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寺村 空寺村
走自己的路
关注数: 37 粉丝数: 104 发帖数: 10,000 关注贴吧数: 51
戚涤尘   在物质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之后,有一样东西是百吃不厌的,尤其在冬季,那就是羊肉。按照传统养生理论来讲,羊肉是大补之物,而且是温补,功效有如人参、黄芪,但人参、黄芪补气,羊肉补形。行家说,吃草的动物最补人,原因在于草的生命力最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样的说法大概是想当然的玩笑,是否有理论支持尚需考证。不过冬天里吃完羊肉身上发热肚腹生暖,倒是每个吃过羊肉的人都能体会到的。一到冬天你是否会手脚发凉?那一定记住要多吃羊肉,在冬季常吃羊肉可起到滋补防寒的双重效果,从而带您温暖一冬。   在阜宁,板湖羊肉汤成了一道特别流行的美食,人们不仅在冬季享用,现在一年四季都喝到板湖羊肉汤,几年前,有不少人从县城带着亲友去板湖品尝,现在板湖人把羊肉馆开进了县城,人们要喝板湖羊肉汤更方便了。   羊肉可以做成多种美味,煎、炒、烹、炸、炖、煮、烧、烤,只要方法得当,都能成为畅享的美味佳肴。但是,喝汤能吃到它最精髓的味道。板湖羊肉汤就是板湖人在多年的生活积累中发现的最佳的羊肉吃法,因而深得消费者的喜爱。清炖的羊肉汤最大的优点是既能吃肉又能喝汤。用羊肉和羊骨烀出来的汤,营养成份多,是滋补身体的佳品,且羊肉炖过以后,熟烂、鲜嫩,易于消化。   北风刮得紧了,寒流来了。过了冬至节气,天气是一天冷过一天了,天冷胃口就好,寒冬季节,人们对肉类食物吃得越来越多了。面对窗外呼啸的寒风,坐在羊肉馆里,望着桌上火锅里翻滚的羊肉汤,你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放进羊肉、卜页、粉丝、青蒜、菠菜等,边吃边喝着小酒,或者就着大饼什么的,吃着过瘾,也能温补防寒。
芦蒲两眼神井  芦蒲大西庵,又名“寿安寺”,传说始建于宋朝晚期。当时该地区的水陆交通颇为便捷,因而商贾云集,经济十分繁荣。佛教人士看到此地风水甚好,便于颂经拜佛,他们互相转告,四处化缘,又在朝庭的帮助下,在芦蒲选择一处高地建成寿安寺,因到此庵信佛人士大都从东边而来,所以被人们称之为大西庵。   传说此处是神龟在此停留后化成一处高坡地,选此建庵佛人特别高兴,可让佛光普照。历时3年庵堂建成,庵堂东南开挖了一块30余亩的水塘,后被称之为庵塘,并将庵塘周围100余亩土地划规庵地,以此种粮供庵内僧人生活。堂内僧人多达50余人。建成后的庵堂内古柏茂盛,终年香火甚浓,经久不衰。庵堂面南,堂内开挖三眼水井,其中一眼为枯井。三眼水井,两眼在前,一眼在后,前两眼为水井,井深水清出奇,后为枯井,井底终年枯竭。   古时曾留传着这样的传说,“天下十三省,唯有芦蒲三眼井”。源于此井晚上将扁担放进水井内,次日早烧上两柱香后,即可从两里远的古黄河漂起。而此井的构筑巧夺天工,从井的上部到下部,井壁上每十三砖均放有栩栩如生的金罗汉雕像。传说前两眼井是神龟的两只眼,能为民间解除水旱灾害。民间百姓来此烧香拜佛,喝上井水,便能祛邪避祸,家人平安。   1943年夏天,“寿安寺”和尚为保护抗日武装常打胜仗,主动配合地方政府和民众,让出自己心爱的庵堂吉祥宝地,分散隐居民间。在此处建盐阜区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近两千名抗日将士长眠塔下。至今在烈士塔正面的广场上仍完好的保存着两眼古井,后一眼被埋在塔身下,清明节人们到烈士塔扫墓时,便同时会看一看神井,缅怀曾经为抗日作出贡献的芦蒲庵内的所有僧人,继续传讲“芦蒲扁担井”的故事。
今天谁在种地 ——现代农业呼唤新型职业农民之一 阜宁新闻网记者 杨先锋 核心提示: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未来谁来种地?谁能种好地?”成为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2012年中yang一号文件首次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以解决未来“谁来种地”的问题。2014年,中yang一号文件再提“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事项。今年,中yang政fu工作报告明确要求: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推进农业现代化。   我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和江苏省亩产吨粮县,目前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跨越的关键时期。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情况如何?这些“新农民”能种好地吗?职业农民培育还存在哪些问题?8月份,记者深入益林、罗桥、新沟、沟墩等地采访,对我县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状况进行了调查。   8月21日,记者跟随县农干校的专家队来到羊寨镇外口村,组织田间技术服务,活动吸引了周边村组的农民前来学习。让记者印象深刻的是,到场的农民绝大部分在50岁以上,尤以60岁上下的居多。   “我们家俩孩子,一个读了大学,然后在上海工作。另一个儿子媳妇都在县城打工,他们当然不会回来种地,种地太辛苦了。”53岁的羊寨镇外口村村民高桂琴告诉记者,她家有5亩多田,自己从19岁那年就开始种地,没经过什么专门的农业知识培训,全凭几十年来积累的经验。   外口村党支书记高翠松介绍说,该村共有1800多人,大部分成年村民外出打工,村里共有2200亩旱田,除少数种田大户承包外,大部分由60岁左右的中老年人耕种。“不知道以后这活儿还有谁来干?”   
陈集远程教育助力农民致富奔小康 本报讯 近日,陈集镇停翅港村党群服务中心会议室内座无虚席,来自全镇19个村居的50多名远教管理员、群众代表正专心致志地参加镇组织部门举办的远程教育专题培训,现场教学氛围浓郁。这是该镇助推群众致富的一项关键之举。   抓远程教育培训,给群众一把致富“钥匙”。该镇在为各村居配齐电脑、畅通网络的基础上,加大对各村居远教管理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他们远程教育平台的操作水平。同时,镇组织办派出专门辅导员,深入村组对有需求的部分种、养、加大户进行专题培训,让越来越多的农户利用远程教育步入致富快车道。据不完全统计,参加培训农户达1200余人,100多名种养户通过远程教育走上了致富道路。注重培植典型,让群众有一个致富追随者。镇组织部门与各村居联手重点培植1至2个远教致富典型,组织群众参观学习,鼓励先富典型进行传帮带,介绍成功经验做法,带领更多的群众齐走致富路。汪朱村蔬菜种植大户曹龙生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远程教育课件的学习,掌握了较为全面、过硬的辣椒、西瓜种植技术,不仅自己的种植面积由原来的20多亩发展到目前的50多亩,还带着本村其他4位村民一起学习种植技术,加入到规模种植行列里面。目前,这些得到帮带的农户仅蔬菜种植一项年纯收入就达10万元以上。    
[转帖]驴是怎么死的?(最近很火) 驴耕田回来,躺在栏里,疲惫不堪地喘着粗气,狗跑过来看它。 “唉,老朋友,我实在太累了。”驴诉着苦,“明儿个我真想歇一天。” 狗告别后,在墙角遇到了猫。狗说:“伙计,我刚才去看了驴,这位大哥实在太累了,它说它想歇一天。也难怪,主人给它的活儿太多太重了。” 猫转身对羊说:“驴抱怨主人给它的活儿太多太重,它想歇一天,明天不干活儿了。” 羊对鸡说:“驴不想给主人干活儿了,它抱怨它的活儿太多太重。唉,也不知道别的主人对自己的驴是不是好一点儿。” 鸡对猪说:“驴不准备给主人干活儿了,它想去别的主人家看看。也真是,主人对驴一点儿也不心疼,让它干那么多又重又脏的活儿,还用鞭子粗暴地抽打它。” 晚饭前,主妇给猪喂食,猪向前一步,说:“主妇,我向你反映一件事。驴的思想最近很有问题,你得好好教育它。它不愿再给主人干活儿了,它嫌主人给它的活儿太重太多太脏太累了。它还说它要离开主人,到别的主人那里去。” 得到猪的报告,晚饭桌上,主妇对主人说,“驴想背叛你,它想换一个主人。背叛是不可饶恕的,你准备怎么处置它?” 主人咬牙切齿地说道:“背叛,杀!” 可怜,一头勤劳而实在的驴,就这样被传言“杀”死了。 莫跟旁人抱怨,免得怎么死的都不懂!不要轻易相信隔耳的传言,除非你当面证实,否则你会做出错误的判断。 谨言慎行。也许,平时我们就是那头任劳任怨的驴,身边有了传是非的人,我们就有了可悲的下场
陈德生马开阳上海获评“凡人民星”图为陈德生(左)马开阳获奖后合影留念 图为颁奖现场   日前,由上海闵行区社会建设党委、社会建设办公室发起的第二届“凡人·民星”群众骨干评选结果揭晓,我县陈集镇大陈村陈德生与芦蒲镇马集村马开阳入选。   马开阳 在闵行区浦江镇,有这样一个外来务工人员组成的团队,他们用感恩的心免费为社区老人服务,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可爱的闵行人”。而这个团队的发起人正是马开阳。   在浦江镇鲁汇社区,有这样一家理发店,街坊邻里不论男女老幼,都喜欢来此“剃头”或是“做头发”。没有生分和客套,店主几乎和每位顾客都能拉一会儿家常,就像已相处多年的老邻居。44岁的马开阳,是这家店的主人。来到浦江已经10多年了,眼前的这份融洽,正是他刚来时既渴望,而又难以想象的。从马开阳口中得知,刚来时,人生地不熟,生意很难做,更大的不适感还来自于本地人的不理解和不信任。为改变这样的不适应,马开阳用自己的勤恳、朴实逐渐打动了邻里。而他也感受到了变化:房东经常会送些自己种的蔬菜,还会给他的儿子送来糖果等。在他做生意缺资金时,一位本地人朋友更是解囊相助。   对于如今的马开阳来说,他已在浦江镇落稳了“脚”。最早的20平方米小店变成了80平方米、11个员工的 “形象设计室”。更重要的是,他把自己看做了真正的“浦江人”。2004年起,他联系居委会,为本地80周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免费理发。这些年来,他又逐渐联合“小朱窗帘”、“小崔家电”、“小刘电脑”等,组建了一支“新浦江人志愿服务队”,成员从5名发展到8名;去年又成立“新浦江人基金”,用于互助、帮扶社区老人等。   后来,马向阳做了一些事情得到了当地市民的赞扬。最重要的是他做了一点小事,使得外来人员跟当地的居民能够更好的融入在一起,这是他最欣慰的一件事情,他始终相信一句话: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如今,当年别人嘴里的外乡理发师傅已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小马”,他的事迹在浦江、在闵行一时被传为美谈。他个人先后被评为浦江镇优秀共产党员、浦江十大好人、“感动闵行 可爱的闵行人”等称号。东方卫视、上海电视台、闵行日报等媒体多次报道了他的优秀事迹。马开阳告诉我们,身为在外创业的阜宁人,他不祈求能干出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想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点一滴为家乡争光添彩。今年国庆期间,他又一次踏上了回家的征程。   国庆期间,其实马向阳店里是很忙的,但想到家里面还有一个老父亲在家里面。前一阵母亲去世了,想到老爸一个人在家里面,一定要回来看看,趁这个重庆节期间,回来帮他理个发,顺便看望看望他老人家。   马开阳领导的这群“新浦江人”,本也可以是上海这个城市的匆匆过客。他们在此劳作,谋生,也许默默无闻。但他们选择投入,用自己的汗水和灵巧,凭一颗质朴的爱心,来帮一帮周边的人。当这些琐碎的义举被坚持下来的时候,“过客”就与这片土地发生了再紧密不过的联系,甚至与旁人一样,成了这里真正的主人。   陈德生 我县陈集镇大陈村人,任上海顶胜钢琴有限公司生产部经理。他不光自己在坚持献血,个人累计献血达10000ml以上,还带动更多的人参与无偿献血,让爱心在周围不断地传播辐射。他曾获“上海市白玉兰奖”、“上海市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铜奖”等荣誉。
首页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