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化神机😈 正常出入
才到朝廷被论归,孤忠幸有九重知。神医能识未苏病,国手难翻已败棋。常言道:依着官法打杀,依着佛法饿杀!肥浓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
关注数: 1,198 粉丝数: 2,479 发帖数: 91,042 关注贴吧数: 336
【发帖先看置顶】张伯礼:推动传统精髓和现代技术深度融合 一直以来,“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始终是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关心关注的话题。今年两会,聆听完政府工作报告后,张伯礼难掩激动心情。他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中“支持中医药振兴发展,推进中医药综合改革”指明了今年中医药工作的重点,鼓舞着中医药人继续奋进。如何走好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之路?张伯礼谈了自己的看法。   科技创新助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医药发挥了很大作用,也推动了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创新发展。在国家大力支持下,相信能更好发挥中医药的作用,帮助香港战胜疫情。”两会期间,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新冠肺炎疫情牵动着张伯礼的心。   “可以说,现代科技助力了抗疫中药‘老药新用’以及新药研发。”张伯礼介绍,在疫情早期,化学药和疫苗都没有,紧急情况下,张伯礼团队利用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平台开展已上市中成药快速筛选和抗新冠病毒中药活性组分筛选及新药研发。同时创建了应急状态下中药新药发现模式和关键技术,构建“经典文献—组分筛选—药理评价—临床验证”技术流程,成功研制了宣肺败毒颗粒并在抗疫一线广泛应用。   抗疫对中医药传承创新的促进还体现在说明白、讲清楚中医药作用机制。张伯礼说,采用动物模型、细胞实验及网络药理学方法,从调控机体生物分子网络的角度阐释了宣肺败毒颗粒多成分、多靶标治疗新冠病毒的作用机制。初步阐释了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主要是通过调节免疫功能紊乱,抑制炎症因子风暴,保护脏器功能实现的,同时中医药也有一定的抑杀病毒作用。   “必须坚持把原创的中医药理念、经验和现代科技相结合,努力走出一条自己的开拓研究之路,形成一种‘思维+原创+科技+转化’的中医特色研究模式。”张伯礼说,中医药的守正创新和传承发展,必然是传统精髓和现代技术的深度融合,无论是在中医药的科学研究还是中药的创新研发,都应遵循此道,“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   传承创新发展的宗旨是服务百姓   “传承创新发展的宗旨是服务百姓,让古老的中药发挥更大的价值。”张伯礼说,我们要通过科技创新手段,进行经典名方二次开发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以提升传统中医药价值,让百姓用上放心药。   “当然,目前中医药发展仍然有瓶颈亟待突破,临床证据仍待完善与中药质量良莠不齐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不容忽视的问题。”张伯礼总结,中医药服务能力水平与新时代人民群众的需求仍有差距,现行医药政策与新时代中医药发展战略尚未完全契合,中医药科研综合实力需要进一步提高,人才队伍建设情况与中医药发展要求还不匹配,需要保持战略定力,持久发力,久久为功。他表示:“中医学和西医学有各自的优势,优势互补是中国医学的特点,中国老百姓能得到两种医学的照顾,这是人民的幸福。我们一定要发挥两者之长,为解决世界医改难题,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我们的力量。”
【发帖先看置顶】阴阳是科学吗?阴阳是精准的科学,而非模糊不清的玄学! 中医学在吸收了阴阳学说的精髓之后,构筑了独特的中医学理论体系,对后世医家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阴阳抽象于实测的天体变化规律,不仅非常理性,而且远远超越人类,是反映规律的确定的知识体系。 阴阳是精准的科学,而非模糊不清的玄学。阴阳的出现早于科学,但符合现代科学的定义。阴阳是科学但其内涵远不止于科学,其中奥义需要探寻。 阴阳是科学吗?这个问题很重要,因为它涉及中医科学性的评价。《黄帝内经》讲“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这让我们知道中医学中阴阳的地位——中医学认为阴阳是天地万物的根本规律,自然也是中医学的根本规律。可以这样说,“阴阳是科学”可以让更多人认识到中医的科学性;而如果否定了“阴阳是科学”也会让更多人改变对中医的理性评价。 有些人想当然地认为阴阳是糟粕,认为是迷信,是玄学,其实这些人误会了阴阳。阴阳来源于古人对客观世界的观察及认识。《说文解字》说“阴,暗也……阳,高明也”,古人以日光向背为依据抽象出阴阳,随后完善为阴阳学说——阴阳作为认识世界的基础,用以解释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中医学在吸收了阴阳学说的精髓之后,构筑了独特的中医学理论体系,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病理、疾病防治,这些对后世医家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 评价“阴阳是科学”与否,要从当代对科学的定义说起。《辞海》对于科学的定义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现代汉语词典》对科学的定义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综合两者,可以得出:科学是以范畴、定理、定律等形式,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各种现象的客观规律,分科的知识体系。简言之:科学是反映规律的知识体系。用吴国盛在《反思科学》一书中的话来讲就是:“科学是一种确定性的知识……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个特征,它是推理的、论证的、证明的,一句话是讲理的…第二个特点是超功利的、超越的、是绝对的,因而是自由的。” 综上,科学本质的要点有二:1.科学是理性的;2.科学是超越的。阴阳是否科学,要看阴阳是否符合当代科学定义的要点。 阴阳源于天文历法 站在地球上观测太阳,太阳的运动轨迹叫作“黄道”——即地球的公转轨道。太阳在黄道大圆上运行一度,就是太阳历中的一日。《后汉书·历律下》:“在天为度,在历成日。”日出日入方位也很有规律,《周髀算经·日月历法》记载:“冬至……日出巽(东南)而入坤(西南)……夏至……日出艮(东北)而入乾(西北)。”除了太阳,中华先贤还注意到对月亮、北斗星及其他星宿的观测。对太阳等星球的观测是天文,人类将“日月星宿规律”指导生活的时间节点整合抽象为历法。天文和历法无疑都是客观理性的,也是超越人类的。 阴阳来源于对天文历法的抽象。在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历史长河中,历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中原早已失传、而在彝族得以保留的十月太阳历,以太阳回归论阴阳,其中有这样的名言“一年分两截,两截分阴阳”——冬至到夏至,是太阳回归年的前一截,属阳,天气一步步变暖;夏至到冬至,是太阳回归年的后一截,属阴,天气一步步变冷。《苗族古历》也论阴阳,论的是两个点,有这样的名言“冬至阳旦,夏至阴旦”。其中“旦”的意思和元旦的“旦”一样。元旦是新年第一天,阳旦是阳初生的第一天,阴旦是阴萌芽的第一天。可以用定理的形式描述为“冬至开始的半年为阳;夏至开始的半年为阴,此为一年分阴阳定理。”违反“一年分阴阳定理”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对粮食生产来讲,《韩非子》中说过一句话,“虽十尧不能冬生一穗”。对医学的影响,从正面讲,要“四气调神”;从反面讲,“失时反候者,百病不治”(《黄帝内经·灵枢·卫气行》)。 阴阳与天文历法,不仅有“一年分阴阳定理”,还有“一日分阴阳定理”:“昼者阳,夜者阴”(《周髀算经·陈子模型》)。从节气来讲,不仅冬至、夏至,现行历法中的二十四节气都是太阳历的内容,都要靠竿下的日影来准确测量。 阴阳可以准确测量 对阴阳最大的疑问,是因为阴阳看不见、摸不着,很是随意。那如果阴阳可以精准测量,还会有这样的疑问吗?《周髀算经·日月历法》中有“阴阳之数”的表述,阴阳可以测量吗?这要从日影说起。 地球的年龄为46亿年,从地球形成的第一天起,地面上就有了日影。“日中立竿测影”(《周髀算经·陈子模型》),测到的日影是一条直线。我们的祖先非常重视工具的标准化及准确的测量数值,测中午日影的工具叫“圭表”,表的尺寸在《周髀算经》中定为“周髀长八尺”;每天中午测量后,发现日影在长短两极之间变化,日影最长点影长1.35丈,日影最短点影长0.16丈。日影长短在两个极点间的变化,体现的是地球与太阳渐近渐远的关系。日影1.35丈的最长点是冬至,为阳,是地球北半球的远日点;日影0.16丈的最短点是夏至,为阴,是地球北半球的近日点。不仅阴阳有精准的测量数值,阴阳的变化过程也有精准的数值,这些数值出现在《周髀算经·天体测量》:小寒、大雪1.255丈,大寒、小雪1.1514丈,立春、立冬1.0523丈,雨水、霜降0.9532丈,惊蛰、寒露0.8541丈,春分、秋分0.755丈,清明、白露0.6555丈,谷雨、处暑0.5564丈,立夏、立秋0.4573丈,小满、大暑0.3582丈,芒种、小暑0.2591丈。我们留意一下《周髀算经·天体测量》的内容与篇名,内容是历法中的节气,篇名是天体测量。简言之,“日影测阴阳定理”,测的是天体的相对位置,目的在制订人文的历法。 “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黄帝内经》)。万物生长靠太阳,阴阳是地球人类研究如何“靠太阳”的科学。日影长短对人类体现的是精准的节气时间变化,而对于星球来讲体现的是精准的相对空间变化——冬至太阳直射于南回归线;夏至太阳直射于北回归线。冬至夏至对地球人来讲是时间点,对地球来讲是空间线。不仅中午日影可以精准测量,日出方位向南向北的变化、地球公转椭圆轨迹的变化、一日之内日照方位的变化等,都可以精准测量。阴阳抽象于实测的天体变化规律,不仅非常理性,而且远远超越人类,是反映规律的确定的知识体系。 阴阳是数理化科学的核心 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作为科学是没有异议的,而阴阳是这些学科的核心。 先来看阴阳与数学。《九章算术·序言》中提到“观阴阳之裂变,知算数之根源”,东方数学最早的产生,是为了解决观察太阳回归这一实际问题的。太阳回归的规律体现在以阴阳为核心的太阳历中:一日复一日,出现了加法;一岁分四时,出现了除法;一岁分五行,出现了减法和除法;回归年的计算,出现了加法、乘法、除法。随后演化出了东方算数,又逐渐演变为机械化算法。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文俊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东方数学的使命》,他认为东方数学以《九章算术》为代表,目前适用于计算机的数学正是《九章算术》建立起来的机械化算法。以阴阳为核心的东方数学,不断地发展演绎为计算机科学。 阴阳在数学中的核心地位不仅体现在算数方面,还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奇偶之数的核心是阴阳,《周易·系辞下》曰:“阳卦奇,阴卦偶。”《黄帝内经·灵枢·根结》曰:“阴道偶,阳道奇。”第二,音律、历法、度量衡等数学的核心在阴阳,《汉书·律历志》记载:“同律度量衡,所以齐远近,立民信也。自伏羲画八卦,由数起,至黄帝、尧、舜而大备。”律历度量衡都源于八卦,而八卦的核心在阴阳。第三,直角三角形的核心是阴阳,《周髀算经》记载:大禹治天下,广泛运用竿与日影构成的直角三角形测远、测高、测深。“立竿测影”的核心是阴阳,勾三股四弦五的勾股定理在《周髀算经》中叫商高定理,给周公解答了“勾广三,股修四,径隅五”的直角三角形原理。 再来看阴阳与物理。物理学界的成果层出不穷,且边界不断被扩大,相对论揭示了经典力学的局限性,量子力学揭示了相对论的局限性,薛定谔的猫揭示了量子力学的局限性。现代物理的理论一再展示出其局限性,而《黄帝内经》中提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阴阳作为核心的“万物之”“理”是相对永恒的。从“绝对”这个角度评价,阴阳远比近代物理学要更科学。物理学界的权威人士也有类似的共识,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惠勒在《物理学和质朴性》中引用了太极图——图解阴阳;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卡普拉在《物理学之道》中也引用了太极图——图解阴阳;量子力学家玻尔视阴阳为并协性的象征。这些物理学界的权威都把阴阳作为了物理学的核心。 最后来看阴阳与化学。元素是化学的核心内容,每一种元素均被分为阴阳两分结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其中原子核属性为阳,核外电子属性为阴,“万物负阴而抱阳”(《道德经》),元素在相互碰撞之后,所形成的物质也是阴阳离子团的结合体。就拿我们常见的小苏打来举例,它里面就是既有阳离子团,又有阴离子团。物质的形成变化,物质之间的碰撞反应,都离不开阴阳,阴阳是化学的核心。 阴阳源于天文历法,可以精准测量,作为数学、物理、化学等科学的核心,其科学性不言而喻。 刘明武在《中医十大基础问题》中不厌其烦地说“……阴阳,可以实证,可以重复,可以测量,可以定量”。这不就是一种理性的、超越的、反映规律的知识体系吗?阴阳是精准的科学,而非模糊不清的玄学。阴阳概念的出现早于科学的概念,但符合现代科学的定义。阴阳是科学但其内涵远不止于科学,其中奥义需要探寻。前提是认同“阴阳是精美、精确的太阳法则”,能开始思考如何在地球的公转和自转中找到作为地球人类应该顺应的“阴阳”规律。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