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工程师 乡村工程师
关注数: 211 粉丝数: 366 发帖数: 9,540 关注贴吧数: 28
为什么百姓不愿看新闻联播 【图片】打开电视新闻,映入眼帘的往往是宏大的工程剪彩、耀眼的经济数据、热闹的文化庆典,这些画面构筑起一派繁荣景象。然而,不少老百姓却逐渐将遥控器转向综艺、剧集,甚至选择远离电视新闻。究其根源,并非公众对国家发展失去关注热情,而是在程式化的报道中,难以找到与自身生活休戚相关的酸甜苦辣,新闻与现实之间的裂隙,正在消解传统媒体的传播力与共情力。【图片】新闻本该是社会生活的镜子,映照出不同群体的真实生存状态。在乡村,老农们为极端天气导致的作物减产愁眉不展,为农产品滞销四处奔波;在城市,年轻上班族为高企的房价、激烈的职场竞争焦虑不已,中年群体面临着“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重压;小微企业主在市场波动中艰难求生,为订单与资金周转彻夜难眠。这些构成时代底色的个体故事,却鲜少在电视新闻中得到足够呈现。当新闻报道始终聚焦于光鲜的成绩,而对普通人的困境、诉求与奋斗保持沉默,观众自然会觉得这些新闻“与我无关”。 部分电视新闻陷入“宏大叙事至上”的误区,过度强调宏观成就而忽视微观视角。诚然,国家在科技、经济、外交等领域的重大突破值得被记录与传播,但如果新闻报道仅仅停留于数据罗列、会议议程和领导活动,缺乏对政策如何影响普通百姓生活的深度解读,缺少对民生痛点的关切回应,就会让新闻沦为空洞的口号与华丽的辞藻堆砌。老百姓真正关心的,是医保报销比例提高后能否减轻看病负担,是家门口的老旧小区何时能够改造,是孩子的教育环境能否得到改善。当新闻无法解答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便失去了贴近性和生命力。 在新媒体时代,传播生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短视频平台上,普通人随手拍摄的生活片段,如外卖小哥冒雨送餐的艰辛、宝妈独自带娃的不易、退休老人摆摊创业的故事,都能迅速引发共鸣,收获百万点赞。这些碎片化的内容,虽然没有精致的画面和专业的解说,却因真实反映了大众的生存状态而备受青睐。相比之下,电视新闻的生产流程复杂,审核周期长,在时效性和灵活性上难以与新媒体竞争,且内容风格较为严肃、刻板,难以满足观众对多元信息和情感共鸣的需求。 电视新闻若想重获观众信任与关注,需要回归新闻的本质——以人为本。一方面,应增加对民生议题的报道力度,深入基层挖掘普通人的故事,展现社会各阶层的奋斗与挣扎、欢笑与泪水,让新闻成为民众表达诉求、交流情感的窗口;另一方面,要改进报道方式,将宏大叙事与个体视角有机结合,在讲述国家发展成就的同时,阐释这些成就如何切实改善百姓生活,增强新闻的贴近性和实用性。此外,还需积极拥抱新媒体,创新传播形式,以更鲜活、更接地气的语言和画面,重新搭建起与观众之间的情感桥梁。 新闻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时代的辉煌,更在于传递时代的温度。当电视新闻能够真正走进百姓生活,倾听他们的声音,展现他们的故事,才能重新成为观众愿意驻足凝视的“生活之镜”,重拾传播力与影响力。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