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观行人
东观行人
关注数: 4
粉丝数: 36
发帖数: 5,558
关注贴吧数: 5
【下载】《烈皇小识》电子版 网上的电子版也不知道用哪个版本扫描的,错漏实在太多。我根据四卷的抄本和《明季稗史》的八卷刻本(内容一样)重新录了一版,修正了一些主要的错误。抄本四卷在国学大师网站上可以看到在线的影印本。只对了一遍,如果还有个别错处,大家可以自行去国学大师等网站上找抄本原图对照更改。
求问为什么字库文件里可以搜到的字,在候选栏里却没有? 比如“馀”字,繁体对应为“餘”。繁体候选里倒是有“餘”字,但是简体里却没有“馀”。在字库文件里搜索了一下,发现还是有简体“馀”字的,所以为什么候选里敲不出来?(字库文件为“明月拼音”更新版)
一些记载中关于崇祯皇子的下落 “魏声龢 《鸡林旧闻录》中载有顺治初年李方远所著《张先生传》,所谓张先生,指崇祯第三子定王。李因与定王友善,被案牵连,谪戍新城,乃有此著,叙定王始末甚详,即世人所称朱三太子案。”但这个传里应该把永王和定王弄混了,反正清修《明史》关于皇子和公主的名字也是混淆不清(毕竟明朝皇帝的名字都弄错了两个,一错几百年),参考未必多可靠,而这个“张先生”为四子朱慈焕的可能性更大。
曹化淳请修崇祯帝后陵三疏 应出自清河县志
崇祯的遗诏 一点疑问
【PDF】明末传奇戏剧《绿牡丹》 讽刺喜剧《绿牡丹传奇》为吴炳所作《粲花斋五种曲》之一(《画中人》、《疗妒羹》、《绿牡丹》、《西园》、《情邮》),据记载称,为温体仁之弟为讥讽复社会而雇人所作。 崇祯六年(1633),复社在苏州召开虎丘大会,盛况空前,首辅温体仁的弟弟温育仁希望加入复社,但遭张溥等人拒绝。事后不久,讽刺张薄等人的戏曲《绿牡丹传奇》被编写出来进行上演,上演地点就是温体仁的家乡浙江乌程(今湖州)。浙江的复社成员气愤不已,于是告知了张溥。张溥、张采立即赶赴浙江,与浙江督学副使黎元宽磋商,黎下令毁版并追查作者,将温育仁的家仆抓捕入狱。正是由此事件,张溥等人和温体仁结下仇怨。吴梅在《曲选》中记载了温育仁请吴炳创作了《绿牡丹》:“余按石渠此书,为乌程相国攻讦复社之端。当张天如之创兴复社也,湖州孙孟朴,实为司邮,介绍两浙子弟。时乌程相国弟育仁,欲入社不许。因请石渠作此词诮之。浙中梨园争相搬演。”
张献忠的“圣谕” 防吞
这个照片看起来似乎是有一套,但不知道是什么系列,共有多少张
小狼毫的symbols字符集要怎么调用? data文件夹里有symbols.yaml文件,方案选的是明月拼音,符号不知道怎么才能打出来,直接按 / 没用,首选项出来的是顿号 、而已,选项就4个,没有其他特殊符号。特殊符号字符集是还需要什么设置才能调用吗?
有关于“大内积金十余库”传闻的一条记录 王文恪曰:“初内库积金十窖,每窖若干万。盖累朝储以备边,未尝轻费。景泰末颇奢,英宗闻之而叹曰:‘累朝之积,其尽乎?’及復辟往视,仅缺一角耳,旋节他费补完之。成化中,梁芳、韦兴等作祷祀宫观,奇巧宝石诸事,而十窖如洗。烈皇末年,内外并诎,至出宫中金盂银盆等助饷。廷臣妄臆神祖所积不赀,宁窘至是?帝实恡,以此示俭耳。暨闯贼破城,库藏匮竭,止于周皇后宫中得元宝七百锭而已。闻后重修武英殿,于地基下得方砖数万,色如漆,重不能举,察之皆精金也。乃知向来在外者,皆为逆贤建三殿、给边饷费尽,而神祖所蓄,闷不宣示,虽圣子神孙,不得而知之也。”(出自《謏闻续笔》) 就是说果然万历还是秘藏了一笔小金库,但是竟然连子孙都没告诉,结果崇祯年间落得如此捉襟见肘,惨淡收场,最后都被满清白白捡了便宜……《崇祯宫词》的注释里曾提到,【三百年来帑藏颇盈,即李贼驮载数十车以去者也。但魏阉被谴出都之日,自言曰:「上若此,我之祸酷矣,彼亦未为福也。」盖籍注与厚藏之所甚秘,阉不以告。而上忧勤十七载,亦竟未之知尔。】多少算是说中了一点。但魏忠贤是否知道这笔宝藏的所在地也无从猜测,不过再想想,这么重要的事万历如果是能传与心腹太监之流,却不肯传与子孙,似乎也不太合理。
【PDF】《霜猿集》整理版分享 《霜猿集》与《崇祯宫词》类似,都是以诗+注的形式叙述明季史事的文集。经吧友@洛洛历险记nice 的提示,略查考了一下此书的版本问题,发现有《琳琅秘室丛书》收录的一卷本,《玉屑丛谭》收录的二卷本,和《虞删丛刻》中的四卷本,内容虽为同一套,但长短上存有出入,经过对照,以四卷本为最全(根据四卷本所附带的后序及校注记录,其本身便属于“汇校本”。据其介绍,原书本当有160多首,以其查漏补缺,尽力恢复了130多首,当为相对最全)。现以四卷本为底本,并参考二卷本做了一下转录,其中一卷本所没有或相异的部分以蓝字标出,二卷本中四卷没有的个别字句以绿字标出。标记仅为主要差异部分,个别意思相同但字句稍异,以及注释部分前后顺序不同之处,不再做特别标识,其书本身附带的校记亦可做为参考。PS:另把三版的PDF影印文件附于压缩包内,可做对照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pan.baidu.com%2Fs%2F1dI-qSLboXWUYLJxPsIshLw%3Fpwd%3Dywkt&urlrefer=17160e1921e716186549066dcdbe83b2 码: ywkt
一些明季悼亡诗 节选自冯梦龙《甲申纪事》第十三卷
【转帖】清朝为何褒扬袁崇焕?清朝对袁可立的态度已给出答案 关于袁崇焕的评价,明朝时争议就很大,评价呈现两极分化,有人说他是可以力挽狂澜的大英雄,崇祯杀袁崇焕属于自毁长城,有人说袁崇焕通敌卖国,是一个标准的卖国贼,被杀罪有应得。但明朝末年时,绝大多数大臣都游走于灰色之间,很难用好与坏一言以概之,加上当时党同伐异,党争非常激烈,因此最了解袁崇焕情况的明朝人对他的评价就有些可疑了。时至今日,距离袁崇焕已有400多年,隔岸观花难见真貌,文献中对袁崇焕的评价很多又充斥个人私心,因此直到现在还难给袁崇焕一个较为公认的评价。 那么,到底该如何评价袁崇焕,卖国贼还是抗清英雄,其实清朝对明末袁可立的态度已经给出较为确切的答案。 《明史》中,袁崇焕被捧上了神坛,几乎成为明朝抗清的唯一擎天柱,是明朝抗清大英雄,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袁崇焕被描绘成皇太极最大的敌人,最想除掉的敌人,崇祯杀他自然是自毁根基,自取灭亡之道。
【PDF】《崇祯遗录》电子版分享 这个书网上一直没有多少方便看的资源,从前只有一版电子版,但是质量不太好。之前根据抄本重新校对过一遍,现在根据内容添加了一些注释,以方便阅读。其中可能还有不完善的地方,不过鉴于明末史料零散庞杂并相悖异的特性,也无法多做详细的考证了,但对于明史有基础的筒子应该不是问题。所以在此仅给初识的读者做个简单的参详。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pan.baidu.com%2Fs%2F1qspgaW2AH8SxES2LKlXKaA%3Fpwd%3Dtxby+&urlrefer=25ea2df4a8a88002d3cd70d2edf42830 码: txby
【PDF】顾炎武《明季实录》整理版电子书分享 《明季实录》是顾炎武辑录的有关明季甲申之变的资料汇编,其中包括部分朝廷的公文稿件,以及搜集的一些当时的个人闻见记录。现今留下的部分应已散失过半,不分卷,较为零散。《崇祯遗录》和《野史无文》中所反驳的一些被官祭上祀的“殉节”者事迹名不副实,可能与此中所记的一些生死名单有关。 此书大概因为传抄不慎的缘故,文字上多有讹误,尤其人名单的部分,混乱且重复的地方很多,无法一一判断,个人记录之间也有互相矛盾的地方。个人根据影印版只校对了一遍,可能还有错漏,但基本不会太影响阅读。影印版的电子书网上可以搜到资源,大家可自行搜索核对。 另外最近在整理零星记录的过程中,也大致发觉到一些不实流言可能的缘由,如有些记录都说北京城破时崇祯把太子、二王托付于周家和田家,王世德在《崇祯遗录》中便曾经予以否定。现明季实录此中也有一条记录提到此事:“外传奎献太子以求免,实无此事,大都以鄙吝招谤耳。”至于田弘遇,王世德也曾提及说田于崇祯16年冬已死。如《燕都日纪》等一些记录中则写到过刘宗敏在入城后占据了田家(贼将李占周府,刘占田府,威令甚严),而二王就曾被押于“刘宗敏私寓”,所以刘宗敏占了田弘遇的宅第,而又羁押过二王,也许这就是”皇子被托付田家“的流言产生的缘由。 还有著名的“崇祯小金库”的流言(城破时大内尚有积金十余库),也许是有些人把李自成从北京撤走时卷走的大批财物算为了所谓的崇祯私财,由此移花接木而以讹传讹,并致使崇祯“贪财惜费”的名声流传至今。实际上李自成最后所洗劫的这些钱,个人以为应该主要是由拷打官员逼索的赎金而来,且也应包括纵兵掳掠民间的一些所得。(《燕邸实钞》:至于百姓,沿门搜掠财帛,妇女既尽,仍各伙据一家,责供军需。满城百姓短褐苟完,即被酷炙。所抢货财,小军私取三四以解将领,将领又取三四以解李贼。一人所获,多者千余金,最少四五百。《燕都日纪》:十二日,降贼各官悉集午门,听鸿胪寺唱名,挨班习仪。贼首与腹心贼将皆不出,询其故,皆于大内盘库,将各官解进金银尽数倾销,每千两成一大饼,皆用铁条联贯…………贼夜遣伪兵政府侍郎左懋太往三边镇守,至黄昏,召刘、李二贼率众御敌,互相推诿,贼首无可如何,遂决计自出。一鼓后,令箭齐集,贼徒尽数随行。向所劫掠赀重,夜半于西直门载出,大内荡然如洗,人皆不知也。《燕都日记增补》:壬申十五日,闯贼至密云。癸酉十六日,贼党载金入秦。贼拘银匠数百人,凡所掠金银俱倾成大砖,以骡马、骆驼载往陕西。)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pan.baidu.com%2Fs%2F1r4ndG46v-V5fpZ7eKzPmng&urlrefer=aaa3b4a0138047aca2ca63a6b99c03ac 码: kxmc
【PDF】《燕都日纪》&《北事补遗》录入版 《燕都日纪》和《北事补遗》是冯梦龙辑录的《甲申纪事》中的两个短篇,为无名氏所作,记录了甲申之变时北京城中耳闻目睹的一些记闻。其内容芜杂,大概颇有不实之处,或带有主观色彩,部分传闻已被王世德在其作《崇祯遗录》中一一辟谣过。 偶然看到了《甲申纪事》刻本资源,比对之下发现与网上通常能查到的《燕都日记》单篇内容并不一致,后者电子版题为“莫厘山人增补”,此版内容应该是重新整合了《燕都日纪》和《北事补遗》中的记录,并根据计六奇《明季北略》等其他史料为依据进行了增删。现据《甲申纪事》刻本中两篇的原文进行转录,并把莫厘山人增补本(只有电子版,所以未经校对)全文放于文后作为对照,姑且一读。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pan.baidu.com%2Fs%2F1dVY298iu9D75yJADOHDt4A+&urlrefer=6b631907800b1f19d069b5fd063b1ca0 码: nuyh
《甲申朝事小纪》电子书分享 这本书共有四编四十卷,看了看现在网上能看到的只是其中极少一部分的摘录而已。原书好像也没看见有再版了,现在把1987年的电子版分享如下:上册:P1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pan.baidu.com%2Fs%2F1H0t64k8_35nLXbjADyy2Hg+&urlrefer=e3190ed51c488eedf5232e092942b3b8 码: dx38 P2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pan.baidu.com%2Fs%2F1tEQH1y7hyixYuJxZeUb1nA+&urlrefer=2148fdc935e70afdc4cd92388701c9da 码: g75v 下册:P1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pan.baidu.com%2Fs%2F1Fi90BD5ThJwqBT72xO7d6A+&urlrefer=aacac7adfd6f7a7e52e516d3280bfa8e 码: tsd1 P2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pan.baidu.com%2Fs%2F1f58SI6HbmO0NGJIUpyrtqg+&urlrefer=450bc55b582537ef8dd40dea3241f236 码: 33kh 两个压缩包下载后一起解压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