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联定远网 国联定远网
关注数: 38 粉丝数: 32 发帖数: 1,046 关注贴吧数: 8
及时开展春季麦田化学除草 近期阴雨天气较多,小麦田间湿度较大,对麦田杂草的生长较有利。据我站2月25日在全县各乡镇调查:混合杂草密度一般为53-437株/㎡,最高1600株/㎡,平均115.6株/㎡。稻茬小麦田以看麦娘、日本看麦娘、猪殃殃、大巢菜、野老鹳等杂草为主,旱地小麦田以猪殃殃、大巢菜、野老鹳、婆婆纳等杂草为主。当前,禾本科杂草生育期为1叶1心至5叶1心,阔叶杂草为4-6叶期。据气象部门预报,未来几天将有雨雪,气温下降,请各地抓住晴好天气,及时开展春季化除。   一、化除适期:从现在至3月初,日平均温度稳定在8℃以上时。   二、化除方法:1、以看麦娘等禾本科杂草为主的田块,亩用8%炔草酸水乳剂75毫升或6.9%精恶唑禾草灵水乳剂120克或3%甲基二磺隆油悬剂30毫升,兑水30公斤茎叶喷雾。   2、以猪殃殃、大巢菜、野老鹳等阔叶杂草为主的田块,亩用42.5%2甲·氯氟吡(腾净)乳油70毫升或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30毫升+60%苄嘧磺隆水分散粒剂5克或15%噻吩磺隆可湿性粉剂15克或17.5%双氟·唑嘧胺(普瑞麦)7毫升,兑水30公斤茎叶喷雾。   3、禾本科和阔叶杂草混生的田块,可亩用3.6%二磺·甲碘隆(阔世玛)水分散粒剂20克或以上两类药剂各选一种混配使用,兑水30公斤茎叶喷雾。 定远县植保植检站
我县召开2015年度项目谋划工作会 2月27日,我县召开2015年度项目谋划工作会。县政府副县长陈广立、王俊卿出席会议,县住建、规划、城管执法、国土、财政、城投、审计、招投标等部门主要负责人及班子成员参加了会议。   会上,县规划局就我县2015年度谋划的重点项目进行了详细介绍;与会单位结合本单位工作职责,就做好项目工作发表了意见。副县长王俊卿要求有关部门做好项目建设保障,提高效率,确保项目按时间节点有序进行。   陈广立强调,项目建设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具体重要作用,各单位要切实增强谋划项目的意识,从年初谋划项目开始,高标准要求,单位负责人要聚焦项目建设,深入一线“带头干”,做到办法在一线产生、问题在一线解决、矛盾在一线化解、典型在一线推广;要求真务实“比着干”,全力推进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建成、早投产;要敢于担当“合力干”,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条条与块块、执法与服务的关系,形成同向发力、同心实干的良好局面。同时,要从细节入手,注重精细化管理,做好在建工程复工前安全检查工作,确保安全生产;要坚持廉政建设责任制不放松,进一步完善和加强队伍内部管理,规范执法行为,提高行政效能,实现部门工作和廉政建设“双丰收”。
“工投·定远新兴产业园”项目正式入驻县经开区 2月13日上午,县经开区与合肥工投工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工投·定远新兴产业园”项目签约仪式在县政府八楼会议室隆重举行,标志着该项目正式入驻县经开区。县委副书记、县长王成山,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秀平,县政协副主席许爱荣,以及县经开区、合肥市经信委、合肥工投工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共同出席签约仪式。县招商委、经信委、财政局、规划局、国土局等有关负责同志参加签约仪式。   王成山在签约仪式上表示,“工投·定远新兴产业园”是定远加入合肥经济圈后第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合作共建项目,充分体现了合肥市委、市政府对定远工业经济发展的扶持,县各有关部门要坚决做好帮办帮扶工作,争取该项目早日竣工,为定远工业经济的发展新添动力。随后,在与会领导和嘉宾的共同见证下,戴勇代表经开区管委会与吴清理共同签署合作协议。   据悉,“工投·定远新兴产业园”由合肥工投工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项目总投资15.5亿元人民币,占地面积508亩,该项目将结合定远县产业特色和区位优势, 涉及食品加工、球类服装制造、新能源开发、生物医药、机械加工等多个产业,打造成生产加工、现代物流、企业孵化、专业人才培训、商贸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新兴复合型产业园区。(任家俊、王宏瑞)
江巷水库工程项目建议书咨询评估会召开 受国家发展改革委委托,国家投资项目评审中心组织专家组于2月4日-10日在合肥对江巷水库项目建议书进行咨询评估。专家组实地到江巷水库工程原坝址、移民安置区规划点、土料场、淹没区踏勘现场,听取了设计单位关于项目编制情况的介绍,查阅了大量资料,分组与参会单位进行深入交流与讨论,形成了咨询评估意见。市委书记李明,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章义,市政协副主席、定远县委书记郑斌会前看望了与会代表,市委常务副市长章义出席会议并致辞。   章义在致辞中指出,江巷水库是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的全国172项加快推进的重大水利工程,也是全国大型水库建设“十二五”规划、淮河流域综合规划、淮河流域防洪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安徽省淮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纲要和安徽省“十二五”水利改革发展规划内的重点项目。对此,滁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抢抓政策机遇,把江巷水库列为2015年全市“十大工程”之一加快推进项目前期工作。项目一旦获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将立即组织开工建设。希望各位专家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共同把项目前期工作做深做实,为国家早日批复项目建议书提供科学依据。   评估认为,江巷水库项目建设是有效解决江淮分水岭区域干旱缺水,水资源匮乏的重要工程,是驷马山引江灌区的骨干配套工程,是减轻池河上游洪涝灾害的洪水控制工程,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民生工程,对促进定远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其建设是必要的。经过评估,专家对建设规模、工程布置、水库淹没处理和移民安置规划、实施方案和下阶段研究论证的重点等,提出了具体意见。   国家项目评审中心表示将根据设计单位补充完善的资料、内容和依据,在专家组咨询评估意见的基础上,尽快形成咨询评估意见上报国家发改委。   国家投资项目评审中心何建宇主任、聂学军副处长,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杨锋处长、省水利厅蔡建平副厅长、省发改委章新洲处长、市发改、水利负责同志和定远县政府及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会议。设计单位安徽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负责同志和相关技术人员参加了会议。
定远地理 定远县地处安徽省东部,是皖东地区人口最多和面积最大的县。行政区域介于北纬32°13′~32°42′与东经117°13′~118°15′之间。东西长83 公里,南北宽56 公里,总面积2998 平方公里。地势大致是北高南低。境内地貌类型分为丘陵、波状平原和平原三种。北部和东部为丘陵;大部分地区为波状平原,残丘和缓岗散面其中;小量的成片平原仅分布于县西南一带;池河沿岸有一狭窄的河谷小平原。全县海拔高程小于350米,相对高程大于100米。   定远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全县土地总面积为 448.65万亩,其中承包耕地155万亩,林地 30万亩(其中可养水面17.5万亩),宜牧荒山30万亩。 它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特产丰富并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特别是非金属矿藏品种多.质量好。已探明的有岩盐、石膏、石英石、石灰石、方解石、大理石、花岗岩、麦饭石等23个品种,其中: 岩盐储量为 17.5亿吨,氯化钠含量高达 99.2 %;石膏储量2.13亿吨,为全省所独有;大理石荒料储量277万立方米,是皖东地区大矿之一, 主要品种有虎皮、鱼子玉、黑皖螺、条带、方山玉、青石玉、龙云、豆沙玉、彩云等九种;石英石矿储量 2620万吨,含氧化硅品位95-99%,矿石硬度 10-11级;石灰石储量 3亿吨,含氧化钙 4 5-51%,氧化镁1-3% ; 方解石矿储量400万吨,含碳酸钙 95%以上;白云石矿储量810万吨;还有麦饭石 ,紫砂页岩和陶土。生物资源有品种繁多的草本、木本、水生植物和家禽家畜。   定远东接滁州,西邻淮南,南依合肥,北连蚌埠。近入南京、合肥都市圈,远融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古称曲阳,有“境连八邑,衢通九省”之誉。与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紧密相连,具有明显的区位、交通、资源、成本和市场优势,是投资兴业的理想之地。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方便,淮南铁路贯穿境内,京沪铁路紧邻而过,新建的合徐高速公路横跨境内。建设中的京沪高速铁路在定远穿行,并有设站。县城所在地定城距合肥和南京两机场仅不足两小时路程。 淮南铁路、合蚌公路、合徐高速公路及其淮南连接线穿境而过,距南京、合肥等周边大中城市仅1小时左右车程,到上海6小时车程。
张桥镇 张桥镇地处定城南23公里处,合蚌公路沿线,南距合肥72公里,北距蚌埠98公里,东邻南京一小时都市圈。张桥镇辖16个行政村和一个社区居委会,396个村民组,10325户,59600人。其中城镇人口22000人,全镇幅员面积184平方公里,城镇规划区面积11.1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5.7平方公里。   张桥镇古为驿站,历史悠久,留下众多民间传说,主要有胡海的故事、三十里大庙的历史传说,乌盆记、赤塘寺的传说、枣香庙、沐英从军的故事、裤裆街奇闻、乾隆下棋、十样菜七样饭、会跑的坟墓、楼上传说、宋文生传说等等。此外,刺绣已经入定远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闫氏红烧肉正在申报中。张桥镇现为定远南部中心镇,是方圆五十里的商品和贸易集散地。集市贸易和商品交易活跃,工商业繁荣。水利、电力、电信、道路、教育、医疗、商业网点基础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环境优美,民风纯朴,气候宜人。   张桥镇交通便捷,合蚌路、朱滁路穿境而过。境内拥用蔡桥、岗王两大国营水库,小(一)、小(二)型水库17座,当家塘496口,总蓄水量8400万方。张桥镇为江淮腹地,属典型的丘陵地带,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平均降水1108毫米。水利条件优越,盛产淡水甲鱼、毛蟹和鲢鱼,水产养殖面积10000多亩,特色水产养殖2000多亩,水产品年产量1000多吨。   张桥镇粮食作物主要以水稻、小麦、玉米为主,少量种植豆类、署类等经济作物。油料主要以花生、油菜为主。目前全镇拥有各类企业5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实现增加值0.51亿元,2012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4.3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400元,全社会固定资产8.5亿元。   1998年被省政府列为全省195个重点建设的中心镇之一,2006年被安徽省列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百镇千村"示范镇,滁州市"十镇百村"新农村示范镇、示范村。2005-2006年度和2007-2009年度两次被省委组织部授予"五个好"乡镇党委标兵;2008年度荣获"省首届文明乡镇"称号,2009年度分别荣获中央文明办授于"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荣获全市新农村建设"百村十镇"先进示范镇、全市"十佳穿集镇路段"一等奖,滁州市"丰乐杯"小城镇建设二等奖、全市建设用地置换工作先进乡镇、2010年荣获滁州市"丰乐杯"小城镇建设一等奖、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乡镇",2011年分别荣获第二届安徽省创建文明乡镇称号、全省第七批"千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称号,2010-2012年度荣获滁州市"五个好"乡镇党委,2012年初设立为全省乡镇党委书记加强社会管理集中轮训暨新任乡镇党委书记任职培训班集中教学点,2012年荣获安徽省生态乡镇称号。
炉桥镇 定远县第二大建制镇——炉桥镇,位于安徽中部,是定远的西大门。总面积160平方公里,人口10.2万,辖24个村和9个社区居委会;1999年被确定为省级重点中心镇,现为定远县惟一的扩权强镇试点镇。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16.5 亿元,财政收入5550万元。   历史悠久、地灵人杰。距今已有1800年历史的炉桥因曹操于此置炉铸造兵器并建一座五孔桥而得,前清时众商云集,市井繁荣,有"小南京"之美誉。传统饮食文化源远流长,"鸡丝面"、桥尾"、"大救驾""粉皮"等传统小吃享誉四方。   区位明显、交通便捷。地处滁州、合肥、淮南三市交界,与凤阳、长丰两县毗邻。水蚌铁路、S311省道和京台高速公路淮南连接线穿境而过。东连京台高速仅9公里,北距蚌埠41公里,南距省城合肥78公里,到淮南仅15分钟,已真正融入"半小时城市经济圈"。   商贸繁荣、设施齐全。个体工商户2300多家,大型农贸市场2个,专业市场3个,年贸易额近十亿元。先后投入数亿元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功能,综合承载力大幅提高。   环境优越、兴业首选。总投资169亿元的省 "861"重点工程——煤盐一体化项目的开工建设,为炉桥的跨越发展插上了腾飞之翼。已兴建粮油工业园一个,现有数家千万元规模以上省级龙头民营企业入驻;同时又新建一个农民工创业园,为更多的在外务工的农民回乡创业提供了发展平台;规划面积3240亩、对接盐化的定远县工业园区炉桥工业园的建设,将是承接盐化项目配套产业的重要载体及我镇镇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我镇是全国惟一的年产两个百万吨的纯碱和烧碱的"两碱"所在地;炉桥雄厚的工业基础、发展强劲的民营经济以及亲商、爱商、全程帮办的招商及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已形成,是盐化配套等相关产业的最佳投资选择地。   炉桥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重心,以谋求大发展为己任,抢抓我市被列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重大战略规划发展机遇,紧紧咬定"打造安徽省千亿盐化基地、定远县域经济中心、安徽第一强镇"的奋斗目标,全面实施"工业强镇、商贸活镇、人文美镇、城建靓镇"四大发展方略,炉桥的明天将会更加璀璨夺目。一个蓄势待发的新炉桥正以她饱满的热情和充满活力的姿态欢迎四方的宾朋,前来参观、考察、投资、兴业!
西卅店镇 西卅店镇位于定远城西15公里处,S311省道横穿境内,交通较为便利,东与定城镇为邻,南连吴圩镇,严桥乡,西邻永康镇,朱湾镇,北同凤阳宋集乡以山为界。全镇总面积为169. 2平方公里,现辖11个行政村,221个村民组,7915户,全镇总人口35978人,耕地面积为73832亩,其中水田51256亩,旱田19048亩,退耕还林3524亩,当家塘274口,库容面积为4470亩。小一型水库13座,小二型水库1座,库容总面积5996亩。机电站9座,总容量为324千瓦时。我镇境内砂石路总长为127.1公里,水泥路长为21.4公里,全镇拥有农机7143台(套),其中大型农机230台(套),大牲畜723条(头),能繁母猪2265头。   该镇北部属山区,南部属丘陵地带,土质有黄土、黑土、白土、碱土,粮食主产为水稻、小麦、兼产玉米、豆类、山芋。经济作物油菜、花生、棉花,北部山区蕴藏丰富的山石资源,山场总面积为5450亩。方解石、大理石储量较大,南部南阳村境内有丰富的食盐矿藏。   该镇现有11个党总支,39个党支部,1270名党员,其中西卅店村67人,新建村70人,幸福村140人,高潮村57个,青山村103人,张庄村64人,陈庄村56人,东兴村92人,双桥村86人,下合村74人,南阳村64人。其中女党员106人,45岁以下580人。   西卅店镇现有干部职工129人,其中公务员41人,工人18人,事业单位51人,其中镇管14人,其它系三权在上,离退休人员为17人。   2009年,西卅店镇国民总产值为2.24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1 .0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0 .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0 .68亿元,全年度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 .2亿元,二OO九年度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635元。
池河镇 定远县池河镇位于定城东26公里处,淮河支流池河自南向北横穿全境,池河镇因此而得名,古称"幽州"。东临滁州市,南与全国一百个红色旅游景点之一的藕塘镇相邻,西接桑涧镇,北望三和镇、拂晓乡,京沪高速铁路定远站设在境内,311省道纵贯东西,是南北数个省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独特,是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塞之地。全镇国土面积190.7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268个村民组,1个居委会,有镇卫生院3座,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3所,小学12所,总人口5.2万人口,其中集镇人口2.1万人。居民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主要是回族,有回民自治村2个,回族人口近4000人,建有清真寺2座,民族宗教事业发达。2009年全镇GDP实现3.5亿元,人均纯收入3620元,是滁州市经济强镇之一。 池河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商贸云集,物产丰富。境内有玉皇阁、玉皇大道、池阳关锁、马营巷、太平桥、西茶庵、肖山寺、岱山庙等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池河上屹立的"太平桥"始建于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至今古貌尚存,已列入安徽省古文化景点。古渡口、古驿站、南京--北京的官方驿道至今还诉说着池河沧桑峥嵘的历史。 池河镇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9℃-15.7℃之间,年平均降水量在923㎜-997㎜之间,无霜期约213天,气候适宜。境内已探明和开采的矿藏有金、黄砂、花岗岩等十余种,且储量可观。8公里长的河床蕴藏着丰富优质黄砂,年产值1500万元。东部与南部属低山区,最高峰岱山海拔347.6米,其余为丘陵地带。国营林业造林面积2.6万亩,主要树种有马尾松、黑松、国外松、刺槐、栎类、杨类等,临山近水,地势缓和,林木葱郁,环境幽雅,动、植物资源丰富。境内有岱山水库、青春水库等"小一"、"小二"型水库26座。河、渠、库、坝,星罗棋布,水利条件优越,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耕地面积6.1万亩,盛产水稻、小麦、花生,是定远县主要商品粮基地之一。镇成立七里河蔬菜种植合作社、用水协会、养猪协会、黄砂开采管理合作社、志诚养鸡合作社等群众协作组织,其中养猪协会会员150人以上,年出栏肉猪15万头。 独特的池河水域盛产全国闻名的"梅白鱼",该鱼色白如银、浆汁似奶、肉嫩味鲜,堪称鱼类一绝。传统独特手工艺制作的"小磨麻油"、"池河雪片糕"和岱山板栗等产品远销南京、上海和台湾。1979年在古"太平桥"毗邻的池河上游,投资1800余万元兴建了集蓄水与交通为一体的新池河大桥;集镇建设面貌焕然一新,沿定滁路长34.9公里的池河大道,实施了亮化、净化、绿化、美化工程风景焯焯;新建占地60亩的红太阳综合农贸商城;投资1000万元的永存米业有限公司,规划建设中的池河工业集中区、岱山旅游休闲生态园等都在吟唱着池河镇改革开放的赞歌。 近年来,镇党委、镇政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这一主题,坚持加快发展这第一要务,抓住农民增收这一关键环节,把握工作求实这一原则,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打造实力池河、人文池河、开放池河、魅力池河、和谐池河,不断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和社会文明建设,用自己的双手和创新的思路谱写池河历史的新篇章,用辛勤的汗水和智慧的成果去铸就池河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镇党委书记张世界、镇长刘会民,欢迎海内外客商到池河休闲旅游、投资兴业、经商发展。
三和集镇 三和集镇是以驻地"三和集"命名的,古称"倪曲郢",相传吴、李、王三姓相争,后经和解成睦邻,故名"三和集"。三和集镇地处定远县东北35公里处,东与明光市、北与凤阳县交界,全镇国土面积135.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3万亩(主要农业经济作物为水稻和小麦),人口3.6万人,其中集镇人7000多人。辖10个行政村(两个居委会)、204个村民组,镇直单位20个,与津浦铁路相距仅15公里,距"南洛高速"19公里,往返客车直达省会合肥,交通条件便利。   镇内自然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丰富高品位石膏名冠华东,品质优良,全镇探明石膏总储量3.72亿吨,年产石膏215万吨,目前已建成石膏开采公司6个,产品远销山东、江苏、浙江等地,主要用于水泥制造、板材加工等;镇乌云山玄武岩矿石储量丰富,已探明储量达2000万吨,现利用招商引资引进定远县中远玄武岩开发有限公司落户我镇,进行玄武岩开采加工,年产玄武岩石料10万吨,目前我镇正在积极吸引外商投资玄武岩深加工项目;位于我镇乌云山脚下,已探明优质膨润土储量丰富,占地面积近1.5平方公里,具有很高的开采价值;优质豆制品"三和轩"牌千张口感细腻、豆香纯正、薄透耐煮,镇境内河段所产"梅白鱼"肉嫩鲜美、口内琼浆如奶都是我镇特产,名扬四方。另外,我镇境内黄砂、水面山场等资源丰富,拥有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投资前景。   三和集镇历史悠久。经过历代发展,形成了有吴、李、王、黄数千人的古镇,有"九街十八巷"之称。明朝时期出生的吴良,官到靖海侯,是朱洪武打江山的开国大将。清朝出生的李小江是全国有名的书法家。三和人杰地灵,曾有苏桥印月、槐院古树、柳行闻莺等八大景观。解放前夕,曾是方圆数百里物资的重要集散地,连接淮河的码头石阶数丈之宽,街上百家商号,白日车水马龙,夜晚灯火辉煌,一片繁华。   目前,我镇按照实现经济强镇目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和小城镇建设步伐,努力营造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积极改善招商引资服务工作,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构建社会秩序良好型、资源利用节约型、生产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