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舞太急
慢舞太急
关注数: 1
粉丝数: 22
发帖数: 2,905
关注贴吧数: 5
非得用pclink连接电脑吗 如题
还是想root 虽然系统还算干净,但还是有很多后台清不掉。怎么root?
白色短腿小耳直毛小狗是什么品种?
荷花一路走好 南无阿弥陀佛
太极学习吧这样就删帖了?
逸湘被纵鹤震掉眼镜片,真相如何? 逸湘也威胁说要公开视频,纵鹤也回应说要公开视频。 到底真相如何?公开了,就大白了。 http://tieba.baidu.com/p/2435742167
逸湘和纵鹤的交流,曾引发N多好奇心,大家怎么看? 逸湘也威胁说要公开视频,纵鹤也回应说要公开视频。 到底真相如何?公开了,就大白了。 http://tieba.baidu.com/p/2435742167
我哭了,你不要哭,要坚强! 南无阿弥陀佛
老羊讲讲“二气交蒸” 别藏着掖着
启蒙贴之八,太极拳正大光明温文尔雅 太极拳示人以柔,中正安舒,温文尔雅。 你懂的!
启蒙贴之七,太极拳是周伯通的左右互搏 真的
启蒙贴之六,太极拳不是瑛姑的泥鳅功 绝对不是。
启蒙贴之五,太极拳是小人拳 阴险毒辣,坑蒙拐骗。
启蒙贴之四,太极拳是张无忌的乾坤大挪移 如题,绝不展开,以免泄密。
启蒙贴之三,太极拳是向问天的化功大法 如题
启蒙贴之二 太极拳是平衡的艺术。 最肤浅的解释是:你随时保持自己的平衡就对了。从这个角度来讲,太极拳慢慢的打,就是要把所有运动轨迹中的每个点的平衡都掌握好体会好。太极拳没有地面技,虽然太极拳原理一样可以用到地面技上。但中国人好面子,被打倒了通常不死缠烂打。所以保持平衡是很有面子的事情。 稍微不浅一点的说法,受外力的情况下,你依然能保持平衡。除非你本力很大任何外力来了都能扛住不动,就需要非凡的技巧。因为外力是复杂变化的,你得随顺这种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状态,让自己保持平衡。 -------有时间再继续忽悠
来个启蒙贴吧 今日在某帖中,老羊在讨论听劲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时说“不用练 够静了都察觉得到”,虽然只说了一个方面,但是理却并不错。 内家拳讲究松静,目的之一就是要自己感觉灵敏。 这里咱就说说静。 修道的人,入手也讲究求静。 求静呢,通常从六根下手。所谓眼耳鼻舌身意者也。比如用眼,专注一物也好,不住一物也好,反观内视也好,都是从这眼的能观的功能上做文章。比如用耳,专听外声也好,反听内声也好,是从这耳的能闻的功能下手,你如从呼吸着手,比如从体感触觉入手等等。。。。。其中用意识的,最为繁杂。而且其他五根应用也都要意识来配合。 其最浅显的目的,就是通过专一或散漫,由“制心一处”而静下来。进而修定修道乱七八糟。 诸多人等总结各自的经验,又繁衍出各种稀奇古怪的方法,形成不同的传承,但总不出此六根应用。 太极拳也要求由静而明,听劲化劲乃至发劲,由此变化焉。 所以,吧中诸老,有提倡从呼吸下手焉,偏执点的就会认为非此不为正宗。 有提倡体感气感为正宗焉,没气皆为伪太极焉。 有提倡太极技巧为根本焉,没技巧谈气谈劲都是废话焉。 有提倡循经导引焉,仿佛不弄得繁复无比不足以显本事焉。 有玩弄意识,号称无意识而自动,不知道只是用意引起内部不匀产生应力焉。 有到处寻访高人就是自己不开练而侃侃点评他人者焉。 有从窗户翻进去而鄙视开锁进门者焉,,, 。。。。。。。。。焉。。。。。。焉, 其实,太极拳就是用劲打人的技巧,对劲力的感觉掌控妙到毫巅,既是高高手焉。 听得细感觉的快的,再加上会应用太极的技巧,那就是玩弄低手的结果。 那些光习静而不懂太极技巧的人,可以归纳为,有“内功”没工夫的人。在技击上,是废人的人,武侠小说中在深山里捡到一本秘籍学会某种神功一出去就天下无敌,那是忽悠焉。但是他一旦学起用劲打人的技巧来,肯定比没习静的人来的快。 得,不知道再说些什么要说些什么了,打住。。。。。各位自行发挥,使劲拍砖。
要过年了,给条鱼,腌起来,慢慢剌着吃:根! 找到根,有的门派说“根劲”。 基础的基础。 内家拳的共同特点、是否入门的标志、能否深化的基础。 太极劲的根本体现终极源泉、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的老母、走化没他是假的,发放没他是空的、阴阳没他是虚的、太极没他是忽悠的、功夫没他是表演舞蹈的、、、、、、 不管你咋忽悠,离开了根,都是扯淡
一松到底 是什么?
王宗岳发明新词了吗? 平准还是枰准还是秤准?还是什么玩意???
枰准是什么意思?词源? 枰是棋盘 枰准是啥?横道竖道?
秤准是秤砣吗? ?
如何选择老师,杭州19楼看到的帖子,作者江月白,大家讨论下。 2 如何选择老师 众所周知 练拳者多如牛毛,成手者凤毛麟角。每年都会产生众多的省 市 全国冠军,除少数得窥太极门径外,其余大多数不过是太极操而已。不管练多少年,练10年以上仍是门外汉的大有人在。入门引路需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太极拳的入门是不容易的!想要入门必须有师傅一对一的 专门针对你量身定制 具体的指导才能够入门。对你有用 对别人不一定有用,对别人有用 你拿来不一定适用。入门之后,功夫上身是自然而然的事,至于达到什么样的程度,看个人的造化。所以,要学太极拳,须求明师。所谓明师,即明拳理 有功夫。如果跟没功夫的老师学,虽然他讲道理讲的头头是道,可是无法具体指导你的修炼,自然也不能引你入门。白白浪费时间 精力。那么怎样找到有功夫的老师呢,看是看不出来的,而且在没练过拳的人眼里,有功夫的老师打的拳往往不如那些花架子漂亮,太极拳是一层功夫一层理,层层功夫层层理,只有你练到 才有相应的眼力,可以看出好坏。那么 怎么办呢,有一个方法可以分辨,胆子大的,可以体验一下推手,在有功夫的人手里,你根本站立不稳,东倒西歪,完全不受自己控制,更重要的是你感觉不到对方在用力,他只用很小的力就完全控制你的平衡。如果你是感觉对方力大,自己无法抗衡而站不稳,这个就稍逊一筹。很多人因自己不懂 不会而不好意思去试,还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太极拳最简单的一个动作 起式 你用最大的力量,按住对方双手,看他能不能轻松向前抬起,如果不能,那么他还不足以指导你的修炼,如果你无论如何也按不住,说明他已具备基本的松沉 或者说整劲,完全可以指导你的学习。不要以为这有什么了不起,这只是太极基本的入门功夫。
这个当形意拳看可以不
练拳就练拳,别老拿元气说事,元气到底是啥?和练拳嘛屁关系?! 发完讨论完“总是看到有人拿太极拳师的寿命说事,寿命是什么决定的?”这贴,讨论了一通,伪命题无解,答案成立。 咱再说说关于元气。吧里老是有高人神来气去的,什么练拳提升元气,练错了伤元气,练好了培元气。。。。我要说,练拳就练拳,别拿元气元精啥的说事。 首先咱喷喷,到底啥是元气。元者,始也。人体元气,那就是人体的初始之气。气是什么?古人管看不见摸不着的都归纳为气。 元气,就是受胎之始的生命力。有人用现代科学胡诌人在胎中先生心脏再生啥啥的,那是胡扯。元者,始也,首也。人之受身也,先长脑袋?不,先生鼻根,是为祖窍,空窍,无中生有之窍。生出来就叫元精。再生出身体。所以,元气元精这个东西,不是你后天体力脑力可以调动的。 这点元气元精,你入胎初始,寿元气数既定。得,和寿命贴连起来了。更关键的是,这不是咱胡喷的。道家就这么说的。不过我是用我的语言转述的。别问我出典,自己去查。 寿命贴是伪命题,元气也是伪命题。非要说气,你说经络之气水谷之气呼吸之气五脏之气卫气宗气咋忽悠都行,毕竟目前没有个统一观点,但元精元气啥的,创这些个词的人心里还真有个统一的概念。 这样,想找传统理论阐述拳术也好,想用现代科学解释也好。真的,别拿元气说事。拿元气说事的,肯定是不懂乱忽悠的。
总是看到有人拿太极拳师的寿命说事,寿命是什么决定的? 不管你信不信,普通人的寿命,是有定数的。你练拳也好,养生也好,吃喝嫖赌也罢,该啥时候死,绝对跑不掉,不管你是老死的,病死的,飞来横祸死的,自己把自己弄死的。 不管你信不信,事实摆在那里,虽然谁也无法证明。 反驳也好,证明也好,论据都是假设的,因为一个人没法重复生活两次来验证。 所以,不管你信不信,不管你用什么理论来拍砖,反正我信了。
总是跟帖忽悠,今天咱也来发个技术讨论贴:什么是中? 看到有帖子讨论步眼、占位啥的,本来只想跟帖忽悠,再一想,这其中真要搞清楚的,其实是“中”的问题。 一般多以重心线为中线,其实太极的中和重心不是一回事。所以抢位抢步眼,不仅仅是抢重心位。 sometimes,中和重心是重合的。 sometimes,中和重心是分离的。 anytimes,这个中必须的搞清楚。 中,关系到太极独特的技法。关系到拳架、推手、散手中不同的用意用劲,关系到眼神,关系到势,关系到。。。。。 说了半天,还是忽悠贴,没能说出中是什么,是圆心么?是天心么?是走化轴么?到底是什么?各随师传,各抒己见吧。
极端的作用 拳术的基础是平衡,平衡的表现是均匀。不论内家外家,其实都在遵循这个原则。 想求得均匀,就应该有一个参照,都向参照点无限靠拢了,自然就均匀了。 这个参照点,是人为设立的。但是为了更好更方便的提供参照,只有极端放松和极端紧张,是最好作为参照的。中间的点,是无法自我衡量的。 那么,典型的太极拳,是以松为参照点的。以最松点为参照,逐渐化去僵硬,达到均匀。极柔软而后极刚强。 有些拳术,以最紧点为参照,通过用足气力来达到均匀。但是这样的均衡,最后还得归于松柔。所谓柔不可守,刚不可久。就算抛开别的,随着年龄的增大,想一直刚强也是不可能的。 这话题太复杂,要说的太多,且打住。
转帖:花钱不一定买着的太极实话 1、实的部分身体从上往下放松而沉到脚底,如松而不沉,不是真松;虚的部分身体从下往上放松而飘或提起来,如松而不飘或不提,亦不是真松。太极拳下盘的沉提劲,就是这种练法之一。 2、如在练拳架或练推手时觉得膝盖过分受力,不是真正松膝。不要把膝关节承载过多的身势重量,而是靠松胯把身势重量下沉至脚底。如能松胯,则膝盖松开自然受力。 3、如在练拳架或练推手时觉得腰骨或腰肌过分受力,不是真正松腰。 4、有人说弓步的后脚稍许弯曲是对的练法,有人说弓步的后脚伸直是对的练法,其实这些人不真正懂得弓步的虚实状态。对此我赞成太极名家董英杰先生的意思:弓步的后脚,不用时为虚,可以稍许弯曲;用时为实,接对方之劲力卸落地面时后脚伸直,发劲时后脚蹬地由实变虚,亦可伸直。 5、有人把肩关节练得很灵活,以为松肩坠肘练到位了。其实“松肩坠肘”的“肩”主要指“肩胛骨”,“ 肩关节”好松,肩胛骨难松。只有肩胛骨松开后,两手臂才能相通,又利于气沉丹田。 6、何谓腰胯带领四肢,就是说四肢的一举一动都受腰胯带领;如果腰胯在这个势完成运动后,上肢或下肢还有多余的动作,那么,说明腰胯与四肢的运动已脱节。 7、有人用弯曲膝关节来降低下盘重心和身体高度的练法,一不是松沉,而是硬意坐低;二是膝关节僵紧,不利于虚实变化,又容易损伤膝关节。只有松腰、松胯的身势下沉,脚底受力(不是僵滞长时间的受力,而是地面反座力前短时间的受力),膝盖不受力,才是松沉。 8、当练拳中出现肩膀酸痛、腰腿酸痛等,是因为筋骨强度还不够,而不一定是方法错。累是必然的,但也是阶段性的,累过去了就不累了,这才是正常的,但不要以为累是长功夫的标准,更不要去追求疲劳。 9、太极拳的精髓就是练出松沉劲,脚下生根的松沉劲是基础劲,是底层劲,亦叫母劲,其他劲道都是由松沉劲展开生出。如身上无松沉劲而谈练整体劲,那是没用的空话。 10、只有松腰塌胯,才能使身体中正的沉到脚底地面;只有沉到脚底,才能产生地面反座力;只有地面反座力,才能驱使身体由后坐势变为前弓势或由前弓势变为后坐势。与其说实脚是蹬地而起,倒不如说实脚是借助地面反座力而起。 11、松得好不好在推手和散手中可以得到考验,但不能从推手、散手中去作主要锻炼,基本的训练是要从拳架、功法中去练松。 12、有人一招一式都打的都很规矩很漂亮,如果不懂劲道与势法都是白练浪费时间而已。从某种角度上说:练太极拳不是从套路开始,而是从劲道与势法开始。所以明白的人明白,不明白的人不明白。 13、太极拳的 “接劲”,是对方以任何方式快速打来时,我方承接运用之法。两力硬碰硬,是为撞劲,当以大力者易胜,或者造成两败俱伤。“接劲”好比一个重球击来,我“能吸住,而复掷出,乃为接劲”。所以,掌握了太极拳的接劲,也就掌握了太极散打的高级技艺。 14、所谓舍己,并非真的“舍己”,是顺应来势,伺机而动;乘虚而入,避实就虚;因势利导,后发先至,这样理解才较为得当。 15、接手是散打中第一阶段的功夫,如方向、角度、力点、速度及手、眼、身、法、步的合一,接手达到熟练程度时,就要训练拳架式子的打法应用,当打法与内功整合之后就可练习自由搏击了。 16、推手是练懂劲功夫,可以完全敞开身心交流;发放手是试劲道功夫,亦可以放心交流;断手是论偷打功夫,难以交流;散手是见真功夫,武不善作,要小心交流。双方动手交流前宜详辨甄别,明确交流规则,崇尚武德为好。
太极,就一个劲 师傅说,太极,就一个劲。比如你起式双手一抬,这个劲,就包含所有。 刚开始贼不理解,难道这一下就够吗?随着学习的深入,方知此言不谬。 此劲何劲,读太极拳论,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此一着字,尽矣。 多有人解此着字为招,理解为招数熟练了就会懂劲,误矣。 说文解字,着,附着、接触、挨上、感受、着法、、、、,非仅一个招数可以涵盖也。所谓沾粘连随随曲就伸动急动缓不顶不丢等等皆此着字之诠释也。 师云,懂此一劲。拳架、招式、流派等等皆是剩语。信然!
学拳杂说 学拳先求平正,所谓平正,既是间架结构。全身上下,务求端正平准。怎样才能端正平准,各种书籍文章讲的太多,但关键是要师傅调整,非照本宣科可以蹴就。 所以,学拳,觅师第一。光教动作不给调身的师傅,尽快远离。 光讲要领是不行的,师傅不但要给学生调,还要学生在师傅身上摸,这样才能慢慢找到感觉。如你的师傅不是这样,尽快远离。 欲学平正,站桩为第一妙法。 站桩的第一要务,就是把全身各处调整平正,而后于平正中求松沉。 盘架,首要的是把站桩中找到的平正感觉要领,贯彻到运动中,既是所谓的整,在受到外力的情况下依然能保持,发出的力就是所谓的整劲。若能松沉,即能由明劲而暗劲。 要在运动中保持平正松沉,做到所谓的整劲,关键还需要老师试劲喂劲,一个式子一个式子,试劲喂劲,把正确的感觉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体会、找到并记住,然后再贯彻练习进而形成习惯。这是一个不断调整进步的过程,所以,一个真正的太极拳老师,都是手把手的教授,一个认真的老师,带个7、8个徒弟的话,每天都会非常辛苦,那种一个人带几百上千学生集体打拳的师傅,建议你尽快远离。当然,很多名师将这些工作交给手下弟子层层携带,也是可行的,但能不能无偏差的把要领贯彻下去,很难说。 把站桩中找到的平正、松沉带到运动中,是知己功夫,通常所说盘架子,做的就是这个事。 。。。。。。
含胸拔背之辩 太极要领中,含胸拔背已经被广为沿用。但是在实践和解释过程中,却存在诸多不同观点,我所学一支认为,含胸拔背不是“一贯”的要领而是“一时”的要领。 所谓不是一贯要领,就是说在走架推手散手不是一直贯彻的要领,而是在需要时的一时要领。 我的老师在教授时说,含胸拔背容易误导学人,应该是开胸落背。含胸拔背,是发力瞬间的要领。 杨澄甫也说:但遇开合变化时,有含胸拔背、沉肩转腰之活动。 抛砖引玉,以待方家指正。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