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学无术 不学无术23
关注数: 42 粉丝数: 301 发帖数: 7,139 关注贴吧数: 109
保存在这里。没事看一下。 如何识别优秀的程序员?并不是像听起来那么容易。在这儿工作经验的作用是很有限的,因为伟大的程序员不一定要‘正式’的工作经历来证明他们的伟大。 1,激情。 我曾经遇到许多“职业程序员”,他们从事IT是因为觉如何识别优秀的程序员?并不是像听起来那么容易。在这儿工作经验的作用是很有限的,因为伟大的程序员不一定要‘正式’的工作经历来证明他们的伟大。得这是一种职业,他们只在工作时间编程,除非送去培训否则他们不会学习新东西,这不是好的程序员。我认为一个好的程序员总是对编程充满激情,而且好的开发者会做一些编程工作即使这没有报酬。激情是一个优秀程序员的重要指标。 2,自学好学 编程领域始终发展变化着,不出一年有些新技术就变成了老技术,这并不是说好的程序员要对所有新技术跟进,但有些却对学习任何新技术都没有兴趣。他们通常在学校学习了编程,然后工作后单位安排学什么就学什么。如果在招聘中你听到“让我培训一个星期我就会胜任这个工作”那不要雇佣他。实际上,真正优秀的程序员始终谈论着你所不知道的新技术,向人们解释为什么你必须用这个技术,哪怕没有听众听得明白,哪怕他自己也不明白。 3,聪明 聪明包括很多因素,情绪和社会交际只是其中之一。好的程序员绝不木讷,他们是最聪明的人,他们中的许多善于交际,健谈、兴趣广泛。 4,隐性的经验 —好的程序员通。常有自己的私人的一些研究、爱好、项目,而这些是他们不写在简历上 (通常觉得不值得写),但表现出来却可能恰恰是他的潜能、深度和后劲所在。 5,技术多样性 由于好的程序员喜欢学习和涉猎新技术,所以一般来说超过22岁的都熟知很多新技术,而且对多种技术的长短有 “强烈”的个人意见/见解,喜好尝试新鲜技术。 6,资格证书 资格证书并不是识别真正程序员的方法,MCSE、SCJP、说明不了什么,它们只是让别人认识和获取的,顶多代表这个人在某个技术有一定的知识。 原文作者在文末写道:以上所说的标准并不是绝对的,因为有些优秀的程序员确实不符合上述,而有些bad程序员却符合了。但相信这些对大多数真正的程序员都适用。 总结而言,优秀的程序员通常有一下特点: n 对技术充满激情; n 将编程作为一种爱好 n 如果你允许会滔滔不绝地跟你谈论技术 n 有过个人的开发经历(与4意思相同) n 坚持认为某种技术最好 n 如果让他用他认为不好的技术他会非常别扭 n 聪明、健谈、兴趣广泛 n 在大学和工作前就开始接触程序
虽是讲佛法,我也更不是信佛的宣传佛教的,但做学问很可参考推荐 问:接着再请教老法师,我们一般世间讲求“博学多闻”,在佛法中,四弘誓愿里面,也有一条是“法门无量誓愿学”——但是历代祖师又开示我们,必须要“一门深入,专精修学”。那么这两者,怎么样来融会贯通呢? 师父:这个是教学的方法、过程。换句话说,你求学、修行,目的在哪里?要先问问这个。 如果你的目的是在了生死、出三界,那你就得一门深入,你才能办得到;如果你的目的是在弘法利生,那你就必须要广学多闻,你的知识常识不丰富,你应付不了广大的群众,你解决不了复杂的问题。 所以你的目的在哪里。 虽然有这么一个目标,可是修学过程还是要讲求的,如果你要是不懂得这些原理、原则——你广学多闻还是收不到效果。 所以自古以来,我们中国儒家的教学、道家的教学、佛家的教学,他们都懂得这一些原理、原则。从什么地方开始呢?从立志开始。志不立,等于你的人生没有方向、没有目标。船行在大海里头,到哪里去呢?不知道。你一生怎么可能有成就?无论学什么东西也没有成就。所以一定要有个方向、有个目标。 有了选择之后,确定了,然后从哪里下手,你应该学些什么东西?佛法里面,这个目标是度众生。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你的目标订在这里,这是大乘菩萨,大菩提心。“度”这个意思,就是帮助、协助,众生是苦难的众生,我要帮助他,我要协助他,帮助他离苦得乐,帮助他解决问题。这个志愿大了,这就是菩萨心。 你要想帮助他,你自己必须要有智慧,要有能力。你没有能力,自己度自己度不了,你怎么能度得了别人呢?那么要成就圆满的智慧——先要把智慧的障碍去掉。 智慧的障碍是什么?烦恼。你烦恼没有离开,你决定得不到智慧。所以一定是先断烦恼,“烦恼无尽誓愿断”。断烦恼的方法,一定要一门深入。 所以这个修学阶段,开端一定是一门深入,决定不能多,决定不能杂。多、杂,妄想断不了。断妄想是成就德行。 孔老夫子教学——四科,第一个就是德行,第二才是言语,第三才是政事,就是训练你办事的能力、谋生的能力,第四才是文学,才是艺术。 所以这个政事,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职业的训练,你在社会上有一技之长,你有谋生的能力,物质生活能过得去,这才把生活水平往上提高,过精神的生活。文艺是属于精神生活。 它有次序的、有程序的,不乱的。 德行就是断烦恼,“烦恼轻,智慧长。”所以还是从一门深入。 在佛法里面,每一个宗派训练人才,都是本着这一个原则。 像天台家,他培养初学,一定是教你先念他的基本教材,三大部,三样东西:《法华经文句》,《法华经玄义》(就是玄义,五重玄义),《摩诃止观》(是修行的方法)。这三样东西都是智者大师做的,一定要能够背过,然后再去研究。 他在这一段期间当中,通常是五年,五年专精,扎根。根扎了之后,然后再广学多闻。前面五年一定是一门深入,五年之后才广学多闻,这是一门的。 还有一些人觉得自己智慧浅、烦恼重,老师要求他五年,往往自动延长到十年、二十年都有,我们在《高僧传》里面都看到。 真正那个基础扎实之后——他才涉猎其他的经论,才做广学多闻的工作,这才教化一切众生。 所以人家是先修了以后再说,不像现在,现在是没修就说了,说了也不修。所以佛教的人才跟古大德,有很大的差距,这个原因在此地。 那么我们自己要想修学,要想有成就,必须要依照佛所讲的原理、原则,我们才有成就。按着四弘誓愿的顺序,一定是先发大心,再断烦恼,再学法门,然后念佛往生,就圆成佛道。 问:师父这一段的开示极为重要,把目前我们学佛最重要的原理原则、程序,都点出来了。也就是修学上,必须依照四弘誓愿的程序来做,不可以颠倒:先发大愿,然后必须一门深入,断烦恼;然后才能够学法门,学无量法门,而圆成佛道。不可以一下手,就搞博学多闻,这样子就错误了。 再接下来请教老法师的这个问题,跟刚刚这个问题有一点连贯。就是说现在传播工具很发达,我们要取得各种经论的资料非常容易。现在学佛在这种时代,需不需要多看多听?或者是说,只要选定一位善知识的讲演来听就可以了? 师父:初学佛法,师承非常重要。 在我们现代这个时代,大家已经疏忽了,也不谈这个问题,而实在在这个时代,师承也见不到了。可是世法、佛法,自古以来,不但在中国——在外国也不例外,可以说凡是有成就的,都是有师承的。那么我们在这个时代,也算相当幸运,还沾到一点边缘。 所谓师承,就是承受一位老师的指导。 你要说这种方法是谁创造的?我们在佛典里面,释迦牟尼佛就是最好的例子。他的学生,菩萨也好,罗汉也好,就听他一个人的,一生都听他一个人的,没有听别人讲经说法。听一个人的,走一条路子;听两个人的,是走两条路子;听三个人的,是三叉路口;听四个人的,是十字街头——你就无所适从。 所以我过去年轻的时候,也在佛学院教过书,以后觉得不对,我就不敢再教佛学院,我也不敢办佛学院,为什么呢?我要造这个业,这个业造得很重,我对不起这些年轻人。找那么多老师,开那么多课程,各人讲各人的,把这些学生那个头脑搞得团团转,真是搞的像一片稀烂的浆糊。学了三年、学了四年,毕业了,问他,什么都不知道,充其量,只能懂得一点佛学常识、佛学皮毛,与修、与学都帮不上忙。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