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恭不惧😘 泊头靓小伙
关注数: 5 粉丝数: 7 发帖数: 1,312 关注贴吧数: 3
李银河谈教育  在中国人和西方人心目中,所谓教育不是同一种东西。在西方,教育被人们看得比较单纯,就是认字识数而已,没有更多的意义;而在中国,所有人都把它当成唯一的出路,是一件要玩命的事。西方的人上学像走在一条宽敞的大路上;中国人上学像走一条独木桥。我想这里的原因有几个:    一是中国古代考八股的影响:要想进入仕途,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学习考试是唯一的办法。范进中举的故事脍炙人口;人生三大得意事之一就有金榜提名。西方的官不是这样来的,所以没有人会这样想教育。    二是当代社会城乡差异实在太大,农村人一旦考上大学,生活质量会提高好多倍,从乡下人变城里人,从社会底层升上中层。所以稍微有点智商、有点抱负的农村孩子都会以背水一战的心情学习考试,在他们心目中,考中了就上了天堂,考不中就下了地狱。   三是大学名额太少,不像西方那样基本上想上的都能上。僧多粥少,所以要打破头。    这样的学习,动力大则大也,但是没有人还会从单纯增加知识的角度看学习,也没有人能感到学习的快乐。人们感受到的只有竞争的压力,只有苦不堪言,没有轻松愉快,没有兴趣盎然,没有纯粹从了解新事物而来的欣喜。    忘了写为什么猛不丁想起教育问题。   那天看一个美国电影,正好有小学一年级上课的情景。一位疯疯癫癫的女老师在那里绘声绘色地讲着什么小动物的故事,手舞足蹈,逗的小朋友哈哈大笑。课上了一阵之后,小朋友全睡了,横七竖八躺了一地(当然,教室里是铺了地毯的)。   联想到那天我们带壮壮去看一位心理医生朋友,她说,孩子的逻辑思维(数学)能力在8岁才成熟,所以一年级应当只讲故事,根本不学数学。根据她的观察,壮壮在班里考最后一名并不是智力有问题,她说他完全没有问题,而且说这个孩子很有幽默感。问题还是出在学校。我们担心壮壮考不过一年级的升级考试,她干脆利落地说:上不了学就不上学呗。   既然不是孩子的问题,那就是学校的问题,是教育模式的问题。拼命地用中国古代考八股的方式考孩子,究竟是不是一种好的教育方法?而且这种对考试和分数的强调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究竟是利多还是弊多?国外有小学根本不考试、不打分的,寓教于乐,所有的孩子在游戏中慢慢学会了拼写,学会了计算,了解越来越多的知识。忘了写为什么猛不丁想起教育问题。  中国的教育模式与西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答案就是我昨天所想所写的——因为所谓教育在中国和在西方根本不是一回事:人家是学点知识,咱们是玩命。
婚姻如鞋,你脚上是什么鞋(转) 1.男才女貌的婚姻是品牌鞋,看上去高贵、漂亮,感觉上舒服、大方,但它的价格昂贵,经不得泥泞,需要精心保养、时时珍惜。 2.青梅竹马的婚姻是布鞋,看上去朴素无华,穿起来经济,放起来了无牵挂,感觉上轻便快捷,可一旦登堂入室,总让人感觉不大入流。 3.患难与共的婚姻是旅游鞋,它看上去奇特,穿上去灵巧。其最大的特点是历经风雨泥泞也不会脱帮掉底,且只要穿上就总是和脚抱得紧紧的。因此,越是在坎坎坷坷的人生路上,越是显出其耐用合脚的特征。 4.浪漫型的婚姻是舞鞋,它轻便、灵活、雅致,但一离开平坦光滑的特定环境,就显得极难适应,也极不实用。 5.事业型的婚姻是跑鞋,它能和脚相互帮衬、共创辉煌,但一脱离事业的跑道,鞋和脚就很难相互适应。 6.老夫少妻的婚姻是松糕鞋,穿着它虽不能长途跋涉,但却显得颇特别。 7.老妻少夫的婚姻是大傻鞋,看上去滑稽、穿起来方便、脱下去容易。不过,穿上它只能在卧室里自我感觉,如果跑到街上显摆就难免会成为话柄。 8.开放型的婚姻是凉鞋,它有着极强的季节性,它能让人在情感升温的夏季,毫不犹豫地穿上它;又能让人在情感的季节变凉之后,很随意地就脱掉它。 9.红杏出墙的婚姻是拖鞋,它很好穿,又很方便,有很大的适应性,但致命的弱点是出不了大门、上不了正路、走不了多远。 10.被金钱收买的婚姻是小尺码的紧口绣花鞋,看上去挺美,但只有脚知道:感觉并不好受。 选择满意的婚姻如同选双满意的鞋子,重要的是鞋的尺码和脚的尺码相同,最好是什么样的脚穿什么样的鞋子。 舒适的鞋子养脚。但千万要记住:舒适的鞋子,不一定是最漂亮的鞋子。任何时候,我们都只能让鞋子来适应脚,而不能让脚去适应鞋子。鞋子舒服不舒服只有脚知道。上路最怕穿错鞋,婚姻最怕受折磨。如果鞋子特别挤脚,要趁着还没鞋脚两伤就赶快换上一双。 选一双合脚的鞋,才能走更远的路。
人生三道茶 第一道茶:称为苦茶,寓有清苦之意,代表的是人生的苦境。人生之旅,举步维艰,创业之始,苦字当头。正如孟子所言:“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面对苦境,我们唯有学会忍耐并让岁月浸透在苦涩之中,才能慢慢品出茶的清香,体味一份生活的原汁原味,从而对人生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并奠定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信念。   第二道茶:称为甜茶,寓苦去甜来之意,代表的是人生的甘境。经过困苦的煎熬,经过岁月的浸泡,奋斗时埋下的种子终于发芽、成长,最后硕果累累。这是对勤劳的肯定,这是给付出的回报。当我们在鸟语花香里,明月清辉下品尝甜美的果实之时,我们又怎么能不感到生活的快意?!      第三道茶:称为香茶,因呈甜、苦、辣等味,故又称回味茶,代表的是人生的淡境。一个人的一生,要经历的事太多太多,有高低,有曲折,有平坦,有甘苦,也有很多的诸如名利、权势、富贵荣华的诱惑,等等。要做到“富贵于我如浮云”,“顺境不足喜,逆境不足忧”,需要淡泊明志的心胸和恢宏辽阔的气度。如果一味地沉湎于成功或失败之中,把身外之物看得太重,太过执着,就会作茧自缚,陷入生活的泥淖不能自拔,丧失了许多的人生乐趣。所以,这道茶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对于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我们不妨看得轻些淡些,不要让生命承受那些完全可以抛弃的重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无舒”的人生境界。   中国茶道既是饮茶的艺术,也是生活的艺术,更是人生的艺术。三道茶寓寄着“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人生哲理,也代表了三种人生境界。尘世的每一个人,当我们在酒足饭满之余,慢慢品茶之时,不妨让这饱蘸智慧的茶香慢慢浸入我们的生命之中,让人生如茶,芳香怡人
喝醉后的19种下场 从理论上来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在三十岁之前都会喝醉过一次。至于喝醉之后的样子,可谓品种齐全,花样繁多,让人忍俊不禁……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酒醉之后的千姿百态吧。 1:我要数星星 单位年底欢聚,一个平时很沉稳的同事那天喝得眼睛血红。领导见势不好,赶紧让我把他送回家。可等我伸手招来出租车,这同事却死活不上车,反而兴致勃勃的坐在了马路沿上。只见他抬起头,很豪壮的对着天空说:“谁说天上的星星数不清,今天晚上我就要把它们都数出来!” 2:拦警车 一次吃饭,一个哥儿们喝的有些高,但看起来还算清醒,大伙就没理他。饭局散场的时候,这哥儿们忽然冲到马路中央,伸手拦住了一辆正在巡逻的110警车,然后拉开车门,冲坐在里面的警察大声说:我知道你们这车一块一一公里,(青岛的出租车定价是每公里一块一)可你们也用不着写这么大给我看,你们以为我是近视眼呀…… 3:生意真好 去饭店吃饭,有个哥儿们中途去厕所,回来后很神秘的告诉我们:“这家酒店的生意太好了,连厕所里都摆着两桌!” 大伙正奇怪的时候,一伙人冲了过来,揪起那哥儿们就要打。我们当然不干了,问他们:他又没惹着你们,你们打他干什么? “打他干什么?我们吃饭吃的好好的,可这家伙跑到我们包房里撒了泡尿就走。” 4:车漏油了 有一个比较酷的哥儿们,一次他身穿皮裤脚蹬摩托去赶饭局。一通傻喝之后,大家撤退。在路边分手的时候,这哥儿们忽然尿急起来,就走到一棵树下,没解皮裤,但解开了腰带,只见他手提着腰带,冲着大树就开始畅快起来。 结束的时候,他还拎着腰带一通狂抖。 然后,他推出自己的摩托车。就在他要发动的时候,他注意到皮裤下的地面居然湿成了一团。于是,他特迷糊的问了我们一句:“奇怪,我的车怎么漏油了?” 5:钞票大放送 当年在报社的时候,有个同事,他有个特传奇的爱好,一喝高了就喜欢给人发钱,一人一百,让人打车回家。谁不要他就跟谁急,狠不得暴打人家一顿。 可一到第二天,他就特委屈的挨个跑到人家面前,摆出一付可怜相:“大哥,把昨天给你的钱还给我吧……” 最搞笑的是,同样的给人发钱的事,一个月内居然在他身上发生了三次。 6:扔手表 我老爸,酒醉后总爱和人打赌,有一次他深夜不回,我们去各酒馆找他。找到他时,他正在大街上嚷嚷着要和另一个人比手表的优劣。吵到最后,他老人家把手腕上的欧米茄脱下,往街对面一扔,然后急步走过去捡起来兴奋地大叫:“你看,我的手表还在走,你也来试试?” 7 四海为家 我家门前有个花坛,有天清晨出门,发现花坛里睡着一个哥儿们,浑身上下只有一条小裤衩。 而他的衬衣,裤子,领带,都叠得整整齐齐的放在旁边,上面压着他的手机,居然是关了机的。还有皮鞋,也是整整齐齐的摆着,袜子放在鞋洞里…… 看来这哥儿们是把这当家了。 后来一想,幸亏这哥儿们没有裸睡的爱好,不然,更有热闹可看了。 8:爬楼梯 有一次,天津来了网友,号称要把我们上海人灌倒在桌子底下,我们当然都不服气,于是轮番上阵。从啤酒喝到红酒,从红酒喝到黄酒,从黄酒喝到白酒,最终的结果是:那位天津的老兄本应把脚趾骨折的太太抱上楼,却稀里糊涂把我六岁的女儿从一楼背到七楼,再从七楼踉踉跄跄送回到一楼,被太太一顿暴打,眼都青了。 9:遭遇劫匪 跟一帮人喝了完酒,约了去某某家。走着走着,一个人就走丢不见了,另一个就去找他。 大家先到某某家,坐下,过了一会儿走丢的那个人来了,很神气地给大家说他碰上劫匪了,让他连打带吓用砖头把劫匪给砸跑了。话刚说完,去找他的那个人也到了,气急败坏的说走丢的那丫的用砖头砸他,砸得他抱头鼠窜。
最高的价值(ZT) 人生最宝贵的乃是“智慧”,人生的第一件事,应是追求“智慧”。这里说的“智慧”有别于“聪明”与“天才”,所谓“智慧”,乃是由那光辉圆满的灵性所流露出来的一种领悟力;有了这领悟力,则万事万物在它之前,了了分明,无所遁形,所以,它能领悟一切真理而无所遗漏。灵性和领悟力与真理可以说是三位一体的东西。譬如镜子一样,一面平坦光滑而无尘垢的镜子,我们可比作“灵性”;镜子有“照”的功能,我们可比作“领悟力”;所照见的物像,可比作“真理”。所以,一个灵性未经启发的人,我们不认为他有智慧,正如我们不认为遍布灰尘的镜子有“照”的功能。启发一分的灵性,才可以有一分的智慧,才懂得一分的道理;启发十分的灵性,才会有十分的智慧,才懂得十分的道理。所以我们说某某人不懂道理或不讲理,与说某某人无智慧,或说某某人无灵性,意思是一样的。因此,我们也可以说人生最宝贵的是灵性或真理。       然而,我们为什么要强调智慧而不强调灵性或真理呢?理由是:“智慧乃是一种能力与作用,在三者之中,它居于枢纽的地位。有了灵性,若不加运用、训练,依然不会有智慧,依然不能了悟真理;正如镜面虽无尘垢,若不用以照物,依然不能发挥它的用途,不能显现各种物像。       智慧乃是以全体的灵性为根本,所以它与“聪明”和“天才”有所不同,因为“聪明”二字乃系耳聪目明之谓,偏指感官的发达。虽然所谓“聪明”有时意谓“较高的智商”,毕竟不如智慧之圆满与深沉。所以我们不会形容孔子、老子、苏格拉底为“聪明的人”,而形容他们为“具有智慧的人”。而“天才”往往指某方面的天赋而言,如天才音乐家、天才数学家。固然,圣哲多具天才,但天才并不等于圣哲,因为圣哲的智慧具有全面性与统一性。        根据儒家的经典,我们可知儒家把智慧列为第一优先。如《中庸》讲三达德,亦智为第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明德”之意为明白本有的光辉的德性,亦即启发灵性。再者,《大学》一贯的修养,其起点在于格物致知,所谓格物致知就是研究事事物物的道理以获得圆满的智慧。《论语》子夏也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博学、切问、近思都是求取智慧之法,有了智慧便能引发仁爱心,所以说仁在其中。《中庸》孔子说:“博学之,审问之,……笃行之。”为什么孔子不换个顺序说:“笃行之,审问之,博学之。”显然是因为知在先,行在后之故。所以到了后代,王阳明才说:“真知乃能力行。”孙中山先生说:“革命的基础在于高深的学问。”         搁置圣哲的言论不谈,当我们静心而思,我们每一个人都能领悟到智慧的重要性。试问有了智慧以后,我们还怕没有办法、没有希望吗?有了智慧,则如拨云雾而见青天,则人生一切问题都会豁然开朗,虽不一定能一时获得解决,却总有解决之日。宇宙人生的问题不外乎以下三种形式:“……是什么?”“为什么……?”“如何才能……?”比如说:“权力是什么?”“为什么人会热衷权力?”“如何才能获得权力?”“快乐是什么?”“为什么有人会不快乐?”“如何才能获得快乐?”无边无尽无穷的问题都逃不出这些形式。一旦有了智慧,问题都可得到解答,然后进一步徐图解决。   关于名利富贵……乃至男女爱情对人都是利弊参半,都是有副作用与危险性。这些东西被人所享受,但是拥有越多,则越容易招灾惹祸。但如何能拥有这一切而不致于招灾惹祸,端看拥有者有无智慧以为断。有了智慧,则他的言行做法都能合理合情,妥贴稳当,则世间种种身外之物在他手中都能获得最佳运用,而不致为他引生烦恼。而且,在取舍之间,他能有明智的决定,在必须舍弃之时,他也不会黯然神伤,神魂颠倒,这是因为智慧发挥了作用。 当我们静心观察,我们可以知道,举凡古今圣哲,大都是提得起,放得下的人。当他们居高位、掌大权、享受厚禄之时,他们都能善用其声望、权力和地位,担天下之重任,发挥一己之长以利济生民;若不幸而时不我与,小人道长,他们也都能“遁世无闷,不见知而不悔”(《易经》语),悠游林下,了其余生。道理安在?一言以蔽之,曰智慧而已矣。诸位也许会问,为什么智慧能使人看得开、放得下呢?原因是:智慧根源于灵性(亦即大我),灵性一经启发,则小我观念日渐淡薄,其心广大开阔,能“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庄子语),能“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孔子语),其境界是“圆满”、“光明”、“空灵”、“轻松”、“自在”。其精神能力达于最高,所以能化解许多无谓的烦恼。此时他不必再重视物质、声名、地位、权力,他所需要的只是最低限度的物质条件而已。庄子说:“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的确,我们的躯体有限,容量有限,只要精神修养提高,智慧显现,我们原无需太多的物质,当然,更不需要虚名来安慰自己,权力来陶醉自己。一个君子,或是一个圣贤,如果他也追求财富、权位、声名的话,那么他一定是要借财富、权位、声名以完成他的伟大理想,而不是用这些东西来填补心灵的不足。
“安慰”别人的十种原则[转]   聆听不是保持沉默,而是仔细听听对方说了什么、没说什么,以及真正的含意。所谓的聆听,应该是用我们的眼、耳和心去听对方的声音,同时不急着立刻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我们必须愿意把自己的“内在对话”暂抛一边。所谓的“内在对话”,是指聆听的同时,在脑海中不自觉进行的对话,包括动脑筋想着该说什么、如何响应对方的话,或盘算着接下来的话题。   停顿   在对话之间,有时说,有时听;我们还必须提醒自己,放慢不自觉产生的机械式反应,例如,想快速解决对方的不安,便直接跳到采取行动的阶段——说些或做些我们认为对对方有益的事。如果没有停顿,我们可能会在刹那间,说出稍后会反悔的话。安慰的艺术,在于“在适当的时机,说适当的话”,以及“不在一时冲动下,说出不该说的话”。   当朋友不当英雄   帮助别人度过艰难岁月,不等同于将他们从痛苦的处境中“拯救”出来。我们应该认同他们的痛苦,让他们去感觉痛苦,并且不试着快速驱散痛苦。我们仅试着提供让他们越过“恐惧之河”的桥梁。当朋友、家人陷于情绪或身体的痛苦之中时,支持他们的最基本方法是:允许对方哭泣。哭泣是人体尝试将情绪毒素排出体外的一种方式,而掉泪则是疗伤的一种过程。所以,请别急着拿面巾纸给对方,只要让他知道你支持他的心意。   给予安慰   给予安慰并不是告诉别人:“你应该觉得……”或是“你不应该觉得……”人们有权利保有其真正的感觉。安慰是指:不要对他们下判断,不要心想他们正在受苦、需要接受帮忙;安慰是指:给予他们空间去做自己、并认同自己的感觉。我们不需要透过“同意或反对”他们的选择或处理困境的方法,来表达关心。   感同身受   当我们忙着试图帮助他人时,可能会忘记人们会察觉到我们内心的波动——没有说出来的想法和感觉。尽管人们无法确知我们的想法,但通常可以察觉到我们是否惊慌、对他们下判断,或是为他们感到难过。面对面安慰别人,和我们内心真正的状态,有很大的关联。因为对他们的遭遇感同身受,我们不仅分担对方的痛苦,也需忍受自己内心的煎熬。不论面临的处境如何,善意的现身与安慰,即是给予对方的一项礼物。   长期守候   改变会带来许多混乱,没有人可以迅速整顿那样的混乱。人们需要时间去调适、检讨、改变和询问“假如……会怎样?”的问题。在“疗效对话”中,我们学着接受以下事实:我们的家庭成员、同事或邻居,有时候仅需要我们当他们的“共鸣箱”,且能不厌其烦地供其反复使用。   勇敢挺身而出   不论身处任何状况,对自己不知该说什么而感到困窘,是无妨的;让我们想帮助的人知道我们的感觉,也是无妨的。甚至可以老实地说:“我不知道你的感觉,也不知道自己该说什么,但是我真的很关心你。”即使自己对这样的表达觉得可笑,还是可以让对方知道,你不急着“现在”和他交谈。你或许可以选择用书写的方式,来表达感觉和想法。除了言语的表达之外,“疗效对话”尚有许多不同的形式。   提供实用资源   不需帮别人找到所有问题的答案,但可以尽力提供可用资源——别的朋友、专家、朋友的朋友,来帮忙他们找到答案。可以为对方打几通电话,连结人脉;也可以找相关的书籍给他们阅读;或是干脆提供一个躲避的空间,让他们得以平静地寻找自己的答案。   设身处地、主动帮忙   当我们问:“有没有我可以帮忙的地方?”有时候有答案,有时候他们也不知道需要什么样的帮忙。然而,人们有时会对自己真正的需要开不了口。设身处地去考量人们可能需要的协助,是有效助人的第一步。 善用同理心   即使我们遭遇过类似的经验,也无法百分之百了解别人的感受,但是我们可以善用同理心去关怀对方。切记需先耐心听完别人的故事,再考虑有没有必要分享自己的故事,而分享的结果是否对对方有益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