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映雪堂 长白映雪堂
假做真时真亦假,真做假时假亦真
关注数: 502 粉丝数: 563 发帖数: 28,718 关注贴吧数: 83
长期在境内外发布“反华仇华”言论 辽宁一精日分子被刑拘观察者 长期在境内外发布“反华仇华”言论 辽宁一精日分子被刑拘 观察者网 2019-07-28 19:05:56 据大连市沙河口公安分局官方微博28日消息,大连警方在工作中发现,有人在境内外网站上大肆散布“反华”、“辱华”漫画作品,持续发表煽动“反华”、“仇华”和抹黑国家形象的“精日”言论,立即开展立案侦查。经缜密侦查,专案组查明了该人的真实身份,全面固定网上违法犯罪活动证据,在反华“精日”分子卢某(男,36岁,辽宁大连人)从境外回国时将其抓获,并依法刑事拘留。 现已查明,犯罪嫌疑人卢某受境内外“精日”分子影响,长期坚持“反华”、“仇华”思想,持续利用境外互联网散布“辱华”言论。从2018年1月开始,卢某伙同张某(女,22岁,安徽淮南人,已于2019年5月被安徽警方依法刑事拘留)共同炮制系列“辱华”、“反华”、“仇华”漫画,由卢某负责在网络平台炒作,先后发布违法有害贴文140余篇,肆意散布分裂国家、宣扬民族仇恨的极端负面言论,恶意歪曲我国历史,侮辱诽谤中华民族和全体中国人民,煽动族群对立,伤害中华民族感情,造成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 该人还伙同境内外“精日”群体大肆向境内青少年学生传播反华“精日”思想,拉拢蛊惑不明真相的青少年加入“精日”群体,利用互联网成立非法组织,长期从事违法犯罪活动,妄图利用日本军国主义思想进行渗透。目前,犯罪嫌疑人卢某已被检察机关依法批准逮捕,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解放军来到边境,国军眼含热泪说:这么多年,你们咋才来换防啊! 在广袤无垠的新疆有这么一个地方,虽然是残垣断壁,但却是边防的前沿阵地,有无数士兵长眠此地,无论士兵是来自清政府,还是民国政府,都毫无例外地在此地留下了自己的足迹,甚至把自己宝贵的生命贡献给了这个“咫尺见方"的小小哨所。这个哨所就是位于赛图拉镇的塞图拉哨所。 虽然国内局势一变再变,经历了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事件,这里的戍边事业却一点没有停滞,无数的人在这里奉献过后又默默离开,即便是清王朝风雨飘摇革命频频爆发的时候此地的军人仍然延续了一个个完整而又感人的戍边的故事,1912年清王朝虽然亡了,民国建立,但是这个哨所里的军人仍然为祖国的西北贡献力量,随后民国也在此成立边卡队,守卡兵力曾经达200人。 1876年8月,收复新疆之战打响,左宗棠按事先制定了“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战略方针,长驱西进。至11月,阿古柏在北疆的势力已被彻底清除。随后,清军仅用了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就彻底打垮了阿古柏苦心经营半年之久的天山防线,全歼其主力部队,使得南疆门户洞开。左宗棠说,新疆“汉代已隶中华,因我旧土”,清军一定要“尽复旧疆”,并于1878年1月2日攻克和阗,终于将肆虐新疆十二年之久的反动势力彻底地从中国领土清除了出去! 据新疆建设兵团的有关史料记载,1950年3月我军进驻通往印度的军事要地赛图拉,最先来到这里的是第二军第五师第十五团特务连,解放军到达赛图拉哨所时,没想到哨所内竟然已有士兵驻守,原来这是驻扎在这里的是已经三年没看到过外人的国军一个班的士兵,他们看到解放军第一句话就是:“你们怎么才来啊?”看到解放军的军装接着又问到:“怎么又换装了吗?”据说,当时接防的解放军看到一身褴褛的国军士兵无不泫然而泣下。
中华大地之古以来都有华夷之分,为何是汉民族俯瞰各类蛮夷,而不 中华大地之古以来都有华夷之分,为何是汉民族俯瞰各类蛮夷,而不是成为蛮夷之一。须知汉民族初始也不过东亚无数部落之一,却能几千年来占据东亚最富饶的土地,那是汉族先民用智慧和勇武,经受住了丛林法则的洗礼,在最为残酷的民族生存脱颖而出。 然历数世界各大古文明,虽占尽先手,却未能保持种族的昌盛长存,能将文化符号遗留至今者,已算幸者。 而东亚作为世界史上,与欧洲并肩的两大绞肉场之一,经历了最为残酷的民族生存争夺。 无数民族灰飞湮灭、无数民族被迫西迁、无数民族躲藏到高山戈壁,唯我大汉民族,成为东亚故事永远的主角,也是世界史上独一无二的文明种族。 汉民族能繁荣昌盛的因素很多,但能几千来生生不息,最重要的原因如下: 1、最伟大最灿烂的汉文化,不解释。 2、对种族存续的重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汉民族对能传宗接代,无所不用其极。代代留存的家谱和宗族观念,也让汉民族保持了相对纯净的血脉。 3、“华夷之别”是汉民族骨子里的骄傲,而有几千年对蛮夷的俯瞰,各种不屑、藐视、恐惧、警惕等等,这也是汉民族屡次涅盘重生,传承至今的最要因素。 汉民族的皇帝是象征,士人是核心,百姓是基石,而传承文化和观念的,正是汉民族的士人。其中诞生了无数的大汉民族卫士,浴血搏杀,捍卫汉民族至今。 所以才有了今天的中国,而不是在中华大地上,林立着匈奴国,突厥国、蒙古国。 作为今天的中国公民,不分民族。试问,如果你对中国的捍卫者心怀不满,侮言辱语,你配为中国公民吗?你就是个**!
外国山崖发现中国书法 国外一支考古队,在其国内一处山脉,发现了刻有汉字书法的崖石。 经中方专家辨认,确定此崖石上面刻着的的确是中国汉字书法。而且这块石刻的创作时间,距今约有两千年了。 这个消息很快引发了国内考古界和书法界的重视。 在国外的山脉中发现了刻在崖石上的汉字书法,而且是两千年前留下来的——这意味着什么?! 要么是两千年前,有中国人到过这个国家,并在这里现场刻下了这些汉字;要么就是这个国家的人在两千年前,跑到中国把这个刻好书法的崖石,背回国安置到这山崖上。 显然第2种可能性几乎没有——因为没有人能将如此大的崖石整块吊装到峭壁之上。 这块崖石上汉字书法石刻的辨认工作,当然就由考古队里的中国专家来负责。由于年代过于久远崖石风化得太厉害,对这件石刻书法的内容的辨认工作进展非常缓慢。中方专家需要逐字分解、再结合上下文的语句,才能准确确定那些残损的书法内容。 这块崖石上刻有二十余行汉文,经过大量的核对和考证之后,最终中国专家才确定了这是一篇二百余字的纪功性质的铭文,刻写的时间大约距今已有一千九百三十年。 铭文内容的作者,乃东汉文史大儒班固。 将铭文完整辨认整理还原之后,中国专家齐木德道尔吉等成员,集体阅读了这篇铭文 读完之后,中国专家都哭了。 是班固的文章写得太好了,感动了两千年后的人,以至于中国专家泪如雨下吗? 班固的文章当然不差,但让人泪目的重点,其实是文内所述的事件。 读完这篇铭文,身处异国的专家仿佛又回到了 两千年前古人在此刻石时的场景: 大汉铁骑在此彻底击溃匈奴,遂刻石纪功,而此处在两千年前早已是华夏疆域。 而两千年前在此地发生的事情,在这篇《封燕然山铭》一文中,全部予以了记载。 释文如下: 永元元年七月份,国舅窦宪将军奉天子之命率军出征,将士们一个个生龙活虎勇往直前,武器装备亦是精良无比,简直是遇神杀神遇鬼杀鬼、打得匈奴是丢盔弃甲,最终大军跨过了涿邪山、渡过了安侯河,终于登上了燕然山! 专家齐木德道尔吉在总结会上说:“这一仗不但帮咱们的老祖宗报了仇,还扩宽了大汉的疆土、扬我大汉之神威。虽然打仗很麻烦,但这一次彻底灭了匈奴,后世就得以安宁了,所以在此刻石纪念一番,让世人铭记此功德,全文的意思大概就是这样。” 当时,汉朝的大军在此击溃了匈奴,并且将脚下这片土地,也纳入了华夏疆域范围之中——但是,专家在两千年后再读此文时,这里已经是外国,蒙古国。
穿上汉服,让传统由外向内----人民日报2014.9.9第19版  中秋节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都是难得的休息时光。但对于29岁的蔡泽鸿和他的“汉服同袍”来说,却意味着繁忙。他们在北京紫竹院公园的活动,成功吸引了游人的目光。这些年轻人穿上颜色娇艳的汉服,在暗绿色的竹林里,表演着中国人的传统习俗,古意中透着暖意。   蔡泽鸿是北京汉服协会的负责人。“华夏复兴,衣冠先行;始于衣冠,达于博远。”蔡泽鸿说,汉服是一把钥匙,一把通往传统文化和美德之门的钥匙。 通往传统文化的一扇门   无意间点开的一个网页,开启了蔡泽鸿的汉服之路。页面上网友们对于汉服的热烈讨论,深深吸引了这个当时只有21岁的福建小伙,他那时在中国人民大学攻读法律专业。他很快加入了“组织”,并在他的提议下,网友们举行了第一次线下汉服聚会。   那也是蔡泽鸿第一次穿上汉服,直到现在,他都难以忘怀当时的感觉。“感觉自己一下子穿上了一身‘规矩’,穿上了几千年的传统礼仪,有一种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奇妙感觉。”2009年,蔡泽鸿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创办了北京汉服协会,向大众普及汉服文化,队伍也越来越壮大。   成立5年,这家以年轻人为主的民间组织,已发展了数百会员。他们自己穿汉服,还在一些重要的时间节点,在公共空间里进行汉服表演,以吸引同道。“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传统节日是必须把握的时机。他们在各个公园里,根据不同节日穿上不同的传统服装,并模仿古人登高、乞巧、赏桂花、诵离骚等活动,还为游人讲解传统文化知识。   “我们这群人都有点理想主义。”蔡泽鸿笑道,他认为,当下一些年轻人缺少理性、宽容及耐心等素质。而推广汉服,其实是找了一个载体,一个推广传统文化的载体。“我们真正希望的是受众通过汉服这一表征化符号,深入传统文化内部,并让传统雨露润泽自己。”   29岁的蔡泽鸿,如今从事销售工作,对汉服仍有不竭的热情,而汉服也深深影响着他的人生。他在一次汉服聚会上认识了妻子,并送给她一场别致的汉服婚礼。而今年国庆前后,他们将迎来家里的新生命,“以后也会让宝宝从小就接触汉服文化。” 蔡泽鸿说。   “同袍”都会相互信任   今年清明节,北京黄寺大街的柳荫公园内,人们围绕在一群汉服装扮的年轻人周围。小伙子们表演着中国古代清明祭祖的传统活动,姑娘们则向游人们介绍祭祖活动的历史背景和传统习俗。这是蔡泽鸿和小伙伴们的推广活动,他们和这家公园合作推出品牌活动,至今已4年。   蔡泽鸿创办的北京汉服协会,如今已是北京地区最大的民间汉服组织,拥有正式会员200余人,实际上没有实名登记在册的“汉服同袍”规模更巨。协会下还有民乐、骑射、搏击、诗书等独立的兴趣小组,除了8个传统节日的例行活动,各个兴趣小组每年也有独立的小组活动。协会的“春祭秋社”更是已经做成了品牌,受到多个公园的合作邀请。   “用最少的费用得到最大的享受”是协会的宗旨,协会每次活动只向正式会员收取10元活动费用于场地租借,坚持不取一分利润。   除了在公园和社区中无偿开展汉服展示与传统知识讲解,协会还与各大高校、中学互相帮扶,扶持高校汉服社团的活动,在高校中开设讲座、在中学开设选修课。   “喜欢汉服便会喜欢传统文化,而喜欢传统文化的人,都是比较靠谱的人。”首都师范大学汉服社团的负责人刘昕雨说,“我们圈子里的人,只要知道彼此是‘同袍’,不管是否认识,都会相互信任。”   从“好看”出发慢慢向前   将近10年的汉服“事业”中,有一件事让蔡泽鸿印象深刻:两年前,几个刚上初中的女孩儿要求加入北京汉服协会,蔡泽鸿向她们问起原因,她们只说了一句:“觉得好看。”   这让蔡泽鸿进一步思考:如何在用“好看”获得关注后,用文化来引导?“文化层面的吸引,首先要建立在对审美的天然追求上,中国文化要想吸引年轻人的眼球,就要让自己的东西更美、更好。”这是他一贯的逻辑,按照这个逻辑,他要让自己的工作更上层楼:“汉服的样式现在看可能有些夸张,也不适于穿着,我们在思考如何将汉服中的一些格式、纹饰提炼出来,创造出‘汉元素’,并将它融入现代服饰中。”   也不都是掌声,非议不绝于耳。“汉服常常被人误认成和服、韩服,我们也经常被人误会成‘玩穿越’‘玩复合物人模仿秀’。”蔡泽鸿说,对于误解,“我们选择包容。从小众到大众,我们需要努力,更需要时间。”   “慢慢来”是蔡泽鸿不断提起的字眼。29岁的年纪,让他比8年前更显成熟与沉稳。这“慢”充满力量感,它来自汉服襟袍千年之下的衣袂飘飘,来自儒家文化悠长的文化意蕴,也来自他对传统文化的自信。   “我们的大门常打开,随时欢迎你进来。” 蔡泽鸿笑着说,“只要你来,我们会给你一身漂亮的衣裳!”
多地“超生儿”落户政策松动 与社会抚养费征收脱钩 2014年05月04日 16:26 来源:新华网 作者:高皓亮 张卉 原标题:中国多地“超生儿”落户政策松动 新华网南昌5月4日电(记者 高皓亮、张卉)4月初政府告知超生新生儿无需缴纳“超生罚款”发票也可取得户口时,江西南昌的刘摇洲还不太相信,迟疑一周后,还真在当地派出所为出生已半年的孙子顺利办了户口。 2014年2月至4月,山东省和江西省南昌市的户籍管理部门相继决定,新生儿凭《出生医学证明》即可落户,取消此前超生儿必须缴纳“超生罚款”才能办理户口的前置条件。而超生需要缴纳的社会抚养费则被要求在法定期限内上缴,逾期不缴者计生部门将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数据显示,自2月这一新政实施以来,山东省公安机关为30余万新生儿办理了出生登记,其中1周岁以上的出生人员达12万余人。 “新生儿户口登记与社会抚养费征收脱钩,这符合依法行政理念。”中国行政法学会理事、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朱淑娣认为,这一举措体现中国政府当前所坚持的“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的国家治理理念。 此前,部分基层政府在政绩考核中规定,计生工作未达标则评优、提拔等均将被一票否决,这些因素共同使得“新生儿落户”捆绑“超生罚款”成为一些地方的“土政策”。 中国政府第六次人口普查发现,有1300余万人没有户口,这意味着大约每100个中国人中就有1个没有户口,其中大部分为超生而未缴纳“超生罚款”的人口,他们普遍面临就学、就业、出门、结婚生子等诸多不便。 以缴纳“超生罚款”作为超生儿取得户口的前置条件,虽然是政府为提高行政效率的无奈之举,但这一行为还是遭受到部分法律界人士的批评。“这种捆绑行为方便了行政,却束缚了公民入学、就医等基本权利的获得。”郑州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袁勇说。 南昌市计生部门担忧,今后社会抚养费的征收难度或将大大提高,需要创新工作方法并更多依靠法律途径征收。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