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mxytjs iamxytjs
关注数: 37 粉丝数: 109 发帖数: 2,539 关注贴吧数: 1
海外“陌生人”给武大捐了50万美元 海外“陌生人”给武大捐了50万美元 今年起,武汉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新增加一项“黄陂白氏谌氏夫妇励学基金”,每年将从湖北省家庭经济困难本科生中择优遴选5名学生进行资助,资助进行4年,每人每年资助费用7500元,武汉市黄陂区学生优先考虑。 这项励学基金从捐赠人表达意愿到落实设立,总共只花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捐赠背后,是一位与武大素不相识的海外华人对父母的深切缅怀,对家乡、祖国、同胞的深沉思念,对故乡家庭贫困学子的深厚情谊,以及对武汉大学的充分信任。 2021年4月26日,捐赠人第一次通过邮件联系武汉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表达了希望捐助50万元美金、在武汉大学成立一个奖助学基金的强烈愿望。他介绍说,自己名叫白德冲,祖籍黄陂县横店白家大湾,1948年随父母举家前往台湾,后定居美国。因为已经离开故乡多年,他不知道当年的黄陂县已经成为了武汉市的一个远城区,也无法熟练使用中文打字,甚至不确定白家大湾是否还存在。“父母告诉我们无论我们如何成长、发展,都要记住自己的家乡,祖国和同胞。我父亲曾经回忆他贫苦的童年,提醒我们教育改变命运的重要性,也表示希望帮助农村孩子们得到教育的机会。所有这些话都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在1964年来到了美国学习、工作,现已从美国环境保护署退休。在我退休以后,我希望能够一定程度地实现父母的愿望,成立一个奖助学基金,帮助来自我家乡的优秀大学生。” 白德冲先生在邮件中表示,他本人虽然从来没有到过武大,但是冥冥之中却跟武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认识在崇阳出生的国立武汉大学第一任校长、深受武大校友尊敬和热爱的王世杰先生;武汉大学原校长、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陶德麟与白先生大哥曾是湖北省立实验中学的同班同学;白先生父亲的同乡、同事和故友胡秋原先生,其后人也在武大设立了“胡秋原·敬幼如奖学金”。诸多联系和缘分,让白德冲先生与夫人陈叔芸女士确定了要在武大设立基金的想法。 根据白德冲夫妇的意愿,基金将以白德冲先生父母的名字命名为“黄陂白氏谌氏夫妇励学基金”。该基金为留本基金,每年使用基金的投资收益资助武汉大学湖北籍家庭经济困难的优秀本科生,武汉市黄陂区学生优先。
选择武大的六个理由 选择武大的六个理由: 一是学校底蕴。也可以理解为一所大学的传统、历史、文化、氛围、气质之类的东西,或者说,就是一所大学的基因。这种东西似乎虚无飘渺,但对人才培养和学校发展却必不可少。毫无疑问,武大是中国大学中底蕴最深厚、基因最好的大学之一。 二是人才培养能力。大学最重要的使命是培养人才。无论学界、政界还是商界,武大校友均有十分亮眼的表现。 三是学科格局和实力。如今,武大是学科最为齐全的985大学之一,且水平比较均衡,整体实力位居国内高校前列。在教育部的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武大与北大、清华、浙大等学校还有差距,但已经不输于所谓”华五:"学校中的某些成员了。 四是学校凝聚力。武大校友的爱校和抱团几乎尽人皆知。武大的校友捐赠一直位于国内高校前三、前四,校园内到处是校友捐建的大楼,武大校友还为母校捐了五个多亿的海外人才引进基金。如今,武大校友已经成为推动学校发展进步的最重要的力量之一。 五是整体校园。武大虽然是四校合一,但依然保持了一体化的整体校园,这在国内的一流大学中,几乎绝无仅有。武汉大学拥有以风景优美而著称的一体化校园,不仅仅是给学生、教师上课提供方便,同时,有利于增强对学校的认同感和荣誉感,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推动学科的融合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六是男女比例。武大学生男女比例几乎是一半对一半。无论男生还是女生,如果能在浪漫而自由的美丽校园里,找到自己的另一半,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收获到爱情,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哪怕只在这里谈一场恋爱,都是人生中最为珍贵的回忆。
武大的几点优势 在985贴吧,有一个讨论中山大学、华科、武大三校谁更被看好的帖子,讨论很是热烈。但好像武大校友很少有人参与,跟帖中看好武大似乎也不多。作为武大校友,我跟了一个帖子,并以”武汉大学的几 点优势“题,发了一个册子。没有想到的是,985吧的吧主立马把我的帖子删除了,并且在985吧把我封禁了,只好把帖子转到这里了。 ===================================================================== 三校更看好谁?本身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主观性很强,很难会有一个一致的答案。说一下我理解的武大的优势。 一是学校的底蕴。也可以理解为一所大学的传统、历史、文化、氛围、气质之类的东西,或者说,就是一所大学的基因。这种东西似乎虚无飘渺,但对人才培养和学校发展却必不可少。毫无疑问,武大是中国大学中底蕴最深厚、基因最好的大学之一。 二是人才培养能力。大学最重要的使命是培养人才。无论学界、政界还是商界,武大校友均有十分亮眼的表现。 三是学科格局和实力。如今,武大是学科最为齐全的985大学之一,且水平比较均衡,整体实力位居国内高校前列。在教育部的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武大与北大、清华、浙大等学校还有差距,但已经不输于所谓”华五:"学校中的某些成员了。 四是学校凝聚力。武大校友的爱校和抱团几乎尽人皆知。武大的校友捐赠一直位于国内高校前三、前四,校园内到处是校友捐建的大楼,武大校友还为母校捐了五个多亿的海外人才引进基金。如今,武大校友已经成为推动学校发展进步的最重要的力量之一。 五是整体校园。武大虽然是四校合一,但依然保持了一体化的整体校园,这在国内的一流大学中,几乎绝无仅有。武汉大学拥有以风景优美而著称的一体化校园,不仅仅是给学生、教师上课提供方便,同时,有利于增强对学校的认同感和荣誉感,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推动学科的融合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其实,每个学校都会有自己特色和优势。以上的五个方面,相对而言,武大的优势更明显一些。当然,武大也会有自己的劣势和不足,必须虚心学习兄弟学校的长处,永远保持积极进取之心,才可能在目前你追我赶、不进则退的激烈竞争中,勇立潮头,更进一步。
武汉大学校友程亦凡入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程亦凡校友入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发布时间:2020-04-28 20:14 访问次数:1458 新闻网综合消息 当地时间2020年4月27日,美国国家科学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NAS)公布了最新一批院士(120人)及外籍院士(26人)名单,以表彰他们在原创研究中的杰出成就。其中,武汉大学校友程亦凡入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此前,程亦凡已于2019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AAAS)院士。 程亦凡是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系教授,霍华德·修斯医学研究员(HHMI)。他于1978年进入武汉大学物理系,先后获得本科和硕士学位,1991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博士学位,2006年任UCSF助理教授。程亦凡致力于用冷冻电镜技术(cryoEM)研究生物大分子结构,将直接电子探测相机(electron direct detection device,DDD)引入,使得单粒子cryo-EM从低分辨率提升到原子结构测定,为cryoEM的发展带来技术突破。 据悉,此次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植物表观遗传学家曹晓风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此外,还有6位华裔教授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分别为Howard Chang、程亦凡(Yifan Cheng)、黄永刚(Yonggang Huang)、华泰立(Terence Hwa)、 曹颖(Doris Y. Tsao)和杨丽笙(Lai-Sang Young)。
武汉大学医学学科发展简史 1906年,张之洞在武昌昙华林左卫城隍庙创办湖北陆军军医学堂,学制6年,首次招生60人。 1913年,湖北陆军军医学堂改名湖北医学专门学校,后停办。 1921年,湖北陆军军医学堂毕业生陈雨苍,获德国柏林医科大学博士学位后归国,奏准教育部,获部分庚子赔款,在武昌两湖书院旧址(即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所在地),续办湖北医学专门学校。 1923年,湖北医学专门学校更名为湖北省立医科大学,并建立实习医院。 1926年,湖北省立医科大学并入国立武昌中山大学。学校设理、医、商、法、文、预六科,各科分别设立委员会,程浩、姚善湔、马志道、史逸等为医科委员。 1928年,国立武昌中山大学改组更名为国立武汉大学。 1929年,国立武汉大学停办医科,医科学生由武汉大学负责经费,分别转入上海同济大学医科和广州中山大学医科继续学习。在原址两湖书院,以实习医院为基础,扩充后成立湖北省立医院。 1934年,德国哥廷根大学医学博士、湖北宜都人朱裕璧,任广州中山大学医学院副教授。朱裕璧与从武汉大学转来的医科学生来往密切,相约日后回湖北恢复设立专门的医学院。 1937年7月,国立武汉大学首任校长、时任民国政府教育部部长王世杰,邀请协和医学院教授李宗恩、北平护士学校校长杨崇瑞,武汉大学教授汤佩松,教育部医学教育委员会常务委员兼秘书朱章赓,讨论决定成立武汉大学医学院,并指派李、汤、杨、朱四人为筹备人。“八一三”以后,因抗战形势趋紧,教育部决定以筹备武汉大学医学院的经费为基础,仍以李、汤、杨、朱四人负责,在抗战后方大西南成立国立贵阳医学院,李宗恩任首任院长。 1943年5月14日,湖北省立医学院在湖北恩施成立,朱裕璧出任首任院长。当年从武汉大学转到中山大学完成医学学业的一批学生,此时亦追随朱裕璧来到恩施,成为湖北省立医学院的创始骨干力量。 1946年,抗战结束后,湖北省立医学院迁至武汉两湖书院旧址。 1946年,民国政府教育部再次决定成立武汉大学医学院。10月16日,武汉大学成立以李宗恩为主任委员的医学院筹备委员会,拟定办学方针为“与大学一般教育相配合,以发展医事科学,造成华中医学教育的中心,并养成服务社会之医事领袖人才”。 1947年初,武汉大学医学院首次招收学生,学制为7年,其中预科2年,基础医科2年,临床医科3年。 1947年8月9日,武汉大学在武昌东厂口老校舍创设的武汉大学附属医院开业。 1949年11月,湖北省立医学院更名为湖北省医学院。 1950年5月24日,武汉大学医院与汉口协和医院签订合作协议,协和医院成为武汉大学附属教学医院。 1951年9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批复决定,武汉大学医学院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合并,在武汉成立中南同济医学院。合并时武汉大学医学院有学生246人,教授15人,副教授3人,讲师11人,助教及研究生31人。1955年8月,中南同济医学院更名为武汉医学院。1985年7月,更名为同济医科大学。2000年5月,并入华中理工大学,更名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1954年7月,湖北省医学院从两湖书院旧址迁至武昌千家街办学。 1953年4月,湖北省医学院更名为湖北医学院。 1957年8月,湖北医学院迁至武昌马王店、高家湾一带(即武汉大学医学院现址)办学。 1993年1月,湖北医学院更名为湖北医科大学。 2000年8月,湖北医科大学并入武汉大学,成为武汉大学医学院。此时,距1929年国立武汉大学停办医科已有71年,距1951年武汉大学医学院与同济大学医学院合并亦有49年。武汉大学医学学科再一次站到了崭新的历史起点。
与武汉大学有关的高考与志愿填报逸事 陶世龙,科普作家,曾任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图书馆馆长。1948年高中毕业报考大学,同时报考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被北大、浙大录取,落选武大,后选择北大地质系就读。 ========================================================================= 那时没有人排什么大学排行榜,但同学们心中都有一本账。有家长、老师提供的指导,特别是校友带回的他所上的大学的信息,还有各校编印的自我介绍,有的是一张报纸,有的是小册子;北新书局编印的历届各校的试题精解,以及报刊上有关这些大学的消息,包括他们的教授发表的文章,都是研究的材料。大家极力搜集,得到就互相交换,作出评价。不仅是总体评价,更看重所要考的专业系科。然后各人根据自己的兴趣、经济条件、未来的目标作出自己的选择。这个系将来好不好就业,是个重要因素。并不单纯是以学术水平如何为最高标准。 各种消息来源都是以原西南联大的口碑最好,当时北大、清华和南开虽已复员,但仍是联合招生,所以是考生们的首选;交通大学也是很牛气的,包括也是交通系统的唐山工学院,在考生的心目中,就工科而论,不亚于甚至在有些方面超过清华;浙江大学从校长竺可桢到下面一大批教授知名度都很高,从总体来看,除北大清华可与之抗衡,别校难及;武汉大学从总体看也被认为属于一流,特别是石室中学在武大的校友多,带来的主要是正面的评价,还有我父亲是1930年代从武大毕业的,他的毕业论文就能在商务印书馆出版并成为传世之作,足见那时武大水平。 我父亲希望我成为科学家,把北大地质系作为首选,的确他看的不错,我在北大地质系的同班同学中,除早逝者三人,余九人,其中三人早已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也认为应该术业有专攻,不能当空头的什么家,但我还看重这个学校在推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向往建立一个民主自由富强的中国,因此还要考虑这个学校的传统和校风如何,而当时的北大是以民主堡垒闻名的,所以我接受了以北大地质系为首选。但也不把北大作为唯一的选择。认为其他许多大学也各有所长,有些方面还为北大所不及的,如浙江大学的史地系很有特色,这个学校因费巩、于子三的被害和竺可桢校长的正气,在青年学生中也是众所景仰的,杭州之美我也闻名已久。 有的学校如中央大学,师资、设备、学术成果大家也认为是一流的,但吃了国民党色彩太重的亏,所以有些学生就不去投考,我的老乡万邦儒已经在那里上了一年学,仍又投考了清华就是一例,可叹的是文革时他是清华附中校长,被整得很惨。还有个政治大学是国民党下力气办的,但更是许多人不愿去考,所以1947年他在各大学招生结束秋季开学后还到成都来招生,考场就在石室中学隔壁的华阳县中,当时我已学完高二的课,就想何不去考他一试,报考了新闻系,考上了没有去,但申请保留了学籍,这是准备明年毕业后如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就在这里先读,他那里是公费,下一年再考。当时不仅我有这样的打算,别的人也如此,当过清华大学团委书记的老友林寿屏,就是先在南京的警官学校念了一年再考进清华的。在那时的报纸上可以见到在各大学招生过去后,国民党的各兵种及后勤学校的招生广告就出来了。现在的青年可能只见到现在的国民党,不知道抗战胜利后那个国民党如何腐败。 我写这些,是想说明,当时的青年对一个大学的评价,不仅看物质还要看精神,现在的大学排行榜没有包括这些元素,恐怕是最大的缺失。当然今天衡量的标准与过去不能一样也不会一样,但一所大学在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上保持的程度如何,仍应是一个需要考虑的基本的因素。 1948年夏天我到上海报考了北大,三校联合招生,但在清华、北大、南开中只能择其一,无第二志愿之说。在上海考区,交大和浙大的考试日期与清华、北大、南开同一天,这是表示我们和你们一样牛气吧。我本不想考工科,交大撞车无所谓,但浙大我还想考,打听到他们在南京设有考区,考试是另外的时间,便也报考了,赶到南京去考的。本来听说武大不在上海设考区,但过后又来招了,于是也去考了,结果就是武大没考取。由此也可以看出,在这些大学之间确实是相差无几,各有所长的。
另一个角度看大学:若干关于大学的丛书书目 有人说,每一个上过大学的人,都有两个出身:一个是家庭,一个是大学。 所以,哪个大学声誉高,哪个大学实力强,哪个大学出身好,哪个大学培养人才多,便成为永远讨论不止、争吵不休的话题。 关于大学的历史、文化、人物、故事,等等,也是普通人感兴趣的话题。出版市场上,书店里,关于大学的书籍比比皆是,层出不穷。 下面,选取了若干出版社出版的关于大学的丛书书目。从这些丛书所选择的大学中,也许可以提供另外一个角度,来观察大学、了解大学、比较大学、评价大学 1981年台湾南京出版公司《学府纪闻丛书》书目(共收入20个大学): 国立中山大学 国立中央大学 国立北京大学 国立北洋大学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国立交通大学 国立武汉大学 国立河南大学 国立东北大学 国立政治大学 国立南开大学 国立清华大学 国立复旦大学 私立大夏大学 私立中国公学 私立金陵大学 私立圣约翰大学 私立辅仁大学 私立齐鲁大学 私立燕京大学 1998年江苏文艺出版社《老大学故事丛书》(共收入6个大学) 老北大的故事 老清华的故事 老复旦的故事 老武大的故事 老交大的故事 老同济的故事 1999年辽海出版社《中国著名学府逸事文丛》(共收入10个大学) 清华逸事 复旦逸事 南开逸事 浙大逸事 北师大逸事 山大逸事 北大逸事 南大逸事 中国科大逸事 武大逸事 1999年山西教育出版社《名人与名校丛书》(共收入6个大学) 蔡元培与北京大学 李达与武汉大学 吴玉章与中国人民大学 盛宣怀与上海交通大学 梅贻琦与清华大学 张伯苓与南开大学 2000年四川人民出版社《中华学府随笔丛书》(共收入6个大学) 走近北大 走近清华 走近复旦 走近南大 走近武大 走近中大 2000年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高校文学经典读本丛书》(共收入6个大学) 北京大学卷 清华大学卷 复旦大学卷 武汉大学卷 南京大学卷 北京师范大学卷 2005年远方出版社《名校精英丛书》(共收入11个大学)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复旦大学 南京大学 南开大学 武汉大学 中山大学 浙江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5年河南大学出版社《弦歌不断----抗战烽火中的中国大学系列图书》(共收入7个大学) 河南大学 南开大学 山西大学 武汉大学 厦门大学 浙江大学 中山大学
关于图书情报和马克思主义学科,及某些人的无知和无耻 武大图书情报和马克思主义学科在几次学科评估中表现耀眼,居然也成为了某些人攻击武大的杀器。 看看他们的言论就知道,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和图书情报学科本身基本上是一无所知,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对这两个学科大放厥词,甚至大泼污水。从他们的种种言论和表现看,既像浪迹街头的小流氓,又像先天智力发育不良的智障患者。 其实,智力略有缺陷,导致对一些领域的无知,并不可怕。但炫耀自己的无知,甚至以无知像街头流氓一样去攻击别人,就十分无耻了。 图书情报学科研究的最核心的领域,就是信息的搜集、分析、管理和利用。百度的李彦宏,就是毕业于北大的图书馆系。相信这样一个例子,会让人明白图书情报学科的意义和重要性。 武汉大学的图书情报专业,几乎每次学科评估都是以绝对优势名列第一,国内所有设有信息管理类专业的高校以及所有较大的图书馆,几乎都有武大校友的身影。并且,该专业也培养了不少其他领域的人才。比如,武大有个杰出校友周旭洲,是武大图书馆专业的本科和硕士,他牵头捐款成立了武汉大学人才引进基金,短短一年多时间,就筹集了5个多亿资金,如今为武大的人才引进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至于马克思主义学科,更是学科评估中参评学校最多的学科之一,也是竞争最为激烈的学科之一。可是,流氓会对这些视而不见。他们更看不到,至目前为止,仅仅以思想的力量,如此深刻而广泛地影响和改变人类的历史和命运,除了马克思主义,不会有第二种思想可以相提并论。 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执政党的指导思想,当然可以被讨论,甚至可以被反对。但是我相信,这些无耻流氓,只能像一条野狗一样,躲在暗处朝马克思主义吠叫几声。他们绝无勇气和胆量,像当年的共产党人一样为了理想和信念抛头颅,洒热血。现实生活中,他们都是不折不扣的社会渣滓和懦夫。
“造成华中医学教育的中心”:武汉大学医学院的前世今生 1921年,陈雨苍从德国学成归来,在武昌两湖书院旧址(即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所在地)创办湖北医学专门学校。 1923年,湖北医学专门学校更名为湖北省立医科大学。 1926年,湖北省立医科大学并入国立武昌中山大学。 1928年,国立武昌中山大学改组更名为国立武汉大学。 1929年,国立武汉大学停办医科,医科学生由武汉大学负责经费,分别转入上海同济大学医科和广州中山大学医科继续学习。 1934年,德国哥廷根大学医学博士、湖北宜都人朱裕璧,任广州中山大学医学院副教授。朱裕璧与从国立武大转来的医科学生来往密切,相约日后回湖北创立一所专门的医学院。 1943年5月14日,湖北省立医学院在湖北恩施正式宣告成立,朱裕璧出任首任院长。当年从武汉大学转到中山大学完成医学学业的一批学生,此时亦追随朱裕璧来到恩施,成为湖北省立医学院的创始骨干力量。 1946年,抗战结束后,湖北省立医学院迁至武汉两湖书院旧址。 1946年10月16日,国立武汉大学成立以李宗恩为主任委员的医学院筹备委员会,拟定办学方针为“与大学一般教育相配合,以发展医事科学,造成华中医学教育的中心,并养成服务社会之医事领袖人才”。 1947年初,武汉大学医学院首次招收学生,学制为7年,其中预科2年,基础医科2年,临床医科3年。 1947年8月9日,武汉大学在武昌东厂口老校舍创设的武汉大学附属医院开业。 1949年11月,湖北省立医学院更名为湖北省医学院。 1950年5月24日,武汉大学医院与汉口协和医院签订合作协议,协和医院成为武汉大学附属教学医院。 1951年9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批复决定,武汉大学医学院与同济大学医学院合并,在武汉成立中南同济医学院。合并时武汉大学医学院有学生246人,教授15人,副教授3人,讲师11人,助教及研究生31人。 1953年4月,湖北省医学院更名为湖北医学院。 1955年8月,中南同济医学院更名为武汉医学院。 1985年7月,武汉医学院更名为同济医科大学。 1993年1月,湖北医学院更名为湖北医科大学。 2000年5月,同济医科大学并入华中理工大学,更名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2000年8月,湖北医科大学并入武汉大学,成为武汉大学医学院。
除暴露自身的丑恶和虚弱,他们将无损武大一根毫毛 在高考季即将来临之际,贴吧里少数几个马甲,如丧家之犬相聚一起,呼朋引伴,沆瀣一气,近乎疯狂地诋毁、污蔑、攻击和辱骂武大,几成贴吧里的一道奇观。 对中国教育史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武大曾经是中国最顶尖的大学之一,“民国五校”的身份标志着武大昨日的辉煌。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时代大潮的汹涌,武大的发展有过起伏。如今大家都能看到的是,武大进入了新的上升时期。只要持一种公允和客观的态度,就一定能看到武大这些年的进步。 当然,武大离自己历史上鼎盛时期的地位,还有差距。如今的武大,肯定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不足和短板。武大 历来欢迎和接受各种意见,甚至尖锐的批评,不管是来自校内还是校外,从来都把这些批评意见视为学校进步的动力。 但是,如今充斥贴吧的种种对武大的辱骂和攻击,已经远远越过了正常批评的界线。那些连篇累牍发贴,变换花样攻击武大的网络流氓,他们不仅没有一丝一毫高等学府学子的风范,比街头的小流氓更无耻,更下流,其动机之阴暗,其心态之丑恶,其言辞之肮脏,其人格之卑下,不仅最基本的教养和素质已经荡然无存,并且,有些已经在挑战体制和政治的底线了。 比如,武大在几次学科评估中,马克思主义学科都被评为第一,连这都能成为网络流氓们攻击武大的杀器。事实上,因为中国所有的大学都必须开设马克思主义课程,马克思主义学科是学科评估中参评学校最多的一门学科,也是竞争最为激烈的一门学科。可是,网络流氓会对这些视而不见。他们更看不到,至目前为止,仅仅以思想的力量,如此深刻而广泛地影响和改变人类的历史和命运,除了马克思主义,不会有第二种思想可以相提并论。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执政党的指导思想,当然可以被讨论,甚至可以被反对。但是我相信,这些无耻的网络流氓,只能像一条野狗一样,躲在暗处朝马克思主义吠叫几声。他们绝无勇气和胆量,像当年的共产党人一样为了理想和信念抛头颅,洒热血。现实生活中,他们都是不折不扣的社会垃圾和懦夫。 这些网络流氓对武大的疯狂吠叫,除了暴露他们丑恶的本质和内心的虚弱,对武大而言,并无一丝一毫的损伤。而武大必定继续进步,武大的学子也必定秉承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校训,在未来的职场竞争中击败这些无耻懦夫,收拾这些社会垃圾。
关于武汉大学在首年薪酬排行榜中的排名有感 不知哪个机构发布了一个各高校毕业生首年薪酬排行榜,武汉大学在这个榜上排在第九十名。本来网上大学的各类排名多如牛毛,一般来说,看看即可,太可不必过于认真。但网上有少数几人,对这个首年薪酬排行榜如获至宝,当成了攻击武汉大学的利器,一旦和武大打起嘴仗,就必然搬出这个排行榜,作为核武秘器,以为一举必定将武大击倒在地。 其实,因为这个排行榜没有公布数据来源和数据的采集方法和流程,我对这个排名的真实和准确性是存有疑问的。退一步讲,就算这个榜是真的,我也不认为这是武大的耻辱,恰恰相反,我认为武大有理由因此而感到光荣和自豪。 第一,武汉大学的毕业生中,许多人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献身学术事业。长江学者中,武大本科出身的能排到前六,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某自称生源比武大高一档的学校,这个指标连前五十都不见踪影。 第二,武汉大学毕业生中,许多人响应祖国号召,怀抱理想,无私奉献,不计报酬和待遇,到基层和一线服务人民。他们当中,许多人一步步成长为重要岗位的领导干部。有人统计过各高校六0后全日制本科副部级以上领导干部校友人数,武汉大学仅次于北大清华二校,位列全国第三。 第三,武汉大学毕业生中,也有许多人投身商海。即使小本起家,但他们以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在众多名校毕业生中脱颖而出,成为商界翘楚,一方巨富。很长一段时间里,武汉大学的校友捐赠,仅次于清华北大二校,名列全国高校第三。 与武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的学校毕业生即使首年薪酬比武大高,但他们大多数目光短浅,小富即安,不仅难成大器,往往还极其小气,一毛不拔,校友捐赠还不及武大零头。 试问,这样的学校有资格嘲笑武大薪酬低吗?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