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风sy 唐风sy
关注数: 1 粉丝数: 23 发帖数: 938 关注贴吧数: 8
《长江七号》——泪水中的欢笑 真没想到一向搞怪、无厘头的周星驰也能赚取观众的眼泪。 原本以为《长江七号》又会是一部极具周氏风格的搞笑喜剧,谁知看了之后却是泪水之中的欢笑,感动的岗岗地。 《长江七号》与其说是一部喜剧电影,倒不如说是一部亲情电影。整部电影情节都是围绕着周星驰与小狄之间的父子亲情展开的。周星驰是个穷困潦倒的民工,妻子早逝,却非要给儿子最好的上学条件,把小狄送进了贵族学校。虽然穷困,但父子却不以为苦,总是能苦中作乐。吃饭时抓蟑螂,给儿子买了一个没用的破电扇,爷俩蹲在橱窗前看动画,没钱给儿子买玩具打儿子的屁股,让人忍俊不禁却又为之心酸。儿子是周星驰的希望,他教育儿子人穷没关系,只要有骨气,不撒谎,不打架,就会受到人家的尊敬,他希望儿子以后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每当周星驰像唐僧一样絮絮叨叨教育儿子时,总会让人想起自己从小被父亲训斥的情景。周星驰对儿子小狄的爱是无私的,这种无私的爱,从周星驰的言语神情动作当中自然的流露出来,令人感动。特别是他想打儿子却又不忍下手,无力的恐吓时,看得人心里暖暖的,不禁会心一笑。 电影中最煽情的情景,就是周星驰被摔死后的那场戏了。小狄透过玻璃听到老爸摔死了,默默低头,眼泪滴落在试卷上。袁老师告诉小狄爸爸去世了,小狄从眼泪无声的滑落到终于开始哭出声音。他把袁老师推出房门说,老师你走吧,我累了,我要睡觉了,我醒过来后,爸爸就会回来的。看到这里,我的心被揪了起来,眼泪就在眼眶里打转。那个演小狄的徐娇把这段悲情戏演得无可挑剔。 《长江七号》中,周星驰不再像他以前的电影中是无可置疑的第一主角,而那个小狄却更像是第一主角。周星驰的演技自不必说,肯定是挥洒自如。更为出彩的是那个演小狄的徐娇,真正是把角色演活了。虽然是个小女孩演小男孩,却根本让人无法看出一丝小女孩的痕迹。特别是那个用口袋抓七仔的戏,当他骗取七仔的信任后,表情突然从满脸假笑变为狰狞,而且脸部肌肉还抽动了几下,哈哈,令人绝倒。现在徐娇已经与周星驰签订了8年的合约,相信凭着出色的表演天赋,和周星驰这棵大树的扶持,她的星途一定会一片坦途。其实谁是第一主角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部电影能让你开心或感动,并从中能悟出点什么来。以前周星驰的电影是一味的让人欢笑,笑过之后,却难以品味出什么来。而《长江七号》却让人品味出了亲情与父爱。都说父爱是深沉的,是的,《长江七号》就让人感受到了这种爱的深沉博大。 《长江七号》中,周氏喜剧元素仍然是无处不在,让人捧腹。那个身高丈二的大胖丫配着稚嫩的童声,面恶心善的工头,柔道队的胖同学酷酷地从“小企业家”手中拿过奖励的棒棒糖……哈哈哈哈哈。 有人说,周星驰死而复生的那个情节安排落入了俗套。呵呵,我想问,有哪个观众真的希望他死去呢?如果让小狄失去父亲的话,周星驰的这部电影就不能叫喜剧了。
对小韦的死,不同的态度折射出人性的善与恶! 这几天,韦思志这个名字成为大家热议的焦点。 一个外地人,一个年仅23岁的青年,一个人生还不完整的人,一个还未能尽孝的儿子,就这样为了调查一起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牺牲在工作岗位上。 通过新闻媒体的报道,我们对韦思志有了大概的了解。他工作只有一年多,却处理了300多起交通违法行为,处理了200多起交通事故。粗步一算,平均每天要处理交通违法行为7-8起,平均每两天就要处理一起交通事故。这是什么样的工作量啊!当然这与他的工作环境有一定的关系。204国道从长茂境内穿过,半岛经济区日益繁荣,车流量日益加大,都是工作繁忙的原因。韦思志的爱岗敬业是没得话说的。 在工作期间,韦思志曾为了救人跳入冰冷的河水,为了找到交通肇事者连夜排查,为了工作提前归队,为了工作放弃了许多节假日!他的品质没得话说。 韦思志一有空闲就到长茂镇敬老院,为老人打扫卫生,甚至帮助痴呆老人清洗拉上大小便的衣服。试问就是做儿女的又有几人能做到这样?这样的青年谁能说出个不字! 韦思志出事后,有许多人到医院探望,送来鲜花。牺牲后,同志战友为之流泪,可以理解,毕竟朝夕相处一年多。敬老院的院长得知他的死后,也情难自禁的落泪,这说明了什么呢?他的追悼会,群众自发前来送行,还买来一块白布,用毛笔粗陋地写上“小韦,长茂群众怀念你!”这是发自内心珍贵无比的对小韦的赞颂。在他的追悼会上,不禁有灌南的老百姓,还有灌云的、响水的老百姓,甚至还有不认识的人也来了。这是对小韦短暂一生最高的评价!他们都是善良的人!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主流。 可是这几天,我在灌南吧里,却看到了有那么几个嗡嗡叫的杂音。说什么小韦一年多处理交通违法行为3000多起,实际是要罚款60万老百姓的钱,说小韦是“真他妈是祸害”。还有人质疑小韦是因为抢救不及时或者没有送到南、上海才故去的,用小韦的死来往他的战友心上的伤口撒盐。对这些人我简直就要无语了。 可我还是想说两句。处理交通违法行为是要罚款,也许就有罚错了的,这也不排除。但凭着小韦的为人,贪赃枉法的事,我相信他不会做。他能为素不相识的老人清洗大小便,能跳入冰冷的水中救人,他就一定是个品德高尚的人!小韦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处理了200多起交通事故,恰恰说明了交通违法行为所造成的后果严重性。不知道交通事故摊到了你的头上,你还会说这样的话吗? 说小韦是因没用心抢救才故去的人,你有什么凭据这样说?为了给小韦治伤,公安局长茅中余用私人关系从南京调来药品,大队长和中队长日夜陪护在小韦的身边。小韦最爱唱《警察之歌》,他们在小韦的耳边不停地播放这首歌,想要唤醒他。小韦有一点好转的迹象就欣喜欲狂,电话报知战友同志。他们恨不得能从死神的手里把小韦夺回来。说这样的话,我不知道你的用心何在? 对这些人,我想问,你也有父母吗?你也有兄弟吗?你也有子女吗?这样污蔑一个死去的人,污蔑一个为民办事死去的人,污蔑一个刚刚23岁就牺牲的人,污蔑他曾经热爱的战友兄弟,你于心何忍!你人性何在!
我看张湾事件的是与非 最近在张湾中学发生了一件因学生斗殴而引起的命案,一名学生被另一名学生杀死。(是否失手不得而知,这要等公安部门的鉴定出来才清楚。不过我认为,作为同学,因口角而争斗,又没有什么深仇大恨,故意杀人似乎是不应该的) 这件事的发生应该说是让人很痛心的。被杀的孩子,永远的离开了人世,给父母亲人留下了永远的伤痛。杀人的孩子呢?他将面对法律的制裁,下半生将如何,不得而知,同时他也给父母亲人留下了抹不去的伤痛。可以说两个家庭都是受害者。 这件事的发生,责任究竟在谁?撇开这件事双方的法律责任不谈,学校确实有难以推卸的责任。管理上的漏洞,防范不严。难道仅此就完了吗?不,我看家长也有责任,我们这个社会也有责任!我们难道不应该对教育进行深刻的反思吗?这种反思,我想不仅仅是对灌南教育的反思,而应该是对整个中国教育的反思。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绝大多数的学校都在进行的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很多的家长重视的也只是孩子的分数。虽然近几年素质教育的呼吁也很强烈,但真正落到实处的又有几个呢?应试教育仍然大行其道。我想这也是中国整个社会对教育的一种认识偏差。有句话说的好“先成人然后再成才”。这句看似简单的话,为什么做起来就这么难呢?如果连一个人格健全的“人”都做不到,还奢谈什么成才呢?最近几年,大学生硫酸泼狗熊事件、虐猫事件,研究生因爱杀人事件,最典型的就是马加爵杀人事件,想起来都让人不寒而栗。该警醒了,中国教育! 作为灌南人我们该如何对待这件事呢?是掩掩藏藏还是唯恐天下不乱?我看都没必要。现在是信息时代,什么事情都掩盖不住的。就在这件事发生的第二天早上,我就从灌南吧上得到了消息,我想全国各地喜爱看灌南吧的人都应该看到了。这就是信息时代!但是这件事发生后有些人却打电话请这个媒体来、那个媒体来进行报道,包括在灌南吧里有些人幸灾乐祸的言论,让我不得不怀疑这是些别有用心的人。这件事的发生是全社会轻视素质教育的必然结果,但也带有很大的突然性偶然性。即使灌南不发生,其他地方也会发生,而且已经发生了,还不止一起。我们要就事论事,不能让某些别具用心的人所利用。我们现在当务之急要做的是尽快的稳定当事人家属的情绪,按司法程序把事情处理好,尽快的恢复校园秩序,同时教育部门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校园安全管理,防止类似悲剧再次发生。教育部门还要汲取教训,制定学生素质教育的长期规划并尽快落实,当然这还要社会方方面面的配合,我们每一个家长都要身体力行的把孩子教育成一个人格健全,品学优良的人。 死者长已矣,生者尚悲歌。希望这次事件能让灌南教育,让我们每一个人从中学到些什么。
“个别教师”真的揭穿了我的“老底”吗? 我的帖子《个别教师,请不要再损害教师的形象了!!》发布后,有人跟帖说揭穿了我的“老底”。忍不住在这里反驳一下。小唐发的这个贴有点问题,"个别教师,请不要再损害教师的形象了!!" 没有人能损害到教师形象的,哪怕他是个猥亵女生的禽兽,是个体罚学生的变态,他或她损害的只是自己个人的形象,抹黑的只是自己的脸面,区区个别教师的非议是远不足以危害到整个教师形象的,社会发展和国家兴盛的需要已使教师的形象牢不可破坚不可摧,而教师的形象也不是靠个别教师三缄其口少发牢骚,苦不作言委曲隐忍就能维持的,相信即使没有教师来这里痛诉愁肠,也不会有多少人在付出高昂的学费后只换回廉价的教育还会对教师有什么好脸色,这个贴我没细看,但觉小唐在发贴对象上用了点心思,我想灌南教师的素质有多高他不会比我等缺少了解,他只不过是相中了这个较大的关注群体而选取了这个易引来热议的话题,目的是哗众取宠罢了,哈哈,不好意思,揭了他的老底!不过,说实在的,争论这个话题真的很无聊诶! 呵呵呵,本来不想再对这个帖子发表什么看法的,但看了68楼所发的帖子,实在是忍俊不住,不去驳他,他可能还以为自己多么高明,想想还是反驳一下吧。首先,说个别教师的行为无法损害教师形象,这个观点根本不值一驳。我们都知道每个人都具有社会性。生活在这个社会当中,他在是他自己的同时,又不仅仅是他自己,在他的身上还反映着他所从属的那一个群体的特性。也可以说每个教师的身上都带有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特性。而教师这个职业形象,也是通过每一个教师的在社会中的言行,才在大众的头脑中逐渐形成的。正如68楼所说的那样,教师的良好形象来之不易,个别教师的所抹的污点才更为醒目,他们的恶劣行为才更为可恨。其次,68楼的说:“相信即使没有教师来这里痛诉愁肠,也不会有多少人在付出高昂的学费后只换回廉价的教育还会对教师有什么好脸色。”这句话,我是这样理解的:1.人们在付出高昂的学费后,换回来的是可怜的一点文化知识。2.没多少人会给教师好脸色。哈哈,我不知道你这句话是在贬低老师还是在贬低大众?你要知道,大多数的人都是普通人,他在中学甚至是小学所学到的文化知识其实是够他受用一生的,怎么可能是“廉价的教育”?还是那句话,尊师重教,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的优良传统,怎么不会有多少人对老师没有好脸色?不过,个别老师得不到好脸色,我想那也是他个人的品性所致。所谓“人自辱之,无可救矣”。第三,68楼的说我对灌南教师的素质有多高不会比他等缺少了解。我不知道这句话是贬义还是褒义?是说灌南老师的素质低还是高?但我从来都认为,灌南的教师队伍不比周边县的教师差。而且我还认为,考上清华北大并不能说明教师的队伍素质就高,真正的教师应该把重点放在“育人”上,只有培育出人格健全的学生才是好老师。(呵呵,话题有点扯远了)。68楼的说“没有细看”我的帖,说我“只不过是相中了这个较大的关注群体而选取了这个易引来热议的话题,目的是哗众取宠罢了”,还说揭了我的“老底”。哈哈哈哈!我不禁要问,你没有细看我的帖,就在这发什么议论?这个话题如果不“热”我又议它何来?哗众取宠就是我的老底吗?那不过是你的想法罢了。68楼最后说“争论这个话题很无聊”,我看争论这个话题“有聊”的很,正是因为对这个话题的争论,才让大家看到了某些人的真实面目,才能解开他们的“老底”!
春节的快乐渐趋渐远之我见 过年在童年的记忆里一直是欢乐的代名词。可以尽情地唱和跳,即使做了什么过格的事,大人在这个欢乐的时候也显得十分的宽容。而且还有那整整盼了一年的压岁钱,虽然只有两元而已,可对那时的我来说已经是“巨资”,可以实现许多梦想了。放鞭炮是儿时春节不可或缺的快乐元素。记得那时总是和爸爸、哥哥等在春节晚会12点钟声敲响的那一刻,点响长长的鞭炮,心情紧张而兴奋。如果是在第一声钟声敲响的时刻炸响,那简直就是最快乐不过的事了。 不知从几何起,过春节快乐的感觉渐渐趋于平淡。看着满桌的佳肴,提不起一点胃口。穿着崭新的衣服,心里却在想:“这颜色要是再亮点就好了……”就连春节晚会,也变的看不看都无所谓。有时我不禁问自己:“这是怎么了?是生活好了?还是因为我长大了?到底是我冷漠了春节还是春节远离了我?”也许都是,也许都不是。 记得一首歌里这样唱: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 。它说的是爱情,其实生活中什么事情不是如此?春节还是那个春节,人还是那个人,所不同的只是人的心境在变。心境变的愈加平和了,变的愈加成熟了。不仅是对春节,其实在近十几年来,中国人对待许多事情都更加的平和与理智。在80年代,如果有某个运动员到国外去打球,全体国人必群起而攻之,唾骂其为“卖国”。看看现在,国内的到国外,国外的到国内,美名其为文化交流。这正说明中国人已经不再像以前的那样闭关自守,中国人已经开始放眼世界,中国人的心理已经成熟起来。前几年,圣诞节、情人节登陆中国,火热一时,有人为之惊呼“洋节威胁论”,可现在同样归于平淡,它们与春节互相不能取代,共生共存。(其实中国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包容,从古至今有多少外来文化被中国文化兼收并蓄化为己有。佛文化、马列主义,其实都是外来文化,现在都已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春节有几千年的历史,年年都过,有多少激情还可以迸发?况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物质上的那点追求基本已经得到满足,最终也只能归于平淡.这种平淡我想其实也是一种幸福,它也是生活的真谛.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