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辽星火
大辽星火
关注数: 52
粉丝数: 207
发帖数: 1,351
关注贴吧数: 29
有加我QQ的朋友,最好表明在贴吧里的称呼,可以更好的交流。 因加大太多,有些混乱,交流起来不太系统,也不很方便。谢谢能够理解。
原浆豆腐的同事们,能否交流一下各自的销售价格啊? 这样可以互相了解各地不同消费水平,也会开阔视野。
相比其它豆制品品种,原浆豆腐从业者太少。 这么长一段时间,此吧仍显疲态,这的确反应了原浆豆腐绝对市场占比太小。突围传统品类,得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可惜,这样的人很少。
为了同行朋友们都能得到实惠,开此楼专门研讨提高产量质量技法。 本人先抛砖引玉,希望大家积极参与,利意共享,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同步提高。关于原浆豆腐的做法,为何豆水比要比其它产品高很多,不知大家都有和解释,是工艺要求的必要条件还是传统形成的惯例?“浆希点不嫩,浆稠点不老”,这也是多少年来先辈们总结出来的经典,为何难于使用在酸浆豆腐工艺?
因其它事情,有段时间没来,哈哈,稍显吧里有点凄凉。 这不难理解。酸浆豆腐产品,目前还处发展的初期阶段,没吸引更多关注实属正常。不过,本人希望同行朋友们,不要把话题过份集中在初期阶段,或局限于那点操作性技术层面。其实,更应该值得注意的方面还有很多,象发展模式,营销策略,工艺设备的改进,生产效率的提高,成本的降低等等,可能都会比前者重要。会做容易做好难,做好容易卖出难,卖出容易,产能根本上难,效率太低发展难。总体来说,到处都有困难,别把此行估计的太简单。
天气越来越热,所有豆制品保鲜寿命越来越短,只有酸浆豆腐渐显独有 优势,明显会好于其它品种。此特点,是由它本身所具有微酸体质所决定的。当然,也要一样注意整个生产链条中的每个环节的卫生状况才行。
有创业且做大高端豆制品之野心的朋友,来讨论一下 “互联网+原浆豆制品”这一并不遥远,但很艰难的商业模式。在整个豆制品品种里,说实在的,能拿得上台面的也只有这一品种,其他很难有戏。豆腐这样的鲜品,是进入或联网销售的最大难题,当然干类的,休闲豆制食品早已进入或联网,可鲜品这一系列,一直被挡在门外,让多少仁人志士望而却步。谁能先找到这把钥匙,那将是行业的先驱。
酸浆豆腐的制作难度,主要来自于酸浆的酸度不可预见性。 也就是说,正是因为这一原因,给点浆工艺带来了随机性太强,结果就会产生了点浆的难度大幅度增加。其它品种的凝固剂含量及使用浓度,基本都是有依据的,石膏,氯化镁,內脂等,都有百分比含量标识,易于随机调配。
这些问题需要探索。 酸浆使用的量,多大比例比较合适。酸浆温度多高比较好。酸度有多大是如何判断的。点浆温度应如何控制。等等。
所谓传统 ,也要去伪存真。 有些传统,好的要继承,不会的,已不适合现代市场要求的,应抛弃,不要固执的,一成不变的照搬。很多朋友,经常纠结于类似电烧水好喝还是煤炭烧水好喝,手拧干衣服好还是甩干机更好等等。很明显的道理,就应该去追求,违背科学的道理,是行不通的。
无论是作坊还是企业,设备的配套和选择非常重要。 工艺链条上的每个一个设备都应该做的到相辅相成才是最好的,看到有很多新朋友,往往在引进设备时,配套不合理,这样会增加初期投资,而且机器效率得不到充分利用,其实也是一种浪费。希望朋友们,在这方面应慎重。一旦发现问题再调整,更换会带来不小的损失。
熟浆法的优势,主要来源于豆皮及其它固形物同时煮浆。 当然,这是有一部分专业学者,通过大量实验等做出的结论。究竟与生浆法有多大差别,还是由消费者说了算。在这一点上,也应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根据不同地区的偏好,设计相应的工艺是明知之举。
酸浆豆腐,怎么做,用什么工艺应因人而异,因市场而异。 对于不同的消费群体,设计选用不同的产品工艺是对的,大城市与小城市不一样,高消费与抵销费人群不一样,所以说,纯酸浆与石膏勾兑豆腐都是对的,都有各自的消费人群。做什么应该是市场说了算,凭一己之力很难改变消费需求和习惯。
原浆豆制品是有足够条件做到高端的。 食品安全越来越被消费者重视,豆制品主流品类中,唯有原浆系列最符合此类条件,因此,有朋友能力,条件好的话,突击较大城市豆制品高端高附加值产品,应是一不错的选择。,高消费人群,有钱又在乎生命质量,贵点不算啥。当然,产品好,但服务要到家仍然会有钱可赚。具体如何去做,到是个问题。
没预测过,不知目前国内酸浆能在所以豆腐占有多大比例。 本人估计十分之一?有否?哈哈,这也是乱猜。
酸浆豆腐确实稍有微酸。 这是由它的工艺特性决定的。山西人喜欢吃醋,所以很正常,但也有很多不同地区不同的习惯,虽然豆腐好又安全,但对豆腐带来的酸味还是有所顾忌。一旦操作不太合适,酸性会加重,这一问题虽小但如何能够得到改善,希望师傅们交流一下心得。
朋友们太注重技术问题,而忽视了营销。 个人观点,技术问题与营销模式相比,后者一点都不差,尤其对那些有做大做强意识的同行朋友来说。在较低端层面上,所谓技术基本是指操作技术,其实不外乎与熟练工种没太大区别。时间长了,只要要领不差,水平基本相差无几。工艺技术设备的更新以及选取何种营销模式,可能对于你的成功与否显得更为重要。尤其是营销这一主题,希望同行朋友们在此方面多做些研究讨论。
走向量产并以批发为主的模式,指望目前的大锅恐怕是不行了。 酸浆豆腐,的会烧工艺,的确给生产工艺带来了不少的麻烦。有很多地区为了逃避这一弊病,也选择了很多偷奸取巧的方式方法。有的甩掉了回烧工序,在较高的温度下点浆,效果也可以。还有的混合其他凝固剂一起点浆等等,都是为了省去麻烦提高效率,但总的来说,对于产品要求不是太苛刻的地区也是可以的,不过质量和品味肯定会打折扣。
对于采用大锅煮浆的朋友们。 个人看法,不要把一个活弄的太多,由于容易糊锅,太强的火焰不适合,太低又会i延长煮浆时间。夏天快到了,环境温度上升,浆水容易酸败变质,所以最好是尽可能减少一个活的时间周期。
酸浆质量很重要,一旦发现有了异味要停止继续使用。 应从新培养新的酸浆凝固剂。发现有很多朋友,本来发现豆腐质量有了下降,还在使用老浆,造成品味继续下降。希望朋友注意这一点。
关于大豆原料的选择问题,不知同行们都有和体会。 是含油较高的东北都好呢,还是南边的高蛋白都更好呢?
什么是决定豆制品品种特色的重要因素。 本人认为,这不外乎来源于外因和内因两方面因素。一,外因取决于两个方面,1,不同的加工工艺技术,2,生产用水的质量水平。例如,纯锅烧的煮浆工艺与蒸汽煮浆的会有很大的不同,生浆法与熟浆法也存在一些差别,等等。另一方面,硬水与软水都有很大的质量产量的影响,这是毋庸置疑的。二,关于内因,那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1,大豆质量的本身直接反应在产量和品味上,这大家都知道,我就不多说了。2,不同类型的凝固剂是决定品味特色的根本原因(这里把他归结为内因)。无论是酸浆豆腐还是盐卤豆腐,石膏豆腐还是内脂豆腐,当然还有很多其它类别的品种。其口味的大不相同都与使用的凝固剂有关,再好的手艺,石膏豆腐你也做不出酸浆豆腐的风味。当然,酸浆点的豆腐你也不会和盐卤豆腐相同。那么,再进行细分,是哪些因素改变了凝固剂最终反应在产品上这么大的差异呢?这与凝固剂的化学性质有关。在盐卤和石膏这两个同样属于无机盐类的化合物中,其实就是不同的金属离子起到的重要作用。比如,氯化钙与氯化镁点出来的豆腐品味截然不同,硫酸钙与硫酸镁也会是一样不同,虽然它们的酸根一样,但 金属离子改变了大相径庭的口味特性。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就不再一一解释了。也就是说,凝固剂决定了品质风味,人为只能改变他的质量和产量,并改变不了品味特性。所谓原浆豆腐,是以乳酸为主的凝固剂,醋酸,脂肪酸等是替代不了的。也有同行朋友总是说,最近我的豆腐怎么怎么不好了等等,其实是你的酸浆悄悄的走了型变了质,你还没有查觉而已。
原浆豆腐的关键技术之一。 以个人经验和体会,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点浆操作与回烧温度在动态下的最佳配合是影响产量和质量的重中之重。由于是在不断的变化的动态下进行,况且酸浆的添加量也不是一个定数,因此,对于初学者确实不那么容易掌握。只有,通过实践和分析判断,尽快积累经验,争取尽早掌握这一关键技术。
科学的选择加工工艺设备更重要。 很多朋友,在酸浆豆腐的加工过程中,还没有放弃古老的落后传统工艺和设备,一直认为只有坚持到底才是发展赚钱的唯一出路。其实,本人不但不赞成这种思路,而且保持反对意见。就像自分离磨浆机,完全可以替代磨糊机,再人工摇包过滤这一费时费力的低效工艺技术。究竟熟浆法比生浆法所出产品好多少,也没有个明显的科学评判。如果不改变手工摇包滤浆方式,想做大做强那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对于把产品做到最好,单位产量最多重要,还是最终你的豆腐生意最赚钱重要,本人看中的应是后者。不能过份追求某一优点,而忽视了整体发展思路和更大利益。
日月如梭,一晃新年将至。祝专心致志,一路不懈追寻绿色酸浆豆制品 的同行朋友们,新年快乐,生意兴隆,事业再蹬新台阶,做大做强,梦想成真。
同行的冷漠,恰好反应出来的正是酸浆豆腐的商机。 根据以往的经验判断,无论何物,一旦受到人们过份追捧,那就意味着高峰将近,下坡路将至,而越是不被人们看好,少有被注意到,那可能预示峰回路转是新希望的来临。
追寻绿色天然豆制食品的同行朋友,元旦快乐!
我现在正在设计一套日产1000斤左右干豆的酸浆豆腐工艺和设备。 对于专门适合酸浆豆腐工艺的整套工艺技术和设备,市面上还没有。如何适应酸浆豆腐加工工艺,即简单又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产能,做到薄利多销,赢得市场,尤其是进入县一级以上城市主流市场,才是主攻方向。
同行朋友,大家能否讨论一下酸浆豆腐怎样走向做大做强之路。 多大做强应该是绝大多数同行朋友的心愿和目标。掌握好的加工技术,是一个重要方面,耗尽了大家不少的精力和时光,但也不是做大做强的为唯一出路。还有更多的方方面面没能去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
我的一切努力,绝不仅仅是为了做出好的酸浆豆腐。 做酸浆豆腐根本也没什么好难的,与盐卤豆腐相差不太大。关键问题是如何把售价降下来,量产搞上去,成本降下来,效率提上去。探索一条,崭新的生产技术和工艺,适合工艺的机械设备的配套。,让人们从繁重的劳动和大量的时间中解放出来。以传统的费心费力费时间的工艺做豆腐,做的再好也没有赚大钱空间。
俗话说,人巧不如家伙妙。 大多数朋友更重视操作技术,往往不太注重设备设施的重要作用。从小作坊走向大作坊或更大规模,事实证明,最后都是靠的设备和工艺的不断更新而做到的。现在制约发展的障碍,主要体现在:凝固剂制备太传统落后,低效率的大锅点浆烧浆和回烧。这两项工艺不得到改造创新,产能不会得到大的提高。产量规模提不起,做大做强谈何易事。
困难面前,难免信心不足。做出不难,保持稳定不易。 原浆豆腐难于进入主流市场,这就是最重要因素之一。吾浆更加努力,找到原浆豆腐解鎖之钥匙。
技术要点之一,排除其他因素,仅考虑酸浆浓度多大最为合适。 酸浆豆腐暂不考虑其他因素,只看酸浆对产品质量会有多大关系。酸浆的质量和勾兑的浓度,是做好豆腐的重要一环,如同其他产品的凝固剂使用一个道理,用量的多少,勾兑的稀稠程度等等,都会左右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对于新人或已成熟的同行而言,相同的用量,相同的浓度,一样会有不同的结果,这属于操作技术范畴。神魔样的酸浆最适合点浆,这也和其他各方面因素有关的。不同的产品要求,如,有地方要硬一点的有地方要软一点的,等等,这样就会对酸浆的稀稠要求有素不同,老些的要浓一些,反之要淡一些,根据长时间实践验证,一般需要酸浆的含酸量,也可以称为浓度,在百分之一左右比较合适。当然,各地的抄做手法都不一样,所以酸浆勾兑的范围也很大,一般酸度ph值在3.8左右都可以,上下浮动范围也很大,可根据需求而定。这些指标,也完全可以根据多次常年累月操作取得的经验来来验证。
看来做酸浆豆腐朋友真不太多,来的很少。 在豆制品行业里,高端品种还是有很大难度,大多数还是愿意选择简单,易上手的大路品种。绿色酸浆豆制品进入主流市场还要有很长的路要走。
点浆后的回烧很重要,但传统遗留至今的方式效率太低。 是制约原浆豆腐普及的主要因素。探讨研制新的,适合高效,节能,批量生产的工艺技术和设备是当务之急。
相对其它品种,原浆豆腐制作难在哪里? 都知道,石膏或卤水不论怎样兑水稀释,但总量和浓度,基本还是心中有数的。但以传统工艺制作原浆豆腐时,自然发酵的酸浆,无论是酸的种类,还是含酸量,也就是酸的浓度,基本都是胸中无数,用来点浆时,一切都在动态之中,难度可想而知。
严冬来了,酸浆豆腐只做会受到影响,尤其是北方地区。 经验丰富的没问题,新手可能不太好过。
为何从事酸浆豆腐的这么少,不是产品不受消费者欢迎。 原浆豆腐的食品安全和品味深受期待,尤其是连看都还没有看过的广大地区,亟待开发。也有相当部分同行尝试但最终陆续退出较多。其主要原因并不是做不出来,更重要的是因为效率太低了,产品质量不稳定,时好时坏,逐渐丧失了信心。
只靠再高的所谓‘技术手艺‘’’支撑,在豆制品市场不会走得太远。 豆制品,不是工艺品,也不是稀缺产品,不会产生过高的附加值,利润空间是有限的。只有走向规模化,尽可能的机械化自动化,才会有更大的利润和发展空间。合理的工艺,技术,设备和经营模式,才是做大做强的基本出路。过度的追求个人技术或称之为手艺,恐怕是选错了创业方向。
酸浆豆腐相对整个豆制品范畴还算较专业的小众群体 此吧好像与之无关的广告太多了些,我刚刚开了一个‘原浆豆腐吧‘,望对酸浆豆腐感兴趣,并致力于发展光大下去的同仁,不受干扰专心致志的研讨交流。希望与之无关的非同行就不要再去了。
欢迎,广大热衷于酸浆豆制品事业的朋友,一起共谋新兴豆制品大业 为何称之为大业?纵观全国各地豆制品市场,酸浆豆制品稳定供求关系的地区和零星市场寥寥无几,很多试探性进入的同行,遇到困难和阻力,又很少有信心,全身而退不在少数。真心坚持下来的不多,主要还是没有真正对此产品深入了解,全凭所谓传统手艺,没有长远经营意识和创新研究,急功近利短视心理,能进则进,不行则退。以这样心理成功率很低也是不足为奇的。在目前豆制品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形下,传统制品,已没多大空间任你发展,只有这部分被人遗忘的,或者称之为难啃的硬骨头还摆咱那里,看谁会找到那把解开技术工艺难题的钥匙,那绝对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原浆豆腐,也称酸浆豆腐,是豆制品传统行业里的新希望。 天然,绿色食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已是广大普通消费者群体的共同追求。传统的豆制品市场,以无机盐类为凝固剂的品种基本占据了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份额,不管如何解释,盐卤,石膏,氯化钙等等得摄入人体,很难找出有利于健康的理由。原浆豆腐,既好吃有天然无害,为何少见于市场呢?这与加工难度大产量低,工艺复杂效率低等等无不有直接关系。本人以为;一旦在生产工艺找到新的适合批量生产的创新工艺技术,设备和市场宣传营销的手段,一定会在不远的将来,走出低谷面向一片新的更大的广阔天地。
酸浆豆腐在东北县一级市场还算得上是奢嗜品 一般很少有接触,不被关注实属正常。记得n多年前,还是在一酒店进餐初尝此物,大家都有好评,都觉得既不像卤水豆腐,更不可能石膏或内脂豆腐,乱猜一气,最后问服务员才得知,酸浆豆腐也。不被看好绝不会是品味,主要原因还应归结为,技术负杂难掌握。技术不到家,产量低品质差,定价太低不上算,高了也没竞争力。所以说,改变工艺技术,把产量提升上去,售价降下来,才会有出路,而且空间巨大,道处都有处女地待你开发。
辽宁少见酸浆豆腐 不知开发价值如何,望同行帮出下主意和分析一下,谢谢啊。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