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怀不改😜 中天玉皇大帝
诸神皇冠小吧主
关注数: 150 粉丝数: 402 发帖数: 10,437 关注贴吧数: 66
诸葛亮死后蜀汉的中坚将领———平安三侯 很多人都说诸葛亮死后蜀汉政权无人可用,事实真的如此么? 任何一个时代都不会只有碌碌无为之辈,他们恪尽职守维系了一个时代的政治格局,他们没有被后世开采出多么精彩绝伦的故事,但他们远没有你所认为的那样平庸。 1.邓芝篇 邓芝,字伯苗。义阳郡新野县人 很多邓禹后代都在义阳郡新野定居,比如说邓艾邓飏等。但是邓芝早在乱世之初就举家搬入蜀地居住,一直以来过着平静的生活,后来投靠巴西太守庞羲逐渐开始自己的仕途。公元214年刘备入蜀后视察蜀中各地时偶然与邓芝交谈,发现他谈吐不凡,能言善变,性格坚毅,受到刘备极度喜爱,直接提拔为郫县县令,因为政绩卓著,数年里也多次迁升进了尚书台,开始参与国事处理。 公元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害怕孙权会借此否认同盟,此时邓芝主动请缨亲自重新缔结盟友。邓芝到了吴国后,起初孙权犹豫再三,始终不接见邓芝,他便自己上表求见孙权道:“臣这次来也是为了吴国,不只是为了蜀汉。”孙权于是接见他。他陈明利害,借吴国三江之险,蜀国三川之固缺一不可拒曹成功说服孙权与曹魏断交,与蜀国重新结盟。当邓芝再一次出使东吴时,孙权问他:日后消灭曹魏天下太平时,吴与汉共领天下岂不是很好?邓芝不趋炎附势回答道:天无二日,地无二主。等灭魏之后大王若还想争夺天下,那就要看我们的君主和臣子与大王孰优孰劣了!孙权哈哈大笑,说到:你可真是真诚。并且给诸葛亮回信时评鉴三位来访吴国的蜀汉使者道:能让两国和睦的只有邓芝。邓芝不惧威严,直言自己对孙权问题的见解,可以看出人品非常正直,面形于色不卑不屈,阐述利弊先吴后蜀,其交涉风格相与苏秦,烛之武极为相似。 在公元228年诸葛亮北伐时期邓芝任中监军,扬武将军随大将赵云率领偏师出褒斜道迎战曹真的魏国主力。之后虽然没有特别的表现,但也是全程参与诸葛亮北伐,也成为了一名久经沙场的老将。 诸葛亮去世不就领江州都督,江州是蜀汉最安逸的一个都督区,蜀汉汉中与永安是面临东吴与曹魏的边境战区,庲降管理诸多蛮夷时长有一些摩擦,江州下辖的两个郡是与成都一样蜀汉不断输出兵员钱粮的地区,并且在地理位置是江州才是蜀汉的中心。 自此以后邓芝一直驻守在江州为蜀汉各地提供钱粮军械兵员,为蜀汉构建了一个坚实的大后方,同时与孙权常有书信来往互相慰问,为稳固着吴蜀关系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243年,被加封车骑将军拥有假节之权。 公元251年在费祎执政初期去世。 《三国志》记载:邓芝性格好强骄傲,连大将军费祎都对他礼让三分,但屯骑校尉宗预不服他,宗预是接替邓芝维系蜀吴联盟经常出使的使者,从江州回朝时,见到宗预问说:“礼法上六十岁的人就不能参军,而你现在为什么能统领军队。”宗预就回答:“你都七十了还握着兵权不放,我六十为什么就不可以呢。”也正是这样的性格,朝中众臣并没有太多和邓芝合得来的,但邓芝却唯独喜爱姜维,对他赞不绝口。 邓芝为官清廉明明都统蜀国最富足的地界却没有自己的财产,有时候妻子儿子都吃不饱穿不暖,死时家无余财,令人佩服。乃国士之风【图片】
诸葛亮理想的接班人是庸才还是人杰??? 五丈原上在武侯临终之前刘禅曾命尚书仆射李福问诸葛亮百年之后谁可担任国家大事,诸葛亮回答:蒋琬。李福又问:蒋琬之后呢?诸葛亮回答:费祎。李福接着问道:费祎之后呢?诸葛亮便不再回答了。由此可见蒋琬和费祎都是诸葛亮认为能够委以重任的栋梁之材。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诸葛亮能选用此二人接替自己真的是蜀汉人才匮乏只能随意挑选两个文官凑数么?而他们究竟有没有才能,能得到武侯的器重呢??他们在任期间都做了什么?是否没有辜负丞相的嘱托呢? 1.蒋琬篇 蒋琬字公琰,零陵湘乡人,他是刘备和诸葛亮之后蜀汉第三任实权控制者。大家可能觉得蒋琬是诸葛亮接班人就认为蒋琬要比诸葛亮年轻,事实上恰恰相反。潘濬是蒋琬的表弟在刘表执掌荆州时期被刘表任命为江夏从事,这时候记载潘濬已经三十多岁了,而此时刘备还在新野屯居,也就是在这前后27岁的诸葛亮出山效力于刘备,所以因此来看蒋琬的年龄实际要大诸葛亮不少。蒋琬不善军事,虽然常年跟随刘备,但仍然得不到重用,三国志记载,刘备称汉中王蒋琬也不过是一个尚书郎这样不入流的小官,对比其他从荆州跟随刘备入蜀的元老们来说,简直无法找到更低一阶的了。而诸葛亮领益州牧后没多久就举荐蒋琬为茂才,要知道不论三国还是整个汉代茂才的数量都不多,相比于孝廉是郡内举荐,而茂才更是每个州一年之内才能举荐一个茂才,在蜀汉仅有一州之地,诸葛亮刚上任便将名额给了蒋琬可见对蒋琬的器重,官职也升任丞相参军。诸葛亮常对别人说:公琰(蒋琬)讬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当诸葛亮去世觉得蒋琬这个继任者已经毫无阻拦,重大的权利交接怎么可能那么顺利?蜀汉政权要稳定前提自然是要排除不稳定的因素,其中最大的问题便是杨仪,诸葛亮迁丞相府到汉中后,就有了两个丞相府,杨仪是常年跟随在诸葛亮身边的汉中丞相府长史,而蒋琬是留守成都的丞相府长史。两人官爵平级地位相当,但杨仪自负常年跟随丞相身边认为继任者非自己莫属,所以杨仪没有注意蒋琬,而是把目光放在了诸葛亮手下唯一拥有假节的魏延身上,当处理好魏延后,杨仪的心也就放下来了,杨仪满怀憧憬的来到成都准备接任蜀汉军务,却没想到直接被罢免了军权。到这里杨仪才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直接成了为蒋琬在上任前扫清隐患的工具而已,而蒋琬则完美的收官了这场有惊无险的权利交接。杨仪心胸狭窄私下抱怨早知道我就带兵投靠魏国这种不忠不孝的话来,被费祎举报,蒋琬念其功勋卓著,并没有杀他也只是罢免他的官职,但杨仪依旧口无遮拦,最终畏罪自杀。蒋琬性格宽和,公私分明,很快便赢得了蜀汉高层的认可,对比东吴于曹魏的权利交接必有叛乱对比下,蒋琬的这次权利交接做的堪称完美。但当蒋琬接领大将军,益州刺史时已经60岁上下,敢问历史上有哪个接班人比原任年龄还大?我认为这只不过是诸葛亮让蒋琬起到过度的作用罢了,那么诸葛亮真正的接班人究竟是谁呢?果然没过几年蒋琬就借自己身体每况愈下,而迁住涪城居住,提前向费祎交接权利,蒋琬任大司马,费祎被升任大将军,并且领了益州刺史的位置。蒋琬实际掌控蜀国政权十二年之久,比诸葛亮还要长。蒋琬不善军务在执政时期虽然错过了司马懿征辽东,东兴之战等绝佳的用兵时机,但在任间稳固汉中防线,提拔十分有能力的平安三侯镇守边疆——镇北王平,镇南马忠,车骑邓芝,蜀汉最功成名就的兴势大捷也真是由他提拔的镇北大将军王平与其表弟护军刘敏成功以三万人击败了曹爽、夏侯玄的十万大军。可惜的是兴势大捷没过多久,公元246年蒋琬病逝。蒋琬执政时期是蜀汉最稳定的时期,内有董允费祎直言劝谏,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外有平安三侯守疆护国,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这正是诸葛亮在《出师表》一篇中所期盼的景象,真是在蒋琬执政时期体现的淋漓尽致。
1 下一页