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 秋官卿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王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赵、宋、卫、中山之众。於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后、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朋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仰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已困矣。於是从教约解,争割地而赂秦。秦有馀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疆国请伏,弱国入朝。
关注数: 122 粉丝数: 72 发帖数: 10,507 关注贴吧数: 51
【网摘】读《史记》之秦始皇本纪----毁誉参半,千古一帝 读《史记》之秦始皇本纪----毁誉参半,千古一帝 秦始皇本纪开篇介绍了嬴政的出身,可是我的脑子里总是有寻秦记的影子,项少龙、赵盘、善柔、琴清、乌廷芳总是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很多时候我能更愿意去看野史或电视剧,因为他们更有趣,正是太枯燥了。是的,我承认正史确实很枯燥,秦始皇本纪很多的内容就是什么时间,谁干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结束,太无趣了。这也是很多人不愿意看正史而愿意看类似《明朝那些事》的小说或《寻秦记》之类的影视作品的原因吧。 尽管很多人一直称秦为暴政,秦始皇为暴君,我曾也深以为然,但是自从看了孙皓晖先生的大作《大秦帝国》后,对我常年以来形成的根深蒂固的认识产生了怀疑。很多时候我想看待先人的做法也要首先从人性出发,因为不管这个人多么伟大,他首先还是一个人,而不是神,很多做法如果违背人性那么就有很大的可能是虚假和杜撰的故事。 “读史、辨史、用史”是我个人总结的三个阶段,这个方法同样适用于读书和很多事情。学以致用是我们学习的目的,这个用不仅限于方法更是提升认知,形成格局并不断突破破局的前提。 秦王政十三岁继位,这个年纪还不足以控制百官,因此需要倚重重臣或者说权臣才行。这时候文有吕不韦为相,武有蒙骜、王倚、麃公等为将军,还有太后辅政,这就是始皇帝的班底。依靠这些人的辅佐,始皇帝稳定了局面,但这些人也成为了始皇帝日后亲政的障碍。纵观秦始皇未亲政前的做法,我得到了这样的一个启示,所谓帝王之术就是要保持平衡,不能让大臣的权力过大,要制衡才便于帝王的统治。否则一旦出现权臣权倾朝野的现象,那基本上改朝换代的日子就不远了。 在我的心目里秦始皇不仅不是暴君,而应该称之为千古一帝,这个第一远比唐宗宋祖和成吉思汗来得实在有力。下面谈点自己浅薄的认识:
北京历代帝王庙 北京的历代帝王庙建成于明嘉靖十年,迄今已470多年。《明典汇》记述其兴建始末为:“嘉靖十年(1531年)三月,历代帝王庙成。 庙内正殿崇君,配殿祀臣。但最初奉祀的帝王和忠臣良将并不多,“崇祀只创业之君,从祀惟开国之臣”。虽经清顺治、康熙年间“迭奉钦定增祀”,到雍正初年,也只供奉着二十一位帝王和三十九个功臣的牌位。 历代帝王庙的最大一次更张,是在清雍正年间。事起于康熙皇帝临终前颁布的一道谕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他降旨明确表示:“凡帝王曾在位者,除无道、被弑、亡国之主,此外尽应入朝。即一、二年者亦应崇祀。”这位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有为、有道之君,提出了入祀帝王的基本标准,回避了对选择评价入祀帝王功过是非、褒贬好恶的纷争,体现了大历史帝王祭祀观。 雍正二年(1724年),雍正皇帝亲诣庙行礼;雍正七年(1729年),重新修缮了历代帝王庙,增祀了各朝各代的帝王牌位。根据康熙六十一年特颁谕旨,群臣详议后,“旧崇祀帝王二十一位,今增一百四十三位。旧从祀功臣三十九人,今增四十人。朕尊奉先志,重书牌位,诹吉入庙,行祭告之礼。”由此,从中华民族始祖的伏羲氏及炎黄二帝开始,至以后无论汉族还是前后五代、辽金元等各少数民族的历代帝王,都有牌位供奉了,历代帝王庙成为中华民族百代薪火相传、各民族大一统繁衍传承的祖庙。到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又大加修葺,“易盖正殿黄瓦”,高宗纯皇帝亲诣行礼,并御制碑文以记之,真正形成了“中华统绪,不绝如线”的祭祀文化和“共尊炎黄,中华一脉”的祭祀主题,经过续增,供祀的帝王牌位达188个,除清朝自己的皇帝祖宗牌位供奉在太庙外,中国历史上的帝王牌位大都包含在内了,此庙的地位由此更为尊崇。 景德崇圣殿东西两庑配飨历代名臣,并未按照“东文西武”的惯例,东配殿供祀40人,西配殿供祀39人,都是千百年来中国人视之为忠臣良将、民族英雄的人物,其中有今天的人们仍很熟悉的周公、张良、萧何、诸葛亮、赵云、曹彬、范仲淹、司马光、岳飞、文天祥、于谦等。配祀的名臣数量,也能大体反映朝代的兴盛和时间的久长,如周朝有9人,东西汉共有12人,唐代为13人,南北宋合为15人,明朝也有9人。 自历代帝王庙建成,皇家“每岁春、秋仲月,择日致祭。”据有关记载,从明嘉靖十一年至清末的380年间,在此共举行过662次祭祀大典。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