思索……
传言中国出现第二次下岗潮? 下文转载自百度百家: 下岗潮,主要是针对第一次而言的,那时候大约是1998年附近,一些国企的职工本来抱着铁饭碗,但后来被裁员。而现在也是要甩包袱减员增效。但民营经济和1998年比完全不是一个量级了,人们观念和环境灵活性不一样了。 1、服务业比重已经占到了GDP的一半,这个数据相比于1998年大幅提升了近15%,所以当年第一轮的下岗潮,是把人从一个大产业赶进一个小产业,根本无法承载。但如今再多的第二产业劳动力,也能被服务业的市场所消化。 2、新经济在潜移默化的对传统经济进行改造,原来的技术工人由于消息闭塞,只生活在小圈子中,而如今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让很多即使是技术人,也能很全面的接触社会,了解不同的经济形势。也滋生了无数的新鲜职业,比如很多工人在工作不饱和的情况下,兼职送外卖快递,开专车,发传单,已经成为了第二份的收入来源。 3、如今的就业市场已经不能一刀切的讨论问题,岗位跟岗位之间也发生了巨大的差异。有的岗位5个人争抢,而有的5个岗位争抢一个人。这主要体现在互联网相关服务业,现在找一个好的技术人才,价码已经开到了年薪百万。稍微干过三五年年的,也动辄几十万,就这你还得求着他去。这主要由于,创业的公司越来越多,而且都集中在互联网领域,从而造成的供求失衡。而反观整体行业下降的领域,比如能源等行业的技术工人,要想换个工作,难上加难。全行业都在裁员,跟本就没有多余的岗位提供出来! 综合来看,其实下岗潮只是一个吸引眼球的说法而已。 如果你不幸入错行,或者在一个没有前途的行业里沉淀太久,忘了更新自己,那么被淘汰是在所难免的。 即使这样你只要肯努力,肯付出辛苦,送送快递,打扫打扫卫生,甚至开开专车快车,也未准比在一个所谓铁饭碗的岗位赚的少。所以这已经是一个优胜劣汰的社会,再也没什么铁饭碗。是下岗潮,还是创富潮,都是你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而已!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