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悟道者
与浩瀚共游
福祸相依同源同出同谓利弊伴生似得似失似无
关注数: 1
粉丝数: 5
发帖数: 854
关注贴吧数: 7
名可名也,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说的是名称概念与实际事物是不一样的,名在思想里,恒名在现实中。反推到第一句的道和恒道,差不多的意思,应该是表达了道和恒道的区别以及各自所处的位置。
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而无不为,因为这六个字来贴吧近两年。其间见过一些关于无为的说法,始终没有得到较为贴合的答案。 道经的描述角度众多,需要不断的调整自己的方位,以适应道经的跳越。 国中有四大,其实这里体现的是老子推进事件进展的思路。道天地王中,天地王人人都知道,而道没人认识,用谁都认识的事物来规定重点建立新的概念,依靠天地王三个人心中的重点,把道提到空前的高度。这里隐藏的是老子对事物过程结果中重点的区分把握和利用,也就是轻重缓急的本末观以及包含过程结果及其影响延展的整体观。 道经之所以有跳越感是因为人家深刻的理解了整体,可以从任何角度去描述。我想这种本末观整体观应该来源于异名同谓的正反体。 为,伴随整个生命周期,包括吃饭穿衣行走休息,这个为是每个生命体的重点所在。为,作为一个整体,老子又是从什么地方去划分重点的呢?妄不妄为?躺不躺平?有所为有所不为?
国中有四大 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后面又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为什么不说王法地,偏偏要说人法地呢?
道经和哲学 道经求本,哲学求证。 我觉得本象是包含阴阳的太极,求本要的是阴阳平衡后,太极的稳定。 求证象是评判阴阳双方的合理性,要的是产生矛盾打破平衡。 求本,求的是存在,是整体上的平衡和稳定。求证,求的是消失,是整体下的取舍和动荡。这点从医学理念中也能说明一二,中医讲平衡,西医讲杀灭。西医讲灭了再说,中医讲是药三分毒,雷厉风行和温文尔雅。 感觉,雷厉风行应该配以整体上的观念,温文尔雅应该配合整体下的观念,而支撑这两种行为的理论却是相反的。哈哈。 当取舍和动荡扩展到整体上时,灾难降临;当平衡和稳定深入整体下时,万物停滞。无论谁跨越到对方的领域都不会出现好的结果。 我觉得道经和哲学不在同一个层面,可以相互借见和解读的点不多
返也者道之动 返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 先天地生
有名,万物之母 有名,万物之母。是最难解的一句
也来说修道 修身修心修仙众说纷云各有其理。 修身养性,修心证道,修仙飞升。都是自我完善的措施。 俗话说有道无术术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道和术就象源头和尽头。 具体到不能再具体的方法是尽头,术就是这样的尽头和末端,按部就班即可。就象武功秘籍只要学会里面的招式,勤加练习就好。我们熟悉的修身修心修仙,虽被称为修道却注重术,真的能完善吗?围绕这些修道的理论,与真正修道的理论应该是相去甚远的吧。 真正的修道与术的锻炼,想象中应该是刚好相反的,一个充满招式也有所依靠,一个无招无式更无依无靠。 无招式无依靠还怎么修道啊?
道是什么? 都说道德经是群经之王,一本贯穿中华历史让人肃然起敬的经书。其中描述最多的是这个道,老子在道的描述上,下了很大功夫,用水来比喻,用形象来说明,用产生时间顺序来讲解。自然而然就跟着这些比喻说明去想象,道到底是什么? 贴吧里有很多答案,网上也有说明,最靠谱的可能是这句形而上者谓之道吧。 用道经第一句代入意识形态后,怎么看怎么不顺嘛。 规律规则量子宇宙阴阳本源,没有那个词替代道字后,能看起来顺畅一些的,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研究老半天,不知道道是什么,还怎么去理解后续? 聊天也不敢提道德经,怕别人问道是什么。 明明道德经中很多经典句子,憋住不能聊,哈哈。 道德经为什么不把道这个事物说明白?非要搞个道可道非恒道。是老子不能直白,还是故意为之?
万物一相
生万物的生 一是完整体,包含阴阳包含气。 生,象是对事物的逐步深入,也像是思想的产生过程。 道,包裹着石头(生一),石头包含阴阳(生二),阴阳冲气平衡(生三),万物都是以这种形式存在(生万物)。 道,包裹着石头(完整,一),无(没有认识,二),有(产生认识,三),万物都是以这种方式被思想认识到的。
众妙之门。 灵力之所,万物之始 内外之玄,道名同出
逝去的一年 来贴吧一年整,发帖纪念 无为而无不为,这句话是我来这个贴吧的引路人。说实话这句话到目前还没有理解透彻,但以后不想再去理解这句话了,因为这句话相对于道来说无关紧要。 道德经的第一感觉是对立词语及描述角度较多,道的形象也非常神秘。 一直以为老子只是把道作为一种无法触及的标杆,以让读者深入后续老子想传播的内容。所以我撇开道去关注老子的观察角度、对立描述、前后关联以及经书的重点,并试图理解运用。 在这个过程中理解了万物和思想的关系,收获了对立成一的思想,学会了对向描述和思考的方法,也看到了治国的策略。 道生一到三生万物,我理解的是包含了事物和思想产生的两个过程,由关联而来。 万物对立,其实只是和我对立,对立是一体的两端,所以万物与我为一体。 帛书第二十五段中,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大和远的反义是小和近,大而远我理解为外,小而近为内,也就是说这句话有可能指的是内。可以为天地母,可以两字读起来比较顺口,但反过来说按常理就是不可以为天下母的,引伸到先天地生就是未必真的先天地生,虽然的确是先天地生为万物母。 治国策略离面太广,没有深入。 也曾有过同样的疑问,道是什么又在哪里? 但真的知道了道是什么在哪里的时候,又感觉道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却是那些过程所得。 回想过往,没有什么不是过程中所获得的,所以明白了老子为什么不明确道是什么、庄子宁愿把道比作屎尿也不明说的用心,而我只能敬佩古人伟大而缜密的心思,只能执行古人的要求。 穿越两千多年时空的道德经依然光彩夺目,依然具有指引的作用,依然让我有所得! 为感谢道德经,我要大喊一声: 道可道非恒道也
可以为天地母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渊呵寥呵,独立而不改 可以为天地母 先天地生、为天地母的感觉古老而久远 有物混成的说法较多,不论它是怎么成的,反正是成了,是形成的成
道是一种…… 道是什么 道德经没有明确 有无规律本质太极真相量子……? 欢迎讨论
下一秒的世界 一支笔 只有现在才能看到这支真实的笔 对于现在,这支笔是过去的延续,还是将来的呈现? 如果是过去的延续,说明将来之中什么都没有,也就是世界没有下一秒 如果是将来的呈现,说明将来已经存在,也就是说世界是存在下一秒的 世界到底有没有下一秒呢?
道德经第一章 道,只能意会 因为文字名称描述不了真正的事物 万物开始没有名字,名字因别人区分万物产生 所以,没有名字更容易体会到事物的微妙,引用别人区分后的名字最多只能到达别人理解的范围边界 对立的两个事物同时出现在思想中,名称不同,却都指向同一个根源 事物都是从真实到名称再变成思想的,理解清楚真实名称思想的关系是体会道的开始
为啥标题要五个字才能发贴? 道是什么?似万物之宗,道是万物前身,道属于有 吾不知谁之子,说明有比道更早的环节。 结合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比道更早的环节是无 道生一二三万物,用以上内容可以得到,道,一,无,有,万物,这么个顺序1 又因万物负阴抱阳中气和,复归于无极。无极等于道,加上比道还早的无可以得到下面的顺序2 无,无极,太极,阴阳,气,万物。这六个环节是现实中万物产生的过程,属于真实部分 顺序1,其实是思想对应万物的过程。其中道和一是真实部分一直存在着,无有万物是思想响应的过程。属于思想部分 道生一二三万物,这句话包含真实和思想的两个过程 道德经中有许多类似的关系描述,一句话里可能会包含两种意思,就象真实和思想,行为和思想等 结合全文才有可能得到相关答案
有无和对立 矛和盾两个独立的器具,必然是先后产生的。现实中的器具万物以及有无是不存在对立的,且只有先后的顺序。 对立只是两个或以上不同的认知形成。 其实真正的实物就象矛和盾,是两个具有先后顺序且不同形状的东西。将它们捆绑到脑子里的时候就变成了一体且没有先后顺序的抽象了。 有和无,是两个截然不同,在对应到脑子里的时侯,舍弃了它们的关键性质,硬说成是属于一体的,且同时出现的。 明明真实中没有对立,也不是一体,更不是同时出现,思想里怎么就成了对立、一体、同时出现了呢? 无和有只是产生万物时,两个不同时段的不同环节而已。偏偏要把它们捏合在一起还要同时出现,最滑稽的是在真实中找一个承载它们的体。这不就是帮着矛和盾找一个真实的东西,而这个东西据说可以让它们对立。哈哈哈,太好玩了
有无和那个一 有和无都应该存在两个方面
求助!怎样批量获取坐标点 如何用CAD_VBA批量获取CAD中坐标点的数据并输出到txt文件中?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