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7623 2227623
关注数: 8 粉丝数: 505 发帖数: 2,225 关注贴吧数: 0
无休无止的发泄谩骂争执的背后 曾以为,有理走遍天下,道理是可以讲的,真理越辩越明。 而事实却一次又一次的无情嘲笑,那不过是一厢情愿。双重标准强盗逻辑盛行的背后,其实是一种强迫。一如良知们早已对房价死心,信调控,不如信规律,该来的就让它来吧,那是罄竹难书后的报应。只是,为何背负代价的却是那些苦难中的人们?一声叹息。 阴阳多空,潮起潮落,本就是事物的内在。当你认定你看准了,不经意间,事实又跟你开了个玩笑。于是,你恍然醒悟,原来是看错了。问题是,你看到的是什么?而错的又是什么?鸡同鸭讲各说各话,不过都是不知所云罢了。一如近期无休无止的发泄谩骂争执。 退一步海阔天空,一个本就无神的市场,为何总有人执着于一日长短,追求所谓精确制导。如果真有一种理论能强大到战胜市场,那么恭喜你,世界首富不再是梦。 国庆后的大起大落,天堂地狱。如果说地狱是刻骨的试炼,那么,天堂呢?就不是吗?面对未知的一切,面对天堂地狱,我们何时能够不再被动选择?还是随波逐流?淡定二字,简简单单,明明白白。做不到,那也仅仅是你做不到,你的内心还不够强大。这个市场只有愿赌服输四个字,而绝不会相信想赢怕输,一如当年的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就让发泄谩骂争执来的更猛烈些吧,应了那句话,过把瘾就死,挺好。
“乱象丛生”的背后 近来吧里的情况有些“乱象丛生”,让人直呼看不懂。曾几何时,平静如水的冰吧也变得世俗般的浮躁,充满了对股票财富的贪婪,充满了对于战友的冷嘲热讽和挑衅不屑。究竟是谁人的错?也许错不在个人,在于我们的社会已经病入膏肓。即便是一些打着冰粉旗号的,却在这短短一个月中本性毕露,其实,他就是个追星族,早已遗失了自我。老时的孤独,现在可以彻底理解了。与其说是哀其不幸,真正刺痛我们的,却是怒其不争。冰吧的建设和发展是一盘大棋,需要好好布局,过程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矛盾和争议,无需逃避,更无需畏惧。只有坚持了正确的方向,冰吧才能成为唯一的冰吧。 此事对冰吧而言,未尝不是一个很好的推动。各种人群在一片喧闹之中原形毕露。而,很自然的,金子终归是闪光了,醉的表现很好,是此次冰吧最大的收获。别怕争议,别怕矛盾,只要坚持正确的方向,所谓“危机”将成为又一次提升冰吧和再度增强冰吧凝聚力的契机。 关于冰吧的定位,现在分歧很大,个人认为试图一步到位统一思想,很容易进入一个死胡同,也违背了知行合一之道。如果将各种诉求视为事物的各种矛盾,则不同时期抓主要矛盾即可。管理的目的在于协调这些诉求,加以合理的引导。这就对管理的素质,对冰吧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别沮丧,我们一直同在。 老时此次的声明,令人心痛。他的孤独无助,在于民族的未来一片模糊,而显然,真正刺痛他的,却是盲从疯狂的粉丝令人更加看不到民族的希望。而此次对于资源炒作的提示,个看已经触及当局打击通胀的红线,老时为此遭人栽赃嫁祸应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唯有低调退出,方能保有有用之身,权益之计。唉。悲情的老时。
为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和困扰,有必要再次对"高抛低吸“做一个再阐述 农夫在谈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引用了方三文的博客。我会一一点评。先看原文。原文如下: 我开户的券商服务很周到,每天一早都给我发短信。碰到行情不好的时候,短信结尾通常是:大市方向不明,宜控制仓位,高抛低吸,波段操作。每次看到这样的提醒,我就想大笑。我要是知道哪里是高,哪里是低,该在哪里抛,该在哪里吸,那我早就到拉斯维加斯度假去了,哪还在这里写评论。 我倒真曾有在几只股票上“高抛低吸”“波段操作”的经历。 有一只股票,我在27港币的时候买入,持有了大半年,涨到48港币,我觉得估值高了,就“高抛”了,想如果它再跌下来,我就再“低吸”。可是卖了以后它并不跌下来,而是一路上涨到72港币。我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它涨,郁闷至极。 幸好,后来出现了一次金融危机,股价还是跌下来了,一路跌到44港币的时候,我终于再次买入,觉得自己简直是股神啊,“高抛低吸”成功了。 后来这股反转,一路涨到90港币的时候,我再次“高抛”,想等它跌到七八十块钱再买回来。可是丫不听我的,在90港币左右盘桓一段,一路冲上了170!目前价格也还高出的我的卖出价格50%。 另一只股票,我的成本大概在11块,涨到13块的时候,也是市场特别焦灼,我想,就“高抛”一回吧,这回抛得还真准,股价很快回到11块,我又买回来。那个得意啊。可是股价再不上涨,一路下跌到6块钱,“低吸”成了套牢了。幸好后来股价再没继续下跌,一路反弹到17块,我又“高抛”了一下。可是这只股票再也没有给我“低吸”的机会,一路涨到六七十块去了。 从个人经历而言,“高抛低吸”都是阶段性地成功过,但结局无一不是杯具。 个案有偶然性,但我认为“高抛低吸”“波段操作”本身的想法是有问题的。 “高抛低吸”操作,有一个理论预设是在一定的时间内,股价会在一个“箱体”内波动,这样如果在高低极限之间买卖,就能赚到“波段”利润。 但是:从长期来看,股价不可能永远在一个箱体内,它总是要突破,要么向上,要么向下;另一方面,我们基本不太可能准确地知道它什么时候突破。这样的话,一旦向上突破,就是踏空;一旦向下突破,就是套牢。这就是高抛低吸的通常命运,以nb始,以sb终。 回到对资本市场的认识上来。“波段操作”“高抛低吸”源于人的自大和贪婪,认为自己能准确预测短期股价,想赚到所有价格波动产生的价差。但我认为这并不容易,尤其是准确预测短期股价,那简直是股神才能完成的任务,我见过偶尔预测准的(也许是押大小押中的),但没有见过一个始终能预测准的。 相比起来,还是评估企业所处行业的发展前景,企业在这个行业里的竞争力,以及股价是否低估,要靠谱得多。这是格雷厄姆,彼得林奇,巴菲特一直在搞的事情。他们都不敢自命股神,我们还是放弃“高抛低吸”“波段操作”的幻想吧。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